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专项知识点:大气层与气温
一、选择题
1.(2023八上·平湖期末)2022年9月第12号超强台风“梅花”在浙江登陆。下图为卫星拍摄到“梅花”登陆时的卫星云图,包括清晰可见的台风眼。此现象发生在大气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2.(2024八上·临平期末)2023年10月31日,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乘坐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返回地球。返回舱返回过程中,需要高速穿过大气层,以下关于地球大气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气层能保护地球,减少小天体的撞击
B.雷电风雨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C.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D.返回舱返回地球时依次经过外层→暖层→平流层→中间层→对流层
3.(2023八上·柯桥月考)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组成。它发射时穿过太气层的顺序依次是( )
A.对流层、平流层、暖层、 中间层
B.对流层、平流层、 中间层、暖层
C.对流层、中间层、平流层、暖层
D.平流层、对流层、 中间层、暖层
4.(2024八上·嘉兴期末)如图为大气的温度、密度随高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度越高,大气的温度越高 B.高度越高,大气的密度越大
C.大气的密度越小温度越高 D.对流层的气温下面高、上面低
5.在大气的对流层中,若暖空气覆盖在较冷的空气上面,就形成逆温现象,会使大气污染物不能扩散,而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这种现象在山谷或盐地地形,且无风时较易发生。下列哪一图像可描述此现象( )
A. B.
C. D.
6.表示大气对地面温室效应的是( )
A.箭头①表示的辐射 B.箭头②表示的辐射
C.箭头③表示的辐射 D.箭头④表示的辐射
7.(2023八上·温州期末)小明利用对流管研究水的对流现象。用酒精灯加热对流管右下端,看到水的流动方向为( )
A. B.
C. D.
8.有关对流层的特点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③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④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⑤对流层占据大气质量的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及固体杂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9.(2024八上·拱墅期末)小乐暑假乘飞机旅行。飞机起飞时,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一段时间后,发现机窗外阳光明媚,白云尽在脚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下着蒙蒙细雨”说明该地区可能处于低气压区
B.飞机起飞后升高的过程中,飞机机舱外的气温逐渐升高
C.“白云尽在脚下”说明飞机一定在平流层飞行
D.飞行时,飞机机翼上方的气流压强大于机翼下方
10.(2023八上·温州期中)秋季是出游的好时节,小希和同学商量周末一起出去郊游。大家上网查阅了当天的天气状况,以下说法不属于天气现象的是( )
A.温度22℃~28℃ B.秋高气爽
C.偏北风3~5级 D.傍晚有小雨
11.(2023八上·义乌期末)下列诗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
A.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2.(2023八上·杭州期中)气温是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正午12时左右
B.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C.在对流层。地面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会下降约6℃。
D.气象观测中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主要是为了防止温度计成到意外损坏
13.(2023八上·杭州期中)下列有关气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
B.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左右
C.气温在25℃以下,知了就停止鸣叫,说明动物的行为与气温有关
D.百叶箱内温度计读数与百叶箱外温度计读数相比,平均值要小,数值变化大
14.杭州市气象台某日发布天气预报:“明天晴,东南风3~4级,明天白天最高气温26℃,明天早晨最低气温16℃,空气相对湿度6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明天晴”说明“明天云量少”,受低气压控制
B.“东南风3~4级”可由用风向标和风速仪来测得
C.“最高和最低气温”可由百叶箱内的温度计来测得
D.相对湿度越大,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
15.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大得多的原因是青藏高原( )
①地势高,离太阳近
②太阳高度小得多
③云层厚,而且夜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A.①②④⑤⑥ B.③④⑤⑥ C.④⑤⑥ D.①④⑤⑥
二、填空题
16.(2023八上·柯桥月考)如图1是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示意图,图2是大气层的对流层空气对流运动示意图。
(1)大气层中约90%的臭氧集中于图1所示的 (选填字母“a”“b”“c”“d”)层,飞机也主要在这一层飞行。
(2)图1中a层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
(3)图2中A处空气流动的方向 (选填“向上”或“向下”)。
(4)一天中的最高温往往出现在 ,最低温往往出现在 。
17.(2024八上·南浔期末)神舟的回家之路,情牵着神州大地。10月31日7时2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在中国空间站出差5个月的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辞别浩瀚星河,踏上回家之路。约50分钟后,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完美收官。
(1)神舟飞船返回地球是依次经过大气的外层、暖层、中间层、平流层和 ,最后返回到地球。
(2)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现象仍然存在的是____(选填字母)。
A.狂风暴雨 B.明亮的流星 C.火山喷发 D.蓝天白云
18.(2024八上·拱墅期末)图示为地球大气对流层中含氧量和大气压与海拔的关系图。
(1)据图写出一个有关对流层中大气的特点: ;
(2)再写出另一个非图中所示的特点 。
19.(2023八上·浙江期中)如图所示是A、B、C、D四地的相对位置示意图。气象观测站测得B地一天中以下几个时间段的气温,请回答问题:
时间 0时 2时 4时 6时 8时 10时 12时 14时 16时 18时 20时 22时
温度(℃) 12.2 10.4 9.4 11.1 12.0 17.6 18.5 21.4 20.5 18.1 14.4 13.9
(1)已知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则可预测A地当日最低气温为 。
(2)C地和D地相比, 地降水更多,原因是此处水汽上升更容易冷凝成云。此现象反映了 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20.(2023八上·长兴月考)读下列大气的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型客机主要在 层(填字母)飞行。
(2)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多发生在 层(填字母)。其原因有 。
①该层空气有显著的对流运动
②该层空气上面气温高,下层气温低
③该层集中了大气中绝大部分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④该层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21.(2023八上·吴兴期中)观察下面的图像,并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如果在C处加热,则回形管中的红墨水将向 (填“左”或“右”)运动。
(2)图乙,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大气的 层。(填“序号”)。
(3)图丙是水循环示意图,其中环节③表示的是 。
(4)图丁所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B端为电源的 极。请书写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
三、实验探究题
22.为了验证天气观测中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的必要性,小明分别把两支温度计放在箱内和箱外进行观测,得到数据如下表。
时间 10:00 10:10 10:20 10:30 10:40 10:50
箱内温度/℃ 21.2 21.4 21.6 21.8 22.0 22.3
箱外温度/℃ 21.3 21.7 21.6 22.0 22.4 22.8
(1)求出两支温度计6次观测的平均温度值:箱内温度 ℃,箱外温度 ℃。
(2)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 ,这是由于 。
