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30 16:0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材分析】
《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本课内容共三个子目,我将课本内容进行整合,分别为:“甲午中日战争之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之过程、甲午中日战争之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和 “瓜分”中国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此后,实业救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各种救亡图存的抗争活动迅速高涨,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甲午中日战争无疑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教学目标】
立足时空观念,利用图文史料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
立足唯物史观,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
《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在本节课内容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吃个瓜”--一个三姓家奴的崛起之路。
课件展示“案件报道”:突发!昨夜东亚派掌门被义子八嘎十一郎刺伤,生命危在旦夕下落不明,而八嘎十一郎在外部势力的帮助下,成功的拿到了东亚派掌门人的宝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背后又隐藏了多少秘密呢?
课件展示“网友热议”
课件展示“前情提示”:日本自古以来就和中国交流密切,最早可追溯到汉朝,而到了唐朝,日本见唐朝强盛,舒明天皇便开始派遣遣唐使到唐朝来学习制度和文化,这些来学习的人就被称为遣唐使,大量学习唐朝制度和文化的日本学者,回国后按照唐朝模式,开始改造日本,等到他孙子的时候正式开始大化改新,日本也迅速的从这场学唐风尚中从奴隶制国家变为封建国家,国力逐渐强盛。
课件展示: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日本也开始沦为美国和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一些早就看幕府不顺眼的日本武士,不满幕府将军的欺软怕硬和对美国爸爸的扭捏,联合起来推翻了德川幕府推举明治天皇重新掌权执政。于是在美国爸爸的刺激下,日本国开始全面西化,这些功臣和美国更是打的火热,尺度之大前所未闻,不仅学习美国和西方列强的制度和文化,而且还提出了脱亚入欧这种数典忘祖的无耻口号。
师:那么我们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状况。
【讲授新课】
壹 甲午中日战争之背景
展示史料分析清朝社会状况
材料一: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但此时西北边疆危机、西南战火再起,最后虽都平息,但再一次削弱了国力,清朝政治依旧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员依旧内斗不止,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材料二: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统治者十分满足,再未添加任何船只,1891后又停购枪炮弹药。此后,正值慈禧太后大寿,要修建颐和园,没有钱的清政府竟挪用海军军费满足慈禧个人享乐欲望。
清政府腐败不堪,社会矛盾尖锐,国防军事力量堪忧
展示史料分析日本社会状况
材料三:明治维新后,日本政治经济快速发展,1893年国内收入已经超过清朝。而且,日本积极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
材料四: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天皇已经明确了对外扩张策略,宣称要用武力开拓万里波涛,1887年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制定《征讨清国策》号称以五年为期和中国进行一场国运相赌的战争。为此,日本天皇决定每年从宫廷经费拨出30万日元,从百官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枪炮的费用。
日本改革后国力强盛,对中国虎视耽耽(大陆政策)
展示史料分析国际背景
材料五:19世纪末期,英国殖民扩张的重点转移到非洲。它从法国手中夺得了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进而占领埃及和苏丹,积极参加殖民列强瓜分西非、东非和中非的争夺战。在此期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英国人是无暇东顾 的,只要日本在此期间不争夺南方和上海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就作壁上观。
19世纪末期,美国和英国,美国和西班牙因为争夺殖民地和扩大利益都有纠纷,战争一触即发。在此期间,美国希望日本日后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美国等列强的支持。
资本主义世界相互勾结
课件展示东亚地图,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1894年在朝鲜境内爆发了由东学道领袖全琫准领导的反对朝鲜王朝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侵略的农民起义---东学党起义(又叫甲午农民战争),是朝鲜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该起义持续了10个月,最终在朝鲜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以失败告终。
[知识补充]朝鲜的意思是“很少朝觐的藩国”。1368年元朝覆灭后,都统李成桂发动政变,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并建立了与明朝的友邦关系。1618年朝鲜出兵袭扰后金配合明军的作战,后金为扫除后患于1636年攻占朝鲜,国王投降,成为清朝的属国,与清朝的宗主关系一直延续到甲午战争前。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清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2000人分两批在朝鲜牙山登陆,准备镇压起义。随后,起义被平息。
1894年6月2日,伊藤内阁决议出兵朝鲜。随后,日本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派兵进入朝鲜首都,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伺机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亚洲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发源地,在东亚,中国从前21世纪开始领先周边国家几千年。日本作为中国东部的一个岛屿国家,从东汉时期接受汉光武帝册封后,就一直被中国文化影响着,日本就像一个小孩一样看着身边这个古老的巨人,如果没有意外,这种情况将会一直持续。然而,进入近代社会后,同样是面对列强侵略,中国这个庞然巨物倒下了,一直以来的小孩日本却崛起了。那么,在近代,日本和中国是因为什么而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贰 甲午中日战争之过程
[知识补充]中日甲午战争,是指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关于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新版日本历史教科书:“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关系。”
