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要点】
知识结构:
要点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辛亥革命未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旧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冲击旧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动摇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们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迎来当时先进中国人的精神“觉醒”。
【学习目标】
1.通过绘制表格梳理新文化运动的概况,让学生学会阅读教材,提高从文本内容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概括的能力。
2.以一系列历史材料、历史图片为研读载体,引导学生学会读材料、分析材料,读图、分析图片的能力。通过微项目化小组活动,思考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借此感知基于史料的历史理解、解释、叙述和评价。
3.通过一分为二地去看待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思想观点,学会以辩证、理性的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通过对新青年责任的思考,意识到青年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重难点分析】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影响之间的关联。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提问: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谁?
学生活动: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人。
呈现材料:
学生活动:齐读,说感想。
教师活动:这篇段子虽是有趣,但确是对胡适日记的断章取义。呈现胡适简介,简单介绍。在胡适的身上有许多的标签,如“文化旗手”、“学界名宿”、“全盘西化”、“包办婚姻”等,他的人生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新旧并呈的特点。今天我们一起通过胡适日记,以胡适的视角来学习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热门段子《胡适日记(节选)》趣味导入,拉近与学生距离。同时以胡适身上矛盾标签,引发学生对胡适的好奇,激发探究欲望,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
(一)阴霾未散·观民国
教师活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生的中华民国是否迎来了光明?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以下材料反映了哪些现象?你发现什么问题?
呈现材料: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并回答。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当时的民国还笼罩着着帝制时代的旧思想、艰涩迂晦的旧文化、封建迷信的旧道德等阴霾。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了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旧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问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为了驱散这些阴霾,他们发动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是什么?
学生活动: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图片的材料解读,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材料,提高从文本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除旧布新·新文化
教师活动:出示表格,要求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P56-58,梳理新文化运动概况。
学生活动:接龙回答。
教师活动:新文化运动最大的特点在于“新”。面对当时社会的旧思想、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是如何除旧布新的?请你结合课本内容加以说明。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内容,说明新文化运动是如何除旧布新。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答案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点拨新文化运动是以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唤醒先进中国人的精神觉醒,这是当时社会觉醒青年的时代呼声。
【设计意图】借助表格,培养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课本,归纳关键信息的能力。不同旧道德、旧文化和旧思想的类目设计,学生能够对应的寻找出相应的内容,有助于其逻辑思维的形成。
笔墨春秋·续影响
教师活动: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会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将会出现哪些新的变化?展开微项目活动:穿越百年,以笔墨写春秋。小组合作:
1.选取1915-1919年之间任选一个时间节点,联系时代背景,围绕以上问题续写胡适日记(50字以内)。
2.结合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观点,说明你认为会出现该变化的依据。
3.提示:可根据资料包以及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展开合理的历史想象。
4.合作续写时间为7分钟,然后派代表宣读和解说你们的续写日记。
学生活动:根据所学内容以及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组的资料包,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续写胡适日记。
教师活动:归纳学生的答案,梳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点拨新文化运动诞生了一本新杂志、培养了一批新青年、引发了一些新思潮、迎来了一个新时代——先进中国人精神觉醒了的觉醒年代。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图文材料,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深度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影响之间的关联。在整个环节的设计中沿着“阅读材料——归纳信息——形成结论”的思路进行,以具体问题为载体,以“提炼——归纳”为过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提炼归纳和表达能力,体会历史研究中“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一般方法。
一分为二·评史实
呈现材料:
教师活动:百余年再回首,思考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并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答案归纳得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中其他观点的评析,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的思维方式。
文化精神·永流传
呈现材料:
教师总结: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当时思考着未来十年中国人要有的思想。作为当时的新青年,发动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而奋斗。在这未来的十年中,我们中国人的思想包含着对民主科学精神的求索,对马克思主义的接纳,对民族精神的自觉,这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深深地鼓励着近代人们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习主席的话语也对今天的青年寄于了新的希望。
百年之前的昨天,新青年们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不断努力、奋斗。百年之后的今天,作为新青年,我们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哪些努力呢?这个问题,就当做今天的作业,留给同学们课后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对百年之前和百年之后青年思想和责任的思考,进一步感悟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