(3)百叶箱内外哪个气温变化较大?
23.(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二章 第2节气温)阅读“北京某年10月1日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天,北京最高气温出现在 ,最低气温出现在 ,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约 ℃。
(2)北京当日的平均气温约为 ℃。
(3)请总结当地气温在一天中变化的规律。
24.如图是一根环形管,管内注满水,水里有一只乒乓球。请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A处用火加热,则乒乓球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为什么
(2)根据此原理,你能解释冰箱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冷藏室的上部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大气层是因为重力原因而围绕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整个大气层随高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世界气象组织把它分为五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解答】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有强烈的对流运动,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水汽质量,容易形成各种天现象,图中现象发生在大气的对流层。
故答案为:A。
2.【答案】D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解答】A、地球大气层能与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天体剧烈摩擦,减少小天体的撞击,有利于保护地球,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B、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雷电风雨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返回舱返回地球时依次经过外层→暖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观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B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以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将大气分为对流层(0一12千米)、平流层(12一50千米)、高层大气(50一2000千米))。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气流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空飞行;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短波。外层是暖层顶以上大气层的统称,也叫散逸层、逃逸层。它是大气的最高层,是大气圈和星际空间的过渡带,这层空气的温度也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解答】神舟十六号升空的过程中根据离地球表面的高度不同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故答案为:B。
4.【答案】D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一12千米,高纬8一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一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一3000千米;80一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解答】A、对流层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故A错误。
B、高度越高,大气的密度越小。故C错误。
C、大气的密度越小温度不一定越高,如中间层大气的密度越小温度越低。故C错误。
D、对流层的温度直接来自于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即对流层的气温下面高、上面低。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B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左右,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从而导致大气层结“头轻脚重”,气家学家称之为“逆温”。
【解答】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家学家称之为“逆温”,它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我们城乡上空,上下层空气减少了流动,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多,空气污染势必加重,可以描述这一现象的为图B。
故答案为:B。
6.【答案】C
【知识点】大气的温度
【解析】【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解答】解:A、①为太阳辐射,太阳直接给大地的热量,是大地的直接热量来源,A错误。
B、②为地面辐射,大地暖大气,地面辐射是大气直接的热量来源,B错误。
C、③为大气逆辐射,大气经地面辐射升温后经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返还给大地,产生地面温室效应,C正确。
D、④为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部分太阳辐射,D错误。
故答案为:C。
7.【答案】B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对流运动中,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解答】 用酒精灯加热对流管右下端, 右下端的热水上升,呈现逆时针方向流动.
故答案为:B.
8.【答案】D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对流层有以下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4)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解答】大气中对流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故①正确;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故②错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是对流层,故③正确;空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等主要集中在对流层,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故④正确;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故⑤正确。
故答案为:D。
9.【答案】A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对流层:低纬17一18千米,中纬10一12千米,高纬8一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一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一3000千米;80一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解答】A、低气压区气流上升,水汽容易凝结,多阴雨天气,故正确。
B、由于地面是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故错误。
C、“白云尽在脚下”说明飞机可能在对流层飞行,也可能在平流层,故错误。
D、飞行时,飞机机翼上方的气流压强小于机翼下方,故错误。
故答案为:A。
10.【答案】B
【知识点】天气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天气现象的定义分析判断。
【解答】在空中和地面产生的降水、水汽凝结物(云除外)、冻结物,以及声、光、电等大气物理现象,也包括一些与风有关的特征 。天气现象描述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在大气中、地面上出现许多可以观测到的物理现象。
那么气温、偏北风3-5级和傍晚有小雨,都属于天气现象,而秋高气爽属于气候,故B符合题意,而A、
C、D不合题意。
故选B。
11.【答案】C
【知识点】天气的概念
【解析】【分析】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天气是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天气的五要素是气温、气压、风、降水和湿度。
【解答】A.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描述的是气候;
B.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描述的是气候;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天气;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是指海拔高度对气候的影响,描述的是气候;
故答案为:C.
