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23 00:00:00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二)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内黄期末)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  )
A.北京人遗址的灰烬 B.良渚遗址的玉琮和玉璧
C.半坡遗址的陶器 D.河姆渡遗址的稻谷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2024七上·内黄期末)某校研学活动以“寻找人类足迹”为主题,组织学生到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遗址所在地参观。他们要去的是(  )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蓝田 C.云南元谋 D.浙江余杭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3.(2020七上·田东期中)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了“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粟”等关键词。由此可推测该同学研究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种植粟。
A:元谋人,排除;
B:北京人,排除;
C:半坡人,符合题意;
D:河姆渡人,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半坡人,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4.《史记》记载,尧发现舜很贤能,精于农耕,有领导才能,可以托付重任,就把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舜,而没传给自己无德无才的儿子。这反映了(  )
A.尧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尧舜禹都是治水功臣
C.尧舜按照世袭的方式传位 D.尧舜时期实行禅让制
【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材料反映了禅让制。
A项尧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错误,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不符合题意;
B项尧舜禹都是治水功臣错误,禹是治水功臣,不符合题意;
C项尧舜按照世袭的方式传位错误,尧舜按照禅让的方式传位,不符合题意;
D项尧舜时期实行禅让制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禅让制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禅让制的相关史实。
5.中原地区的原始农业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至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相当发达。探究这段历史的主要依据是(  )
A.炎帝、黄帝的古史传说 B.《史记》的记载
C.这一地区出土的陶器等 D.纪录片《河姆渡》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这一地区出土的陶器属于一手的实物史料,价值较高,能够作为探究这一时期的依据。
A项炎帝、黄帝的古史传说不能够作为主要依据,传说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不符合题意;
B项《史记》的记载不能作为主要依据,《史记》是后人写的,司马迁并没有经历过这一时期,因此不能作为主要依据,不符合题意;
C项这一地区出土的陶器等是探究这段历史的主要依据,符合题意;
D项纪录片《河姆渡》不能作为主要依据,纪录片是经过编撰的,带有主观性和再创作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料的价值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在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展厅中有关于海城仙人洞遗址的介绍,有一幅图片是穿孔项链。由此判定与其年代基本重合的遗址是(  )
A.郧县人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蓝田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有一幅图片是穿孔项链”可知,穿孔项链说明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
A项郧县人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大型遗址,和题干图文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C两项元谋人、蓝田人没有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不符合题意;
D项山顶洞人遗址与其年代基本重合,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山顶洞人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4七上·昆明期末)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某遗迹发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遗物,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某遗迹发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遗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已经学会纺线,织布和制衣并且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半坡文明中发现了粟的种植痕迹,中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因此生活在该遗址的是半坡居民。
AB两项错误,元谋人和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代表,不符合题意;
C项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符合题意;
D项河姆渡居民是种植的是水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要求具备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8.(2020七上·高安期中)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并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下列哪一文化遗址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由地点可知是黄河流域。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代表。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半坡人能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C正确;
元谋人遗址发现在云南元谋县,A排除;
北京人遗址发现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B排除;
河姆渡遗址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D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半坡居民的生活区域。
9.(2021七上·夏津月考)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研究北京人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北京人头部复原图 B.考古现场的影像资料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历史学家的著述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 北京人头部复原图 ,不符合题意;
B. 考古现场的影像资料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北京人死亡后留下来的,这是研究北京人最原始的最直接的证据,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历史学家的著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理解第一手史料的含义,再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题干中对第一手史料的含义的解释。
10.(2022七上·紫金期中)在黄河流域磁山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据此推测,这一文化层(  )
①处于旧石器时代 ②处于新石器时代
③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④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根据“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可知材料反映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种植粮食,出现原始农业,处于新石器时代。水稻是长江流域的作物,排除①④,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农耕生活。我国原始居民进入农耕时代时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
