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二(上)入学生物学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二(上)入学生物学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9-30 18:4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二(上)入学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血红蛋白 B. 血糖 C. 肾上腺素 D. 睾酮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B.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C. 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D. 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3.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 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C. 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
D. 多细胞动物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如图表示人体内环境主要组成成分及其与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
A. 图中a、b、c、d分别指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
B. 由图中a、b、c、d构成的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C.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 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是不断变化的
5.如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人体细胞外液,其中Ⅰ、Ⅱ、Ⅲ分别表示生活在甲、乙、丙中的细胞。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的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的浓度对其影响不大
B. 若乙中有神经递质,则Ⅱ可表示神经元,淋巴细胞都生活在丙中
C. 乙丙和甲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 正常情况下,甲与乙中的物质都能通过①②相互渗透
6.某同学假期期间去农村的亲戚家里体验了一下收割玉米的劳动,先用镰刀将玉米一棵棵地割倒,再一穗穗地去皮,该同学尽管戴了手套,手还是很快就磨出了水泡,而且又渴又累,特别是腿酸得都要站不住了,深感劳动的辛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泡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B. 对水泡不作任何处理也会自行消失,这是因为其中的液体被毛细淋巴管吸收
C. 该同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内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的微粒数量
D. 腿酸是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过多的乳酸,使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所致
7.2023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卒中识别早,救治效果好。脑卒中患者易出现血浆渗透压升高,甚至出现呼吸性碱中毒(肺过度通气导致血液pH高于7.45),或代谢性酸中毒等内环境稳态失调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液中含氧不足可能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B. 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C. 血液流经肺组织,动脉端O2含量比静脉端高
D. 内环境的pH维持与肺、肾密切相关
8.内环境成分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的物质全部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是(  )
A. 胰蛋白酶、Na+、ATP、葡萄糖 B. CO2、胰岛素、尿素、抗体
C. 肝糖原、核苷酸、纤维素、氨基酸 D. 甘油三酯、DNA聚合酶、磷脂、胆固醇
9.初到高原的人往往发生高原反应,出现呼吸困难,发热,尿量减少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导致肺气肿;重返平原后会发生低原反应(俗称“醉氧”),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原反应引起的发热是人体稳态失衡的表现
B. 肺气肿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肺部组织液增加
C. “醉氧”是由于内环境中血红蛋白增多导致运输氧气能力过强
D. “醉氧”患者发生严重腹泻时,补充水分的同时也要补充无机盐
10.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1所示;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0.1mol L-1的HCl和0.1mol L-1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作对照,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红蛋白
B. 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主要与和H2有关
C. 图2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自变量
D. 图2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1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静脉滴注后,药物可经血浆、组织液到达靶细胞 B.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
C. 体温的改变与组织细胞内的代谢活动无关 D. 血浆渗透压降低可使红细胞失水皱缩
12.肾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白蛋白,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同时伴有尿血、尿蛋白和少尿等症状,出现水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患者体内的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不能相互渗透
B. 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
C. 若使用利尿剂增加尿量,改善肾小球通透性,可缓解患者病情
D. 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状
13.中枢神经系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B. 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和脊髓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
C.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通常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D. 人体脊髓完整而脑部受到损伤时,不能完成膝跳反射
14.心脏搏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控。若阻断小白鼠的副交感神经则心率加快,阻断交感神经则心率变慢,神经支配心脏搏动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
B. 副交感神经的两个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作用效果不同
C. 交感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可降低心率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相互对抗共同维持心脏搏动的相对稳定
15.下列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相关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坐骨神经中有许多条神经纤维
B. 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比神经元多,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C. 反射弧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D. 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
