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五)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五)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30 16:45:58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五)
一、选择题
1.(2022七上·高州月考)人类起源,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要探寻人类起源,下列最可信的依据是(  )
A.文献记载 B.考古发现 C.神话传说 D.调查问卷
2.(2024七上·保定期末)相传造宫室、车船、衣裳等,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3.(2023七上·塘厦月考)考古学者发现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主要证据是(  )
A.历史书籍 B.历史传说 C.化石 D.科学实验
4.(2024七上·期末)此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在遗址中发现3颗牙齿化石,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这就是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此文字说明(  )
A.我国原始农业有了发展
B.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
C.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D.远古人类有爱美意识,会埋葬逝者
5.(2016七上·宜兴期中)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  )
①农作物的种植 ②家畜饲养 ③聚落 ④城市的出现 ⑤磨制工具的发展 ⑥出现金属货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6.(2024七上·长安期末)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根据你的所学,下面哪一项不是农耕文化的特点(  )
A.会建造房屋,定居生活 B.会种植庄稼,经营原始农业
C.会建造船只,海上活动兴盛 D.会饲养家畜,以备不时之需
7.(2024七上·寻甸期末)近日,云南省委书计通过人民网欢迎大家来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彩云之南”不仅风景秀美,更因发掘出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享有“东方人类故乡”的美誉。这一古人类是指(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居民
8.(2023七上·天津月考)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下列与禅让制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
A.炎黄战蚩尤 B.黄帝建造宫室
C.舜让位于禹 D.启继承父位
9.(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同步练习)如果你到北京去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还可以参观哪些原始居民的生活遗址(  )
A.元谋人、北京人 B.北京人、蓝田人
C.山顶洞人、元谋人 D.北京人、山顶洞人
10.(2024七上·宁明期末)人类发展历程中,先后使用不同材质的工具进行劳动。右图劳动工具最能直接证明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状况,它提高了河姆渡人的生产能力,它是(  )
A.石器 B.骨耜 C.铜铲 D.铁铧
11.(2024七上·潮南期末)从图片中获取重要信息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根据如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可以判断出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蓝田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12.(2024七上·期末)下图是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它反映了山顶洞人(  )
A.过定居生活 B.会人工取火
C.有爱美意识 D.进入新石器时代
13.(2024七上·期末)《礼记》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社会局面,主要反映的是(  )
A.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氏族时期
C.尧舜时期 D.西周建立初期
14.(2024七上·期末)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晚期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  )
A.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B.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阶级分化的出现
15.(2024七上·期末)《礼记·礼运》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材料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制度是(  )
A.郡县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16. 下图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下列思想会记述在该帛书上的是 (  )
A.“仁”的学说
B.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C.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
D.“兼爱”“非攻”
17. 春秋时期,齐国兴起之时,戎狄越过太行山向东侵扰,山戎乘机扰乱燕齐边境,中原各国岌岌可危,在此形势下,齐桓公打着某一旗号进行了征战,他打出的旗号是 (  )
A.一匡天下 B.诸夏亲昵 C.尊王攘夷 D.寓兵于农
18.(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该工程是成都平原上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就地取材,采用竹笼和卵石以柔克刚,并充分地利用河流的弯道、崖壁的角度所形成的冲力,自然地控制着水量和水流方向。该工程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19.(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等级制度确立
20.(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下表是不同史籍中关于启继位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益让(让位于)帝禹之子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
启……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表面)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也。 《韩非子》
A.启建立了夏王朝 B.启继位存在争议
C.禹死后其子继位 D.世袭制遭到破坏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上·陆川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材料三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1)目前已确认的我国最早的人类起源是哪一原始人类?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有过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生存?
(2)材料二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什么人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远古居民的典型代表分别是什么?
22.(2023七上·塘厦月考)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某班级同学开展“原始农耕生活”探究学习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作物种植】
材料一:如图所示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定居建筑】
材料二:如图所示
【工具进步】
材料三:从数百万年前人类出现开始,人们就使用石头作为工具。最初的石器是对石块进行简单的敲砸而成。距今20000多年前,为了提高石器的使用效率,出现了对石器通体磨光的磨制石器。此后,到金属制生产工具出现之前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学史有法】
(1)材料一的“稻谷”出土于哪一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遗址农业的发展与哪一流域有关?