11.(2023七上·珠海期中)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观察下面“中原地区及周围地区的彩陶”示意图,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原始农业的地区
B.距今5300年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兴起
C.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D.华夏民族是在不断地交往中融合而成
【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从题干图片下的文字说明可知,不同地区出土的陶器,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面貌,各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同时不同地区的文化又具有很好的整合性,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因此,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特征,C符合题意;
从题干所提供的图片中,不能得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原始农业的地区,排除A;
材料无法得出距今5300年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兴起,排除B;
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起源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1七上·恩平期中)某班同学对史前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以下题目,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北京人的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
B.《河姆渡遗址:杂交水稻的源远流长》
C.《半坡遗址:领略半地穴式建筑的智慧》
D.《神话与传说:历史研究的可靠依据》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饲养猪、狗等家畜,使用弓箭打猎、捕鱼。制造彩陶(半坡人面鱼纹盆)。住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发现纺轮、有乐器埙。C符合题意;
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排除A;
河姆渡人时期没有杂交水稻,排除B;
神话与传说不是历史研究的可靠依据,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特点即可作答。同时对北京人、河姆渡人、神话与传说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
13.(2024七上·内黄期末)《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我们在《道德经》一期中主要了解到的思想是(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14.(2023七上·斗门期末)某微信公众号有一篇推文的标题为《在这里读懂中国最早王朝》,据此推测这篇文章介绍的最有可能是(  )
A.二里头夏都遗址 B.安阳殷墟博物馆
C.秦始皇陵博物院 D.南越王墓博物馆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最早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王朝是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与夏朝历史有关,A正项确;
安阳殷墟博物馆与商朝有关,排除B项;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秦朝有关,排除C项;
南越王墓博物馆与西汉有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5. 在探究“百家争鸣”的影响时,七年级某学习小组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等级差别
法家 “尚法”,以法治国
A.推动战国经济发展 B.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C.阻碍儒家一统天下 D.二者内容完全相同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表格中儒家、墨家、法家等主张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材料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内容大多来自于古代的百家争鸣时期诸子思想家的主张,说明百家争鸣影响深远,B项正确;
表格信息主要是从思想层面说明百家争鸣的影响,不是经济角度,排除A项;
材料不是说明百家争鸣阻碍儒家一统天下,排除C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百家争鸣时期诸子思想家主张的继承和发展,内容没有完全趋同,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儒家、墨家、法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6. 《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它不仅介绍了数百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概念。与此相对应的理念是(  )
A.孔子:仁者爱人 B.老子:道法自然
C.孟子:民贵君轻 D.墨子:反对相互攻伐
【答案】B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概念"可知,《诗经》中主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就是尊重自然,顺从自然,B项正确;
仁者爱人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民贵君轻体现的是民和君之间的关系,反对相互攻伐即墨家强调的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均不能体现人和自然的关系,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 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概念 ”,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7.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  )
①②③④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故②④正确;①彩陶反映的是半坡原始居民时期的发展水平,③是西周的何遵,故①③错误。
B项②④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青铜文化,要求识记基础知识并准确识图。
18. 商鞅变法前,在秦国与魏国的第二次河西之战中,50 万秦军被5 万魏武卒所打败。变法后,秦魏第四次河西之战中,秦国打败了闻名于世的魏武卒,被天下惊呼为“锐士”。这种变化说明商鞅变法起到的作用是 (  )
A.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C.助推秦朝实现思想统一 D.推动了秦朝经济发展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变法后,秦魏第四次河西之战中,秦国打败了闻名于世的魏武卒”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军由不敌魏国魏武卒转变为击败魏武卒,由此可见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A项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是题干变化说明商鞅变法起到的作用,符合题意;
B项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助推秦朝实现思想统一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推动了秦朝经济发展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孔子是万世师表。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此最准确的认识是(  )
A.不耻下问 B.谦虚好学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答案】D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 A、材料当中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A错误;
B、材料当中没有体现谦虚好学,B错误;
C、材料当中体现的是因材施教,不是有教无类,C错误;
