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德庆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开学摸底考试题
1.(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下图的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云南元谋县发现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距今约3万年,不符合题意;
C.北京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距今约70万年到20万年,不符合题意;
D.半坡人,发现于陕西西安,距今约6000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地点、距今的时间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2.(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关于“北京人生产生活”特征的示意图,“?”处应填( )
A.制作陶器 B.修建房屋 C.打制石器 D.磨制石器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会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如采集、狩猎等,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A项制作陶器和北京人不符,北京人不会制作陶器,不符合题意;
B项修建房屋和北京人不符,北京人不会建造房屋,不符合题意;
C项打制石器是“?”处应填的内容,符合题意;
D项磨制石器和北京人不符,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北京人,要求具备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
3.(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人们借助考古发现,距今约258万年至1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而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 )
A.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B.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C.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量的、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说明原始人类逐渐掌握农耕技术,原始农业产生并发展起来,原始农业的发展,使我国原始先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他们可以定居下来,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A项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题干材料未体现,材料只提到粮食遗存,不符合题意;
B项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原始社会晚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他们不断通过战争掠夺财富和权力,说明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体现不出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不符合题意;
D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信息“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据此分析:
A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象牙梳、象牙雕、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属手工制品,与原始农业发展无关联,排除A;
B项:根据材料信息“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可知,两大文明遗址出土的是装饰性物品,属于手工工艺品,反映了出现社会分化现象,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与题干信息没有关联,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材料没有体现出来,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能力测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解读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中国的原始文化遗址。解答此题关键要熟悉掌握原始文明遗址的相关史实,结合材料分析解读。
5.(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诸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国早期文明( )
A.领先世界其他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阶级分化趋势明显 D.礼乐制度非常完善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期文明虽然产生不同地域,但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内在统一性,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
材料只体现中国文明,没有涉及与其他国家文明相比,排除A项;
材料没体现阶级分化和礼乐制度,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文明的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考古学家发现,在良渚遗址的墓葬里,有的墓葬有数百件制作精美的随葬玉器,有的墓葬里的随葬品却很少甚至一无所有。这种现象表明( )
A.各地风俗不同 B.个人爱好不同
C.出现贫富分化 D.玉器基本普及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的墓葬有数百件制作精美的随葬玉器,有的墓葬里的随葬品却很少甚至一无所有。”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差距,出现了等级分化,C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反映出现了贫富分化,不能推断出各地风俗不同、个人爱好不同、玉器基本普及等情况,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贫富分化的认识。
7.(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炎帝和黄帝是下列哪一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部落联盟。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学生还需掌握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生活在距今约4000多年前,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8.(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盘古和蚩尤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后,其部落合并,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被认为是华夏族的祖先,也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正确;
仓颉在黄帝时代创造文字,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他们不是人文初祖,排除B项;
尧、舜是黄帝之后经由禅让制选举产生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排除C项;
盘古开天地,蚩尤则在涿鹿之战中被炎帝和黄帝打败,他们也不是人文初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及其成就,学生首先需要读清题干,然后扎实落实相关基础知识,明确具体人物的尊称和成就。本道题难度不大,重点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
9.(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这一年属于( )
A.公元前21世纪 B.公元前20世纪
C.公元20世纪 D.公元21世纪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公元前2099-2000年为公元前21世纪,因此约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A项正确;
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而不是公元前20世纪,更不是公元20世纪、公元21世纪,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 。
10.(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尚书·牧誓》记载“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受敌于牧野,作《牧誓》”;而下图青铜器内底铭文也记载了“武王伐纣”。这说明( )
A.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重要证据 B.传说中也包含有真实的史实
C.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互证史实 D.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史实矛盾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尚书牧誓》记载“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受敌于牧野”属于文献典籍,青铜器内底铭文也记载了“武王伐纣”属于文物发现,因此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互证史实,C符合题意;
A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A不符合题意;
B《尚书牧誓》的记载和青铜器内底铭文都不是传说,B不符合题意;