(2)写出材料二中两处遗址中房屋的样式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处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石头作为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上述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材料属于我们研究历史的实物资料?(写出材料序号即可)
2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据传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桐叶剪成玉圭状,对叔虞说将用这个封他。……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这个故事史称“桐叶封弟”。
材料二
齐桓公改革: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晋文公改革:重用狐偃、赵衰等人,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战备,施惠百姓,发展生产,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
材料三
附耳牛头螭纹蹄足镬鼎 此鼎发掘于一座春秋大墓,墓主人是晋阳城的缔造者——晋国卿大夫赵简子。墓内出土二十七件青铜列鼎(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
(1)材料一中的历史典故与哪一制度有关?周朝实行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2)阅读材料二,归纳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什么社会状况。
24.(2024七上·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材料二
战国时期,楚威王听说庄子贤能,派人重金邀请,承诺让他当宰相。庄子笑着对楚使者说: “千金是厚禄;宰相是高官。你却没见过用来祭祀的牛吗 好吃好喝供养几年,然后穿着漂亮的衣服送进宗庙里面去(宰杀)。……我宁愿(当一只野猪)快乐地在泥潭里面打滚,没有国事烦扰。”
—编译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三
战国时期,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天下怎样才会安定 ”孟子回答: “定于一(统一)。”梁惠王又问: “什么样的人能统一 ”孟子回答 :“不嗜好杀人的人能统一。夏天遇到干旱,禾苗干枯。 此时若下一场大雨,禾苗便重现勃勃生机。这种生命本能的力量,没人能够阻止。如今天下的各国君主,没有一个尊重生命的人。如果有的话,天下百姓就会翘首企盼这样的人出现。真能如时雨润物般仁爱百姓的话,百姓就会源源不断地投奔而来,就像江河由高处向低处奔流一样自然,有谁能阻挡呢 ”
—编译自《孟子 梁惠王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争论的共同问题。并分析“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庄子所属的思想学派,并归纳庄子的主要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探寻人类起源的历史研究中,考古发现的可信度最高,B符合题意;
文献的可信度低于考古发掘,排除A;
神话传说的可信度较低,排除C;
调查问卷不适合探究人类的起源,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研究人类起源的方法。难度适中,掌握研究人类起源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同时对不同方法的可信度要有所认识。
2.【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C项正确;
历史书籍属于二手史料,证明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不具有说服力,排除A项;
历史传说的可靠性需要进行论证后方可采用,排除B项;
科学实验也是要建立在化石证据的基础之上才能证明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化石的认识。
4.【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此遗址堆积层、牙齿化石、头盖骨化石、用火遗迹”可知,这些均是当时的遗物,由这些得出相应结论,这体现出,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C项正确;
当时北京人还没有原始农业,排除A项;
材料说的是北京人,而不是半坡原始居民,排除B项;
材料说的是北京人,他们还没有爱美意识,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相关知识的掌握。
5.【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点。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定居生活,出现了聚落,使用磨制石器等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原始农业的出现,所以①②③⑤是正确的选项;原始居民生活的时期城市还没有出现,世界上最早使用的金属货币,是我国商朝晚期制造的一种铜贝,排除选项④⑥。故选D。
【点评】本题以原始农耕生活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7.【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题干“彩云之南”“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和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故选A项。
北京人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排除B项;
山顶洞人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排除C项;
河姆渡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云南元谋人。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云南元谋人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之间采用“禅让制”的原始民主推举的方式推荐首领,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其实质是民主推举,推举的标准是才德,C项正确;
炎黄、黄帝与禅让制无关,排除A项;
炎黄、黄帝与禅让制无关,排除B项;
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禅让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9.【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1929年,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了一个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即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在距今约三万年,也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称之为山顶洞人。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相关内容。本题难度适中,理解原始居民的生活。
10.【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下图劳动工具最能直接证明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状况”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农具出现了骨耜,B项正确;
石器分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期的工具,概括范围过大,且图示不属于石器,排除A项;
铜铲出现在商周时期,排除C项;
铁铧开始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居住在山洞,靠采集、狩猎为生,A项不符合题意;
B:蓝田人遗址距今65万年左右,不会种植,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图片“干栏式建筑、碳化的稻粒、猪纹陶钵”和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C项符合题意;
D:山顶洞人遗址距今约3万年,居住在山洞,靠采集、狩猎为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居民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适中。
1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3.【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反映的是禅让制。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通过推举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ABD三项山顶洞人时期,半坡氏族时期和夏朝建立初期均不符合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