D、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从这段文字当中可以看到孔子对于不同的学生是因材施教,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因材施教的内涵,具体内涵是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孔子主张“仁”、有教无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治”,墨子主张“兼爱”。出现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的争霸 B.私学的兴起 C.井田制废除 D.社会大变革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诸侯的争霸不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A错误;
B、私学的兴起不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B错误;
C、井田制的废除并非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C错误;
D、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孔子主张“仁”、有教无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治”,墨子主张“兼爱”。出现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士阶层的崛起,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的识记。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因此在思想领域兴起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读图说史百万年人类史】
材料二:【读图说史一万年文化史】
材料三:【史料实证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1)如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   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   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2)将图1、图2、图3考古发现与推论对应。(划线处填写推论中字母即可)
考古发现 推论
图1:   ;推论A:出现制陶业,改变先民生活方式,初具朴素的审美观念。
图2:   ;推论B:先民过上定居生活,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建筑形式的差异。
图3:   ;推论C:出现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开始原始农业及原始农耕文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处遗址考古发现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一、二、三,提炼一个主题。
【答案】(1)A;B
(2)C;B;A
(3)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发现了墓葬;发现了礼器等。
(4)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位于云南元谋县。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第1空A;第2空B。
(2)根据所学可知,图1北京门头沟遗址出土的炭化的粟和黍、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和骨耜,可得出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图2半坡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和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可得出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根据图3半坡遗址人面鱼纹彩陶盆和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可得出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所以第1空、C;第2空、B;第3空、A。
(3)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陶寺都城遗址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外”“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可知,三处遗址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陶寺都城遗址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二里头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可知,三处遗址都发现了墓葬。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陶寺都城遗址,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可知,三处遗址都发现了礼器等。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证明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
故答案为:
(1)第1空、A;第2空、B。
(2)第1空、C;第2空、B;第3空、A。
(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发现了墓葬:发现了礼器等。重要意义:
(4)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主要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考古发现]
材料一:
[远古传说]
材料二:
传说一:传说在中国古代,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
传说二:大禹治水是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总结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
(1)材料一中三幅图的考古发掘各属于哪一大河流域?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何特点?
(2)写出材料二传说一中的战役发生的地点。这场战役的胜利最终使黄帝、炎帝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了怎样的地位?
(3)根据材料二中的传说二,概括大禹治水取得成功的原因。
(4)考古发现和远古传说对我们了解历史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1)图一:长江流域;图二:黄河流域;图三:辽河流域。特点:多元一体。
(2)涿鹿。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团结民众,总结教训,采用正确的治水方法,公而忘私。
(4)考古发现可以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可靠证据;远古传说包含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信息,有一些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但远古传说口耳相传,也有夸张、不真实的成分,远古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遗址处于长江流域,山东龙山遗址处于黄河流域,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是在辽河流域。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于大河流域,并且各不相同,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依据材料二“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打败蛋尤,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依据材料二“大禹治水是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概括可知,大禹团结民众,采用正确的治水方法,以公而忘私的精神取得了治水的胜利。
(4)结合所学知识,考古发现可以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可靠证据;远古传说包含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信息,有一些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但远古传说口耳相传,也有夸张、不真实的成分,远古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炎帝黄帝、大禹治水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大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2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循着历史留下的印记,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材料四 秦昭王时,蜀郡郡守李冰总结以往的治水经验,主持修建了著名的某水利工程。这项水利工程的主体是将途经某地的岷江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某地的安全。
材料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摘编自《孟子》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分别代表的是我国哪两个王朝的遗址?