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互证史实 ,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1.(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实地考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同学们通过考察“甲骨卜辞”、殷墟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 )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秦朝历史 D.汉朝历史
【答案】B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 “甲骨卜辞”是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是商朝的都城,通过考察“甲骨卜辞”、殷墟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商朝历史。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商朝文明。
12.(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上。所记内容涵盖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这说明甲骨文( )
A.记录了商代人的社会生活 B.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C.均以隶书的字体进行呈现 D.是了解夏朝社会的主要依据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上。所记内容涵盖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可知,甲骨文记录了商代人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社会生活的内容,A项正确;
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排除B项;
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排除C项;
甲骨文是了解商朝社会的依据之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
13.(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如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
A.齐、楚、秦、燕 B.秦、楚、齐、燕
C.燕、齐、秦、楚 D.燕、齐、楚、秦
【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据材料“《战国七雄形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七雄的位置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楚国;④是秦国,D项正确;
而ABC项对应错误,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战国七雄的认识。
14.(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二字醒目鲜明、重若千钧,字里行间洋溢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情怀和为民初心。下列与这一执政理念相符的学派及思想是( )
A.道家“无为” B.墨家“非攻”
C.法家“法治” D.儒家“仁政”
【答案】D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人民”二字醒目鲜明、重若千钧,字里行间洋溢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情怀和为民初心"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这与儒家的“仁政”思想相符,D项正确;
道家的“无为”强调“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排除A项;
墨家“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排除B项;
法家“法治”,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主张的认识。
15.(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局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B.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
C.各学派相互辩论
D.荀子主张实行“仁政”,并且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并且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选择D项;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新旧社会的交替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排除A项;
各学派于是纷纷著书立说,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其中的儒家思想后来发展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16.(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长城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是( )
A.临洮一咸阳 B.临洮一辽东
C.陇西一辽东 D.临洮一函谷关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派蒙恬出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排除ACD,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长城的起止点等知识。
17.(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它高呼“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下列与它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武王伐纣 B.诸侯争霸 C.大泽乡起义 D.秦灭六国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前209年,陈胜等发动大泽乡起义,高呼“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C项正确;
武王伐纣是周朝代替商朝,不是农民起义,排除A项;
诸侯争霸造成社会破坏,不是农民起义,排除B项;
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不是农民起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泽乡起义的认识。
18.(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考古发现《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 B.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
C.《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 D.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考古发现《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可知,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法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难度不大。
19.(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副名联所包含的历史事件是( )
A.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B.楚汉之争、吴越争霸
C.巨鹿之战、吴越争霸 D.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 由题干名联中“破釜沉舟”“楚”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指的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的事件;从“卧薪尝胆”“吴”可知,这指的是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争霸,越王勾践打败吴国的事件。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0.(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
A.重文轻武政策 B.文化专制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
B:清朝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
C: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和结合所学可知,因为秦末暴政和战乱,西汉初年人民流离失所,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休养生息政策,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难度适中。
21.(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共同之处是( )
A.建立新的王朝 B.因暴政导致王朝的灭亡
C.实行盐铁官营 D.采取了巩固统一的措施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采取了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措施巩固了秦的统一。汉武帝采取了盐铁官营、推恩令等措施巩固了汉朝统治。D项正确;
秦始皇建立新王朝,排除A项;
秦朝因暴政导致王朝的灭亡,排除B项;
实行盐铁官营的是汉武帝,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认识。
22.(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理清线索有利于把握历史知识。下面线索的主题是( )
A.东汉的兴衰 B.三国鼎立
C.西晋的政治黑暗 D.北魏的建立和灭亡
【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秀建立了东汉,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都是在东汉时期发生的事,黄巾起义是在东汉末,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所以图示中的线索反映的是东汉的兴衰,A项正确;
图片描述的是东汉的历程,与三国无关,三国鼎立出现在东汉之后,排除B项;
题干图片没有涉及西晋和北魏的内容,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东汉兴衰的认识。