C项尧舜时期出现了题干社会局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禅让制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注意掌握禅让制的产生和实质。
14.【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晚期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和所学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父系氏族时期,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
A项题干信息没有表明大汶口文化时期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不符合题意;
B项随葬品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而不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C项题干信息并无法直接表明大汶口文化时期敬畏祖先的观念产生,且与题干“有的却一无所有”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阶级分化的出现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汶口原始居民,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5.【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部落或部落联盟以贤能为标准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D项正确;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是秦朝推广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AC项;
世袭制以血缘关系为标准传承权力、财产等的制度,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禅让制的认识。
16.【答案】B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A项“仁”的学说是儒家的观点,不符合题意;
B项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双方能够互相转化,符合题意;
C项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与法家有关,不符合题意;
D项“兼爱”“非攻”与墨家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老子的思想观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道家的经典是《道德经》。
17.【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A项一匡天下不是齐桓公打出的旗号,不符合题意;
B项诸夏亲昵不是齐桓公打出的旗号,不符合题意;
C项是齐桓公打出的旗号,符合题意;
D项寓兵于农不是齐桓公打出的旗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齐桓公称霸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A、可以知道该工程位于成都平原上, 充分地利用河流的弯道、崖壁的角度所形成的冲力,自然地控制着水量和水流方向,可以得知这是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岷江修建的都江堰工程,A正确;
B、郑国渠是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B错误;
C、灵渠位于岭南地区,C错误;
D、大运河是在隋朝时期修建的,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工程的介绍。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蜀郡太守李冰修建而成。
19.【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 A、图中反映的是夏商周的灭亡,和奴隶制国家建立没有关系,A错误;
B、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 上述歌谣反映了暴政导致国家的灭亡,B正确;
C、材料没有反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C错误;
D、材料没有体现等级制度的确立,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因为末代君主昏庸残失去了民心,最终导致国家是灭亡。
20.【答案】C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A、夏朝的建立者是禹,A错误;
B、材料中没有体现启继位存在争议,B错误;
C、根据“ 禹名(表面)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也。 ”可知禹死后是启继位,C正确;
D、启的继位标志着禅让制遭到破坏,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需要加强对材料的理解。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1.【答案】(1)元谋人
群居生活。
(2)出现了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3)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
黄河流域:半坡居民。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目前已确认的我国最早的人类起源是元谋人,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有过群居生活才能生存。
(2)材料二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重大变化是出现了人工取火;从山顶洞人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远古居民的典型代表分别是河姆渡人、半坡人。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故答案为:
(1)元谋人;群居生活。
(2)出现了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3)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黄河流域:半坡居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等相关史实。
22.【答案】(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
(2)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建筑。自然环境影响(气候)。
(3)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4)材料一。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遗址及流域: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学会了种植稻谷。据所学可知,故该遗址农业的发展与长江流域有关。
(2)名称:据材料“摘编自西安半坡博物馆(绘图)”可知,材料图一反映的是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据材料“摘编自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可知,材料图二反映的是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
原因: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故两处房屋样式不同原因是自然环境影响(气候)。
(3)变化:据材料三“最初的石器是对石块进行简单的敲砸而成”可知,最早的石器是打制石器;据材料“距今20000多年前,人们开始在石器的刃部进行磨制,出现了对石器通体磨光的磨制石器”可得出为了提高石器的使用效率,即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4)据材料“某遗址出土的稻谷”可知,材料一属于考古挖掘,故材料一属于我们研究历史的实物资料。
故答案为:
(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
(2)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建筑。自然环境影响(气候)。
(3)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4)材料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的认识。
23.【答案】(1)制度:分封制。
作用: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2)重用人才;通过改革实现国富兵强;利用“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展自己的势力。