丰岛海战:朝鲜东学党起义被镇压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中日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突然袭击在牙山附近丰岛海面的清军运兵船和驻守牙山的清军,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的浪速号将中国商轮高升号击沉,造成船上700多名清军殉难。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由于慈禧太后正穷凶极奢地操办他的60大寿的庆典,李鸿章秉承慈禧太后的旨意,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
平壤战役:9月,日军进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清军将领左宝贵带兵登城指挥,当部将劝他脱掉黄马褂,以免引起敌人注意时,他却坚定地说:“我之所以穿上朝服,就是想让我的士卒们知道我还在,这样他们就能同敌人血战到底。”左宝贵在中弹后依然坚守阵地,最终被炮弹击穿,壮烈牺牲。而镇守平壤的清军将领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黄海海战:9月17日,北洋舰队完成护送援军到大东沟的任务后返航,在黄海海面遭日本联合舰队袭击,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列阵迎战,战斗开始后,丁汝昌负伤,却拒绝下舱裹伤,坚持在甲板上鼓励士兵杀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沉着冷静,接替丁汝昌指挥,管带林泰曾指挥镇远舰奋力冲击敌旗舰松岛号致其弹药库起火爆炸,失去作战能力。经远舰在管带林永升指挥下,战斗到舰艇最后沉没,全舰270人,除16人获救外,其余人皆与舰同沉。管带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多次中弹,起火燃烧,船体倾斜,全舰官兵仍浴血奋战。不久,致远舰弹药用尽,恰与日军最为凶悍的冲锋吉野号相遇,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撞向迎面而来的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全舰官兵200余人壮烈牺牲。中日双方激战5个多小时,日舰有5艘受到重创,伤亡600余人。北洋舰队有5艘军舰沉没,伤亡近千人,但因为定远和镇远尚在,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实行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方针,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使日本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制海权:是交战一方在一定时间对一定海区的控制权。目的是确保己方兵力海上行动的自由,剥夺敌方兵力海上行动的自由;保护己方海上交通运输的安全,阻止敌方的海上交通运输,亦即使该海洋区域为己所用而不为敌所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请你分析黄海海战失利的原因。
分析得出: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再是单纯的武器装备,更多的是战略战术。
辽东战役:10月,日军兵分两路,一路渡过鸭绿江,进攻辽东九连城等地,这里,沿江驻守的四万多清军,除聂士成部进行过抵抗外,其余都望风而逃;另一路,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进攻大连、旅顺,由于清军军心涣散,大连、旅顺相继失守,日军占领旅顺后,对旅顺军民实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两万余民旅顺军民惨遭迫害。
课件展示旅顺大屠杀相关资料
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水陆两路进攻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丁汝昌请求突围,李鸿章不准,北洋舰队困泊港内,腹背受敌,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它的覆灭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课件总结时间轴版甲午中日战争过程。
甲午中日战争之影响
签订《马关条约》
时间:1895年春
人物:李鸿章
内容
单独标出“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一项,过渡到第二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三国干涉还辽。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利益。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力威胁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中国近现代史》
问题一:根据材料归纳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日本同意归还辽东半岛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三国在华的侵略利益。
条件:清政府向日本支付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2)瓜分中国
问题二:合作交流:图片上的动物分别代表什么?该图反应了什么现象?
熊代表俄国,太阳代表日本,肠代表德国,虎代表英国,蛤蟆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时局图》反映了《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揭露了清政府腐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9月至11月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政府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问题三:阅读材料,分析: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和实质?
展示材料:(一)各国对他国在中国所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二)各国对运往自己"势力范围"各口岸的他国货物,均由中国政府按照中国现行关税率征税。
(三)各国对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各口岸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当他国使用自己所修或所经营控制的铁路运输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铁路运费。
[知识补充]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美国从西班牙手里获得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等岛屿,从此美国正式成为西半求第一强国。
海上霸权更替顺序:西班牙帝国、荷兰帝国、英国。
目的:承认列强既得权益,侵华机会均等,美国达到利益均沾
影响:
①使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暂时取得表面一致,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②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
材料一: 1874年,明治天皇开始裁减内官开支……天皇不要享受,不要排场,只要海军。1893年,明治天皇又决定此后六年,每年从内库中拿出30万元帑银,用于海军建设。此举再次带动了日本政府议员主动献出四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舰。
光绪大婚庆典(1889年),耗费银子500万两。为迎接慈禧六十大寿(1894年),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耗资三千万两白银。
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主观原因:清政府腐朽落后
客观原因:日本制度先进,蓄谋已久
启示:清政府不能救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救中国。落后就要挨打。改革要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