23.(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正确的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准确解读。下列推论中,正确的是( )
A.曹操称帝,开启三国鼎立时代
B.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C.官渡之战奠定了袁绍统一北方的基础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
曹丕称帝,开启三国鼎立时代,排除A项;
黄巾起义是中国东汉末年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初期,黄巾军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最终失败,排除B项;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
24.(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继春秋战国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其间曾经短暂统一过全国的政权是 ( )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继春秋战国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其间西晋曾在280年统一全国,但是316年就灭亡了,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曹魏,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C.东晋,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D.北魏,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没有什么技巧。
25.(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却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黄巾起义 D.“五胡乱华”
【答案】A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由题干“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A项正确;
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汉景帝时期,排除B项;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排除C项;
“五胡乱华”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八王之乱的认识。
26.(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下图为我国古代某时期民族内迁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春秋时期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B.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C.秦朝时代各族归附中央政权 D.两汉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
【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字样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可以得出,图片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历史信息,B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春秋时期民族交融逐步加强”“秦朝时代各族归附中央政权”“两汉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都与此不符,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认识。
27.(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下图为1972年在嘉峪关市发掘的魏晋砖室墓壁画。画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民。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据此,可推断( )
A.画像砖主要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B.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
C.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
D.孝文帝改革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
【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显示嘉峪关地区汉族和鲜卑族民众相互学习,推动了当地农牧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反映出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B项正确;
材料不能证明是“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排除A项;
材料与丝绸之路发展无关,排除C项;
材料不能证明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8.(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如图反映的是我国数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成果,取得这一成果的数学家是( )
A.刘徽 B.祖冲之 C.锺繇 D.顾恺之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图片反映的是我国数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成果即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南朝科学家祖冲之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锺繇是三国曹魏时著名书法家,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故C不符合题意;
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祖冲之相关知识的掌握。
29.(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东晋时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在他的名作中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
A.《女史箴图》 B.《兰亭集序》
C.《水经注》 D.《洛神赋图》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东晋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B项正确;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绘画作品,排除AD项;
《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兰亭集序》的认识。
30.(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国家
②东周和西周并存,一个在东,一个在西
③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东方大国
④兼并战争是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从客观上看,有利于统一
A.①②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③齐国地处山东半岛,都城在今山东临淄,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实力强大的东方诸侯国,故③正确;④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因其规模大、参战兵力多、区域广等特点,给社会和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故④正确。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
①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故①错误;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建立,故②错误。因此,①②错误,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纷争的认识。
31.(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司母戊鼎 图二 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三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图四 《论语》书影 图五 统一文字
材料二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阅读材料一图片,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历史小短文,分别对五幅图片内容进行论述说明,字数240字左右。
(2)依据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两点)
【答案】(1)题目,分别对五幅图片内容进行论述说明。
参考例文:
题目:灿烂的中华文化
论述:商代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老子》是老子的学说集,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秦朝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利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做法:①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②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③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④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他概括性语言符合题意即可。
