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1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生物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随堂小练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生物圈
2.有“地球之肺”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A.城市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3.湿地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洪、降解污染等方面有其独特功能,被称为( )
A.“地球之肺” B.“地球之肾” C.“绿色水库” D.“物种宝库”
4.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程”,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70%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5.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差,最容易被破坏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6.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维持不变
B.毁林开荒可以增产粮食,也能维持生态平衡
C.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相对稳定
D.益鸟能维持生态平衡,害鸟则破坏生态平衡
7.下列对生态平衡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关系不大
C.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的数量一定绝对稳定
D.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一定相等
8.茶园养鸡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鸡在茶园内活动,可增进茶树植株间通风;鸡啄食园内杂草、害虫,有效减轻了病虫害及杂草的发生;鸡粪能培肥茶园,喂养蚯蚓、昆虫等,如此形成食物链,达到鸡、茶增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蚯蚓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茶树利用
B.“杂草→害虫→蚯蚓→鸡”构成一条食物链
C.茶园中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了茶和鸡
D.鸡粪能为茶树生长提供所需的无机盐
9.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是建立在传统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的
B.生态农业建立的依据是生态学原理
C.生态农业属于过度开采、消耗自然资源多的农业
D.生态农业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
10.下图是某生态农业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图中的______________,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图中共有_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未标出的是______________。
(3)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目的是__________(可多选)。
A.减少环境污染
B.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C.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D.延长食物链,使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4)一般地说,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较差,若此生态系统遭到酸雨危害,首先受到影响的是______________,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既有生物部分又有非生物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故生物圈是地球上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故选:D
2.答案:C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士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故选:C。
3.答案:B
解析: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等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肺”“绿色水库”之称;海洋生态系统被称为“物种宝库”故选:B。
4.答案:C
解析: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海洋的面积约3.62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生态系统是生物圈里最大的生态系统,主要植物是浮游植物,虽然这些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但由于数量庞大,因为在地球上70%的水域中全是藻类植物,且代谢速率极快。所以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够产生三百六十亿吨氧气,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是产生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C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A.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组成的。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虽然这些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但由于数量庞大,且代谢速率极快.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占大气中氧气的70%,生物种类和数量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不容易被破坏,故A不符合题意。
B.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比较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自动调节能力相对来说还比较强,不是最容易破坏的生态系统,故B不符合题意。
C.农田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人起了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自动调节能力差,是最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故C符合题意。
D.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是比较稳定的、不容易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C
解析:A.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种类和数量的恒定不变,A错误。
B.毁林开荒可以增产粮食,但是会破坏生态平衡,B错误。
C.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确。
D.动物在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是益鸟还是害鸟都对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7.答案:A
解析:A.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A正确。
B.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相互制约,B错误。
C.在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C错误。
D.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
故选A。
8.答案:B
解析:A.蚯蚓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茶树利用,A正确。
B.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可见,“杂草→害虫→蚯蚓→鸡”中的蚯蚓属于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的构成,B错误。
C.茶园养鸡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由于人类的合理调配,使得茶园中的能量能够持续高效的流向了茶和鸡,C正确。
D.植株生长需要肥料,施肥主要是给植物提供无机盐,植物生长需要较多的无机盐主要是含氮、磷和钾的无机盐。可见,鸡粪能为茶树生长提供所需的无机盐,D正确。
故选B。
9.答案:C
解析:生态农业是指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组织建立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可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故C错误。
10.答案:(1)农作物
(2)3;非生物部分
(3)ABC
(4)自动调节能力;农作物
解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真菌)。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图中的农作物,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所以该食物网共3条食物链:农作物→家禽→人;农作物→人;农作物→猪→人。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真菌)。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未标出的是非生物部分。
(3)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充分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粪便等废弃物中的能量也被充分利用,并且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4)一般地说,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较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酸雨的危害: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使河水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使水源酸化,影响饮用,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若此生态系统遭到酸雨危害,酸雨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了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