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课件(共44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课件(共44张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30 20:10:08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16课 三国鼎立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刘备
字 玄德
关羽
字 云长
张飞
诸葛亮
字 孔明
桃园三结义
煮酒论英雄
三顾茅庐
诸葛亮草船借箭
01
官渡之战
02
目 录
赤壁之战
03
三国的建立及发展

官渡之战
《蒿里行》
曹操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结合视频和材料,说说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是怎样的?
如果你是生活在当时的老百姓,你最渴望的是什么?
农民起义不断、军阀割据混战、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凋敝
安定、统一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朝政腐败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中央无力镇压,改刺史为州牧,统领地方军政大权
州牧郡守割据、烽火不休
原因: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面对东汉社会状况,曹操如何在群雄争霸局面胜出的?
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这样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①政治上: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用人上:招揽各种人才
③经济上: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2.曹操的崛起
袁绍
曹操
袁绍:占据青、冀、幽、并四州之地,号称“带甲百万,谷支十年”。
曹操:所据兖州、司州等地,受战乱涂炭。所部官兵一度兵不满万
结合材料,当时北方割据势力中哪两个势力最强?
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
3.官 渡 之 战
公元200年
袁绍VS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根据视频和课本内容,请同学们回答官渡之战基本信息。
袁绍
曹操
官渡之战
曹操
袁绍
袁绍(?-202年),
字本初,出生名门望族,有“四世三公”之美称。占据河北“冀青幽并”四州,为北方最强大的势力。
军队十多万,战马万匹,粮草充足、兵力强大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曹操《述志令》
军队不过三四万,
地少,粮缺
官渡之战

黎阳
白马津
白马
延津


阳武


官渡


乌巢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袁军进攻路线
曹军进攻路线
曹军撤退路线
袁军追击路线
曹军偷袭路线
袁军败退路线
袁绍
曹操
V
S
袁军十万
十万袁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
曹军三四万
曹操声东击西,佯攻延津。
袁绍中计,大军西调,欲阻击曹军
曹军立刻东调,前往白马解围,留在此处的袁军几乎全军覆没。
解白马之围后曹操向后撤退。
袁绍不受教训,令全军渡河,追击曹军。
敌强我弱,曹操决定诱敌深入,在官渡一线设防。
袁绍自恃兵多粮足,继续南下,与曹军在官渡僵持。
包围白马
曹操得知袁军粮草辎重全在乌巢,命五千轻骑伪装成袁军,偷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袁军军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率军乘胜追击,7万袁军全军覆没。袁绍带800骑兵逃回。
声东击西
解白马之围
不受教训
追击曹军
官渡 对峙
许攸
(许)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火烧乌巢
袁军败退
曹操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官渡之战
曹操
袁绍
为此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诸葛亮:“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评》
阅读材料,说说袁绍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官渡之战中实力尚弱的曹操为何能战胜强大的袁绍呢?
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谋略得当。
②经济上:重视经济(开荒屯田,发展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
④重视人才,唯才是举。
曹操 胜
袁绍 败
①骄傲轻敌,
②不听取正确意见.
4.官渡之战中实力尚弱的曹操为何能战胜强大的袁绍呢?
问题探究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
当时已经53岁的曹操,他的“壮心”到底是什么呢?为了完成他的壮心,他将遇到的对手会是谁呢?
壮心:统一中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赤壁之战
曹操
刘备
孙权
官渡之战后的形势
刘备(161-223年)
字玄德
孙权(182-252年)
字仲谋。
面对当时的局势,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样的建议?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隆中对》
联盟孙权、共抗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孙权联合迎战曹军。
刘备,字玄德。刘备是汉朝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曾以贩鞋织席为业。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志向远大,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孙权,字仲谋。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任用贤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
公元208年
孙刘联军VS曹操
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胜利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2.赤壁之战
根据视频和课本内容,请同学们回答赤壁之战基本信息。
曹军进攻方向和驻屯地
刘军退却方向
孙、刘联军驻屯地和进攻方向
曹军败退方向
主要战场
孙、刘联追击方向
赤壁之战
刘备
襄阳
(襄樊)