12.【答案】B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为了准确测量大气温度,温度计应该放在百叶箱中,这样既能避免太阳直射,又能防止风吹雨淋,使测得的气温值更精确。
【解答】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故A错误;
B、人体感到最舒适的气温是22摄氏度,故B正确;
C、对流层高度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摄氏度,故C错误;
D、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是因为可以防止风吹日晒,测量的气温更真实,故D错误。
故选:B。
13.【答案】D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测量气温的方法与仪器
【解析】【分析】根据气温和气温的测定方法知识可知。
【解答】A.人体正常体温值范围是36-37℃,人体感觉适宜的温度在23℃左右,22℃接近23℃,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左右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夏季正午温度较高知了不停的鸣叫,而温度在25℃以下,知了就停止鸣叫,说明动物的行为与气温有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百叶箱内温度计读数与百叶箱外阳光直接照射下温度计读数相比,平均值要小,数值变化小,能更客观的反应气温的变化,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A
【知识点】天气的概念
【解析】【分析】天气具有短期性和多变性、无规律性,表现为阴晴、风速风向、温度的高低、气压的大小等。
【解答】A.受低气压控制多阴雨天气,“明天晴”说明“明天云量少”,不可能受低气压控制,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B.“东南风3~4级”可由用风向标和风速仪来测得,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最高和最低气温”可由百叶箱内的温度计来测得,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相对湿度越大,空气含水量越多,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5.【答案】C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青藏高原地形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少,大气逆辐射较弱。
【解答】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太阳高度角相同。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据图分析原因是青藏高原的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故答案为:C。
16.【答案】(1)b
(2)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3)向上
(4)午后二时;日出前后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对流层:低纬17一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一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一3000千米;80一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解答】(1)大气层中约90%的臭氧集中于平流层中,平流层的平均海拔高度12一55千米之间,即在图1所示的b层。
(2)图1中的a层,即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最低的一层,接近地面,受地面热源的影响,空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形成了空气的对流运动。
(3)图2中A处近地面受热,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则流动的方向是向上。
(4)一天中的最高温往往出现在午后二时左右,这是因为此时太阳辐射最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使得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地面通过长波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使得大气温度也随之升高,形成了一天中的最高温。而最低温则往往出现在日出前后,因为此时太阳尚未升起,地面没有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温度逐渐降低,形成了一天中的最低温。
17.【答案】(1)对流层
(2)C
【知识点】大气的温度;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2)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解答】(1)地球大气层自地面高高空,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所以神舟飞船返回地球是依次经过大气的外层、暖层、中间层、平流层和对流层,最后返回到地球。
(2)A、狂风暴雨的由于对流层大气的对流运动形成的,所以没有大气层,不可能形成狂风暴雨,故错误。
B.明亮的流星是流星体与大气大气的剧烈摩擦形成的光斑,所以没有大气层,不可能形成流星现象,故错误。
C.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和地球大气无关,所以没有大气层,火山喷发仍然发生,故正确。
D.蓝天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折射作用形成的,白云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所以没有大气层,不可能形成蓝天白云,故错误。
故选:C
18.【答案】(1)海拔越高,对流层中大气含氧量越低。或:海拔越高,对流层中大气压强越小。
(2)海拔越高,对流层中大气气温越低(合理即可)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解答】(1)读图可知,图示海拔越高,对流层的大气压越低,含氧量越低。
(2)图中对流层除海拔越高,对流层的大气压越低、含氧量越低外,对流层温度随着海拔的增高而降低,导致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19.【答案】(1)7℃
(2)C;地形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A地上升的高度,再根据“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计算降低的温度。根据表格确定全天的最低温度,减去下降的温度即可。
(2)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海陆因素、大气环流、洋流、天气等。【解答】(1)由于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根据图片可知,A比B高400米,则气温比B低2.4℃;表格中B最低气温是9.4℃,所以A地最低气温为:9.4℃-2.4℃=7℃。
(2)图示C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D位于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所以C地和D地相比,C地降水更多,原因是此处水汽上升更容易冷凝成云。此现象反映了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20.【答案】(1)B
(2)A;①③
【知识点】大气的温度;大气的分层;大气层的作用
【解析】【分析】A是对流层;B是平流层;C是中间层,D是暖层和外层;
【解答】(1)B平流层中空气比较平稳,大型的客机主要在这一层飞行;
(2)对流层下面的温度高,上面的温度低,有显著的对流运动,并且对流层集中了大气中绝大部分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所以天气多变化,因此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多发生在对流层,原因为①和③;④中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主要的作用能使吸收紫外线,而不是在对流层;
故答案为:(1)B(2)A;①③
21.【答案】(1)右
(2)③
(3)水汽输送
(4)正极;水氧气+氢气
【知识点】水循环;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大气的温度;大气的分层;大气层的作用
