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欧阳修
醉翁亭记
x
四大名亭
x
长沙 爱晚亭
北京 陶然亭
杭州 湖心亭
导入
趣味思考
x
四大名楼、四大名亭为何能名扬四海且流传千古?
建筑美学
历史价值
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
一探究竟
x
写了啥?
文征明1539年行楷《醉翁亭记》手卷
作者介绍
x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x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x
六一居士 欧阳修在《六一居士传》中表达了自己晚年的生活志趣,他家中藏书一万卷,收集了夏商周三代以来的金石文字一千卷,拥有一张琴,一盘棋,并且经常备有酒一壶。加上他自己这个“一翁”,共计“六一”,故自称“六一居士”。
x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x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欧阳修随叔父欧阳晔任职于随州时,在当地一大姓李氏家的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昌黎先生文集》,读后十分仰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于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
……
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
译文
写作背景
x
庆历五年,欧阳修因支持 范仲淹等人的革新运动,遭到保守派的反对,被贬到 滁州做了两年知州。欧阳修在滁州期间,内心抑郁,但仍然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他实行宽简政治,大力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滁州的山水美景也让他感到无比快慰。第二年,他自号醉翁,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著名散文。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识读生字词,诵读课文。
壹
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贰
叁
学习任务
x
分析内容,理解思想情感
肆
课堂巩固,拓展探究
x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环滁( ) 林壑( ) 琅琊( )
潺潺( ) 山之僧( ) 饮少辄醉( )
林霏( ) 岩穴暝( ) 晦明( )
伛偻( ) 酒洌( ) 山肴野蔌( )
宴酣( ) 弈者( ) 觥筹交错( )
颓然( ) 阴翳( )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sēng
zhé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sù
hān
yì
gōng
tuí
yì
x
朗读课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x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x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x
识读生字词,诵读课文。
壹
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贰
叁
学习任务
x
分析内容,理解思想情感
肆
课堂巩固,拓展探究
x
文意梳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绕着滁州城。滁(chú)州,在安徽东部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
幽深秀丽的,是琅琊(láng yá)山。蔚然,茂盛的样子
山谷
从
第一段
x
文意梳理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回,曲折、回环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意趣,情趣
(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居高面下。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第一段
x
第一段中作者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首先,作者以“环滁皆山也”作为开篇,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仿佛是一个鸟瞰的全景镜头,展现了滁州被群山环绕的地理环境。接着,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将读者的视线最终聚焦到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思考一
这样由远及近、层层推进的描写过程,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x
文意梳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树林里的雾气散开。霏,弥漫的云气
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
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岩穴,山洞,这里指山谷。暝(míng),昏暗。
第二段
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秀,茂盛
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x
第二段写了琅琊山怎样的景色?是以什么角度来写的?
朝暮之景与四时之景
思考二
时间
x
文意梳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背着东西的人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yǔ lǚ),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清
在树下休息
第三段
野味野菜。蔌(sù),菜蔬
陈列,摆开
x
文意梳理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下棋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gōng),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第三段
苍老的容颜
醉倒在众人中间。颓(tuí)然,倒下的样子
x
本段如何划分层次?每一层写了什么内容?
……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
思考三
滁人游 太守宴也 众宾欢 太守醉
x
文意梳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不久
指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yì),遮盖
第四段
x
文意梳理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第四段
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为,是
庐陵郡,就是吉州(今江西吉安)
x
本段写了哪几种“乐”?这几种“乐”分别反映了什么?