【知识点】秦灭六国;青铜艺术;甲骨文;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1)题目:从材料的图片可以看出,反应的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表现,博大精深。由此可拟定题目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论述:围绕题目,从图片反映的司母戊鼎、甲骨文、“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等内容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突出代表,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证明了商朝的存在,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表现,体现出中华文化的较高成就。《论语》书影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存在的重要证据,体现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起源和发展的特征。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文化措施,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对待:依据材料“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继续和创造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故答案为:
(1)题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论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体现出中华文化的较高成就,体现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起源和发展的特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32.(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 材料
夏桀是历史有名的暴君。夏桀统治期间,大兴土木,修造宫殿,骄横暴虐,大肆挥霍。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商汤任用贤才,起用出身卑微的伊尹和仲虺,以为民除暴为口号,兴兵伐夏,终于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对内减轻征敛,安抚民心,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摘编自《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指出商朝的建立者。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温馨提示:1、观点用陈述句,不能用疑问句和反问句;2、论述要举两个例子来论证观点;3、要有结论。)
【答案】(1)汤。
(2)失民心者失天下;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有名的暴君。桀实行暴政,统治期间,大兴土木,修造宫殿,骄横暴虐,大肆挥霍,引起民众反抗,最终国破家灭;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最终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秦始皇实行暴政,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刑罚残酷,最终秦朝被农民起义推翻。因而说失民心者失天下。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汤。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按照要求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在提炼观点时,可以用陈述句表述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在进行论证时,可以运用材料中夏桀暴虐失去民心,最终亡国,商汤得到民心,灭夏建商,让商朝强大的例子,也可以运用所学内容,列举商纣王暴政亡国,周武王吊民伐罪的例子;最后,一定要用一两句话总结,作为论证的结论。
故答案为:
(1)建立者:汤。
(2)观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论述:商汤,任用贤才,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对内减轻征敛,发展经济,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夏桀统治期间,骄横暴虐,大肆挥霍,统治残暴,最终导致朝代的灭亡。周武王任用贤才,发展农业,实行分封制,西周很快得到巩固和强大,而商纣王对外征伐,对内实施暴政,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结论:所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夏商周更替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33.(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变法。除了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改革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变法活动外,赵武灵王还实施“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各国变法都注重任用实干型人才,重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不同程度地实现富国强兵,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摘编自盛文林《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
北魏墓葬后期出现的墓志铭,是鲜卑族汉化的证明。到后期发掘的汉族贵族墓葬中,也出现了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随葬品。汉族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女性高髻包巾,身穿斜领窄袖长袍,是鲜卑族的民族服饰。孝文帝改革后,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洛阳既是北方政治中心,又是贸易中心。 ——摘编自盛文林《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的时代背景。归纳各国变法的共同点。
(2)说出材料二示意图中反映的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1)建立者:根据材料中的“商汤任用贤才……终于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可知,商朝的建立者是汤(或商汤)。
(2)观点:根据材料中夏桀暴虐亡国的历史可知,失民心者失天下,因此可以拟定观点为“失民心者失天下”。
论述:论述时,可以结合材料论述夏桀暴虐亡国的历史来论证观点——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有名的暴君。桀实行暴政,统治期间,大兴土木,修造宫殿,骄横暴虐,大肆挥霍,引起民众反抗,最终国破家灭。接着结合所学补充商纣王因暴虐亡国的历史继续论证——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最终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最后,还可以结合秦朝因暴政二世而亡的历史来论证——秦始皇实行暴政,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刑罚残酷,最终秦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3)改革要从国情出发;成功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改革是缓解社会危机的手段之一。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各国竞相变法的时代背景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根据材料“各国变法都注重任用实干型人才,重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不同程度地实现富国强兵,推动了封建化进程”归纳可知各国变法的共同点是注重实干型人才;重视法治;都产生了积极的成效(或:实现富国强兵,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2)根据材料“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禁止人们说鲜卑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说汉语的内容;根据材料“鲜卑贵族一律穿汉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孝文帝改革的穿汉服的内容;根据材料“改鲜卑姓为汉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孝文帝改革的改汉姓的内容;根据材料“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孝文帝改革的鼓励与汉族人通婚的内容。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或:促进北魏经济发展)。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改革与发展作答,言之成理即可。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到以下认识:如改革要从国情出发;成功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改革是缓解社会危机的手段之一。
故答案为:
(1)时代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共同点:注重任用实干型人才;重视法治;都产生了积极的成效(或:实现富国强兵,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2)内容: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族人通婚。(任答2点即可)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或:促进北魏经济发展)。
(3)改革要从国情出发;成功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改革是缓解社会危机的手段之一。(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改革的认识。
1 / 1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德庆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开学摸底考试题
1.(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下图的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
2.(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关于“北京人生产生活”特征的示意图,“?”处应填( )