【解析】【分析】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水的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水相不断转变的过程)。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水会通过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发、降水、渗透、表面的流动和地底流动等,由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
【解答】(1)图甲,如果在C处加热,温度升高,密度变小,水流向上运动,则回形管中的红墨水将向右运动。
(2) ③对流层;②平流层,①是中间层,图乙,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大气的对流层。
(3) 图丙是水循环示意图,其中环节③表示的是水汽输送;
(4) 图丁所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B端为电源的正极。因为产生的是氧气,氧气的体积比氢气小,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水氧气+氢气 ;
故答案为:(1)右(2)③(3)水汽输送(4)正极、水氧气+氢气
22.【答案】(1)21.7;22.0
(2)高;箱外受光照等因素影响
(3)箱外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测量气温的方法与仪器
【解析】【分析】百叶箱是里面放有气象观测仪器,而空气能流通的箱子,箱子里面放有温度表、湿度表、最高和最低温度表等多种仪器。这些仪器是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因此希望箱子内的气温与湿度不要因箱壁受到日光烤热而有所改变。由于颜色越深,吸收太阳光的热量越多,如果百叶箱外壁漆成黑色或其他深色,它在阳光下温度就会迅速上升,箱内的空气温度就会提高,所测定的气温和湿度就是受太阳烤热后的温度和湿度,数据就没有代表性。把百叶箱外壁漆成白色,投射在百叶箱上的阳光会被白色的表面反射掉,箱内的空气不致因箱壁升温而烤得很热,所测出来的气温和湿度就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百叶箱外壁一定是白色的。
【解答】(1) 求出两支温度计6次观测的平均温度值:箱内温度是21.7℃,箱外温度22.0℃。
(2)百叶箱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高,因为箱外受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3) 百叶箱外的平均气温比箱内高。有多方面的原因:百叶箱离地面1.5米,避免地面温度影响。放在开阔地方,保证空气流通。箱体油漆成白色,减少阳光辐射热。百叶箱本身也是通风的,总之就是为了尽量测得真实的空气温度。 放在百叶箱里:避免太阳直射,又可防止风吹雨淋.使测量值更接近准确值。
故答案为:(1)21.7、22.0(2)高、箱外受光照等因素影响(3)箱外
23.【答案】(1)14时;5时左右;17.6
(2)15.7
(3)气温日出前最低,午后2时左右最高,从日出后到午后2时逐渐升高,从午后2时到第二天日出前逐渐降低。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测量气温的方法与仪器
【解析】【分析】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被称为气温日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解答】(1)这一天,北京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5时左右,气温最高值23.6℃与最低值6℃相差约17.6℃。
(2)(8.7+13.2+23.6+17.4)÷4=15.7 ℃,北京当天的平均气温约为15.7 ℃。
(3)当地气温在一天中变化的规律为:气温日出前最低,午后2时左右最高,从日出后到午后2时逐渐升高,从午后2时到第二天日出前逐渐降低。
故答案为:(1)14时;5时左右;17.6(2)15.7(3)气温日出前最低,午后2时左右最高,从日出后到午后2时逐渐升高,从午后2时到第二天日出前逐渐降低
24.【答案】(1)向左运动。因为当在A处加热,此处水温升高,热流向上运动,形成对流现象,使环形管中的水沿逆时针方向运动,从而使乒乓球随水流一起进行逆时针运动
(2)对流规律告诉我们,热气流·垂直上升,而冷气垂直下降,水管中冷气经吸热后变成热气流而上升,因此冷凝管安装在上部,更有利干对流运动,使冰箱的制冷效果更好。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流知识的应用。所谓对流,在书本上是这样描述的“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 沉运动,从而形成了空气的对流。”本题中水温度高的地方向上流动,温度低的地方向下流动,就可以形成水的对流现象。
【解答】
1.如图在A点加热,A的水就会如图中红色箭头方向流动,就是逆时针流动。那么乒乓球就会随着水一起运动。
2.冰箱的原理是希望把中的热量带出,而根据热气流·垂直上升,而冷气垂直下降,这样原理那么水温度高的地方向上流动,温度低的地方向下流动,冷凝管安装在上部,冷水自动往下流,冰箱中的热量把冷水加热后,又把水往上运动带到压缩机形成自然的流动而不需要额外的动力。
故答案为:
1.向左运动。因为当在A处加热,此处水温升高,热流向上运动,形成对流现象,使环形管中的水沿逆时针方向运动,从而使乒乓球随水流一起进行逆时针运动。
2.对流规律告诉我们,热气流·垂直上升,而冷气垂直下降,水管中冷气经吸热后变成热气流而上升,因此冷凝管安装在上部,更有利干对流运动,使冰箱的制冷效果更好。
1 / 1(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专项知识点:大气层与气温
一、选择题
1.(2023八上·平湖期末)2022年9月第12号超强台风“梅花”在浙江登陆。下图为卫星拍摄到“梅花”登陆时的卫星云图,包括清晰可见的台风眼。此现象发生在大气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答案】A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大气层是因为重力原因而围绕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整个大气层随高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世界气象组织把它分为五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解答】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有强烈的对流运动,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水汽质量,容易形成各种天现象,图中现象发生在大气的对流层。
故答案为:A。
2.(2024八上·临平期末)2023年10月31日,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乘坐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返回地球。返回舱返回过程中,需要高速穿过大气层,以下关于地球大气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气层能保护地球,减少小天体的撞击
B.雷电风雨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C.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D.返回舱返回地球时依次经过外层→暖层→平流层→中间层→对流层
【答案】D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解答】A、地球大气层能与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天体剧烈摩擦,减少小天体的撞击,有利于保护地球,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B、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雷电风雨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返回舱返回地球时依次经过外层→暖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观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3八上·柯桥月考)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组成。它发射时穿过太气层的顺序依次是( )
A.对流层、平流层、暖层、 中间层
B.对流层、平流层、 中间层、暖层
C.对流层、中间层、平流层、暖层
D.平流层、对流层、 中间层、暖层