(3)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据传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叶剪成玉圭状,对叔虞说将用这个封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证据,扩大统治范围。实行这一制度起到的作用是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2)根据材料“齐桓公改革”“晋文公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和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是都进行改革,都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都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都善于用人,都实现富国强兵等。
(3)根据材料“墓主人是晋阳城的缔造者—晋国卿大夫赵简子。墓内出土两组七个青铜列鼎(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
故答案为:(1)制度:分封制。作用: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2)重用人才;通过改革实现国富兵强;利用“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展自己的势力。
(3)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封制,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春秋时期的特征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分封制,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春秋时期的特征等知识。
24.【答案】(1)争论的共同问题:怎样治理国家,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为在争霸中取胜,积极招揽人才,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这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经济发展、私学兴起也是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原因。
(2)学派:道家;主要思想: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人格独立,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3)政治主张:仁政,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国家统一。积极意义:仁政思想对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劝诫统治实行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人民生活稳定。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可知,“百家争鸣”争论的共同问题是怎样治理国家,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为在争霸中取胜,积极招揽人才,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这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经济发展、私学兴起也是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千金是厚禄;宰相是高官。你却没见过用来祭祀的牛吗 好吃好喝供养几年,然后穿着漂亮的衣服送进宗庙里面去。……我宁愿快乐地在泥潭里面打滚,没有国事烦扰。”和结合所学可知,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人格独立,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3)根据根据材料三“定于一(统一)。”、“如今天下的各国君主,没有一个尊重生命的人。如果有的话,天下百姓就会翘首企盼这样的人出现。真能如时雨润物般仁爱百姓的话,百姓就会源源不断地投奔而来,就像江河由高处向低处奔流一样自然,有谁能阻挡呢 ”和结合所学可知,孟子主张仁政,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国家统一。仁政思想对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劝诫统治实行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人民生活稳定。
故答案为:
(1)共同问题:怎样治理国家,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为在争霸中取胜,积极招揽人才,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这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经济发展、私学兴起也是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原因。
(2)学派:道家;主要思想: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人格独立,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3)政治主张:仁政,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国家统一。积极意义:仁政思想对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劝诫统治实行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人民生活稳定。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部编版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五)
一、选择题
1.(2022七上·高州月考)人类起源,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要探寻人类起源,下列最可信的依据是(  )
A.文献记载 B.考古发现 C.神话传说 D.调查问卷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探寻人类起源的历史研究中,考古发现的可信度最高,B符合题意;
文献的可信度低于考古发掘,排除A;
神话传说的可信度较低,排除C;
调查问卷不适合探究人类的起源,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研究人类起源的方法。难度适中,掌握研究人类起源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同时对不同方法的可信度要有所认识。
2.(2024七上·保定期末)相传造宫室、车船、衣裳等,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3.(2023七上·塘厦月考)考古学者发现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主要证据是(  )
A.历史书籍 B.历史传说 C.化石 D.科学实验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C项正确;
历史书籍属于二手史料,证明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不具有说服力,排除A项;
历史传说的可靠性需要进行论证后方可采用,排除B项;
科学实验也是要建立在化石证据的基础之上才能证明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化石的认识。
4.(2024七上·期末)此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在遗址中发现3颗牙齿化石,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这就是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此文字说明(  )
A.我国原始农业有了发展
B.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
C.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D.远古人类有爱美意识,会埋葬逝者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此遗址堆积层、牙齿化石、头盖骨化石、用火遗迹”可知,这些均是当时的遗物,由这些得出相应结论,这体现出,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C项正确;
当时北京人还没有原始农业,排除A项;
材料说的是北京人,而不是半坡原始居民,排除B项;
材料说的是北京人,他们还没有爱美意识,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相关知识的掌握。
5.(2016七上·宜兴期中)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  )