(2)结合所学回答图一青铜器的历史地位,图二青铜器出土的地点,图三文物最早的发现者是谁。谈谈你对这些图片所反映信息的感受
(3)根据材料三并依据所学,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影响。(至少答出两点)
(4)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水利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座水利工程的作用。
(5)材料五反映了孟子政治上怎样的主张?他认为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答案】(1)夏朝,商朝。
(2)地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地点:四川。发现者:王懿荣。感受:通过这些图片可以了解古代的青铜器和文字的发展情况。
(3)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出现民族融合。
(4)水利工程:都江堰。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
(5)主张:民贵君轻。条件:得民心。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春秋争霸;青铜艺术;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二里头遗址”可知反映的是夏朝的遗址;根据材料“殷墟遗址”可知,反映的是商朝遗址。
(2)根据材料“司母戊鼎”并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地点:根据材料“三星堆青铜面具”并结合所学可知,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现者:根据材料“刻有文字的甲骨”可知,反映的是甲骨文,王懿荣是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感受:根据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这些图片可以了解古代的青铜器和文字的发展情况。
(3)根据材料“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可知,随着一些小的诸侯国被灭掉,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根据材料“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可知,战争也促使社会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现象。
(4)根据材料“蜀郡守李冰”“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可知反映的是都江堰;作用:根据材料“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某地的安全”可知,都江堰有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
(5)根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条件:根据材料”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可知,孟子认为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条件是得民心。
故答案为:(1)夏朝,商朝。
(2)地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地点:四川。发现者:王懿荣。感受:通过这些图片可以了解古代的青铜器和文字的发展情况。
(3)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出现民族融合。
(4)水利工程:都江堰。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
(5)主张:民贵君轻。条件:得民心。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朝的遗址,青铜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都江堰,孟子的思想主张等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夏朝的遗址,青铜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都江堰,孟子的思想主张等相关史实。
24.(2024七上·期末)文字的出现、思想学术的繁荣都是文明高度发展的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续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摘编自李宗焜《甲骨文字编》
材料二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学习传统文化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促进民族全面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1)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在文字发展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2)意义: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
(3)要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意义: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等。
【知识点】甲骨文;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是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在文字发 展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2)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是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 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
(3)本题考查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要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是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 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等。
故答案为:(1)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在文字发展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2)意义: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
(3)要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 / 1部编版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二)
一、选择题
1.(2024七上·内黄期末)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  )
A.北京人遗址的灰烬 B.良渚遗址的玉琮和玉璧
C.半坡遗址的陶器 D.河姆渡遗址的稻谷
2.(2024七上·内黄期末)某校研学活动以“寻找人类足迹”为主题,组织学生到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遗址所在地参观。他们要去的是(  )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蓝田 C.云南元谋 D.浙江余杭
3.(2020七上·田东期中)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了“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粟”等关键词。由此可推测该同学研究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4.《史记》记载,尧发现舜很贤能,精于农耕,有领导才能,可以托付重任,就把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舜,而没传给自己无德无才的儿子。这反映了(  )
A.尧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尧舜禹都是治水功臣
C.尧舜按照世袭的方式传位 D.尧舜时期实行禅让制
5.中原地区的原始农业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至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相当发达。探究这段历史的主要依据是(  )