16.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画饼充饥、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B. 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C. 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 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17.下列关于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谈虎色变”这种非条件反射中,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 刚进入寒冷环境时发生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一种条件反射
C. 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D. 某人抽血时看见针,因害怕被针刺而缩手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
18.如图表示某高等动物的反射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
B. 图中①受到破坏,刺激③仍能引起反射活动
C. 刺激③时,能引起结构⑤产生反应
D. ④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19.下列对“望梅止渴”与“吃到梅子分泌唾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听到别人讲“望梅止渴”的故事分泌唾液是人类特有的反射
B. “望梅止渴”是在“吃到梅子分泌唾液”的基础上形成的
C. 大脑皮层没有参与“望梅止渴”的反射活动
D. 两者均可使人体分泌唾液,但其反射弧是不完全相同的
20.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B. 每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外周都包有髓鞘
C. 同一个神经元所有部位的表面膜特性都相同 D. 传出神经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传送给效应器
21.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
B. 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
C. 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D. 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
22.下列关于人体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后伸肌也会收缩
B. 刺激传入神经,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会兴奋
C.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的胞体位于脊髓中
D. 膝跳反射的完成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的参与
23.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生物体内的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可能是从左向右
B. 组织液中Na+浓度变化不影响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C. 兴奋在轴突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
D. 神经冲动可以由甲到丙或由乙到丙
24.图甲表示突触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a处释放的神经递质都能使b处产生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
B. 图甲中的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C. 图乙中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主要由Na+内流造成
D. 若将神经纤维置于高K+液体环境中,则图乙所示膜电位初始值会变化
25.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 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 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件
C. 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D. 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8分)如图表示人体某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据图回答:
(1)图中A、B、C分别表示的结构是:A: ______ ;B: ______ 。
(2)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______ 。a~d中O2浓度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 ______ 。
(3)a、b、c、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a与b之间隔以 ______ ,b与c之间隔以 ______ ;b的来
源是 ______ (填字母),b的去向是 ______ (填字母)。
27.(10分)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表示 ______系统,b表示 ______系统,c表示 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 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______。
(3)病人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 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 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 ______。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28.(10分)某建筑工人不慎被一枚长钉扎入脚掌,猛然抬脚,大叫一声哎呀……。若图1为其体内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M、N为反射弧上的位点,D为神经与肌肉接头部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刺激图1中M点,则A点 ______ (填“能”或“不能”)发生这种变化。
(2)研究表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将电表接于H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2所示,这是因为此时突触后膜 ______ ,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
②在突触间隙注入适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 ______ ,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 ______ ,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
③步骤②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G神经元,原因是 ______ 。
29.(12分)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 ______ (填字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其进入膜内的方式是 ______ 。
(2)如图4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5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4状态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5中的 ______ 区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收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则图4的指针将 ______ (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
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的是 ______ 区段的变化。
(4)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 ______ ,但还会受 ______ 控制。
