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舞龙》教学设计
一、课时:1课时(40分钟)
二、教材分析
《舞龙》是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中的一首欣赏课曲目。这首作品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舞龙表演的音乐特点,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喜庆节日氛围。音乐以欢快的节奏和热闹的打击乐为主,充分体现了舞龙表演的动感和活力。通过学习这首曲子,学生可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并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同时,这首曲目为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约在7-8岁,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思维活跃的阶段。他们已经具备基本的音乐感知能力,对节奏和旋律有一定的敏感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新鲜事物,乐于参与互动和游戏,但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在音乐学习方面,他们能够识别简单的音乐元素,如快慢、强弱等,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大多数学生可能在电视或节日庆典中见过舞龙表演,对舞龙有初步印象,但缺乏深入认识。部分学生可能来自不同地区,对舞龙文化的了解程度各不相同。因此,本课程设计注重通过多媒体和互动活动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他们对舞龙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同时照顾到不同背景学生的需求。
四、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
感受《舞龙》音乐的欢快节奏和热闹氛围,体会音乐中蕴含的喜庆情绪。
识别音乐中的打击乐器声音(如锣、鼓、钹)和旋律特点,培养音乐聆听能力。
感知音乐的速度变化和力度对比,提高音乐敏感度。
2. 艺术表现
学会用身体动作(如摇摆、跳跃、挥臂)表现音乐的节奏和情绪,增强节奏感。
尝试用简单的打击乐器(如小鼓、铃鼓)模仿舞龙音乐的节奏,培养音乐表现能力。
能够跟随音乐变化调整动作幅度和速度,提高音乐表现的协调性。
3. 创意实践
根据音乐创造简单的舞蹈动作,模仿舞龙的游动,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探索用身边的物品(如纸张、塑料瓶)创造类似舞龙音乐的节奏,激发音乐创新思维。
尝试用不同的声音和动作组合,创作简单的"舞龙"音乐片段。
4. 文化理解
了解舞龙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意义,认识舞龙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性。
认识舞龙音乐中常用的中国传统乐器,如锣、鼓、钹等,增进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理解舞龙音乐与舞龙表演的关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感受《舞龙》音乐的节奏特点和欢快氛围,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理解舞龙音乐与舞龙表演的关系,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通过多种感官体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变化,特别是在速度和力度变化较大的段落。
培养学生用肢体动作自然、流畅地表现音乐的能力,克服部分学生的羞涩感。
帮助学生理解舞龙音乐的文化内涵,将音乐欣赏与文化学习有机结合。
六、教学方法:
欣赏法: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舞龙音乐和视频,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音乐特点和感受,促进思维表达和交流。
示范法:教师示范节奏模仿和简单舞蹈动作,为学生提供直观参考。
游戏法:通过音乐游戏加深对节奏的理解,增强学习趣味性。
创造法:鼓励学生创造简单的舞蹈动作和节奏,培养创新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舞龙表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
《舞龙》音乐音频文件
舞龙表演视频片段
简单的打击乐器(小鼓、铃鼓、三角铁等)
舞龙道具(小彩带或小龙头模型)
图片资料(舞龙表演、传统乐器图片)
绘画用具(彩笔、纸张)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春节的时候,你们看过舞龙表演吗?
学生:(积极回答,分享经历)
教师:很好!舞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表演艺术,常在重大节日庆典中出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描绘舞龙场景的音乐作品。
环节二:讲授新课(25分钟)
(一)感知
1. 初次聆听:
教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首《舞龙》音乐。
(播放音乐)
教师:睁开眼睛,告诉我这首音乐给你什么感觉?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
学生:(分享感受,如"热闹"、"欢快",提到听到的乐器声音)
教师:很好!这首音乐确实非常欢快热闹,我们听到了锣、鼓、钹等打击乐器的声音。
2. 视听结合:
教师:现在,我们再听一遍音乐,同时观看舞龙表演的视频。
(播放音乐和视频)
教师:请大家观察舞龙的动作是如何配合音乐的。
学生:(观察并回答,如"龙头摆动时音乐节奏变快")
(二)探究
1. 节奏特点:
教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音乐的主要节奏。请跟我一起拍手。
(教师示范节奏,带领学生拍手)
教师:现在,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这个节奏。脚踏地板,拍桌子,或者拍手。
2. 乐器识别:
教师:在这首音乐中,我们主要听到了哪些打击乐器?
(展示乐器图片)
教师:这些是锣、鼓和钹。它们在舞龙音乐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在,让我们来模仿这些乐器的声音。
(引导学生用声音模仿不同乐器)
(三)表现
1. 动作创编:
教师:想象你们是舞龙的表演者,跟随音乐,创造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
(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创作动作)
教师:太棒了!现在我们分成小组,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舞龙动作。
2. 节奏合奏:
教师:我们来进行一次简单的节奏合奏。每人选择一种方式:拍手、踏脚或用小乐器。
(分配节奏任务,进行合奏)
环节三:巩固延伸(8分钟)
1. "龙的传说"游戏:
教师:我们来玩一个"龙的传说"游戏。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代表一条龙。
(播放音乐,带领学生模仿龙的游动)
教师:音乐快时,龙游动得快;音乐慢时,龙游动得慢。
2. 音乐绘画:
教师:现在,请大家听着音乐,用彩笔画出你心中的舞龙场景。
(播放音乐,学生进行创作)
教师: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你们的作品和创作灵感。
九、小结拓展、布置作业(2分钟)
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欣赏了《舞龙》这首音乐,感受到了它欢快的节奏和热闹的氛围。我们了解了舞龙音乐的特点,认识了一些传统打击乐器,还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舞龙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作业:
1. 和家人一起收集有关舞龙的图片或视频,下次课上与大家分享。
2. 尝试用家中的物品(如锅碗瓢盆)创造类似舞龙音乐的节奏,录下来下次课上展示。
十、设计意图
(1) 初步感知环节:
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舞龙音乐的直观印象,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将音乐与实际的舞龙表演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2) 探究音乐环节:
引导学生分析音乐的节奏特点和乐器构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动手实践和声音模仿,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音乐元素。鼓励创造性表达,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巩固延伸环节:
设计互动游戏和创意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创造力。通过音乐绘画活动,促进艺术学科的融合,拓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形式。
十一、板书设计
欣赏 舞龙
1. 音乐特点:
欢快的节奏
热闹的氛围
2. 主要乐器:
锣、鼓、钹
3. 文化背景:
传统节日
祈福纳祥
4. 音乐表现:
节奏模仿
动作创编
十二、教学反思
在本节《欣赏 舞龙》的教学中,学生们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这证明了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音乐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互动活动,大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地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和文化内涵。特别是在创造性表达方面,学生们表现出了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准确把握复杂节奏时存在困难,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节奏训练,可能需要设计一些循序渐进的节奏练习。此外,学生们在创造舞蹈动作时展现出的热情,为未来的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可以考虑更多地将音乐欣赏与肢体表达相结合。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会考虑如何更好地将音乐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文化理解能力,让他们能够更自信、更富有表现力地欣赏和创作与传统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