A.制作陶器 B.修建房屋 C.打制石器 D.磨制石器
3.(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人们借助考古发现,距今约258万年至1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而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 )
A.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B.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C.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4.(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5.(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诸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国早期文明( )
A.领先世界其他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阶级分化趋势明显 D.礼乐制度非常完善
6.(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考古学家发现,在良渚遗址的墓葬里,有的墓葬有数百件制作精美的随葬玉器,有的墓葬里的随葬品却很少甚至一无所有。这种现象表明( )
A.各地风俗不同 B.个人爱好不同
C.出现贫富分化 D.玉器基本普及
7.(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炎帝和黄帝是下列哪一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8.(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盘古和蚩尤
9.(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这一年属于( )
A.公元前21世纪 B.公元前20世纪
C.公元20世纪 D.公元21世纪
10.(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尚书·牧誓》记载“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受敌于牧野,作《牧誓》”;而下图青铜器内底铭文也记载了“武王伐纣”。这说明( )
A.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重要证据 B.传说中也包含有真实的史实
C.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互证史实 D.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史实矛盾
11.(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实地考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同学们通过考察“甲骨卜辞”、殷墟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 )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秦朝历史 D.汉朝历史
12.(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上。所记内容涵盖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这说明甲骨文( )
A.记录了商代人的社会生活 B.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C.均以隶书的字体进行呈现 D.是了解夏朝社会的主要依据
13.(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如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
A.齐、楚、秦、燕 B.秦、楚、齐、燕
C.燕、齐、秦、楚 D.燕、齐、楚、秦
14.(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二字醒目鲜明、重若千钧,字里行间洋溢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情怀和为民初心。下列与这一执政理念相符的学派及思想是( )
A.道家“无为” B.墨家“非攻”
C.法家“法治” D.儒家“仁政”
15.(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局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B.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
C.各学派相互辩论
D.荀子主张实行“仁政”,并且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16.(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长城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是( )
A.临洮一咸阳 B.临洮一辽东
C.陇西一辽东 D.临洮一函谷关
17.(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它高呼“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下列与它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武王伐纣 B.诸侯争霸 C.大泽乡起义 D.秦灭六国
18.(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考古发现《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 B.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
C.《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 D.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19.(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副名联所包含的历史事件是( )
A.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B.楚汉之争、吴越争霸
C.巨鹿之战、吴越争霸 D.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20.(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
A.重文轻武政策 B.文化专制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21.(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共同之处是( )
A.建立新的王朝 B.因暴政导致王朝的灭亡
C.实行盐铁官营 D.采取了巩固统一的措施
22.(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理清线索有利于把握历史知识。下面线索的主题是( )
A.东汉的兴衰 B.三国鼎立
C.西晋的政治黑暗 D.北魏的建立和灭亡
23.(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正确的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准确解读。下列推论中,正确的是( )
A.曹操称帝,开启三国鼎立时代
B.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C.官渡之战奠定了袁绍统一北方的基础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24.(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继春秋战国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其间曾经短暂统一过全国的政权是 ( )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25.(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却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黄巾起义 D.“五胡乱华”
26.(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下图为我国古代某时期民族内迁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春秋时期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B.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C.秦朝时代各族归附中央政权 D.两汉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
27.(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下图为1972年在嘉峪关市发掘的魏晋砖室墓壁画。画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民。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据此,可推断( )
A.画像砖主要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B.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
C.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
D.孝文帝改革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
28.(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如图反映的是我国数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成果,取得这一成果的数学家是( )
A.刘徽 B.祖冲之 C.锺繇 D.顾恺之
29.(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东晋时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在他的名作中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
A.《女史箴图》 B.《兰亭集序》
C.《水经注》 D.《洛神赋图》
30.(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国家
②东周和西周并存,一个在东,一个在西
③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东方大国
④兼并战争是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从客观上看,有利于统一
