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3*不懂就要问
1
三年级上册语文
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会认的字:
诵
挨
圈
例
dāi
quān
sòng
lì
背
bèi
duàn
段
liàn
涂
糊
练
tú
chǔ
hú
戒
呆
ái
jiè
lì
厉
楚
私塾
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私人所办的学校。
吓 呆:
戒 尺:
厉 声:
学 问:
照 例:
鸦雀无声:
摇头晃脑:
吓,害怕。害怕得呆住了。说明非常害怕。
旧时私塾先生用来打学生手心的板子。
严厉的声音。
在课文中指知识。
照,按照;例:规定。按照一向的做法。
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
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在本课形容同学们正背得起劲的样子。
词语解释
背
bèi
bēi
(背诵)
(背包)
例:我从背( )包里拿出语文书,然后开始练习背( )诵今天学习的古诗。
(背书)
(背着)
bèi
bēi
多音字
圈
juǎn
juàn
(圈在)
(圈养)
例:农村里养土鸡大都是在郊外圈( )一块地,把鸡圈( )起来,实行圈( )养。
juǎn
quān
quān
(圈子)
juàn
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思考:古代的人在私塾里读书和我们现在在学校里读书有什么不同?
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sī)塾(shú)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yī)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bèi)诵(sòng)。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自读第2自然段:
思考:在私塾里,只背诵,不讲解,孙中山能懂书中的意思吗?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1.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2.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3.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小组讨论:你喜欢这种“只背不讲”的教学方式吗?为什么?
“只背不讲”的教学方式并不好,因为如果学生不理解书中的意思,那么背下来也没有意义,而且死记硬背的知识很容易就会忘记。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快更好更持久地记住知识。
“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说明了什么?
说明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头一次
态度诚恳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课堂里为什么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因为以前从没人敢向先生提问。孙中山这一问,简直如“开天辟地”一般,大家不知道先生会怎样做,都认为先生会惩罚多问的同学,所以大家谁也不敢出声,怕受到先生责罚。
老师开始的态度是:发怒、不满,从“拿着戒尺”“厉声”可以看出。在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诵课文之后,老师的态度变为详细地讲解。
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被孙中山对知识的渴求的感动。
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精读课文
同学——吓呆 鸦雀无声
先生
先:拿着戒尺 厉声
后:收起戒尺 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
好学上进 认真执着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善于思考,敢于提问。
你从这段话中看到了孙中山怎样的学习态度?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贵有疑。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只要我们勤思考、敢发问,就会有所收获。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在学习上“不懂就问”的事例。
重难点
“不懂就要问”,孙中山是怎么问的?
来到学校
流利背诵
有什么用呢?
壮起胆子
交流体会
第一次学习略读课文有什么体会?
主题概括
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结构图示
私塾读书 死记硬背
敢于提问 虚心请教
不懂就要问
刻苦学习
勤学好问
课后作业
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并收集更多的孙中山的故事,读一读。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