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30 20:3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等基本史实。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代表大会内容和意义的教学,引导学
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识读《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情况,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采用直观教学法,运用历史图文影视资料,讲解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运用自学、质疑、分组讨论法,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一个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民族独立,走向了繁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内容
难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以“选择”作为主线,首先回顾之前所学的几次改革和革命都以失败告终,在军阀割据、列强肆虐的情况下中国国人民将做何选择,将学生也推到选择的风口浪尖,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促成更多的中国人做了一次伟大的选择——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和意义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最后通过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失败得出策略的选择——国共合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复习导入,自然引出新的思想和政党)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大大小小的选择,有的选择或许无关紧要,有的选择对我们的人生却至关重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做出选择就更重要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为了挽救危机,近代中国人走上了一条变法图强的道路,纷纷向西方学习,意图挽救国家命运。他们都做出了哪些选择呢?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到底行不行得通?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新课讲授
正当中国的进步人士陷入苦闷之际,俄国发生了一件事,给我们带来了希望,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发生了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一种新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也让中国人看到了一条新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那在中国,哪一个人为宣扬这种思想和这条道路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呢?
李大钊在1918年,他就接连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讴歌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1919年又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进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同时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让中国人从对资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幻想中猛然清醒可是1919年7月,俄国却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皇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个时候,你会做什么选择呢?
越来越多的人抛弃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追求,转而追求社会主义,向俄国学习,以俄为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仅仅关注还不够,这些知识分子还做了些什么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呢?
一个信念的选择——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越来越的知识分子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熟悉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就是在这一时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在革命的过程中,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同学们根据材料,毛泽东对当时中国革命发展要求有怎样的认识?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标志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现在请同学们回顾我们刚刚所讲的内容,前后讨论一下,哪些条件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呢?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意义:共产党的诞生给我们带来了新希望,为什么这么说?
鸦片战争以来,哪些阶级曾为了挽救挽救中国做出过努力?结果如何?
中国共产党和以前的派别、政党相比,有哪些不同?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
新的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二大召开: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这是我们第一次这么明确、这么彻底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领导组织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时间 1922年初到1923年春
罢工次数 100多次
参加人数 30万以上
顶峰 京汉铁路大罢工 时间 1923年2月
口号 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意义 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
结果 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军阀镇压
这次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这才有了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的历史。
一个策略的选择——国共合作
总结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