①农作物的种植 ②家畜饲养 ③聚落 ④城市的出现 ⑤磨制工具的发展 ⑥出现金属货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点。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定居生活,出现了聚落,使用磨制石器等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原始农业的出现,所以①②③⑤是正确的选项;原始居民生活的时期城市还没有出现,世界上最早使用的金属货币,是我国商朝晚期制造的一种铜贝,排除选项④⑥。故选D。
【点评】本题以原始农耕生活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6.(2024七上·长安期末)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根据你的所学,下面哪一项不是农耕文化的特点(  )
A.会建造房屋,定居生活 B.会种植庄稼,经营原始农业
C.会建造船只,海上活动兴盛 D.会饲养家畜,以备不时之需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7.(2024七上·寻甸期末)近日,云南省委书计通过人民网欢迎大家来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彩云之南”不仅风景秀美,更因发掘出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享有“东方人类故乡”的美誉。这一古人类是指(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居民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题干“彩云之南”“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和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故选A项。
北京人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排除B项;
山顶洞人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排除C项;
河姆渡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云南元谋人。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云南元谋人的相关史实。
8.(2023七上·天津月考)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下列与禅让制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
A.炎黄战蚩尤 B.黄帝建造宫室
C.舜让位于禹 D.启继承父位
【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之间采用“禅让制”的原始民主推举的方式推荐首领,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其实质是民主推举,推举的标准是才德,C项正确;
炎黄、黄帝与禅让制无关,排除A项;
炎黄、黄帝与禅让制无关,排除B项;
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禅让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9.(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同步练习)如果你到北京去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还可以参观哪些原始居民的生活遗址(  )
A.元谋人、北京人 B.北京人、蓝田人
C.山顶洞人、元谋人 D.北京人、山顶洞人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1929年,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了一个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即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在距今约三万年,也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称之为山顶洞人。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相关内容。本题难度适中,理解原始居民的生活。
10.(2024七上·宁明期末)人类发展历程中,先后使用不同材质的工具进行劳动。右图劳动工具最能直接证明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状况,它提高了河姆渡人的生产能力,它是(  )
A.石器 B.骨耜 C.铜铲 D.铁铧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下图劳动工具最能直接证明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状况”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农具出现了骨耜,B项正确;
石器分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期的工具,概括范围过大,且图示不属于石器,排除A项;
铜铲出现在商周时期,排除C项;
铁铧开始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
11.(2024七上·潮南期末)从图片中获取重要信息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根据如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可以判断出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蓝田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居住在山洞,靠采集、狩猎为生,A项不符合题意;
B:蓝田人遗址距今65万年左右,不会种植,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图片“干栏式建筑、碳化的稻粒、猪纹陶钵”和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C项符合题意;
D:山顶洞人遗址距今约3万年,居住在山洞,靠采集、狩猎为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居民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适中。
12.(2024七上·期末)下图是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它反映了山顶洞人(  )
A.过定居生活 B.会人工取火
C.有爱美意识 D.进入新石器时代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3.(2024七上·期末)《礼记》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社会局面,主要反映的是(  )
A.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氏族时期
C.尧舜时期 D.西周建立初期
【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反映的是禅让制。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通过推举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ABD三项山顶洞人时期,半坡氏族时期和夏朝建立初期均不符合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
C项尧舜时期出现了题干社会局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禅让制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注意掌握禅让制的产生和实质。
14.(2024七上·期末)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晚期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  )
A.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B.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阶级分化的出现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晚期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和所学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父系氏族时期,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
A项题干信息没有表明大汶口文化时期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不符合题意;
