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和《空气和氧气》单元综合训练(含解析)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二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和《空气和氧气》单元综合训练(含解析)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9-30 17:5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和《空气和氧气》 单元综合训练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劳动教育贯穿义务教育阶段,小明的以下家务劳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扫地抹灰 B.摘菜洗菜 C.淘米下锅 D.烧火做饭
2.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圆满收官,这意味着人类探索宇宙有了更加深邃的视角。某同学认为制造“天眼”的球面射电板可能是铝合金板制的,就该同学的“认为”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3.湖南省博物院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有青铜器、陶瓷、书画等。下列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青铜耐腐蚀 B.宣纸可燃烧
C.陶瓷易破损 D.墨迹难被氧化
4.下列个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
A. 对装置①,双手移去后,导管中水面高于烧杯内水面
B. 对装置②,长颈漏斗内液面高度不变
C. 对装置③,长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D. 对装置④,上下移动a管后,a、b两端液面仍相平
5.蜡烛(足量)在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过程中装置内蜡烛的质量不变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
6.某同学测定的下列数据不合理的是( )
A.用温度计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3.2℃
B.用10ml量筒量取了7.43ml的水
C.用托盘天平称得某烧杯的质量为46.8g
D.用10ml的量筒量取了5.0ml的水
7.化学实验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安全,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万一药液溅到眼睛里,应立即用水冲洗洗时要眨眼睛
B.做过加热实验的玻璃仪器应趁热用冷水冲洗,以免冷却后洗不干净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向人,一定要垂直向上,以免伤到别人
D.添加液体时,倒入的液体过多,可将多余的液体倒回原试剂瓶,以免浪费
8.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一环是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设计的步骤有:①充分占有资料②设计合理方案③明确实验目的④进行科学实验⑤准备实验器材。其正确的设计步骤是
A.③①④⑤ B.①③②
C.③①②⑤ D.③①②④
9.航天员在空间站中呼吸的人造空气成分与我们周围的空气成分相似,其中含量最高的是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水蒸气
10.含“水”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 B.汽水 C.雨水 D.盐水
11.下列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又不是分解反应的是
A.铝+氧气氧化铝 B.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
C.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D.过氧化氢 水+氧气
12.用下图装置可验证空气中O2的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点燃红磷前需夹紧弹簧夹
C.红磷燃烧阶段集气瓶中压强增大 D.集气瓶中水面最终上升至2处
13.“大美盐城,美在天生禀赋,风光无限”。下列不符合“安全、绿色”的生产生活理念的是
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B.加强植树造林,改善空气质量
C.垃圾分类回收,增强节约意识 D.燃放烟花爆竹,增添节日气氛
14.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图1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B.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84%
15.某实验小组设计如图实验对过氧化氢分解进行探究。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比实验甲和乙,探究H2O2浓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B.对比实验乙和丁,探究MnO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C.对比实验甲和丙,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D.对比实验甲、丙和丁,探究MnO2和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影响的程度
二、实验题
16.建构合理的思维模型,既能促进深度学习,又能提高思维品质。小明建构了“两组份混合物含量测定”的思维模型:
运用该模型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进行实验探究:忽略含量很低的其它物质,空气可以看成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两组份混合物。
【原理分析】
(1)利用某种化学物质将氧气反应掉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属于思维模型中的 (填“分离转移”或“反应转化”)。
【操作细节】
(2)按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止水夹最佳打开时间是 (填“反应刚结束”或“冷却到室温”)时。
【数据推导】
(3)同学们将实验甲变形改进为实验乙,若试管容积为,实验开始前注射器活塞对应的初始刻度为,实验结束后注射器活塞停留在刻度 的位置。
【实验反思】
(4)运用上述思维模型,小明又设计了图丙的实验装置,试猜想铜粉可代替红磷的主要原因(写两条) 、 。
三、科学探究题
17.在探究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时,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展开了如下探究学习。
任务一:对比蜡烛燃烧时各层火焰的温度
(1)蜡烛燃烧的火焰可以分为三层,由里向外依次是焰心、内焰、外焰,其中 的温度最高。
任务二:熄灭蜡烛观察到有白烟产生,探究白烟的成分
【猜想与假设】小亮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小光猜测白烟是石蜡燃烧产生的水蒸气;小明猜测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固体颗粒。
【收集证据】
查阅资料: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汽化。二氧化碳是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能燃烧。
【实验探究】
(2)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小亮由此得出结论:白烟是二氧化碳。
②吹灭蜡烛,立即将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而是出现了一些白色固体物质。小光由此得出结论:白烟不是 。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据此可以排除 、 的猜测。
【结论与解释】
(3)由以上探究可知: 的猜测是正确的。
(4)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可能是 。
【反思与评价】
小光同学的反思是:蜡烛燃烧产生水,温度高于100℃时水呈气态,不会凝结成雾状,不应该猜测白烟是水蒸气。
(5)小亮同学的反思可能是 。
(6)你还能提出哪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答案:
1.D
A、扫地抹灰,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正确。
B、摘菜洗菜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正确。
C、淘米下锅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正确。
D、烧火做饭过程中,燃烧产生新物质,米做成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正确。
2.B
A、某同学认为制造“天眼”的球面射电板可能是铝合金板制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假设,而不是提出问题,故选项错误;
