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30 12:3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变化与转型——
第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政 治
经 济
特点:
表现:
王室衰微
礼崩乐坏
诸侯纷争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齐、晋、楚、吴、越)
(韩、赵、魏、楚、燕、齐、秦)
“喊赵薇去演戏”+秦国
农业:
工商业:
①冶铁技术,铁制农具,牛耕
②水利灌溉工程
①手工业分工更细密;
②货币流通广泛;
③中心城市;
④大商人;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混乱中蕴含统一的趋势
号召和控制小诸侯国
兼并小诸侯国
都江堰
建造者:秦国李冰父子
所处地区:四川,岷江
郑国渠
建造者:郑国
所处地区:陕西关中地区
(秦国)
芍陂
建造者:孙叔敖
所处地区:安徽寿南(楚国)
时(鲁)宣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
——《春秋公羊传注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阶级产生
决定

政 治
经 济
特点:
表现:
王室衰微
礼崩乐坏
诸侯纷争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农业:
工商业:
①冶铁技术,铁制农具,牛耕
②水利灌溉工程
①手工业分工更细密;
②货币流通广泛;
③中心城市;
④大商人;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思 想
1、华夏认同
2、孔老学说
3、百家争鸣
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阶级)
1、华夏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促进民族融合
往来与联系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颜渊》
[1]思想核心:
“仁”——关爱他人
2、孔老学说——孔子和老子
[2]政治思想: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①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德治)
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礼)
[3]教育思想:
孔子最大的抱负虽在政治,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是好几方面的开拓者。第一,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第二,孔子以个人在野的力量,造就或召聚一大帮的人才。他的门下成了至少鲁国人才的总汇。他的大弟子名氏可考的已有七十七人,第三,孔子首先把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他以系统的道德学说和缜密的人生理想教训生徒。其中《礼》和《诗》是孔子所常讲,弟子所必修的。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①“有教无类”
②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当中。
意义:打破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私学的发展。
(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上均摘自《道德经》
①“道”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②追求天人合一;
③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④政治思想: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⑤其观点见于《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
[1].背景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直接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组与更新。
……
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松政策,意图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摘编自于凯《战国史》
①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②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3、百家争鸣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①孟子(儒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提倡“仁政”
人性善
②荀子(儒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人性恶
隆礼重法
③庄子(道家)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逍遥游》
崇尚逍遥自由
④邹衍(阴阳家)
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 《七略》
“相生相胜”理论
意义: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⑤墨子(墨家)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以上均摘自《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提倡节俭
⑥韩非(法家)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以法为工具;中央集权
[3].影响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
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
十分深远。

政 治
经 济
特点:
表现:
王室衰微
礼崩乐坏
诸侯纷争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农业:
工商业:
①冶铁技术,铁制农具,牛耕
②水利灌溉工程
①手工业分工更细密;
②货币流通广泛;
③中心城市;
④大商人;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思 想
1、华夏认同
2、孔老学说
3、百家争鸣
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阶级)
①奖励军功,剥夺限制贵族特权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④推行县制,显得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③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②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经 济
政 治
商鞅变法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1)积极性:
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
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原因:①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②社会生产力发展,阶级关系变动。(根本原因)
目的:富国强兵
③士阶层兴起,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课堂总结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与战国、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孔子与老子
、百家争鸣
经济发展:农业、工商业
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影响
随堂检测
1.对下栏材料所反映的主张解读准确的是
A. 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 B. 孔子主张“性本善”“有教无类”
C. 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D. 荀子从人性出发,主张隆礼重法
D
随堂检测
2.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 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
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 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
D
人物 时间 主要内容
商鞅 秦孝公时期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邹忌 齐威王时期 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
李悝 魏文侯时期 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
吴起 楚悼王时期 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