A.炎帝、黄帝的古史传说 B.《史记》的记载
C.这一地区出土的陶器等 D.纪录片《河姆渡》
6.在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展厅中有关于海城仙人洞遗址的介绍,有一幅图片是穿孔项链。由此判定与其年代基本重合的遗址是(  )
A.郧县人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蓝田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7.(2024七上·昆明期末)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某遗迹发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遗物,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8.(2020七上·高安期中)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并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下列哪一文化遗址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9.(2021七上·夏津月考)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研究北京人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北京人头部复原图 B.考古现场的影像资料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历史学家的著述
10.(2022七上·紫金期中)在黄河流域磁山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据此推测,这一文化层(  )
①处于旧石器时代 ②处于新石器时代
③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④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23七上·珠海期中)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观察下面“中原地区及周围地区的彩陶”示意图,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原始农业的地区
B.距今5300年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兴起
C.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D.华夏民族是在不断地交往中融合而成
12.(2021七上·恩平期中)某班同学对史前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以下题目,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北京人的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
B.《河姆渡遗址:杂交水稻的源远流长》
C.《半坡遗址:领略半地穴式建筑的智慧》
D.《神话与传说:历史研究的可靠依据》
13.(2024七上·内黄期末)《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我们在《道德经》一期中主要了解到的思想是(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4.(2023七上·斗门期末)某微信公众号有一篇推文的标题为《在这里读懂中国最早王朝》,据此推测这篇文章介绍的最有可能是(  )
A.二里头夏都遗址 B.安阳殷墟博物馆
C.秦始皇陵博物院 D.南越王墓博物馆
15. 在探究“百家争鸣”的影响时,七年级某学习小组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等级差别
法家 “尚法”,以法治国
A.推动战国经济发展 B.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C.阻碍儒家一统天下 D.二者内容完全相同
16. 《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它不仅介绍了数百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概念。与此相对应的理念是(  )
A.孔子:仁者爱人 B.老子:道法自然
C.孟子:民贵君轻 D.墨子:反对相互攻伐
17.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  )
①②③④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8. 商鞅变法前,在秦国与魏国的第二次河西之战中,50 万秦军被5 万魏武卒所打败。变法后,秦魏第四次河西之战中,秦国打败了闻名于世的魏武卒,被天下惊呼为“锐士”。这种变化说明商鞅变法起到的作用是 (  )
A.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C.助推秦朝实现思想统一 D.推动了秦朝经济发展
19.(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孔子是万世师表。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此最准确的认识是(  )
A.不耻下问 B.谦虚好学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20.(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孔子主张“仁”、有教无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治”,墨子主张“兼爱”。出现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的争霸 B.私学的兴起 C.井田制废除 D.社会大变革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读图说史百万年人类史】
材料二:【读图说史一万年文化史】
材料三:【史料实证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1)如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   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   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2)将图1、图2、图3考古发现与推论对应。(划线处填写推论中字母即可)
考古发现 推论
图1:   ;推论A:出现制陶业,改变先民生活方式,初具朴素的审美观念。
图2:   ;推论B:先民过上定居生活,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建筑形式的差异。
图3:   ;推论C:出现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开始原始农业及原始农耕文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处遗址考古发现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一、二、三,提炼一个主题。
2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考古发现]
材料一:
[远古传说]
材料二:
传说一:传说在中国古代,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
传说二:大禹治水是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总结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
(1)材料一中三幅图的考古发掘各属于哪一大河流域?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何特点?
(2)写出材料二传说一中的战役发生的地点。这场战役的胜利最终使黄帝、炎帝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了怎样的地位?
(3)根据材料二中的传说二,概括大禹治水取得成功的原因。
(4)考古发现和远古传说对我们了解历史各有什么作用?
2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循着历史留下的印记,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材料四 秦昭王时,蜀郡郡守李冰总结以往的治水经验,主持修建了著名的某水利工程。这项水利工程的主体是将途经某地的岷江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某地的安全。
材料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摘编自《孟子》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分别代表的是我国哪两个王朝的遗址?
