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1793 年,英使马嘎尔尼到访中国皇廷,希望开设使馆。马嘎尔尼从新近工业化的英国挑选一些礼物带给皇帝。乾隆皇帝——他的国家当时的GDP约占全球三分之一——把他打发走了……英国人1830年代回来了,用枪炮强行打开贸易,中国的改革努力以崩溃、耻辱……告终。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3
1、这里“用枪炮强行打开贸易”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作者认为英使马嘎尔尼到访中国遭到拒绝同鸦片战争之间有什么关系?
鸦片战争
01.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专制主制度的必然选择
03. 开眼看世界
——专制主义的必然命运
02. 两次鸦片战争
——专制主义的必然结果
课程标准: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局限性。
1793 年,马戛尔尼使团到达中国后,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接见了马戛尔尼使团。
小斯当东
詹姆斯·吉尔雷《在北京朝廷接见外交使团》
天体远行仪、地球仪、望远镜;
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座钟;
榴弹炮、卡宾枪、连发手枪、巨型战舰模型;
……
乾隆:(英国)测量日月星辰度数,在西洋为上等器物。要亦不过张大其词而已……至其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
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
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
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
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思考:英使马嘎尔尼来华的目的?
01.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专制主制度的必然选择
1.欧洲北美:蓬勃上升
工业革命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新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为何侵略中国?
①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
②直接原因:争夺殖民地,日趋激烈;
③英国自身:掌握海上殖民霸权
更加需求市场和原料
2.清朝中国:漠视木然
间年外域有人来,
宁可求全关不开。
人事天时诚极盛,
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御制诗》
乾隆以后:
闭关自守、一口通商
消极回避、鸵鸟政策
英国对华贸易:始终存在逆差
英国的做法:走私鸦片、扭转逆差、平衡贸易
中国的代价:①根本:损害国人健康
②军政:加剧政治腐败、削弱军队战力;
③财经:白银大量外流、人民负担加重
3.交锋大势:西进中退
清朝的反应:禁烟
林则徐虎门销烟
英国的报复:
借口鸦片及贸易问题,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战争导火索:鸦片贸易
中国失败全面落后
政治 制度
生产 方式
军事 实力
社会 状况
君主专制顽固
小农经济、科技落后
组织动员能力落后
正规军能力低下
(八旗绿营训练不足)
主要使用冷兵器
(武器落后)
阶级矛盾激化
农民起义频繁
02. 两次鸦片战争
——专制主义的必然结果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懿律指挥下,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
原因
时间
结果
列强为何侵略中国;导火索
1840-1842年
①1842年《南京条约》
(割地,赔款,协定关税,五口通商)
②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战 争 条 约 主 要 内 容
第一次鸦片 战争 《南京条约》(英1842)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关税由双方协定
《五口通商章程》(英1843) “领事裁判权”(英国人不受中国司法审判)
《虎门条约》(英1843) “片面最惠国待遇”
《望厦条约》(美1844) 在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与英国同等的权利
《黄埔条约》(法1844) 通商口岸永久居住,自由贸易,设领事,停兵船
第二次
1.领事裁判权
帝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攫取的一种特权,即它的侨民在当地的民事、刑事诉讼,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它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这种特权亦称“治外法权”,严重侵犯了所在国的司法主权。
2.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以条约为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 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把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 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名词解释
和议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酒房茶肆之中,亦大书‘免谈实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
1.条约与特权
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应秉公议定则例。
——中英《南京条约》
英国人在中国“遇有交涉词讼”,犯事的英国人“如何科罪”,中国法律不能管理,而要“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交领事馆照办。 ——中英《虎门条约》
如果中国政府对其他各国有权利让与,“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中英《虎门条约》
协定关税,破坏关税主权,反映商品输出
领事裁判,破坏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来者不拒,国门打开
列强侵华,结成共同阵线
影响:
①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主权
③总结(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再战与新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
时间
双方
结果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修约谈判不畅
1856-1860年
清政府与英法
(美俄尾随谋利)
①1858年《天津条约》
(赔款,增开口岸,内河航行,鸦片贸易合法)
②1860年《北京条约》
(割地,赔款,开商埠)
中俄《北京条约》:俄国对土地的贪婪
①清廷被迫承认《瑷珲条约》;
②俄国抢占中国东北100余万平方千米土地;
③俄国强加边界走向,为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4.何为半殖民地?
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即主权不能完全自主。
清政府在形式上代表中国
在清政府的统治下,
中国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
外国侵略者通过战争等手段,
将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
中国该怎么办?
中国往何处去?
“(1842年)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
——《软尘私议》
天朝是一个梦,一个难以惊醒的梦。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03. 开眼看世界
——专制主义的必然命运
1. 开眼向洋三大家
人物 活动
林则徐
魏源
徐继畲
办译馆、聘译员、集情报知识,汇编《四洲志》
编《海国图志》,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史地
撰《瀛寰志略》,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2.由“华夷”走向“中外”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国之强弱,岂尽在乎疆土之广狭哉!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仍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於天下为公。
米利坚合众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徐继畬《环瀛志略》
魏源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列强长处:物质技术(武器装备、军事工程)
心态:坚持“华夷之辩”,暂时落后
徐继畬:尝试走出“华夷之辩”,平等看待
英美国家亦有制度,亦有道德、亦有文明
意义:①学习西方(初步);②追求自强(根本)
3.雪藏、寂寥
1851年,中国一艘商船驶入日本长崎港,照例查检违禁品,翻出3部《海国图志》。这些书最终都被幕府官员和学者买去。此后几年,《海国图志》仍不断偷渡日本,计有15部,有的“被官方征用”,有的流入市场,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价格涨了3倍。
《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遭遇
①在中国:遭冷遇(魏源出家)
②在日本:受热捧(警醒危机)
古老高傲的中国,实现社会和思想的全面转型,是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中国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