江陵


夏口
(洪湖东北)
乌林
赤壁
樊口
孙权
(九江西南)
柴桑
长板
公元208年
曹军挥师南下
刘备不敌,撤军南逃,欲往存有物资的江陵
曹军在长坂追上刘备,双方发生激战
刘备率兵东逃,败退至樊口
曹操进入江陵
刘备派诸葛亮前往联合孙权
5万孙刘联军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操水军相遇
曹军
孙刘联军
VS
20余万
约5万
思考:面对强大的曹军,孙刘联军是如何应对的?
3.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亮曰:“……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三国志》
材料二: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张作耀《曹操传》
曹军劣势
①北方官兵,不习水战
②连环战船,战术失误
③骄傲自满,松懈轻敌
孙刘优势
①利用气候,巧借东风。
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③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学以致用
根本原因:统一条件不成熟。
教训: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分析比较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方 兵力 结果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三四万 曹操
袁绍 十万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二十多万 曹操
孙刘联军 五万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照表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的战役。议一议,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结局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军事力量的强弱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
指挥者善于用人,战术正确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要谦虚谨慎,骄兵必败。
这两个战役的胜败,主要原因在于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
诸葛亮舌战群儒
蒋干盗书
周瑜打黄盖
草船借箭
庞统献连环计
诸葛亮借东风
「三国演义」
完全虚构
完全虚构
完全虚构
完全虚构
完全虚构
完全虚构
戏说不足信
真事无人听
分析比较
《三国演义》的描述
《三国志》的记载
史学著作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建安十八年 (213年)(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如何正确看待历史类的文学作品?
草船借箭
文学作品
分析比较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
文学作品中有真实的历史,但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也便于我们理解,会适当地进行创作。所以我们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注意辨别。
要以正规的史学著作为依归。
文艺作品
真实历史
诸葛亮舌战群儒
蒋干盗书
周瑜打黄盖
草船借箭
庞统献连环计
诸葛亮借东风
黄盖诈降
火烧战船
小说
历史专著
知识拓展
桃园三结义
三顾茅庐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有名的“隆中对”。
相关史事
曹操
曹操退守北方,经营关中和西北地区,完成北方统一。
孙权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抢夺湖北和湖南。
刘备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刘备
曹丕
刘备
孙权
三国的建立及发展

赤壁之战后形势图
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1、背景
一、三国的建立及发展
·
·
·
220年
国号:魏
定都:洛阳
建立者:曹丕
221年
国号:汉(蜀汉)
定都:成都
建立者:刘备
229年
国号:吴
定都:建业(南京)
建立者:孙权
2、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最终局面形成于公元229年。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三国鼎立形势图



示例1
示例2






三国鼎立简易示意图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思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赤壁之战
魏、蜀、吴三国势均力敌,统一的条件不成熟。
能力培养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屯田)、兴修水利(翻车)
孙吴
(1)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对外贸易发达
(2)230年,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
蜀汉
(1)发展经济
(2)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3、三国经济的发展:
根据课本归纳三国经济发展状况
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翻车

魏国
措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影响: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吴国
措施:开发江东,发展了造船业、海外贸易;230年,派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台湾)
影响: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吴国船只

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
蜀汉
措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影响:加速西南地区的发展



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事件是:
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战役是:
三国时代开始的标志是: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孙权称帝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曹丕建魏
知识区别
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魏---洛阳、蜀---成都、吴---建业。
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9年。
知识归纳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
三国的建立及发展
赤壁之战
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三国建立:220年,曹丕建立魏;
221年,刘备建立蜀汉;
229年,孙权建立吴
经济的发展:曹魏重视农业,兴修水利;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曹操势力壮大
概况:200年,曹操以少胜多
概况: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背景:曹操准备统一全国,孙刘成为阻碍
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