B项随葬品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而不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C项题干信息并无法直接表明大汶口文化时期敬畏祖先的观念产生,且与题干“有的却一无所有”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阶级分化的出现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汶口原始居民,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15.(2024七上·期末)《礼记·礼运》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材料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制度是(  )
A.郡县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部落或部落联盟以贤能为标准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D项正确;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是秦朝推广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AC项;
世袭制以血缘关系为标准传承权力、财产等的制度,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禅让制的认识。
16. 下图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下列思想会记述在该帛书上的是 (  )
A.“仁”的学说
B.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C.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
D.“兼爱”“非攻”
【答案】B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A项“仁”的学说是儒家的观点,不符合题意;
B项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双方能够互相转化,符合题意;
C项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与法家有关,不符合题意;
D项“兼爱”“非攻”与墨家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老子的思想观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道家的经典是《道德经》。
17. 春秋时期,齐国兴起之时,戎狄越过太行山向东侵扰,山戎乘机扰乱燕齐边境,中原各国岌岌可危,在此形势下,齐桓公打着某一旗号进行了征战,他打出的旗号是 (  )
A.一匡天下 B.诸夏亲昵 C.尊王攘夷 D.寓兵于农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A项一匡天下不是齐桓公打出的旗号,不符合题意;
B项诸夏亲昵不是齐桓公打出的旗号,不符合题意;
C项是齐桓公打出的旗号,符合题意;
D项寓兵于农不是齐桓公打出的旗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齐桓公称霸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该工程是成都平原上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就地取材,采用竹笼和卵石以柔克刚,并充分地利用河流的弯道、崖壁的角度所形成的冲力,自然地控制着水量和水流方向。该工程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A、可以知道该工程位于成都平原上, 充分地利用河流的弯道、崖壁的角度所形成的冲力,自然地控制着水量和水流方向,可以得知这是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岷江修建的都江堰工程,A正确;
B、郑国渠是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B错误;
C、灵渠位于岭南地区,C错误;
D、大运河是在隋朝时期修建的,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工程的介绍。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蜀郡太守李冰修建而成。
19.(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等级制度确立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 A、图中反映的是夏商周的灭亡,和奴隶制国家建立没有关系,A错误;
B、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 上述歌谣反映了暴政导致国家的灭亡,B正确;
C、材料没有反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C错误;
D、材料没有体现等级制度的确立,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因为末代君主昏庸残失去了民心,最终导致国家是灭亡。
20.(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下表是不同史籍中关于启继位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益让(让位于)帝禹之子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
启……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表面)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也。 《韩非子》
A.启建立了夏王朝 B.启继位存在争议
C.禹死后其子继位 D.世袭制遭到破坏
【答案】C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A、夏朝的建立者是禹,A错误;
B、材料中没有体现启继位存在争议,B错误;
C、根据“ 禹名(表面)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也。 ”可知禹死后是启继位,C正确;
D、启的继位标志着禅让制遭到破坏,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需要加强对材料的理解。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上·陆川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材料三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1)目前已确认的我国最早的人类起源是哪一原始人类?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有过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生存?
(2)材料二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什么人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远古居民的典型代表分别是什么?
【答案】(1)元谋人
群居生活。
(2)出现了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3)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
黄河流域:半坡居民。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目前已确认的我国最早的人类起源是元谋人,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有过群居生活才能生存。
(2)材料二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重大变化是出现了人工取火;从山顶洞人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远古居民的典型代表分别是河姆渡人、半坡人。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故答案为:
(1)元谋人;群居生活。
(2)出现了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3)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黄河流域:半坡居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等相关史实。
22.(2023七上·塘厦月考)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某班级同学开展“原始农耕生活”探究学习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作物种植】
材料一:如图所示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定居建筑】
材料二:如图所示
【工具进步】
材料三:从数百万年前人类出现开始,人们就使用石头作为工具。最初的石器是对石块进行简单的敲砸而成。距今20000多年前,为了提高石器的使用效率,出现了对石器通体磨光的磨制石器。此后,到金属制生产工具出现之前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学史有法】
(1)材料一的“稻谷”出土于哪一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遗址农业的发展与哪一流域有关?