【答案】B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以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将大气分为对流层(0一12千米)、平流层(12一50千米)、高层大气(50一2000千米))。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气流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空飞行;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短波。外层是暖层顶以上大气层的统称,也叫散逸层、逃逸层。它是大气的最高层,是大气圈和星际空间的过渡带,这层空气的温度也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解答】神舟十六号升空的过程中根据离地球表面的高度不同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故答案为:B。
4.(2024八上·嘉兴期末)如图为大气的温度、密度随高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度越高,大气的温度越高 B.高度越高,大气的密度越大
C.大气的密度越小温度越高 D.对流层的气温下面高、上面低
【答案】D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一12千米,高纬8一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一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一3000千米;80一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解答】A、对流层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故A错误。
B、高度越高,大气的密度越小。故C错误。
C、大气的密度越小温度不一定越高,如中间层大气的密度越小温度越低。故C错误。
D、对流层的温度直接来自于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即对流层的气温下面高、上面低。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5.在大气的对流层中,若暖空气覆盖在较冷的空气上面,就形成逆温现象,会使大气污染物不能扩散,而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这种现象在山谷或盐地地形,且无风时较易发生。下列哪一图像可描述此现象(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左右,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从而导致大气层结“头轻脚重”,气家学家称之为“逆温”。
【解答】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家学家称之为“逆温”,它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我们城乡上空,上下层空气减少了流动,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多,空气污染势必加重,可以描述这一现象的为图B。
故答案为:B。
6.表示大气对地面温室效应的是( )
A.箭头①表示的辐射 B.箭头②表示的辐射
C.箭头③表示的辐射 D.箭头④表示的辐射
【答案】C
【知识点】大气的温度
【解析】【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解答】解:A、①为太阳辐射,太阳直接给大地的热量,是大地的直接热量来源,A错误。
B、②为地面辐射,大地暖大气,地面辐射是大气直接的热量来源,B错误。
C、③为大气逆辐射,大气经地面辐射升温后经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返还给大地,产生地面温室效应,C正确。
D、④为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部分太阳辐射,D错误。
故答案为:C。
7.(2023八上·温州期末)小明利用对流管研究水的对流现象。用酒精灯加热对流管右下端,看到水的流动方向为(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对流运动中,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解答】 用酒精灯加热对流管右下端, 右下端的热水上升,呈现逆时针方向流动.
故答案为:B.
8.有关对流层的特点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③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④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⑤对流层占据大气质量的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及固体杂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D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对流层有以下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4)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解答】大气中对流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故①正确;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故②错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是对流层,故③正确;空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等主要集中在对流层,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故④正确;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故⑤正确。
故答案为:D。
9.(2024八上·拱墅期末)小乐暑假乘飞机旅行。飞机起飞时,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一段时间后,发现机窗外阳光明媚,白云尽在脚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下着蒙蒙细雨”说明该地区可能处于低气压区
B.飞机起飞后升高的过程中,飞机机舱外的气温逐渐升高
C.“白云尽在脚下”说明飞机一定在平流层飞行
D.飞行时,飞机机翼上方的气流压强大于机翼下方
【答案】A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对流层:低纬17一18千米,中纬10一12千米,高纬8一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一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一3000千米;80一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解答】A、低气压区气流上升,水汽容易凝结,多阴雨天气,故正确。
B、由于地面是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故错误。
C、“白云尽在脚下”说明飞机可能在对流层飞行,也可能在平流层,故错误。
D、飞行时,飞机机翼上方的气流压强小于机翼下方,故错误。
故答案为:A。
10.(2023八上·温州期中)秋季是出游的好时节,小希和同学商量周末一起出去郊游。大家上网查阅了当天的天气状况,以下说法不属于天气现象的是( )
A.温度22℃~28℃ B.秋高气爽
C.偏北风3~5级 D.傍晚有小雨
【答案】B
【知识点】天气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天气现象的定义分析判断。
【解答】在空中和地面产生的降水、水汽凝结物(云除外)、冻结物,以及声、光、电等大气物理现象,也包括一些与风有关的特征 。天气现象描述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在大气中、地面上出现许多可以观测到的物理现象。
那么气温、偏北风3-5级和傍晚有小雨,都属于天气现象,而秋高气爽属于气候,故B符合题意,而A、
C、D不合题意。
故选B。
11.(2023八上·义乌期末)下列诗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
A.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C
【知识点】天气的概念
【解析】【分析】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天气是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天气的五要素是气温、气压、风、降水和湿度。
【解答】A.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描述的是气候;
B.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描述的是气候;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天气;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是指海拔高度对气候的影响,描述的是气候;
故答案为:C.
