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2012)音乐二年级上册3.3 欣赏 森林中的铁匠(片段)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人教版(2012)音乐二年级上册3.3 欣赏 森林中的铁匠(片段)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9-30 14:0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欣赏《森林中的铁匠(片段)》教学设计
一、课时:1课时(40分钟)
二、教材分析
本课《森林中的铁匠(片段)》选自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这是一首由德国作曲家米夏埃尔·普雷托留斯创作的描绘性器乐作品。作品通过生动的音乐语言,描绘了森林中铁匠工作的场景。音乐中运用了木管乐器模仿森林环境,打击乐器模仿铁匠敲打的声音,节奏鲜明,音色丰富。这首作品非常适合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音乐如何描绘生活场景,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音乐作品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音乐欣赏能力,能够感受简单的旋律和节奏。他们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然而,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对抽象音乐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形象和活动来帮助理解。大多数学生可能缺乏对古典音乐的接触经验,需要引导他们用心聆听。此外,学生之间的音乐感受能力可能存在差异,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
感受音乐中的节奏特点和音色变化。
体会音乐如何描绘森林环境和铁匠工作的场景。
2. 艺术表现
能够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中的敲打节奏。
学会用简单的打击乐器模仿音乐中的节奏。
3. 创意实践
尝试根据音乐创编简单的情景表演。
鼓励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4. 文化理解
了解描绘性音乐的特点。
认识铁匠这一传统职业,培养对劳动的尊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中模仿铁匠敲打的节奏特点。
理解音乐如何通过不同的乐器音色来描绘场景和动作。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抽象的音乐元素与具体的场景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用音乐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视频创设森林和铁匠工作的场景。
2. 欣赏法: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美。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深化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
4. 律动表现法:通过身体动作感受音乐节奏。
5. 创造性教学:鼓励学生创编与音乐相关的表演和绘画。
七、教具准备:
1.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
2. 音频:《森林中的铁匠》片段
3. 视频:铁匠工作的短片
4. 教具:简易打击乐器(如木鱼、三角铁、小鼓等)
5. 图片:森林、铁匠工作场景的图片
6. 绘画工具:彩色铅笔、画纸(用于创作活动)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展示森林和铁匠工作的图片)
生:(积极回应)我看到了树木、小动物,还有一个人在敲打什么东西。
师:没错,图片中的人就是铁匠。你们知道铁匠是做什么工作的吗?
生:(自由发言)他们制作铁器、修理工具...
师:很好!铁匠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职业。那么,你们觉得铁匠工作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呢?
生:叮叮当当、砰砰砰...
师:太棒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描写铁匠工作的音乐,它叫《森林中的铁匠》。
环节二:讲授新课(25分钟)
(一)感知(8分钟)
1. 初次聆听
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这段音乐。(播放音乐片段)
师:听完音乐后,谁能说说这首曲子给你什么感觉?你听到了什么?
生:(踊跃发言)我听到了敲打的声音,还有轻柔的背景音乐...
2. 音乐元素初步分析
师:很好!这首音乐确实描绘了森林中铁匠工作的场景。让我们再仔细听一听,注意音乐中的节奏和不同的乐器声音。
(再次播放音乐)
师:你们听出了哪些乐器的声音?
生:有敲打的声音,还有一些轻柔的乐器声音。
师:没错,敲打的声音是用打击乐器模仿铁匠工作的声音,轻柔的声音是用木管乐器模仿森林的环境。
(二)探究(10分钟)
1. 节奏探究
师:我们来重点听一听音乐中模仿铁匠敲打的节奏。(播放相关片段)
师:请用手拍打桌面,跟随音乐模仿这个节奏。
生:(跟随音乐拍打桌面)
2. 音色分析
师:除了节奏,作曲家还用了不同的乐器来描绘场景。木管乐器的声音像不像树叶沙沙作响?
生:(讨论并回答)像!感觉很轻柔,像风吹过树林。
师:太棒了!作曲家就是用这些不同的音色来描绘整个场景的。
(三)示范(7分钟)
1. 律动创编
师:现在我们来用动作表现铁匠工作的样子。谁来示范一下铁匠敲打的动作?
生:(自愿上台示范)
师:很好!让我们一起配合音乐做这个动作。
生:(跟随音乐做动作)
2. 乐器体验
师:现在我们用简单的打击乐器来模仿铁匠敲打的声音。(分发小木鱼、三角铁等)
师:请跟随音乐,用乐器演奏出铁匠工作的节奏。
生:(使用乐器跟随音乐演奏)
环节三:巩固延伸(8分钟)
1. 创意表演
师:现在我们分成小组,根据音乐创编一个简短的表演。有的同学可以扮演铁匠,有的可以扮演树木或小动物。
生:(分组讨论和排练)
2. 小组展示
师:时间到,让我们欣赏每个小组的创意表演。
生:(各组轮流展示,其他同学观看并给予评价)
九、小结拓展、布置作业(2分钟)
小结: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森林中的铁匠》这首音乐,感受到了音乐如何通过节奏和音色来描绘生动的场景。音乐可以帮助我们展开想象,看到听不见的画面。
作业:
1. 在家中再次聆听《森林中的铁匠》这首音乐,试着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你听到的场景。
2. 留心听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想一想如何用简单的方式模仿这些声音。下次上课我们一起分享。
十、设计意图
(1) 初步感知环节:
通过图片展示和音乐聆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对音乐描绘性的初步认知。采用多感官刺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音乐概念。
(2) 探究音乐环节:
通过节奏探究和音色分析,深化学生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场景的关系,培养音乐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巩固延伸环节:
通过创意表演和绘画作业,让学生将音乐感受转化为具体的艺术表现,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十一、板书设计
森林中的铁匠
1. 音乐描绘:
森林环境(木管) + 铁匠工作(打击乐)
2. 音乐特点:
节奏感强,音色丰富
3. 想象与创造:
听音乐 → 感受场景 → 创意表现
十二、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描绘性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律动和创意表演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这说明将抽象的音乐概念与具体的肢体活动相结合是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引导学生分析音乐元素时,部分学生表现出一些困难,这提示我们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使用类比和形象化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音乐概念。创意表演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但也暴露出一些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的不足。未来可以考虑增加更多的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绘画作业的设置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这表明跨学科的艺术表现对于加深学生的音乐理解很有帮助。总的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们不仅欣赏了音乐,还对音乐的描绘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后可以尝试引入更多元的描绘性音乐作品,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用音乐语言表达感受的能力。此外,还需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参与和表现机会,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音乐欣赏中获得成长和乐趣。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