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五粤教版 第19课《报任安书》教学课件(3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必修五粤教版 第19课《报任安书》教学课件(3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10 10:1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司马迁

《报任安书》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主要作品:《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题解:报任安书“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
信的题目多为 “报……书” “答……书” “与……书” “上……书” “寄……书”等。
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题解:报任安书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
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题解:报任安书 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写作背景介绍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于是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第一段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1.曩:从前、过去
2.以……为务:把……作为自己的责任
3.于:介词,在……方面
4.勤勤恳恳:诚恳的样子
5.望:怨、埋怨
6.而:连词,却
7.固陋:浅陋的见解
8.阙然:隔了很久
9.幸:希望第一段译文 太史公、像牛马一样仆役的司马迁再拜说:少卿足下,前些时候,承蒙您屈尊写信给我,教导我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慎重,应该把推荐贤士作为自己的责任,情意那样诚恳,好像是在埋怨我没有遵从你的教诲,而附和世俗之人的看法,其实我并不是这样的。请允许我大略地陈述一下自己浅略的见解,隔了很久没有给你回信,希望您不要责怪。第二段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莫:代词,没有人、没有谁
妻子:古今异义词,古义指妻子和孩子
至:至于
义理:正义和真理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被动句
于:对于
第二段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且:况且
死节:为坚守名节而死
去就:去留、进退,指偷生或赴死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子,代指囚禁
引决:同“引诀”,自杀
( 引决自裁;自寻短见 )第二段
粪土:形容恶劣的环境,指牢狱
恨: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遗憾
文采:指文章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第二段译文按人之常情来说,没有人不贪生怕死、牵挂父母、顾念妻子和孩子的;至于那些被正义和真理所激励的人就不是这样了,那是因为他们有不得不如此的缘故。如今我很不幸,早年丧失父母,又没有兄弟相亲,孤独一人在世,少卿您看得出我的妻子和孩子的态度是怎样的吧?况且,真正的勇士不一定为名节而死,怯懦的人只要仰慕节义,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不受辱!
第二段译文 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却也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何至于自己甘心遭受被捆绑囚禁的侮辱呢!再说,奴婢侍妾一类人,尚且能够下定决心自杀不受辱,何况我已经到了不能不自杀的地步呢?我之所以忍辱偷生,被囚禁在污秽的牢狱中,是痛惜我的志愿尚未完成,如果平平庸庸地了结一生,我的文章就不能显扬于后世。第三段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①摩:通“磨 ”
②倜傥:卓越超群,洒脱不拘
③称:称道 ④拘:被拘
⑤厄:受困 ⑥赋:创作
⑦厥:连词,因而、因此、于是 ⑧迁:被贬⑨囚:被囚
⑩大底:大抵、大都,底通“抵”第三段
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来者:将来的人
书策:写作、著书,指著书立说
垂:流传
现:通“现”,显露、表现
第三段译文 古代拥有财富、地位而姓名无闻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洒脱不拘的特殊人物才能被名扬后世。周文王被拘禁在羑(yǒu)里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在穷困的境遇中编写《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子被砍去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官迁徙到蜀地,《吕氏春秋》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郁愤之情而创作出来的。
第三段译文 这些人都是内心抑郁不舒畅,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期望将来的人能理解他们。就如左丘明眼睛瞎了,孙子被砍了膝盖骨,终归不被当权者重用,于是他们就回家著书立说,以抒发他们的愤懑之情,想让自己的著作流传后世以表现自己的志向。第四段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逊:谦虚 2.于:介词,在
3.网罗:搜集 4.失:通“佚”,散失
5.略考:简略地考证
6.行事:事迹 7.综:综观、纵观
8.稽:考订、考察
9.纪:纪通“记”历史记录 10.兹:现在
11.为:动词,写作
12.以:用来 13. 天人:天,自然规律;人,人事
第四段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1.就:成功、写成
2.会:副词,恰巧、正好,这里可译为“偏偏”
3.其:代词,指创作之事 4.是以:因此
5.其人:指志同道合的人 6.则:表示假设关系,那么、这样
7.责:通假,通“债”
8.戮:杀戮
9.为:表对象,译为“对”“向”
第四段译文 我私底下不自量力,近年来,投身在无用的文辞中,搜集天下散乱失传的史籍与传闻,略加考证前人的所作多为,纵观事情的始末,考察他们成败兴衰的历史记录。上起黄帝轩辕,下至当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总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借此来探究自然规律和人事之间的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变革的进程,成就自己的一家学说。
第四段译文 此书刚刚起草,尚未完成,偏偏就遭遇这场灾祸。我十分痛惜书还没写成,因此宁愿接受最残酷的宫刑也没有露出怨怒的脸色。我确实希望著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之中,传给志同道合之人,以致广泛流传到四通八达的大都市,这样就补偿了我以前下狱受刑的侮辱,即使遭到杀戮,还有悔恨吗!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难以对一般人说啊。
第五段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1.居:处、处世
2.下流:古今异义词,古义指处于卑贱的地位;
3.以:介词,因
4.重:更加
5.累:积累、经历
6.弥甚:更厉害
7.是以:以是,因此
8.居:在家里
9.若有所亡:若有所失 10.直:只不过
11.引:隐退
第五段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略陈固陋,谨再拜。1.且:暂且
2.通:达,这里指抒发、宣泄
3.乃:却
4.无乃:表反问,难道不是
5.私心:自己的内心
6.自雕琢:修饰、美化自己
7.不信:不被信任
8.适:只是
第五段译文 况且,我处在屈辱的地位实在不容易处世,身处卑贱的地位往往会招来更多的指责和非议。我因替李陵辩护遭遇了这场灾祸,更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至于使祖先蒙受侮辱,还有什么脸面再去谒(yè )拜父母的坟墓呢?即使再经历一百代,耻辱只会越来越厉害罢了!因此我愁思缠结,内心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精神恍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门就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当我想起遭受的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湿透了衣裳!
第五段译文 我简直成了一个宫闱(wéi )中的宦官,还怎能自行隐退,藏身到深山岩穴之中隐居呢?所以,我暂且随波逐流,与世俗周旋敷衍,以抒发内心的烦闷悲愤。如今少卿却教导我要推举贤能之士,岂不是和我内心的苦衷相违背吗?现在即使我想美化自己、用美妙的言辞修饰自己,可是毫无益处,不会被世俗的人信任,恰恰是自取其辱罢了。总之,到死的那一天,然后一生的是非才会有个定论,这封信也不能完全表达我的心意,只能大略地说说一些浅陋的想法。谨再次致意。被动句汇总被动句(续)课后作业(古今异义词)作业要求:分别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与今义
1.意气 2.勤勤恳恳
3.恨 4.妻子
5.发愤 6.无能
7.下流
[传世名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安书》[传世名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史记·滑稽列传》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传世名句】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司马迁与李陵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凤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司马迁与李陵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司马迁与李陵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死刑。但是汉朝的死刑要免死的话可以接受两条路,要不交50万钱,要不接受宫刑,宫刑是个奇耻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与李陵司马迁被判宫刑,被剥夺了作男子汉的权利,这种令人备受污辱失掉尊严的刑罚,并未摧毁他的钢铁意志。他发奋著书,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完成了伟大的史学巨著——《太史公书》,即《史记》。
司马迁秉性不改,被同僚从狱中救出,改任中书令,然而,他又在《报任安书》中直言贬损当朝皇帝,惹下杀身之祸,被汉武帝以大逆不道的罪名,严刑拷打后再度下狱,第二天就暴死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