12.(2023八上·杭州期中)气温是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正午12时左右
B.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C.在对流层。地面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会下降约6℃。
D.气象观测中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主要是为了防止温度计成到意外损坏
【答案】B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为了准确测量大气温度,温度计应该放在百叶箱中,这样既能避免太阳直射,又能防止风吹雨淋,使测得的气温值更精确。
【解答】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故A错误;
B、人体感到最舒适的气温是22摄氏度,故B正确;
C、对流层高度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摄氏度,故C错误;
D、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是因为可以防止风吹日晒,测量的气温更真实,故D错误。
故选:B。
13.(2023八上·杭州期中)下列有关气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
B.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左右
C.气温在25℃以下,知了就停止鸣叫,说明动物的行为与气温有关
D.百叶箱内温度计读数与百叶箱外温度计读数相比,平均值要小,数值变化大
【答案】D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测量气温的方法与仪器
【解析】【分析】根据气温和气温的测定方法知识可知。
【解答】A.人体正常体温值范围是36-37℃,人体感觉适宜的温度在23℃左右,22℃接近23℃,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左右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夏季正午温度较高知了不停的鸣叫,而温度在25℃以下,知了就停止鸣叫,说明动物的行为与气温有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百叶箱内温度计读数与百叶箱外阳光直接照射下温度计读数相比,平均值要小,数值变化小,能更客观的反应气温的变化,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杭州市气象台某日发布天气预报:“明天晴,东南风3~4级,明天白天最高气温26℃,明天早晨最低气温16℃,空气相对湿度6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明天晴”说明“明天云量少”,受低气压控制
B.“东南风3~4级”可由用风向标和风速仪来测得
C.“最高和最低气温”可由百叶箱内的温度计来测得
D.相对湿度越大,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
【答案】A
【知识点】天气的概念
【解析】【分析】天气具有短期性和多变性、无规律性,表现为阴晴、风速风向、温度的高低、气压的大小等。
【解答】A.受低气压控制多阴雨天气,“明天晴”说明“明天云量少”,不可能受低气压控制,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B.“东南风3~4级”可由用风向标和风速仪来测得,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最高和最低气温”可由百叶箱内的温度计来测得,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相对湿度越大,空气含水量越多,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5.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大得多的原因是青藏高原( )
①地势高,离太阳近
②太阳高度小得多
③云层厚,而且夜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A.①②④⑤⑥ B.③④⑤⑥ C.④⑤⑥ D.①④⑤⑥
【答案】C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青藏高原地形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少,大气逆辐射较弱。
【解答】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太阳高度角相同。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据图分析原因是青藏高原的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6.(2023八上·柯桥月考)如图1是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示意图,图2是大气层的对流层空气对流运动示意图。
(1)大气层中约90%的臭氧集中于图1所示的 (选填字母“a”“b”“c”“d”)层,飞机也主要在这一层飞行。
(2)图1中a层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
(3)图2中A处空气流动的方向 (选填“向上”或“向下”)。
(4)一天中的最高温往往出现在 ,最低温往往出现在 。
【答案】(1)b
(2)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3)向上
(4)午后二时;日出前后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对流层:低纬17一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一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一3000千米;80一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解答】(1)大气层中约90%的臭氧集中于平流层中,平流层的平均海拔高度12一55千米之间,即在图1所示的b层。
(2)图1中的a层,即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最低的一层,接近地面,受地面热源的影响,空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形成了空气的对流运动。
(3)图2中A处近地面受热,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则流动的方向是向上。
(4)一天中的最高温往往出现在午后二时左右,这是因为此时太阳辐射最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使得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地面通过长波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使得大气温度也随之升高,形成了一天中的最高温。而最低温则往往出现在日出前后,因为此时太阳尚未升起,地面没有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温度逐渐降低,形成了一天中的最低温。
17.(2024八上·南浔期末)神舟的回家之路,情牵着神州大地。10月31日7时2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在中国空间站出差5个月的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辞别浩瀚星河,踏上回家之路。约50分钟后,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完美收官。
(1)神舟飞船返回地球是依次经过大气的外层、暖层、中间层、平流层和 ,最后返回到地球。
(2)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现象仍然存在的是____(选填字母)。
A.狂风暴雨 B.明亮的流星 C.火山喷发 D.蓝天白云