30.(10分)肠分泌细胞可直接与迷走神经形成突触,将肠腔内的葡萄糖信息快速传给大脑,使大脑感觉到兴奋并对葡萄糖产生渴望,俗称“糖瘾”,其调节机制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肠腔内的葡萄糖与肠分泌细胞膜上的SGLT1蛋白特异性结合会促进肠分泌细胞分泌 ______ 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 ______ 。
(2)吃甜食会引起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传递愉悦感。有糖瘾的人要获得与之前相同的愉悦感需摄入更多的糖,据此推测糖瘾是食糖量增多导致神经元兴奋性 ______ 的结果。若据此原理研发作用于突触的药物戒掉糖瘾,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 ______ (写出一条即可)。
(3)同时为多只小鼠提供蒸馏水、人造甜味剂和葡萄糖水,最初小鼠对三者的选择频率相同,48h后它们几乎都只选择葡萄糖水,发生了明显的糖偏好。有研究表明,激活大脑的cNST神经细胞是产生糖偏好所必需的,为验证该结论,把健康小鼠用标记的神经活动替代物处理后,随机分成三组,分别提供上述三种试剂。
(注:已知可以通过标记神经活动的替代物来检测cNST区域是否被激活,若该区域有显著的标记信号,则表明被激活。)
①实验中对照组是 ______ 。
②一段时间后检查它们的大脑,预测结果是 ______ 。
答案解析
1.A
【解析】解:A、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正确;
B、血糖是血浆中的葡萄糖,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
CD、肾上腺素、睾酮分别是由肾上腺和性腺分泌的激素,作为调节物质,它们直接分泌到内环境中,再由体液进行运输,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D错误。
故选:A。
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消化道、呼吸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内液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也不属于内环境。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概念以及内环境的化学成分,要求考生明确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组成,总结和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试题较为基础,难度不大。
2.D
【解析】解:A、血管中的药物需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A正确;
B、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从而诱发人体组织水肿,B正确;
C、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其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C正确;
D、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不断产生CO2,使其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D错误。
故选:D。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4、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6、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明确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和组织水肿产生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3.D
【解析】A、单细胞动物是单个细胞构成的生命体,即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
B、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膜是细胞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B正确;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一旦失调,细胞代谢就会紊乱,C正确;
D、多细胞动物的部分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例如蛙的皮肤细胞可以直接从外界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D。
4.B
【解析】解:A、a、b、c、d分别指的是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A正确;
B、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包括b、c、d等,但不包含细胞内液a,B错误;
C、细胞需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正确;
D、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是固定不变的,都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D正确。
故选:B。
据图分析可知,a、b、c、d分别指的是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C
【解析】解:A、甲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无机盐和蛋白质,A错误;
B、神经递质可释放到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因此若乙中有神经递质,则Ⅱ可表示神经元,甲血浆和丙淋巴液中都有淋巴细胞,B错误;
C、乙组织液、丙淋巴液与甲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甲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
D、正常情况下,甲血浆中的蛋白质不能渗透到乙组织液中,D错误。
故选:C。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甲表示血浆,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液。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6.A
【解析】解:A、水泡中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由于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成分可以相互渗透,所以组织液的形成主要是血浆中的水渗出所致,A正确;
B、水泡中的液体绝大多数会被毛细血管吸收,少部分会被毛细淋巴管吸收,B错误;
C、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决定,蛋白质不属于小分子有机物,C错误;
D、腿酸是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过多的乳酸,但因内环境中含有缓冲物质,所以不会使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D错误。
故选:A。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及内环境组成等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7.C
【解析】解:A、血液中含氧不足会引起机体呼吸加深加快,造成肺通气过度,使CO2大量排出,造成血浆pH升高,A正确;
B、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可维持pH的稳定,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
C、血液流经肺组织,在该部位发生气体交换,将二氧化碳排出,氧气吸收进来,动脉端O2含量比静脉端低,CO2含量比静脉端高,C错误;
D、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的出现与肺部和肾脏功能的异常有关,因此两种器官与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C。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调会导致细胞代谢紊乱。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8.B
【解析】解:A、正常情况下,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进入消化道,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ATP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也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CO2(代谢产物)、胰岛素(调节物质)、尿素(代谢产物)、抗体(免疫物质)均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B正确;
C、肝糖原存在于肝细胞内,纤维素是植物特有的多糖,C错误;
D、DNA聚合酶在细胞内合成并发挥作用,磷脂在细胞内合成并参与细胞膜结构的组成,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B。
