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7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9 22:1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7 开国大典
第二课时
回顾开国大典的过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在______举行。早上六点就有_________,下午三点开始举行典礼,毛主席宣布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成立,接着____________,接着,毛主席又宣读了___________________,宣读公告完毕后,举行_______,傍晚时开始_________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
北京
群众入场
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升国旗鸣礼炮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阅兵式
群众游行
群众入场
群众入场时广场的气氛如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会场布置衬托出庄严、隆重的气氛。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红旗
海洋
海上的波浪
作者是如何从参会人员的角度来表现典礼是非常隆重的?
参加典礼的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地域很广。
参加典礼的人来自各个阶层。
参加典礼的人来得很早,早上六点钟起就有人入场。
参加典礼的人数很多。
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无限向往;衬托出了人民领袖的伟大形象。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夸张
举行典礼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
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
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全场三十
实写
虚写
传到长
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表明毛主席的话语传得很远,传到了祖国各地。全中国人民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
思考:“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从这宣告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体会到了什么?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
人民心情激动、自豪,对五星红旗的尊重和对国家的热爱
人们当时注视着国旗,可能在想些什么?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人民的地位不同以往了?
“站”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姿态。人民终于不再受压迫和剥削,终于自己当家做主了。
为什么“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代表我国五十四个民族(五十四个是当时的统计数字)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二十八年。
自读第11-13自然段的三个场面,用横线画出对受检阅部队进行“点”的描写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对受检阅部队进行“面”的描写的句子。
“阅兵式”部分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场面的?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
聚焦“点”的描写,说说都描写了哪些“点”?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接着是步兵一个师……接着是炮兵一个师……接着是一个战车师……接着是一个骑兵师……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
··
··
··
··
··
·
按照各方阵的行进顺序描写
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这些“点”的。
海军
步兵
服装颜色特点
方阵行进特点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色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
··
战车师(战车特点)
炮兵(武器特点)
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雄赳赳、气昂昂
坚强、高大
空军(队行特点)
骑兵师(战马特点)
“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整齐
训练有素
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
由东往西、缓缓进场,相等的距离、相同的速度
阅兵式庄严、隆重、气势恢宏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喜悦 激动 自豪
齐读第11—13自然段,既要读出阅兵场面的隆重与恢弘,也要读出群众的激动与喜悦之情。
默读第5~13自然段,对比大典中前三个场面和阅兵式中的点面描写,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宣布成立
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阅兵式
VS
“点”的描写都是在描写毛主席,只描写了一个点。
描写了多个“点”。
一点一面
多点罗列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从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群众激动、欢喜的心情?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这句话是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大典结束后的盛况依旧
场面描写
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一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里抓住了群众和主席的哪些方面进行了描写?有什么作用?
语言、动作
烘托当时热烈的气氛,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
参加开国大典的群众为何会如此激动?
新中国成立前,劳动人民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还要饱受欺凌,国家的状况更是内忧外患,而今中国人民终于当家作主了。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喻指游行队伍,表明了游行队伍声势之浩大,场面之壮观。
红流
借喻
游行队伍
这里的“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更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全中国永远摆脱了黑暗,获得了光明。
思考:“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有什么深刻含义?
课文主题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 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 、 的感情。
开国大典
自豪
激动
板书设计
课外书屋
夜晚十点钟以后,我从天安门回到了宿舍,听着远远近近的锣鼓声,我兴奋得不能合眼,我坐在桌子前面,拿起笔在纸上写着,我一直写到深夜。我反复地写着同样的一句话:占人类总数的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巴金
许多名人在其日记、回忆录里,也见证并记下了这一特殊历史时刻的点点滴滴。
《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首民族解放的战歌。它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对激励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拓展延伸
查一查有关我国国庆阅兵的视频,认真观看,写一篇观后感。
课外练习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