A.①②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1.(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司母戊鼎 图二 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三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图四 《论语》书影 图五 统一文字
材料二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阅读材料一图片,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历史小短文,分别对五幅图片内容进行论述说明,字数240字左右。
(2)依据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两点)
32.(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 材料
夏桀是历史有名的暴君。夏桀统治期间,大兴土木,修造宫殿,骄横暴虐,大肆挥霍。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商汤任用贤才,起用出身卑微的伊尹和仲虺,以为民除暴为口号,兴兵伐夏,终于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对内减轻征敛,安抚民心,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摘编自《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指出商朝的建立者。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温馨提示:1、观点用陈述句,不能用疑问句和反问句;2、论述要举两个例子来论证观点;3、要有结论。)
33.(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变法。除了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改革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变法活动外,赵武灵王还实施“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各国变法都注重任用实干型人才,重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不同程度地实现富国强兵,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摘编自盛文林《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
北魏墓葬后期出现的墓志铭,是鲜卑族汉化的证明。到后期发掘的汉族贵族墓葬中,也出现了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随葬品。汉族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女性高髻包巾,身穿斜领窄袖长袍,是鲜卑族的民族服饰。孝文帝改革后,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洛阳既是北方政治中心,又是贸易中心。 ——摘编自盛文林《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的时代背景。归纳各国变法的共同点。
(2)说出材料二示意图中反映的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云南元谋县发现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距今约3万年,不符合题意;
C.北京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距今约70万年到20万年,不符合题意;
D.半坡人,发现于陕西西安,距今约6000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地点、距今的时间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会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如采集、狩猎等,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A项制作陶器和北京人不符,北京人不会制作陶器,不符合题意;
B项修建房屋和北京人不符,北京人不会建造房屋,不符合题意;
C项打制石器是“?”处应填的内容,符合题意;
D项磨制石器和北京人不符,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北京人,要求具备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量的、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说明原始人类逐渐掌握农耕技术,原始农业产生并发展起来,原始农业的发展,使我国原始先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他们可以定居下来,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A项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题干材料未体现,材料只提到粮食遗存,不符合题意;
B项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原始社会晚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他们不断通过战争掠夺财富和权力,说明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体现不出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不符合题意;
D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信息“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据此分析:
A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象牙梳、象牙雕、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属手工制品,与原始农业发展无关联,排除A;
B项:根据材料信息“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可知,两大文明遗址出土的是装饰性物品,属于手工工艺品,反映了出现社会分化现象,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与题干信息没有关联,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材料没有体现出来,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能力测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解读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中国的原始文化遗址。解答此题关键要熟悉掌握原始文明遗址的相关史实,结合材料分析解读。
5.【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期文明虽然产生不同地域,但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内在统一性,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
材料只体现中国文明,没有涉及与其他国家文明相比,排除A项;
材料没体现阶级分化和礼乐制度,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文明的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的墓葬有数百件制作精美的随葬玉器,有的墓葬里的随葬品却很少甚至一无所有。”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差距,出现了等级分化,C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反映出现了贫富分化,不能推断出各地风俗不同、个人爱好不同、玉器基本普及等情况,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贫富分化的认识。
7.【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部落联盟。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学生还需掌握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生活在距今约4000多年前,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8.【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后,其部落合并,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被认为是华夏族的祖先,也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正确;
仓颉在黄帝时代创造文字,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他们不是人文初祖,排除B项;
尧、舜是黄帝之后经由禅让制选举产生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排除C项;
盘古开天地,蚩尤则在涿鹿之战中被炎帝和黄帝打败,他们也不是人文初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及其成就,学生首先需要读清题干,然后扎实落实相关基础知识,明确具体人物的尊称和成就。本道题难度不大,重点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
9.【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公元前2099-2000年为公元前21世纪,因此约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A项正确;
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而不是公元前20世纪,更不是公元20世纪、公元21世纪,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 。
10.【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尚书牧誓》记载“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受敌于牧野”属于文献典籍,青铜器内底铭文也记载了“武王伐纣”属于文物发现,因此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互证史实,C符合题意;
A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A不符合题意;
B《尚书牧誓》的记载和青铜器内底铭文都不是传说,B不符合题意;
