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3生物进化的学说——生物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随堂小练
1.拟态章鱼能模仿多种海洋生物迷惑天敌,如比目鱼、海蛇,是顶级伪装高手,对其形成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过度繁殖的结果 B.主动变异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定向遗传的结果
2.食蚁兽的舌头细长,便于舔食巢穴内的蚂蚁。其长舌的形成是( )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主动选择的结果 D.不定向选择的结果
3.古代长颈鹿大小似羊,颈和前肢不太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长颈鹿则成为当今生物界最高的动物。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其主要原因是( )
A.食高处树叶使颈愈伸愈长 B.颈长者较凶悍,攻击力大
C.颈长者的繁殖力较强 D.竞争中颈长者的生存机会大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自然选择结果的是( )
A.鲫鱼的背部是深灰色,腹部是乳白色 B.变色龙的体色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C.一窝小猫的体色有黑色、白色和黄色 D.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很多无翅昆虫
5.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的是( )
A.被自然选择淘汰的生物一定繁殖能力不强
B.动物常常会进行生存斗争,体型较大者一定获胜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D.生物的进化与遗传无关
6.自然选择学说关于长颈鹿进化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古长颈鹿颈有长有短 B.颈长的长颈鹿更易生存
C.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 D.为适应环境产生变异
7.经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并于1859年出版了一部巨著,这部巨著是( )
A.《进化论》 B.《人工选择》 C.《物种起源》 D.《自然选择》
8.自然选择是指( )
A.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
B.生物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生存斗争
C.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
D.绝大多数的生物都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9.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的是( )
A.生物的进化与遗传无关
B.生物的某些器官因为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能够遗传下去
C.动物常常会进行生存竞争,体型较大者一定获胜
D.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0.如图为长颈鹿进化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全体之间颈长存在着_____。
(2)图②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颈长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那么,长颈的变异是_____,短颈的变异是_____。
(3)图③说明_____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_____的个体被淘汰掉。
(4)从长颈鹿的进化过程看,颈长的变异是由于_____改变而引起的。
(5)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_,适应者_____,不适应者被_____,这就是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虽然生物体普遍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但过度繁殖本身并不直接导致生物体出现特定的适应性特征,如拟态章鱼的伪装能力。过度繁殖只是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即更多的个体和遗传变异,A错误。
B.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但它不是生物体主动选择或产生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且大多数变异对生物体是有害的。拟态章鱼的伪装能力并不是其主动变异的结果,而是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B错误。
C.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机制。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从而将有利变异传递给下一代。拟态章鱼能模仿多种海洋生物迷惑天敌,这种伪装能力显然是一种有利变异,它使得拟态章鱼在生存斗争中更具优势。因此,拟态章鱼的伪装能力是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C正确。
D.遗传是生物体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过程,但它并不是定向的。遗传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基因突变等随机事件,导致后代出现遗传变异。因此,拟态章鱼的伪装能力并不是定向遗传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2.答案:B
解析:食蚁兽舌头细长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有利于取食。
3.答案:D
解析: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而食高处的树叶使颈愈伸愈长,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因此竞争中颈长者是适应环境的生存机会大。故选:D。
4.答案:C
解析:A.鲫鱼的背部是深灰色、腹部是乳白色,是一种保护色,不易被上面和下面的敌害发现,而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不符合题意。
B.变色龙的体色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更好的保护自己,也是变色龙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
C.一窝小猫的体色有黑色、白色和黄色,反映了猫体色的变异,与自然选择无关,C符合题意。
D.由于海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倒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无翅的昆虫就特别多。因此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很多无翅昆虫,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C
解析:A.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A不符合题意。
BC.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为争夺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同种个体和不同种个体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与自然条件(如干旱、寒冷、温度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无论体型大小)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因此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能进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D
解析:古代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具有颈长变异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容易生存下去,并通过繁殖将颈长变异遗传给后代;具有颈短变异的个体吃不到高处树叶,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机会更小。经过一代代地选择,颈短的被淘汰,颈长的特征越来越显著。长颈鹿的进化是环境对长颈鹿已存在的变异进行了选择,而不是长颈鹿为适应环境产生变异,D错误,故选D。
7.答案:C
解析:《物种起源》是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系统阐述生物进化理论基础的生物学著作,1859年11月24日在伦敦出版。故选:C。
8.答案:C
解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D
解析:A.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可见生物的进化与遗传有关,A错误。
B.虽然某些器官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可能会得到更多的使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会因此而发达。而且,这种发达的情况通常并不能被遗传给后代,B错误。
C.虽然在生存竞争中体型较大的动物可能会更容易获得食物和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体型较小的动物就无法生存。事实上,许多小动物通过其他方式(如速度、灵活性等)也能在生存竞争中取得成功,C错误。
D.在生存竞争中,那些能够适应环境的生物将会生存下来,而那些不能适应环境的生物则会被淘汰,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D正确。
故选D。
10.答案:(1)差异
(2)有利变异;不利变异
(3)长颈;短颈
(4)遗传物质
(5)生存竞争;生存;淘汰;自然选择
解析:(1)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因此,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长存在差异。
(2)、(3)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图②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长颈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短颈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因此,长颈的变异就是有利变异,短颈的变异是不利变异。图③说明长颈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短颈的个体被淘汰掉。
(4)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变异;古代长颈鹿有颈长和颈短的变异,且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因此,颈长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
(5)图①﹣③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