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八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同时也有了一些阅历。所以,学习本诗重在理解和欣赏。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会为他们补充一些课外的资料,让他们更深入地体会作者所经历的一切,从而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2、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难点:了解修辞手法对于表达情感所起的作用。
3、教学过程
【导入】再别康桥
有一位诗人,他爱他人,爱万物,具有平等精神。他短暂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具有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漂逸的风格,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徐志摩,走近他的“康桥情结”。
【讲授】再别康桥
一、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1、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了解修辞手法对于表达情感所起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是金庸的表兄,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1926年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三、出示与康桥有关的图片,了解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 ,1920年—1922年,诗人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四、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全诗,结合创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述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2、教师范读全诗,注意把握节与节之间的停顿、内部的节奏和韵角的重读。
《再别康桥》这首诗优美的韵律和朗朗上口的词句,多少年来,引得无数诗歌爱好者配乐朗诵或谱曲吟唱。在高校学子中,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更成为各种文艺活动中历演不衰的保留节目。
3、出示朗诵要点,学生再次体会、朗读全诗。
首先,要准确把握这首诗的内容,透彻理解其内在含义,这是前提和基础。 其次,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局部探索
(一)、齐读诗的第一小节,思考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小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面上是在写河边柳树的美,从中你还能读出其它的什么吗?
明确:柳树的美也代表了康桥的美,流露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喜爱。
2、在朗读这一小节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明确:内心喜悦,面带微笑。
(二)、学习第三小节。
1、第三节中“油油的”、“招摇”两个词应如何理解呢?
2、从中你能看出作者内心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吗?
明确:
(1)、 “油油的”写出了水草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
(2)、作者追求的是一种自由、快乐、充实的生活。
、诗人的内心是向往美好、自由、快乐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对于徐志摩来讲却是一个美丽而又短暂的梦,从文中的哪一节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第四节中的“揉碎”和“彩虹似的梦”可以看出作者美丽而又短暂的梦最终是破灭了。
(四)、介绍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林徽因。
通过图文的形式介绍徐志摩在剑桥大学认识的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位女性——林徽因。并出示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诗《偶然》。
总结: 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告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五)1、如何理解第六节中“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2、如何理解“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中的两个“沉默”?
3、 朗读时需注意什么?
明确:1、 “悄悄是别离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 ,“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 是诗人的一种低沉的、哀怨的心境 。
明确:2、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情感。作者用夏虫和康桥的沉默来反衬自己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苏轼在其结发妻子去逝十周年的时候写了一首词《江城子》,其中有这样一个场面,两个人在梦中相见时,他是这样写的:“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此时无声胜有声啊!”说明“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情感。
明确:3、心境是低沉的,面部是严肃的。
(六)、你觉得最后一节中的“云彩”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明确:“云彩”象征着“彩虹似的梦”,梦已经被揉碎了,是带不走的。与其说作者是与母校告别,还不如说与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七)补充资料:
徐志摩 1931年11月19日,因为要去听林徽因的演讲,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因而遇难。年仅35岁就告别的人间,告别了他的康桥情结。
六、整体回顾。
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觉得这首诗在朗读时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明确:脉脉的温情,淡淡的伤感。
七、配乐朗诵全诗,再一次用心体会诗人的“康桥情结”!
结束语:刚才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最饱满的感情又一次诠释了徐志摩的”康桥情节“,这也许是对诗人最好的祭奠吧!在此,我们也祝愿这位伟大的诗人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幸福,爱情美满!
八、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现代诗歌。
课件22张PPT。万金塔中学 任秀丹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了解修辞手法对于表达情感所起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作者简介: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是金庸的表兄,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1926年任中央大学(南京大
学)教授。在剑桥两年深受
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
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著有《志摩的诗》、《翡冷
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康桥:又名剑桥,是位于英格兰东部的一个城市, 世界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就在这里。 剑桥大学的学术氛围,自由探讨的空气,给青年徐志摩以很好的影响。英国绅士特有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自然观与徐志摩本身就具有的浪漫主义气质和中国古典文学素养糅合到一起,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志向,还使得他精神成熟,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追求。
据徐志摩回忆,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点点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白云。 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当中。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 ,1920年—1922年,诗人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初读全诗,结合创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述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再别康桥》这首诗优美的韵律和朗朗上口的词句,多少年来,引得无数诗歌爱好者配乐朗诵或谱曲吟唱。在高校学子中,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更成为各种文艺活动中历演不衰的保留节目。
再读全诗,注意把握节与节之间的停顿、内部的节奏和韵角的重读。朗诵要点 :
首先,要准确把握这首诗的内容,透彻理解其内在含义,这是前提和基础。
其次,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齐读诗的第二小节。
本小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面上是在写河边柳树的美,从中你还能读出其它的什么吗? 柳树的美也代表了康桥的美,流露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喜爱。朗诵时需注意:内心喜悦,面带微笑 2、第三节中“油油的”、“招摇”两个词应如何理解呢?从中你能看出作者内心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吗?
“油油的”写出了水草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作者追求的是一种自由、快乐、充实的生活。 3、诗人的内心是向往美好、自由、快乐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对于徐志摩来讲却是一个美丽而又短暂的梦,从文中的哪一节可以看出来? 从第四节中的“揉碎”和“彩虹似的梦”可以看出作者美丽而又短暂的梦最终是破灭了。林徽因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 ,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 ,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 ,遇到你 。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告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4、如何理解第六节中“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悄悄是别离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 ,“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 是诗人的一种低沉的、哀怨的心境 。
5、如何理解“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中的两个“沉默”?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情感。作者用夏虫和康桥的沉默来反衬自己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朗诵时需注意:心境是低沉的,
面部是严肃的。 6、你觉得最后一节中的“云彩”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云彩”象征着“彩虹似的梦”,梦已经被揉碎了,是带不走的。与其说作者是与母校告别,还不如说与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补充资料:
徐志摩 1931年11月19日,因为要去听林徽因的演讲,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因而遇难。年仅35岁就告别的人间,告别了他的康桥情节。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 脉脉的温情
淡淡的伤感 配乐朗诵全诗,再一次用心体会诗人的“康桥情结”!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