(2)写出材料二中两处遗址中房屋的样式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处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石头作为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上述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材料属于我们研究历史的实物资料?(写出材料序号即可)
【答案】(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
(2)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建筑。自然环境影响(气候)。
(3)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4)材料一。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遗址及流域: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学会了种植稻谷。据所学可知,故该遗址农业的发展与长江流域有关。
(2)名称:据材料“摘编自西安半坡博物馆(绘图)”可知,材料图一反映的是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据材料“摘编自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可知,材料图二反映的是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
原因: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故两处房屋样式不同原因是自然环境影响(气候)。
(3)变化:据材料三“最初的石器是对石块进行简单的敲砸而成”可知,最早的石器是打制石器;据材料“距今20000多年前,人们开始在石器的刃部进行磨制,出现了对石器通体磨光的磨制石器”可得出为了提高石器的使用效率,即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4)据材料“某遗址出土的稻谷”可知,材料一属于考古挖掘,故材料一属于我们研究历史的实物资料。
故答案为:
(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
(2)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建筑。自然环境影响(气候)。
(3)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4)材料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原始农耕居民的认识。
2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学情评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据传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桐叶剪成玉圭状,对叔虞说将用这个封他。……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这个故事史称“桐叶封弟”。
材料二
齐桓公改革: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晋文公改革:重用狐偃、赵衰等人,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战备,施惠百姓,发展生产,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
材料三
附耳牛头螭纹蹄足镬鼎 此鼎发掘于一座春秋大墓,墓主人是晋阳城的缔造者——晋国卿大夫赵简子。墓内出土二十七件青铜列鼎(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
(1)材料一中的历史典故与哪一制度有关?周朝实行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2)阅读材料二,归纳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什么社会状况。
【答案】(1)制度:分封制。
作用: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2)重用人才;通过改革实现国富兵强;利用“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展自己的势力。
(3)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据传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叶剪成玉圭状,对叔虞说将用这个封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证据,扩大统治范围。实行这一制度起到的作用是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2)根据材料“齐桓公改革”“晋文公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和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是都进行改革,都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都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都善于用人,都实现富国强兵等。
(3)根据材料“墓主人是晋阳城的缔造者—晋国卿大夫赵简子。墓内出土两组七个青铜列鼎(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
故答案为:(1)制度:分封制。作用: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2)重用人才;通过改革实现国富兵强;利用“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展自己的势力。
(3)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封制,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春秋时期的特征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分封制,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春秋时期的特征等知识。
24.(2024七上·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材料二
战国时期,楚威王听说庄子贤能,派人重金邀请,承诺让他当宰相。庄子笑着对楚使者说: “千金是厚禄;宰相是高官。你却没见过用来祭祀的牛吗 好吃好喝供养几年,然后穿着漂亮的衣服送进宗庙里面去(宰杀)。……我宁愿(当一只野猪)快乐地在泥潭里面打滚,没有国事烦扰。”
—编译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三
战国时期,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天下怎样才会安定 ”孟子回答: “定于一(统一)。”梁惠王又问: “什么样的人能统一 ”孟子回答 :“不嗜好杀人的人能统一。夏天遇到干旱,禾苗干枯。 此时若下一场大雨,禾苗便重现勃勃生机。这种生命本能的力量,没人能够阻止。如今天下的各国君主,没有一个尊重生命的人。如果有的话,天下百姓就会翘首企盼这样的人出现。真能如时雨润物般仁爱百姓的话,百姓就会源源不断地投奔而来,就像江河由高处向低处奔流一样自然,有谁能阻挡呢 ”
—编译自《孟子 梁惠王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争论的共同问题。并分析“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庄子所属的思想学派,并归纳庄子的主要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1)争论的共同问题:怎样治理国家,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为在争霸中取胜,积极招揽人才,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这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经济发展、私学兴起也是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原因。
(2)学派:道家;主要思想: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人格独立,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3)政治主张:仁政,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国家统一。积极意义:仁政思想对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劝诫统治实行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人民生活稳定。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可知,“百家争鸣”争论的共同问题是怎样治理国家,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为在争霸中取胜,积极招揽人才,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这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经济发展、私学兴起也是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千金是厚禄;宰相是高官。你却没见过用来祭祀的牛吗 好吃好喝供养几年,然后穿着漂亮的衣服送进宗庙里面去。……我宁愿快乐地在泥潭里面打滚,没有国事烦扰。”和结合所学可知,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人格独立,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3)根据根据材料三“定于一(统一)。”、“如今天下的各国君主,没有一个尊重生命的人。如果有的话,天下百姓就会翘首企盼这样的人出现。真能如时雨润物般仁爱百姓的话,百姓就会源源不断地投奔而来,就像江河由高处向低处奔流一样自然,有谁能阻挡呢 ”和结合所学可知,孟子主张仁政,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国家统一。仁政思想对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劝诫统治实行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人民生活稳定。
故答案为:
(1)共同问题:怎样治理国家,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为在争霸中取胜,积极招揽人才,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这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经济发展、私学兴起也是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原因。
(2)学派:道家;主要思想: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人格独立,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3)政治主张:仁政,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国家统一。积极意义:仁政思想对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劝诫统治实行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人民生活稳定。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