沁园春长沙测试卷-1
(共12题,共100分)
一、复合题(共8题,共80分)
(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 , ”。
(2) 《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 ?”道出了他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3) 《沁园春·长沙》中体现“书生意气”的句子是“ , , ”。
(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 ”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2) 《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 。
(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两小题。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桑子”是词牌名,“重阳”是题目。这是现代诗歌,但不是新诗,因为新诗在形式上是新的,而《采桑子·重阳》仍然是宋词的形式。
B.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词人。
D.人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2) 下片说“不似春光”,又说“胜似春光”,是否自相矛盾?请说明理山。
答:
(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两小题。
菩萨蛮·黄鹤楼①
毛泽东
茫茫九派②流中国,沉沉一线③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④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①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日,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②九派: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合,故称“九派”,也泛指长江。派,水的支流。③一线:当时长江以南的粵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④酹: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这里是对滔滔的长江表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1) 下列对本词体裁与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词牌是“菩萨蛮”,词题是“黄鹤楼”,属于小令,小令或单片或双片,也有多片。
B.词的开篇,词人以俯仰视角来谋篇布局,凭依高处,纵目落笔,取势辽阔旷远。
C.词的上片中,词人运用象征、叠词手法,表现出了凄迷、压抑的社会背景。
D.上片末句中的“锁”字既呼应了前面的“穿”字,又形象地表现出景物的特点。
(2) 词中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三小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主要是写景抒情,下片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在_____,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在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_。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蹉跎岁月 水深火热 弦外之音 淋漓尽致
B.峥嵘岁月 生灵涂炭 弦外之音 酣畅淋漓
C.峥嵘岁月 水深火热 字里行间 淋漓尽致
D.蹉跎岁月 生灵涂炭 字里行间 酣畅淋漓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这样千千万万个胸怀崇高理想、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热血青年
B.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C.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D.正是需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B.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C.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D.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句子是: , , 。
(2) 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的雄壮志的句子是: , , ?
(3) 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子是: , , ?
(10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怅寥廓( )( )
(2) 谁主沉浮( )
(3)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
(4) 挥斥方遒( )( )
(5) 激扬文字( )( )
(6) 粪土当年万户侯( )
(7) 浪遏飞舟( )
(10分)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分析不当的项是
A.词的上阕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作者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C.词作情景交融。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作者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D.词中“立”“看”等词写出了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引出对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的回忆,暗含着与当下壮志未酬的愤懑心情的对比。
(2) 从下列加点词中,选取一类(动词或副词),分析其表达效果。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 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其内在联系。
二、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5分)下列关于诗词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等,它始于隋唐,盛于宋。
C.古人根据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类型,《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
D.“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则是这首词的标题。
(5分)下列诗词名句都是描绘秋景的,与《沁园春·长沙》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D.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5分)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作者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作者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D.本词“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深重灾难。由此转入写游泳。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三、解答题(共1题,共5分)
(5分)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哀”“草木摇落露为霜”“秋风秋雨愁煞人”等句,而毛泽东笔下的秋却与古人笔下的秋不同,一扫悲愁之气,充满了昂扬志气、慷慨情怀。结合《沁园春·长沙》一文,分析毛泽东笔下的秋有怎样的特点。
答:答案
一、复合题(共8题,共80分)
1. 【答案】
(1)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2. 【答案】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 【答案】
(1) D
(2) 不矛盾。“不似春光”是就秋天的景色比较单调这一特点而言的。“胜似春光”是就秋天到处见橙黄,时时有收获这一情景说的。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解析】
(1) 表达的是作者的豪放旷达、积极乐观。
(2)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在理解这两句词的基础上,分析作者如此表述的原因,分析出表述的合理性即可。
4. 【答案】
(1) B
(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严峻革命形势的隐忧以及决心斗争到底的豪情。首先,词人面对黄鹤楼周围凄迷沉郁的景象,联想到全国革命形势的严峻,心生对革命前途的忧虑之情。然而,他很快从这种悲郁的情绪中走出来,发出了“心潮逐浪高”的心声,愿意与反动派一决高下,表达了词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
【解析】
(1) “俯仰”应为“俯瞰”。
5. 【答案】
(1) C
(2) B
(3) C
【解析】
(1) 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不寻常的年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词义与语境不符,排除 A、D 两项。水深火热:比喻人民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词义与语境相符。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弦外之音:指言外之意。即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岀来。词义与语境相符,据此可排除 B 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2) 注意逻辑顺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时间状语,一般前置,排除 C、D 两项;A 项“这样千千万万个”语序不当,数量短语应在前面。
(3) 三处错误:“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逻辑顺序不当;“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缺少动词“成为”。
6. 【答案】
(1)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7. 【答案】
(1) 怅:原意是失意,不畅快。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
(2) 主宰
(3)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稠:多
(4) 挥斥:奔放
遒:强劲有力
(5) 激浊扬清,抨击恶浊,褒扬清明
(6) 作动词用,视……如粪土,表鄙视
(7) 阻止
8. 【答案】
(1) D
(2) 示例一:程度副词“遍”“尽”“透”,写红叶的范围广、程度深,江水清澈见底。示例二:“争”“击”“翔”等动词,写出了帆船竞相争胜,雄鹰长空翱翔,鱼儿自由自在遨游的情景,写出了万物充满力量和自由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引发了后文“谁主沉浮”之思。
(3) 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当时进步青年的特征:充满以天下为己任、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
【解析】
(1) “壮志未酬的愤懑心情”不符合本词主题。
二、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9. 【答案】C
【解析】《沁园春·长沙》的字数多于 91 字,应为长调。
10. 【答案】B
【解析】B 项中的诗句与《沁园春·长沙》意境都比较壮美,都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 A、C、D 三项则比较感伤肃杀。
11. 【答案】D
【解析】“由此转入写游泳”应改为“由此回忆起曾一起战斗的战友”。
三、解答题(共1题,共5分)
12. 【答案】这首词选取的意象有“寒秋”“湘江”“橘子洲”“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作者通过从色彩动静以及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意象进行描绘,创造出一幅动静结合、远近相间、由上到下、层次分明、对比鲜明的湘江秋色图,从而使得这首词的意境气势恢宏、雄浑壮阔。作者一扫“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灰色格调和凄凉情怀,描绘出一派无比光明、无比绚丽、无比活跃、欣欣向荣的壮丽景观,并将自己的革命思想融入其中,抒发了斗志昂扬、改天换地的革命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