(2)结合所学回答图一青铜器的历史地位,图二青铜器出土的地点,图三文物最早的发现者是谁。谈谈你对这些图片所反映信息的感受
(3)根据材料三并依据所学,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影响。(至少答出两点)
(4)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水利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座水利工程的作用。
(5)材料五反映了孟子政治上怎样的主张?他认为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24.(2024七上·期末)文字的出现、思想学术的繁荣都是文明高度发展的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续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摘编自李宗焜《甲骨文字编》
材料二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学习传统文化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促进民族全面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3.【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种植粟。
A:元谋人,排除;
B:北京人,排除;
C:半坡人,符合题意;
D:河姆渡人,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半坡人,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4.【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材料反映了禅让制。
A项尧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错误,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不符合题意;
B项尧舜禹都是治水功臣错误,禹是治水功臣,不符合题意;
C项尧舜按照世袭的方式传位错误,尧舜按照禅让的方式传位,不符合题意;
D项尧舜时期实行禅让制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禅让制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禅让制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这一地区出土的陶器属于一手的实物史料,价值较高,能够作为探究这一时期的依据。
A项炎帝、黄帝的古史传说不能够作为主要依据,传说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不符合题意;
B项《史记》的记载不能作为主要依据,《史记》是后人写的,司马迁并没有经历过这一时期,因此不能作为主要依据,不符合题意;
C项这一地区出土的陶器等是探究这段历史的主要依据,符合题意;
D项纪录片《河姆渡》不能作为主要依据,纪录片是经过编撰的,带有主观性和再创作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料的价值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有一幅图片是穿孔项链”可知,穿孔项链说明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
A项郧县人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大型遗址,和题干图文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C两项元谋人、蓝田人没有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不符合题意;
D项山顶洞人遗址与其年代基本重合,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山顶洞人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某遗迹发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遗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已经学会纺线,织布和制衣并且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半坡文明中发现了粟的种植痕迹,中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因此生活在该遗址的是半坡居民。
AB两项错误,元谋人和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代表,不符合题意;
C项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符合题意;
D项河姆渡居民是种植的是水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要求具备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由地点可知是黄河流域。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代表。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半坡人能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C正确;
元谋人遗址发现在云南元谋县,A排除;
北京人遗址发现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B排除;
河姆渡遗址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D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半坡居民的生活区域。
9.【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 北京人头部复原图 ,不符合题意;
B. 考古现场的影像资料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北京人死亡后留下来的,这是研究北京人最原始的最直接的证据,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历史学家的著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理解第一手史料的含义,再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题干中对第一手史料的含义的解释。
10.【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根据“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可知材料反映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种植粮食,出现原始农业,处于新石器时代。水稻是长江流域的作物,排除①④,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农耕生活。我国原始居民进入农耕时代时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
11.【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从题干图片下的文字说明可知,不同地区出土的陶器,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面貌,各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同时不同地区的文化又具有很好的整合性,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因此,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特征,C符合题意;
从题干所提供的图片中,不能得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原始农业的地区,排除A;
材料无法得出距今5300年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兴起,排除B;
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起源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饲养猪、狗等家畜,使用弓箭打猎、捕鱼。制造彩陶(半坡人面鱼纹盆)。住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发现纺轮、有乐器埙。C符合题意;
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排除A;
河姆渡人时期没有杂交水稻,排除B;
神话与传说不是历史研究的可靠依据,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特点即可作答。同时对北京人、河姆渡人、神话与传说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
13.【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14.【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最早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王朝是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与夏朝历史有关,A正项确;
安阳殷墟博物馆与商朝有关,排除B项;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秦朝有关,排除C项;
南越王墓博物馆与西汉有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表格中儒家、墨家、法家等主张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材料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内容大多来自于古代的百家争鸣时期诸子思想家的主张,说明百家争鸣影响深远,B项正确;
表格信息主要是从思想层面说明百家争鸣的影响,不是经济角度,排除A项;
材料不是说明百家争鸣阻碍儒家一统天下,排除C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百家争鸣时期诸子思想家主张的继承和发展,内容没有完全趋同,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儒家、墨家、法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6.【答案】B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概念"可知,《诗经》中主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就是尊重自然,顺从自然,B项正确;
仁者爱人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民贵君轻体现的是民和君之间的关系,反对相互攻伐即墨家强调的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均不能体现人和自然的关系,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 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概念 ”,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7.【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故②④正确;①彩陶反映的是半坡原始居民时期的发展水平,③是西周的何遵,故①③错误。
B项②④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青铜文化,要求识记基础知识并准确识图。
18.【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变法后,秦魏第四次河西之战中,秦国打败了闻名于世的魏武卒”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军由不敌魏国魏武卒转变为击败魏武卒,由此可见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A项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是题干变化说明商鞅变法起到的作用,符合题意;
B项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助推秦朝实现思想统一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推动了秦朝经济发展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D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 A、材料当中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A错误;