人体内环境成分一般包括: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等)、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和内环境中能够进行的生理作用,从而识记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难度适中。
9.C
【解析】A、正常人体通过调节作用,可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该患者发烧是人体稳态失衡的表现,A正确;
B、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故使肺部组织液增多,B正确;
C、血红蛋白是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无机盐参与内环境渗透压的维持,“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补充无机盐,以维持渗透压,D正确。
故选:C。
10.D
【解析】解: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而红细胞处于离心管的沉淀物中,故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浆蛋白,A错误;
B、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主要与,H2CO3等物质有关,B错误;
C、图2实验中,HCl、NaOH的滴数和种类为自变量,而浓度是无关变量,C错误;
D、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D正确。
故选:D。
1、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的稳态。
2、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
本题考查蛋白质检测实验知识、内环境的稳态及实验基本理论,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分析应用能力。
11.A
【解析】A、静脉滴注后,药物可经血浆、组织液到达靶细胞,A正确;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B错误;
C、体温的改变与机体的产热散热相关,而产热就与组织细胞内的代谢活动有关,C错误;
D、血浆渗透压降低可使红细胞吸水,甚至涨破,D错误。
故选:A。
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关系,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12.A
【解析】解:A、水的运输方式有自由扩散,因此患者体内的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A错误;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因此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B正确;
C、使用利尿剂增加尿量,可以促进体内尿液的排除,改善肾小球通透性,从而缓解患者病情,C正确;
D、根据题干“肾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白蛋白,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出现水肿”可知: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状,D正确。
故选:A。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3.D
【解析】解:A、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的最高级中枢,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A正确;
B、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和脊髓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B正确;
C、大脑是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通常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C正确;
D、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人体脊髓完整而脑部受到损伤时可完成膝跳反射,D错误。
故选:D。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本题考查了神经系统的组成、脑的高级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4.C
【解析】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都属于传出神经,A正确;
B、副交感神经两次释放乙酰胆碱,第一次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使其产生动作电位,第二次乙酰胆碱作用于效应器细胞,是使得效应器细胞如心脏跳动减慢,两次作用效果不同,B正确;
C、阻断交感神经则心率变慢,说明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即去甲肾上腺素是兴奋性递质,可加快心率,C错误;
D、阻断小白鼠的副交感神经则心率加快,阻断交感神经则心率变慢,说明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说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相互拮抗共同维持心脏搏动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
自主神经系统是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能调节内脏和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又称植物性神经系统、不随意神经系统。由于内脏反射通常是不能随意控制,故名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由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支配和调节机体各器官,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和分泌,并参与内分泌调节葡萄糖,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以及体温,睡眠和血压等。两个分系统会在大脑皮质及下丘脑的支配下,既拮抗又协调的调节器官的生理活动。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5.C
【解析】解:A、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所以坐骨神经中有许多条神经纤维,A正确;
B、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是神经元的10~50倍,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B正确;
C、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所构成,C 错误;
D、神经末梢是轴突和树突末端的细小分支,分布于全身各处,D正确。
故选:C。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6.B
【解析】解:A、画饼充饥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的参与也能完成,A错误;
B、学生听到铃声赶往教室,是在具体信号的刺激下,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一种条件反射,随信号的刺激或消失而改变,B正确;
C、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错误;
D、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的一些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如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
故选:B。
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7.D
【解析】解:A、“谈虎色变”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故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错误;
B、刚进入寒冷环境时发生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B错误;
C、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但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C错误;
D、抽血时,因害怕针刺而缩手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经过了完整的反射弧,D正确。
故选:D。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在高级中枢参与下的方式活动。
本题考查反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8.D
