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第一课时
冀中平原
河北省的简称
学习词语
侵略
修筑
扫荡
十里一碉,八里一堡
qīn
lǜe
zhù
bǎo
dàng
学习词语
十里一碉,八里一堡
一里:指500米
学习词语
侵略
修筑
扫荡
十里一碉,八里一堡
侵(侵犯)(侵占)
略(忽略)(胆略)
堡(堡垒lěi)(碉堡)
时代背景
用这单元学过的方法快速默读下面这段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1942到1944年,日本侵略军为了扑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在扫荡中,日军实施了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问男女老幼,全部杀死;所有房屋,一律烧毁;所有粮草,不能搬运的,也一律烧毁,锅碗要一律打碎,井要一律埋死或下毒。
1943年9月,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了三个月的秋季大扫荡,近三个月时间,日军残杀人民6674人,烧房54779间,抢掠与焚毁粮食2934万斤,抢走耕畜19300余头,毁农具172600余件......
学习词语
侵略
修筑
扫荡
十里一碉,八里一堡
任丘
气闷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孑口
rén
mēn
jié
dāng
理解词语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
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
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在地道里,离出口不
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
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
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
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
“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
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理解词语
理解词语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
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
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在地道里,离出口不
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
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
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
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
“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
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破。形容地势非常险要,易守难攻。
整体感知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rén)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gē)东西,有的做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mēn),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
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
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在地道里,离出口不
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
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
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
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
“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
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第5自然段,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找一找:第5自然段
介绍了地道的哪些洞和通道?
整体感知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的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过渡句
理清脉络
第一层(1~3自然段)介绍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层(4~7自然段)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叙述了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
第三层(8自然段)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第二课时
品味“奇迹”
快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一找:
作者介绍任丘的地道是按照( ) ( ) ( )的顺序具体介绍的。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rén)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gē)东西,有的做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mēn),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品味“奇迹”
品味“奇迹”
地道、大洞、气孔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为了介绍清楚这些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填写下面表格。
介绍顺序 特点 说明方法
地道
大洞
气孔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rén)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gē)东西,有的做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mēn),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品味“奇迹”
品味“奇迹”
地道、大洞、气孔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为了介绍清楚这些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填写下面表格。
介绍顺序 特点 说明方法
地道 位置巧妙,高度合适 列数字
大洞
气孔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rén)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gē)东西,有的做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mēn),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品味“奇迹”
品味“奇迹”
地道、大洞、气孔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为了介绍清楚这些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填写下面表格。
介绍顺序 特点 说明方法
地道 位置巧妙、高度合适 列数字
大洞 数量多、空间大、牢靠、功能多 列数字
举例子
气孔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rén)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gē)东西,有的做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mēn),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品味“奇迹”
品味“奇迹”
地道、大洞、气孔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为了介绍清楚这些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填写下面表格。
介绍顺序 特点 说明方法
地道 位置巧妙、高度合适 列数字
大洞 数量多、空间大、牢靠、功能多 列数字
举例子
气孔 透光、透气、隐蔽 举例子
品味“奇迹”
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出口和通道的?
品味“奇迹”
借助示意图,选择一个出口,按顺序介绍地道的出口和里面通道的作用。
品味“奇迹”
快速默读课文第6、7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把剧本台词补充完整,小组练习表演。
情报员:不好了,鬼子扔火把进来啦!
村长:( )
地道里的百姓(咳嗽):歹毒的小鬼子,竟然放毒气进来了!
村长:( )
地道里的百姓(大喊):哎呀,小鬼子往地道里灌水啦!
村长:( )
地道里的百姓(捂住鼻子):不好,鬼子往好几个出口里放毒气,毒气已经进来了,村长,怎么办?
村长:( )
地道里的百姓:没有手机呀,怎么通知别的村子我们要转移呀?
联络员:( )
村长:我们成功转移了,鬼子扑了个空,撤退了,得回去告诉乡亲们。
联络员(吆喝):鬼子走了,乡亲们!下地干活喽!
课文记述了在抗日战争中,地道战产生的原因、作用、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团结和无穷的智慧。
课堂总结
运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