B、材料当中没有体现谦虚好学,B错误;
C、材料当中体现的是因材施教,不是有教无类,C错误;
D、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从这段文字当中可以看到孔子对于不同的学生是因材施教,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因材施教的内涵,具体内涵是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诸侯的争霸不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A错误;
B、私学的兴起不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B错误;
C、井田制的废除并非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C错误;
D、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孔子主张“仁”、有教无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治”,墨子主张“兼爱”。出现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士阶层的崛起,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的识记。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因此在思想领域兴起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1.【答案】(1)A;B
(2)C;B;A
(3)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发现了墓葬;发现了礼器等。
(4)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位于云南元谋县。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第1空A;第2空B。
(2)根据所学可知,图1北京门头沟遗址出土的炭化的粟和黍、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和骨耜,可得出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图2半坡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和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可得出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根据图3半坡遗址人面鱼纹彩陶盆和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可得出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所以第1空、C;第2空、B;第3空、A。
(3)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陶寺都城遗址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外”“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可知,三处遗址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陶寺都城遗址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二里头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可知,三处遗址都发现了墓葬。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陶寺都城遗址,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可知,三处遗址都发现了礼器等。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证明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
故答案为:
(1)第1空、A;第2空、B。
(2)第1空、C;第2空、B;第3空、A。
(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发现了墓葬:发现了礼器等。重要意义:
(4)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主要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2.【答案】(1)图一:长江流域;图二:黄河流域;图三:辽河流域。特点:多元一体。
(2)涿鹿。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团结民众,总结教训,采用正确的治水方法,公而忘私。
(4)考古发现可以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可靠证据;远古传说包含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信息,有一些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但远古传说口耳相传,也有夸张、不真实的成分,远古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遗址处于长江流域,山东龙山遗址处于黄河流域,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是在辽河流域。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于大河流域,并且各不相同,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依据材料二“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打败蛋尤,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依据材料二“大禹治水是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概括可知,大禹团结民众,采用正确的治水方法,以公而忘私的精神取得了治水的胜利。
(4)结合所学知识,考古发现可以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可靠证据;远古传说包含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信息,有一些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但远古传说口耳相传,也有夸张、不真实的成分,远古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炎帝黄帝、大禹治水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大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23.【答案】(1)夏朝,商朝。
(2)地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地点:四川。发现者:王懿荣。感受:通过这些图片可以了解古代的青铜器和文字的发展情况。
(3)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出现民族融合。
(4)水利工程:都江堰。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
(5)主张:民贵君轻。条件:得民心。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春秋争霸;青铜艺术;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二里头遗址”可知反映的是夏朝的遗址;根据材料“殷墟遗址”可知,反映的是商朝遗址。
(2)根据材料“司母戊鼎”并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地点:根据材料“三星堆青铜面具”并结合所学可知,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现者:根据材料“刻有文字的甲骨”可知,反映的是甲骨文,王懿荣是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感受:根据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这些图片可以了解古代的青铜器和文字的发展情况。
(3)根据材料“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可知,随着一些小的诸侯国被灭掉,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根据材料“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可知,战争也促使社会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现象。
(4)根据材料“蜀郡守李冰”“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可知反映的是都江堰;作用:根据材料“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某地的安全”可知,都江堰有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
(5)根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条件:根据材料”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可知,孟子认为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条件是得民心。
故答案为:(1)夏朝,商朝。
(2)地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地点:四川。发现者:王懿荣。感受:通过这些图片可以了解古代的青铜器和文字的发展情况。
(3)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出现民族融合。
(4)水利工程:都江堰。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
(5)主张:民贵君轻。条件:得民心。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朝的遗址,青铜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都江堰,孟子的思想主张等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夏朝的遗址,青铜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都江堰,孟子的思想主张等相关史实。
24.【答案】(1)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在文字发展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2)意义: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
(3)要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意义: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等。
【知识点】甲骨文;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是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在文字发 展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2)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是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 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
(3)本题考查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要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是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 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等。
故答案为:(1)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在文字发展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2)意义: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
(3)要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