【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题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入神经元,③是传出神经元,A错误;
B、若①受到破坏,反射弧不完整,刺激③,结构④(效应器)能产生反应,但此过程不能称为反射,B错误;
C、③是传出神经元,刺激③不能引起结构⑤(感受器)发生反应,C错误;
D、结构④(效应器)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D正确。
故选:D。
1、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3、图中结构:①神经中枢、②传入神经、③传出神经、④效应器、⑤感受器。
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
19.C
【解析】解:A、听到别人讲“望梅止渴”的故事分泌唾液是对语言文字特有的反射,有语言中枢的参与,是人类特有的,A正确;
B、“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是在“吃到梅子分泌唾液”的基础上形成的,B正确;
C、望梅止渴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C错误;
D、两者均可使人体分泌唾液,但参与的中枢不同,故其反射弧是不完全相同的,D正确。
故选:C。
1、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3、望梅止渴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吃到梅子分泌唾液是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
本题考查了脑的高级功能及反射的种类,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反射的概念、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20.D
【解析】解:A、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少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一个树突,A错误;
B、神经元的轴突外周有髓鞘,树突外周无髓鞘,B错误;
C、同一个神经元所有部位的表面膜特性不完全相同,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上会实现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神经元受到适宜的刺激时,产生的兴奋可以沿轴突传送出去,运动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通过神经递质传送给效应器,D正确。
故选:D。
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元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胞体三部分。
本题考查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1.D
【解析】A、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A正确;
B、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
C、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
D、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兴奋,D错误。
故选:D。
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完成一个反射活动的条件是:具备完整的反射弧,提供一定强度的刺激。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靠突触结构实现,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本题考查反射和反射弧以及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2.B
【解析】解:A、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产生的兴奋仍可传递到伸肌,引起伸肌收缩,A正确;
B、刺激传入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可传递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引起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兴奋,B错误;
C、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组成,其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C正确;
D、膝跳反射的完成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的参与,即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D正确。
故选: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的电信号,静息时,K离子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Na离子通道开放,Na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钾离子外流和钠离子内流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兴奋的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3.D
【解析】解:A、由于图中只有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因而在轴突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A正确;
B、组织液中钠离子浓度变化不影响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动作电位传导的速度与神经元的粗细和神经元有没有髓鞘包裹有关,B正确;
C、兴奋在神经纤维(也就是轴突)上以局部电流即“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C正确;
D、神经冲动可以由乙到丙,不能由甲到丙,D错误。
故选:D。
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本题考查神经纤维膜电位的变化和神经冲动的传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A
【解析】解:A、由于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a兴奋不一定会使b产生图乙所示的变化,形成动作电位,A错误;
B、兴奋传导到a处,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b,将兴奋传递给下一神经元,所以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正确;
C、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C正确;
D、静息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若将神经纤维置于高K+液体环境中,钾离子的外流减少,图乙所示膜电位初始值变小,D正确。
故选:A。
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本题考查兴奋的传递相关知识,难度不大,考生需具备一定的图像分析能力。
25.C
【解析】解: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会加剧肌肉痉挛,不能达到治疗目的,A错误;
B、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会使得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被降解,从而持续作用于肌肉组织,不能达到治疗目的,B错误;
C、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以中断信号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的过程,能够阻止肌肉组织持续兴奋,从而达到治疗效果,C正确;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有利于突触后膜接受神经递质传递的信号,不能达到治疗目的,D错误。
故选:C。
1、兴奋在运动神经元和骨骼肌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变。
2、肌肉痉挛是肌肉组织持续兴奋,骨骼肌持续收缩时产生的现象。
本题结合肌肉痉挛的具体情境考查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和特点,要求学生能够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然后结合题干和选项信息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
26.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a d、a 细胞膜 毛细淋巴管壁 a、d a、d、c
【解析】解:(1)由于淋巴管具有盲端,可以推测B为毛细淋巴管,则A为毛细血管,C为生存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
