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动物说话》教学设计
一、课时:1课时(40分钟)
二、教材分析
本课《唱歌 动物说话》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的一课。这首歌曲旋律简单、朗朗上口,歌词生动有趣,融入了多种常见动物的拟声词。教材编排意图是通过模仿动物叫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听辨能力和音乐表现力。这首歌曲贴近儿童生活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声音的敏感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7-8岁,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初期。他们具有以下特点:
1. 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尤其喜欢与动物相关的内容。
2. 想象力丰富,容易被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吸引。
3. 模仿能力强,但音准和节奏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4. 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维持兴趣。
5. 喜欢游戏和互动,乐于参与集体活动。
6. 已经具备基本的音乐学习能力,但在音乐表现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基于以上学情,本节课的设计将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能力。
四、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
能够辨识并欣赏不同动物叫声的特点。
培养对生活中各种声音的敏感度。
2. 艺术表现
准确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
正确演唱《动物说话》歌曲,把握其旋律和节奏。
3. 创意实践
尝试将动物叫声与歌曲旋律自然结合。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现不同动物的特征。
4. 文化理解
认识动物拟声词在音乐中的运用。
了解动物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准确模仿动物叫声。
掌握《动物说话》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教学难点:
将动物叫声与歌曲旋律自然结合。
在歌唱中准确把握音准和节奏。
六、教学方法:
1. 游戏法:通过"猜猜我是谁"等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歌唱和动物叫声模仿。
3. 模仿法: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
4. 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和表演。
5.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音频、视频等辅助教学。
七、教具准备:
1.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
2. 音响设备
3. 各种动物的图片或卡片
4. 《动物说话》歌曲音频
5. 钢琴或电子琴
6. 小白板和马克笔(用于即时记录和展示)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始一堂非常有趣的音乐课。大家准备好了吗?
学生:准备好了!
教师:太好了!现在,我要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我播放的声音,看看你们能猜出是什么动物在说话。
(教师播放狗叫声)
教师:猜到是什么动物了吗?请举手回答。
学生A:是小狗!
教师:没错,就是小狗。小狗是怎么叫的呀?
全体学生:汪汪汪!
教师:真棒!看来大家都很了解小狗的叫声。接下来,我们再听听其他动物的声音。
(教师依次播放猫、鸭子和小鸡的叫声,让学生猜测并模仿)
教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些可爱的动物们其实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说话"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有趣的歌曲,名字叫《动物说话》。
环节二:讲授新课(25分钟)
(一)感知(10分钟)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会说话的小动物吧!
(教师展示狗、猫、鸭子、小鸡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跟我一起来模仿这些小动物的叫声。首先是小狗,它怎么叫?
学生:汪汪汪!
教师:太棒了!接下来是小猫。
学生:喵喵喵!
(依次模仿鸭子的"嘎嘎"和小鸡的"叽叽")
教师:同学们模仿得真好!现在我们来玩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模仿一种动物的叫声,其他同学猜是哪种动物,好吗?
学生:好!
(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模仿,其他同学猜测)
(二)探究(10分钟)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动物的叫声,现在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动物是怎么在歌曲里说话的。
(教师播放《动物说话》歌曲)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哪些动物的声音?
学生B:我听到了小狗、小猫、小鸭和小鸡!
教师:没错!现在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我们先学习歌词和旋律,然后再加入动物的叫声。
(教师分段教唱歌曲,重点练习动物叫声部分)
教师:大家唱得真好!现在我们来重点练习动物叫声的部分。当唱到"小狗说"时,我们要怎么唱?
学生:汪汪汪!
教师:对,就是这样。我们要把"汪汪汪"唱得有节奏感,要和歌曲的旋律结合起来。
(教师示范如何将动物叫声融入歌曲旋律中)
(三)示范(5分钟)
教师:现在,老师给大家完整示范一遍这首歌。请大家仔细听,看看老师是怎么把动物的叫声和歌曲旋律结合在一起的。
(教师示范演唱整首歌曲)
教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C:老师唱动物叫声的时候,声音变化很大,有的高有的低。
教师:观察得真仔细!没错,我们在唱不同动物的叫声时,要根据动物的特点来调整我们的声音。比如小狗的"汪汪"要响亮一些,小鸡的"叽叽"要细声细气的。
环节三:巩固延伸(8分钟)
教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更有趣的游戏。我要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等一下我们一起唱歌,轮到你们组的动物时,你们要负责唱出动物的叫声,好吗?
学生:好!
(教师将全班分为四组,分别代表狗、猫、鸭子和小鸡)
教师: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
(全班一起演唱《动物说话》,每组在轮到自己的部分时大声唱出动物叫声)
教师:太棒了!每个小组都表现得很出色。现在,让我们互相评价一下吧。你们觉得哪个组的表现最生动有趣?
(学生们互相评价,给予掌声鼓励)
九、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动物说话》这首有趣的歌曲。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模仿不同动物的叫声,还学会了如何在歌唱中表现这些动物的特点。记住,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留心倾听,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声音哦!
作业:
1. 复习今天学过的《动物说话》歌曲,下节课我们要举行一次小小的表演会。
2. 课后留意听听还有哪些动物的叫声,试着模仿它们,下次上课时和大家分享。
3. 如果你想到了新的动物叫声歌谣,也可以创编出来,我们下次课一起欣赏。
十、设计意图
(1) 初步感知环节:
设计听辨游戏和模仿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听觉感知能力。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的歌曲学习做好准备。
(2) 探究音乐环节:
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先学习歌词和旋律,再重点练习动物叫声部分,最后将两者结合。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歌曲,减少学习难度。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将动物叫声融入音乐中,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3) 巩固延伸环节:
通过分组表演活动,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现欲。互评环节则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将课堂所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十一、板书设计
唱歌 动物说话
┌─────────┐ ┌─────────┐
│ 小狗 │ │ 小猫 │
│ 汪汪 │ │ 喵喵 │
└─────────┘ └─────────┘
┌─────────┐ ┌─────────┐
│ 小鸭 │ │ 小鸡 │
│ 嘎嘎 │ │ 叽叽 │
└─────────┘ └─────────┘
歌曲:《动物说话》
1. 听一听
2. 学一学
3. 唱一唱
4. 演一演
十二、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这证明了将动物拟声与音乐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是有效的。学生们在模仿动物叫声和演唱歌曲时都很投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将动物叫声与歌曲旋律结合的环节,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困难,这提醒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引导。分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但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小组中不够积极,这需要我们在未来的课堂中更加注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总的来说,这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技能,也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创作性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创编自己的动物叫声歌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