思考四
禽鸟之乐:反映自然的宁静和美好,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太守之乐:反映出作者治理滁州的功绩、与民同乐的思想和热爱祖国山水之情。
游人之乐:反映滁州人民生活和乐,太守亲切随和。
x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竹
管乐器。 例句:非丝非竹
竹子。
时
古义:
今义:
季节。 例句:四时之景不同
时间。
发
古义:
今义:
开放。 例句:野芳发而幽香
散发。
x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意
情趣,意趣。 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愿望,心愿。
开
古义:
今义:
消散。 例句:日出而林霏开
打开。
颓然
古义:
今义:
醉醺醺的样子。 例句:颓然乎其间
颓废的样子。
x
一词多义
归
暮而归( )
云归而岩穴暝( )
太守归而宾客从( )
回来
聚拢
回去
乐
山水之乐(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乐趣
欢乐
对……感到快乐
谓
太守谓谁( )
太守自谓也( )
为,是
命名
x
虚词用法
而
蔚然而深秀者( )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朝而往,暮而归(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而不知人之乐( )
表并列
表承接
表递进
表修饰
表因果
表转折
x
虚词用法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之
太守之乐其乐也( )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名之者谁(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助词,的
代词,指醉翁亭
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x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谷
山行六七里(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名之者谁(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自号曰醉翁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 )
杂然而前陈者( )
太守宴也( )
名词作状语,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
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前)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趣,名词。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设宴,名词作动词。
x
文言句式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倒装句:
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x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识读生字词,诵读课文。
壹
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贰
叁
学习任务
x
分析内容,理解思想情感
肆
课堂巩固,拓展探究
x
课文探究
1、课文第二、三、四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第一问: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却含有进层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
第二问: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季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写游完回归,太守自得其乐。这三段是按照“景一人—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x
课文探究
2、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乐”:山水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宴酣之乐,太守之乐。
x
课文探究
太守之乐
太守的“乐”有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设宴畅饮之乐。作为被贬至滁州的太守,作者娱情山水排造内心的郁闷,确也得到山水之乐,更主要的是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士,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于与民同乐之中,“与民同乐”是他的理想,这正是他在失意中仍坚守自己的理想之后所得到的心理慰藉,这种“乐”也许并不为别人所理解,也不需要别人都知晓,而他自己却愿意自得其乐,很显然,文章着意表现的是“太守之乐”。
x
课文探究
从“醉能闻共乐,醒能述以文”看,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作者因自己能与民同乐而陶醉。这是太守“醉”的最重要的原因。“醉能同其乐,醒能还以文”表达了作者陶醉山水、与民间乐及自得之意。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x
课文探究
3、主旨归纳
本文以“乐”字贯穿,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借山水之乐派遣内心的郁闷 ,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x
课文探究
4、赏析文章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
x
有什么特色?
①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②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③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
x
课文探究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与民同乐
VS
x
课文探究
答: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是:《岳阳楼记》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x
结构层次
醉翁亭记
醉翁亭
周边环境——山、水、林、路
亭名由来——醉翁之号
山景图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山水之乐
宴游图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宴酣之乐
晚归图
太守归,宾客从
游人去,禽鸟乐
乐人之乐
与民同乐
识读生字词,诵读课文。
壹
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贰
叁
学习任务
x
分析内容,理解思想情感
肆
课堂巩固,拓展探究
x
课堂巩固
1.《醉翁亭记》作者是 (朝代) ,字 ,号 , 晚号 。与 、 、 、 、 、 、 、 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宋
欧阳修
永叔
醉翁
六一居士
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是欢悦的众位宾客。
x
课堂巩固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写太守只是因为山里四季景色之美而乐。
B.第②段生动展现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游之乐。
C.第③段以禽鸟、游人衬托太守以众人之乐为乐。
D.全篇充分表现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4.初中阶段我们还学习过他的另一篇作品《 》。
A
卖油翁
x
课堂巩固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而往,暮而归”写出了作者纵情山水,无心朝政的状态。
B.滁州四季变化无穷的山水之景让作者陶醉其中,感到无限地乐趣。
C.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突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D.本文与《小石潭记》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心境。
老人小孩来来往往不间断的场景,是滁州人在出游。
A
x
课堂巩固
7.文章第三段描写了“太守宴”的场景外,还描写了三个场景: (3分)
(l)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8.解释下列画横线的词语。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云归而岩穴暝 ( )
临溪而渔( )
宴酣之乐( )
觥筹交错( )
滁人游
众宾欢
太守醉
领悟 寄托
聚拢 昏暗
捕鱼
尽情地喝酒
酒杯和酒筹
x
课外拓展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丰乐亭记
x
课外拓展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
x
课外拓展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庆历新政”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知滁州,十月到任。滁州在长江与淮河之间,正是“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的“闲处”,山高水清,风景宜人。这里地处偏僻,民风淳厚。
欧阳修被贬至此,倒也悠闲自在。在这里,清山绿水涤除他心头的烦恼,大自然触发了他无拘无束的天性和丰富的感情。他几乎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由于他把“与民同乐”看成是“刺史之事也”,虽然是“载评流徙”,远离了政治斗争的中心,不能直接向朝廷指陈时弊了,其心倒也安然,作者这时的人生观比较旷达的。《丰乐亭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写作背景
x
课外拓展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
译文
x
课外拓展
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译文
x
课外拓展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译文
x
课后任务
1、找一找《醉翁亭记》中的成语。
2、背诵课文。
3、完成课后习题。
谢谢欣赏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