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互证史实 ,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1.【答案】B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 “甲骨卜辞”是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是商朝的都城,通过考察“甲骨卜辞”、殷墟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商朝历史。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商朝文明。
12.【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上。所记内容涵盖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可知,甲骨文记录了商代人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社会生活的内容,A项正确;
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排除B项;
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排除C项;
甲骨文是了解商朝社会的依据之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
13.【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据材料“《战国七雄形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七雄的位置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楚国;④是秦国,D项正确;
而ABC项对应错误,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战国七雄的认识。
14.【答案】D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人民”二字醒目鲜明、重若千钧,字里行间洋溢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情怀和为民初心"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这与儒家的“仁政”思想相符,D项正确;
道家的“无为”强调“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排除A项;
墨家“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排除B项;
法家“法治”,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主张的认识。
15.【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并且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选择D项;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新旧社会的交替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排除A项;
各学派于是纷纷著书立说,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其中的儒家思想后来发展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16.【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派蒙恬出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排除ACD,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长城的起止点等知识。
17.【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前209年,陈胜等发动大泽乡起义,高呼“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C项正确;
武王伐纣是周朝代替商朝,不是农民起义,排除A项;
诸侯争霸造成社会破坏,不是农民起义,排除B项;
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不是农民起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泽乡起义的认识。
18.【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考古发现《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可知,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法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难度不大。
19.【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 由题干名联中“破釜沉舟”“楚”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指的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的事件;从“卧薪尝胆”“吴”可知,这指的是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争霸,越王勾践打败吴国的事件。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0.【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
B:清朝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
C: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和结合所学可知,因为秦末暴政和战乱,西汉初年人民流离失所,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休养生息政策,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难度适中。
21.【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采取了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措施巩固了秦的统一。汉武帝采取了盐铁官营、推恩令等措施巩固了汉朝统治。D项正确;
秦始皇建立新王朝,排除A项;
秦朝因暴政导致王朝的灭亡,排除B项;
实行盐铁官营的是汉武帝,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认识。
22.【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秀建立了东汉,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都是在东汉时期发生的事,黄巾起义是在东汉末,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所以图示中的线索反映的是东汉的兴衰,A项正确;
图片描述的是东汉的历程,与三国无关,三国鼎立出现在东汉之后,排除B项;
题干图片没有涉及西晋和北魏的内容,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东汉兴衰的认识。
23.【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
曹丕称帝,开启三国鼎立时代,排除A项;
黄巾起义是中国东汉末年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初期,黄巾军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最终失败,排除B项;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
24.【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继春秋战国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其间西晋曾在280年统一全国,但是316年就灭亡了,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曹魏,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C.东晋,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D.北魏,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没有什么技巧。
25.【答案】A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由题干“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A项正确;
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汉景帝时期,排除B项;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排除C项;
“五胡乱华”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八王之乱的认识。
26.【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字样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可以得出,图片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历史信息,B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春秋时期民族交融逐步加强”“秦朝时代各族归附中央政权”“两汉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都与此不符,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认识。
27.【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显示嘉峪关地区汉族和鲜卑族民众相互学习,推动了当地农牧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反映出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B项正确;
材料不能证明是“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排除A项;
材料与丝绸之路发展无关,排除C项;
材料不能证明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8.【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图片反映的是我国数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成果即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南朝科学家祖冲之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锺繇是三国曹魏时著名书法家,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故C不符合题意;