【答案】(1)对流层
(2)C
【知识点】大气的温度;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2)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解答】(1)地球大气层自地面高高空,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所以神舟飞船返回地球是依次经过大气的外层、暖层、中间层、平流层和对流层,最后返回到地球。
(2)A、狂风暴雨的由于对流层大气的对流运动形成的,所以没有大气层,不可能形成狂风暴雨,故错误。
B.明亮的流星是流星体与大气大气的剧烈摩擦形成的光斑,所以没有大气层,不可能形成流星现象,故错误。
C.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和地球大气无关,所以没有大气层,火山喷发仍然发生,故正确。
D.蓝天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折射作用形成的,白云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所以没有大气层,不可能形成蓝天白云,故错误。
故选:C
18.(2024八上·拱墅期末)图示为地球大气对流层中含氧量和大气压与海拔的关系图。
(1)据图写出一个有关对流层中大气的特点: ;
(2)再写出另一个非图中所示的特点 。
【答案】(1)海拔越高,对流层中大气含氧量越低。或:海拔越高,对流层中大气压强越小。
(2)海拔越高,对流层中大气气温越低(合理即可)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解答】(1)读图可知,图示海拔越高,对流层的大气压越低,含氧量越低。
(2)图中对流层除海拔越高,对流层的大气压越低、含氧量越低外,对流层温度随着海拔的增高而降低,导致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19.(2023八上·浙江期中)如图所示是A、B、C、D四地的相对位置示意图。气象观测站测得B地一天中以下几个时间段的气温,请回答问题:
时间 0时 2时 4时 6时 8时 10时 12时 14时 16时 18时 20时 22时
温度(℃) 12.2 10.4 9.4 11.1 12.0 17.6 18.5 21.4 20.5 18.1 14.4 13.9
(1)已知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则可预测A地当日最低气温为 。
(2)C地和D地相比, 地降水更多,原因是此处水汽上升更容易冷凝成云。此现象反映了 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答案】(1)7℃
(2)C;地形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A地上升的高度,再根据“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计算降低的温度。根据表格确定全天的最低温度,减去下降的温度即可。
(2)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海陆因素、大气环流、洋流、天气等。【解答】(1)由于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根据图片可知,A比B高400米,则气温比B低2.4℃;表格中B最低气温是9.4℃,所以A地最低气温为:9.4℃-2.4℃=7℃。
(2)图示C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D位于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所以C地和D地相比,C地降水更多,原因是此处水汽上升更容易冷凝成云。此现象反映了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20.(2023八上·长兴月考)读下列大气的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型客机主要在 层(填字母)飞行。
(2)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多发生在 层(填字母)。其原因有 。
①该层空气有显著的对流运动
②该层空气上面气温高,下层气温低
③该层集中了大气中绝大部分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④该层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答案】(1)B
(2)A;①③
【知识点】大气的温度;大气的分层;大气层的作用
【解析】【分析】A是对流层;B是平流层;C是中间层,D是暖层和外层;
【解答】(1)B平流层中空气比较平稳,大型的客机主要在这一层飞行;
(2)对流层下面的温度高,上面的温度低,有显著的对流运动,并且对流层集中了大气中绝大部分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所以天气多变化,因此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多发生在对流层,原因为①和③;④中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主要的作用能使吸收紫外线,而不是在对流层;
故答案为:(1)B(2)A;①③
21.(2023八上·吴兴期中)观察下面的图像,并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如果在C处加热,则回形管中的红墨水将向 (填“左”或“右”)运动。
(2)图乙,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大气的 层。(填“序号”)。
(3)图丙是水循环示意图,其中环节③表示的是 。
(4)图丁所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B端为电源的 极。请书写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
【答案】(1)右
(2)③
(3)水汽输送
(4)正极;水氧气+氢气
【知识点】水循环;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大气的温度;大气的分层;大气层的作用
【解析】【分析】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水的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水相不断转变的过程)。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水会通过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发、降水、渗透、表面的流动和地底流动等,由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
【解答】(1)图甲,如果在C处加热,温度升高,密度变小,水流向上运动,则回形管中的红墨水将向右运动。
(2) ③对流层;②平流层,①是中间层,图乙,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大气的对流层。
(3) 图丙是水循环示意图,其中环节③表示的是水汽输送;
(4) 图丁所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B端为电源的正极。因为产生的是氧气,氧气的体积比氢气小,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水氧气+氢气 ;
故答案为:(1)右(2)③(3)水汽输送(4)正极、水氧气+氢气
三、实验探究题
22.为了验证天气观测中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的必要性,小明分别把两支温度计放在箱内和箱外进行观测,得到数据如下表。
时间 10:00 10:10 10:20 10:30 10:40 10:50
箱内温度/℃ 21.2 21.4 21.6 21.8 22.0 22.3
箱外温度/℃ 21.3 21.7 21.6 22.0 22.4 22.8
(1)求出两支温度计6次观测的平均温度值:箱内温度 ℃,箱外温度 ℃。
(2)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 ,这是由于 。
(3)百叶箱内外哪个气温变化较大?