(2)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淋巴(液),d为血浆,其中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氧气是通过呼吸系统,然后经循环系统,通过顺浓度梯度的自由扩散,运入组织细胞内部,因此最高的是血浆d,最低的是细胞内液a。
(3)据图可知,a细胞内液和b组织液之间的结构是细胞膜,b组织液与c淋巴液之间的结构是毛细淋巴管壁;b是组织液,它可由血浆和细胞内液渗透而来;它的去向有三个,即血浆、细胞内液和淋巴(液)。
故答案为:
(1)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2)a d、a
(3)细胞膜 毛细淋巴管壁 a、d a 、d、c
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三者之间存在物质转换关系,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属于双向转换,而组织液中的某些物质可以单向传递给淋巴(液),淋巴(液)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回流到血浆中。相比较于血管,淋巴管有盲端,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淋巴(液),d为血浆。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明确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或液体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7.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降低 NaHCO3 相对稳定 神经、体液、免疫等系统
【解析】解:(1)由题图可知,通过系统a与外界完成气体交换,a是呼吸系统;通过系统b养料进入循环系统,b是消化系统;通过c排除代谢废物,c是泌尿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循环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3)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乳酸会使血浆中PH降低,血浆中NaHCO3可以与乳酸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神经、体液、免疫等系统的调节下进行。
故答案为:
(1)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3)降低 NaHCO3 相对稳定
(4)神经、体液、免疫等系统
分析题图:图示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其中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c为排泄系统.图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对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8.不能 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存在电位差 向右偏转 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 刺激G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影响实验结果
【解析】解:(1)由图可知,M点位于传出神经上,由于兴奋在突触处(B、C)为单向传递,所以刺激M点,A点不能发生这种电位变化。
(2)①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分布特点是内负外正。将电表接于H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2所示,这是因为此时突触后膜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
②由题意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若在图2的突触间隙注入适量的乙酰胆碱,若电表指针向右偏转,则该处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说明Na+内流,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则该处的电位内负外正得到了加强,说明Cl-内流,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
③步骤②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G神经元,因为刺激G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会改变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含量,影响实验结果。
故答案为:
(1)不能
(2)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存在电位差 向右偏转 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 刺激G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影响实验结果
分析图1:A位于传入神经,B、C表示突触,M、N位于传出神经。分析图2:突触前膜位于G上,突触后膜位于H上。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9.h 协助扩散 AB 向左 BC 脊髓 大脑皮层
【解析】解:(1)静息时,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膜电位,所以图3中的g、i表示未兴奋部位;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所以h表示兴奋部位。Na+进入膜内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2)①图4测得的电位为静息电位,相当于图5的AB段。此时图4的指针该向左偏转。若该神经纤维接收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会产生动作电位,膜外电位为负电位,膜内电位为正电位了,则图4的指针将向左偏转。
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的是动作电位的变化,即BC区段的变化。
(3)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是因为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控制。
故答案为:
(1)h 协助扩散
(2)①AB 向左
②BC
(3)脊髓 大脑皮层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是反射弧结构,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图2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间隙、c是突触后膜、d是突触小泡、e是神经递质、f是受体,其中a、b、c共同构成突触结构。图3中g和i是静息电位,h是动作电位。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0.谷氨酸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降低 阻止多巴胺释放 接触甜味剂和接触蒸馏水的小组 接触葡萄糖水的小组的小鼠大脑的cNST区域有显著的标记信号,而接触人造甜味剂和蒸馏水的对照组的小鼠大脑的cNST区域并没有被显著标记
【解析】解:(1)由分析可知,肠腔内的葡萄糖与肠分泌细胞膜上的SGLTI蛋白特异性结合会促进肠分泌细胞分泌谷氨酸,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2)由于有糖瘾的人要获得与之前相同的愉悦感需摄入更多的糖,更不容易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可以推测糖瘾是食糖量增多导致神经元兴奋性降低。若据此原理研发作用于突触的药物戒掉糖瘾,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阻止多巴胺释放。
(3)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鼠是否接触葡萄糖水,因此实验组为接触葡萄糖水的小组,而对照组为接触甜味剂和接触水的小组。
②由于激活大脑的cNST神经细胞是产生糖偏好所必需的,一段时间后检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大脑,预测结果是接触葡萄糖的小组大脑的cNST区域有显著的标记信号,在甜味剂和水的对照组中cNST区域并没有被显著标记。
故答案为:
(1)谷氨酸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2)降低 阻止多巴胺释放
(3)①接触甜味剂和接触蒸馏水的小组
②接触葡萄糖水的小组的小鼠大脑的cNST区域有显著的标记信号,而接触人造甜味剂和蒸馏水的对照组的小鼠大脑的cNST区域并没有被显著标记
分析试题:肠分泌细胞可直接与迷走神经形成突触,肠腔内的葡萄糖与肠分泌细胞膜上的SGLTI蛋白特异性结合,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从而把兴奋传递到大脑,从而使大脑感觉到兴奋并对葡萄糖产生渴望。
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神经调节的过程和机理,能通过图解分析出糖瘾产生的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