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祖冲之相关知识的掌握。
29.【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东晋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B项正确;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绘画作品,排除AD项;
《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兰亭集序》的认识。
30.【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③齐国地处山东半岛,都城在今山东临淄,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实力强大的东方诸侯国,故③正确;④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因其规模大、参战兵力多、区域广等特点,给社会和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故④正确。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
①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故①错误;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建立,故②错误。因此,①②错误,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纷争的认识。
31.【答案】(1)题目,分别对五幅图片内容进行论述说明。
参考例文:
题目:灿烂的中华文化
论述:商代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老子》是老子的学说集,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秦朝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利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做法:①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②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③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④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他概括性语言符合题意即可。
【知识点】秦灭六国;青铜艺术;甲骨文;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1)题目:从材料的图片可以看出,反应的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表现,博大精深。由此可拟定题目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论述:围绕题目,从图片反映的司母戊鼎、甲骨文、“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等内容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突出代表,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证明了商朝的存在,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表现,体现出中华文化的较高成就。《论语》书影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存在的重要证据,体现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起源和发展的特征。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文化措施,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对待:依据材料“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继续和创造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故答案为:
(1)题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论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体现出中华文化的较高成就,体现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起源和发展的特征,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32.【答案】(1)汤。
(2)失民心者失天下;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有名的暴君。桀实行暴政,统治期间,大兴土木,修造宫殿,骄横暴虐,大肆挥霍,引起民众反抗,最终国破家灭;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最终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秦始皇实行暴政,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刑罚残酷,最终秦朝被农民起义推翻。因而说失民心者失天下。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汤。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按照要求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在提炼观点时,可以用陈述句表述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在进行论证时,可以运用材料中夏桀暴虐失去民心,最终亡国,商汤得到民心,灭夏建商,让商朝强大的例子,也可以运用所学内容,列举商纣王暴政亡国,周武王吊民伐罪的例子;最后,一定要用一两句话总结,作为论证的结论。
故答案为:
(1)建立者:汤。
(2)观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论述:商汤,任用贤才,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对内减轻征敛,发展经济,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夏桀统治期间,骄横暴虐,大肆挥霍,统治残暴,最终导致朝代的灭亡。周武王任用贤才,发展农业,实行分封制,西周很快得到巩固和强大,而商纣王对外征伐,对内实施暴政,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结论:所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夏商周更替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33.【答案】(1)建立者:根据材料中的“商汤任用贤才……终于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可知,商朝的建立者是汤(或商汤)。
(2)观点:根据材料中夏桀暴虐亡国的历史可知,失民心者失天下,因此可以拟定观点为“失民心者失天下”。
论述:论述时,可以结合材料论述夏桀暴虐亡国的历史来论证观点——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有名的暴君。桀实行暴政,统治期间,大兴土木,修造宫殿,骄横暴虐,大肆挥霍,引起民众反抗,最终国破家灭。接着结合所学补充商纣王因暴虐亡国的历史继续论证——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最终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最后,还可以结合秦朝因暴政二世而亡的历史来论证——秦始皇实行暴政,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刑罚残酷,最终秦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3)改革要从国情出发;成功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改革是缓解社会危机的手段之一。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各国竞相变法的时代背景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根据材料“各国变法都注重任用实干型人才,重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不同程度地实现富国强兵,推动了封建化进程”归纳可知各国变法的共同点是注重实干型人才;重视法治;都产生了积极的成效(或:实现富国强兵,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2)根据材料“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禁止人们说鲜卑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说汉语的内容;根据材料“鲜卑贵族一律穿汉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孝文帝改革的穿汉服的内容;根据材料“改鲜卑姓为汉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孝文帝改革的改汉姓的内容;根据材料“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孝文帝改革的鼓励与汉族人通婚的内容。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或:促进北魏经济发展)。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改革与发展作答,言之成理即可。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到以下认识:如改革要从国情出发;成功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改革是缓解社会危机的手段之一。
故答案为:
(1)时代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共同点:注重任用实干型人才;重视法治;都产生了积极的成效(或:实现富国强兵,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2)内容: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族人通婚。(任答2点即可)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或:促进北魏经济发展)。
(3)改革要从国情出发;成功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改革是缓解社会危机的手段之一。(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改革的认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