【答案】(1)21.7;22.0
(2)高;箱外受光照等因素影响
(3)箱外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测量气温的方法与仪器
【解析】【分析】百叶箱是里面放有气象观测仪器,而空气能流通的箱子,箱子里面放有温度表、湿度表、最高和最低温度表等多种仪器。这些仪器是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因此希望箱子内的气温与湿度不要因箱壁受到日光烤热而有所改变。由于颜色越深,吸收太阳光的热量越多,如果百叶箱外壁漆成黑色或其他深色,它在阳光下温度就会迅速上升,箱内的空气温度就会提高,所测定的气温和湿度就是受太阳烤热后的温度和湿度,数据就没有代表性。把百叶箱外壁漆成白色,投射在百叶箱上的阳光会被白色的表面反射掉,箱内的空气不致因箱壁升温而烤得很热,所测出来的气温和湿度就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百叶箱外壁一定是白色的。
【解答】(1) 求出两支温度计6次观测的平均温度值:箱内温度是21.7℃,箱外温度22.0℃。
(2)百叶箱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高,因为箱外受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3) 百叶箱外的平均气温比箱内高。有多方面的原因:百叶箱离地面1.5米,避免地面温度影响。放在开阔地方,保证空气流通。箱体油漆成白色,减少阳光辐射热。百叶箱本身也是通风的,总之就是为了尽量测得真实的空气温度。 放在百叶箱里:避免太阳直射,又可防止风吹雨淋.使测量值更接近准确值。
故答案为:(1)21.7、22.0(2)高、箱外受光照等因素影响(3)箱外
23.(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二章 第2节气温)阅读“北京某年10月1日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天,北京最高气温出现在 ,最低气温出现在 ,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约 ℃。
(2)北京当日的平均气温约为 ℃。
(3)请总结当地气温在一天中变化的规律。
【答案】(1)14时;5时左右;17.6
(2)15.7
(3)气温日出前最低,午后2时左右最高,从日出后到午后2时逐渐升高,从午后2时到第二天日出前逐渐降低。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测量气温的方法与仪器
【解析】【分析】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被称为气温日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解答】(1)这一天,北京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5时左右,气温最高值23.6℃与最低值6℃相差约17.6℃。
(2)(8.7+13.2+23.6+17.4)÷4=15.7 ℃,北京当天的平均气温约为15.7 ℃。
(3)当地气温在一天中变化的规律为:气温日出前最低,午后2时左右最高,从日出后到午后2时逐渐升高,从午后2时到第二天日出前逐渐降低。
故答案为:(1)14时;5时左右;17.6(2)15.7(3)气温日出前最低,午后2时左右最高,从日出后到午后2时逐渐升高,从午后2时到第二天日出前逐渐降低
24.如图是一根环形管,管内注满水,水里有一只乒乓球。请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A处用火加热,则乒乓球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为什么
(2)根据此原理,你能解释冰箱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冷藏室的上部吗
【答案】(1)向左运动。因为当在A处加热,此处水温升高,热流向上运动,形成对流现象,使环形管中的水沿逆时针方向运动,从而使乒乓球随水流一起进行逆时针运动
(2)对流规律告诉我们,热气流·垂直上升,而冷气垂直下降,水管中冷气经吸热后变成热气流而上升,因此冷凝管安装在上部,更有利干对流运动,使冰箱的制冷效果更好。
【知识点】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流知识的应用。所谓对流,在书本上是这样描述的“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 沉运动,从而形成了空气的对流。”本题中水温度高的地方向上流动,温度低的地方向下流动,就可以形成水的对流现象。
【解答】
1.如图在A点加热,A的水就会如图中红色箭头方向流动,就是逆时针流动。那么乒乓球就会随着水一起运动。
2.冰箱的原理是希望把中的热量带出,而根据热气流·垂直上升,而冷气垂直下降,这样原理那么水温度高的地方向上流动,温度低的地方向下流动,冷凝管安装在上部,冷水自动往下流,冰箱中的热量把冷水加热后,又把水往上运动带到压缩机形成自然的流动而不需要额外的动力。
故答案为:
1.向左运动。因为当在A处加热,此处水温升高,热流向上运动,形成对流现象,使环形管中的水沿逆时针方向运动,从而使乒乓球随水流一起进行逆时针运动。
2.对流规律告诉我们,热气流·垂直上升,而冷气垂直下降,水管中冷气经吸热后变成热气流而上升,因此冷凝管安装在上部,更有利干对流运动,使冰箱的制冷效果更好。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