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狼牙山五壮士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 狼牙山五壮士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30 21:1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6
狼牙山五壮士
部编版六年级上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抗日英雄?
一、导入
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涌现出了无数英雄儿女,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抗战的赞歌。本文中的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会写“寇、副”等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词语。
2.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3.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
写作背景
1941年秋,日军向晋察冀根据地狼牙山地区大举进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奉命抗击,英勇奋战,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的任务交给六班的五位战士。五位战士把敌人引到狼牙山顶峰,奋勇杀敌,扔完最后一颗手榴弹,他们纵身跳下悬崖,用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日颂歌。跳崖后幸存的战士有葛振林、宋学义。
三、作者简介
沈重(1915年—1986年),原名沈大经,战地记者,原籍浙江省人,中共党员。身有残疾,一目失明。 在抗战时期作为《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主要在冀西游击区参加部队和地方的军事活动,因此,他的通讯报告作品大多是武装斗争的题材。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生词。
四、字词
敌寇
日寇
抡拳
抡刀
贯彻
贯穿
棋子
下棋
副词
副官
石榴
榴火
炮弹
子弹
五、整体感知
快速朗读课文,读后思考
1、课文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一部分
(1)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第一部分
(2)
六班五位战士为了拖住敌人,诱敌上山,勇敢地与敌人进行战斗。
第三部分
(3)
五位战士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把敌人引上峰顶绝路。
第四部分
(4、5)
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并在峰顶英勇歼敌。
五位壮士弹尽粮绝,最后英勇地跳下悬崖。
第五部分
(6-9)
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思考:
接受任务→( )→( )
→( )→英勇跳崖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事情发展顺序
1、接受任务
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都了解到什么?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
时间
说明敌人的兵力很强
敌人进攻得非常猛烈
地点
六、深入研读
2、痛击敌人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五位战士英勇善战,智慧勇敢

请你找出五位战士的名字
班长马宝玉
副班长葛振林
战士宋学义
小战士胡德林、胡福才
作者在描写五位战士的痛击敌人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班长马宝玉:
“沉着”
“指挥”
神态、动作
冷静善战
副班长葛振林:
“大吼一声”
动作
勇猛
战士宋学义:
“抡一个圈”
动作
嫉恶如仇
小战士胡德林、胡福才:
“绷”“全神贯注”
“瞄准”“射击”
神态
动作
专注认真

点面结合:对个体形象的细致描写,是“点”的描写,对群体形象的粗线条勾勒,是“面”的描写。既关注群众,又聚焦个体的写法,就是点面结合的写法。
好处:有层次感及画面感强。
3、引上绝路
1.五位战士完成了任务,准备转移,他们遇到了怎样的问题?
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可以追上连队;
一条通向狼牙山顶峰,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他们会如何抉择呢?
2.他们选择了怎样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保证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把敌人引上绝路。
3.班长和战士们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体现了班长在生死抉择面前的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体现了战士们对班长决定的认同,以及舍生取义的决心。
4、顶峰歼敌
读“顶峰歼敌”(4-5段)部分,你从哪里读出了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说明五位战士处于有利的地理位置
写出了敌人惨败的局面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这里写出了班长当机立断,身手敏捷,有勇有谋。从他的动作和语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奋勇杀敌的决心和对敌人刻骨的仇恨。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石头像雹子一样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了什么?
把石头比作雹子,既写出了石头砸下时非常密集、迅猛、有力。也充分体现出五位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
“拔出”“拧开”“扔向”这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马宝玉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誓死杀敌的决心。
5、英勇跳崖
仔细品读这两句话,从圈出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6-9段)
屹立:
眺望:
回头望望:
胜利的喜悦:
感受到了五位壮士顶天立地的英勇气概。
感受到五位壮士对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安全转移的欣慰。
感受到五位壮士坚定的信念,坚信革命必将取得最终胜利。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找出这两句话中描写动作的词,说说你的感受?
从“说”“砸”“走”“跳”“昂首挺胸”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了五位壮士跳崖时的无畏与悲壮。他们态度从容,脚步坚定,好像不是走向死亡,而是又投身于一场新的战斗。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指的是什么?“这声音”体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声音
“这声音”指的是五位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充分体现出五位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种恨与爱,是五位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之源。这两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七、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五位壮士英雄事迹的记述,表现了他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
八、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具体的抗日英雄事迹?
冯玉祥,题词“打虎将军”赠于他。但历史铭记他的英名,还是“大刀将军赵登禹”———1933年长城抗日,亲率“大刀敢死队”,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国难当头,义无反顾,狭路相逢勇者胜!
平型关大捷打扫战场时,人们看见八路军115师连长曾贤生,一手紧握刺刀,一手捂着小腹,虽已气绝身亡,却仍屹立不倒。
1938年5月,当时装备落后的中国空军,却冒死派出两架飞机,径直飞入日本领空,在长崎诸岛成功投下了14万份《告日本人民书》,打了一场漂亮的心理战。
九、作业
配套导学案
同步练习册第六课题目
综合能力训练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