B、某同学认为制造“天眼”的球面射电板可能是铝合金板制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假设,故选项正确;
C、某同学认为制造“天眼”的球面射电板可能是铝合金板制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假设,而不是进行实验,故选项错误;
D、某同学认为制造“天眼”的球面射电板可能是铝合金板制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假设,而不是获得结论,故选项错误。
3.C
A、耐腐蚀说明青铜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体现的可燃性是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陶瓷破损是物质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陶瓷易破损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D、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不与其他物质反应,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4.D
A.如图所示,双手握住试管是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气体导出,而双手移去后,由于试管温度降低,气体收缩气压降低,导管中水面高于烧杯内水面,说明是大气压把烧杯内水压入导管,则说明不漏气,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液面高度不变,若装置漏气则长颈漏斗内液面会逐渐下降,故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不漏气,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双手捂住烧瓶,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使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增大,松手后,在玻璃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不漏气,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上下移动,两边液面应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不漏气,a、b两端液面仍相平说明漏气,选项符合题意;
5.B
A、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可知,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接近19.5%,所以蜡烛燃烧前装置内除含有氧气,还含有其它气体,选项A错误。
B、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5.9%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就无法燃烧,选项B正确。
C、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过程中装置内蜡烛的质量逐渐减少,选项C错误。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水蒸气,还有氧气和其它气体,选项D错误。
6.B
A、普通温度计的精度为0.1℃,所以可以用温度计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3.2℃。正确。
B、选取量筒时,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不能精确至0.01mL。错误。
C、托盘天平的精度为0.1g,可以用托盘天平称得某烧杯的质量为46.8g。正确。
D、选取量筒时,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可以使用用10ml的量筒量取了5.0ml的水。正确。
7.A
A、不慎将药液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以最大程度减小对眼睛的危害,符合题意;
B、清洗玻璃仪器时,要等仪器温度降下来后清洗,防止仪器受热不均破裂,不符合题意;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人,应使试管倾斜并与桌面成45°左右,不符合题意;
D、添加液体时,倒入的液体过多,不可将多余的液体倒回原试剂瓶,以免污染试剂,不符合题意。
8.D
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一环是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设计的步骤有:③明确实验目的→①充分占有资料→②设计合理方案→④进行科学实验。⑤是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不是科学实验的设计步骤。故选:D。
9.A
航天员在空间站中呼吸的人造空气成分与我们周围的空气成分相似,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则人造空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氮气。
10.A
A、冰水中只含有水,属于纯净物,该选项符合题意;
B、汽水中含有水和碳酸等,属于混合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雨水中含有水和杂质等,属于混合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盐水中含有水和氯化钠,属于混合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11.B
A、,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A错误;
B、,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既不是化合反应又不是分解反应,B正确;
C、,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三种物质,是分解反应,C错误;
D、,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是分解反应,D错误。
12.A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不是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实验必须保证装置气密性良好,点燃红磷前需夹紧弹簧夹保障气密性问题,故选项说法正确;
C、红磷燃烧时会释放大量的热,导致集气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导致压强变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集气瓶中水面最终上升至2处,故选项说法正确。
13.D
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能减少燃油、燃气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故选项做法正确;
B、积极植树造林,保护空气,有利于保护环境,故选项做法正确;
C、垃圾分类回收,能有效提高对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减少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故选项做法正确;
D、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烟尘,不利于保护环境,故选项做法不正确。
14.D
A、由图像可知,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说法正确;
B、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21%,反应后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6%,氧气被消耗,说明蜡烛燃烧需要氧气,说法正确;
C、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6%时,蜡烛熄灭,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说法正确;
D、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且氮气不参与反应,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有水蒸气、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说法错误。
15.B
A、根据控制变量法,甲和乙的变量是过氧化氢的浓度,则对比实验甲和乙,探究H2O2浓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故说法正确;
B、实验乙和丁的变量有浓度和二氧化锰,变量不唯一,则甲、乙不能探究MnO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故说法错误;
C、甲和丙的变量是温度不同,丙的温度高,反应速率快,则对比实验甲和丙,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故说法正确;
D、根据C项的分析,对比甲和丙可以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对比实验甲、丁,变量是二氧化锰,则可以探究MnO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故说法正确。
16.(1)反应转化
(2)冷却到室温
(3)4
(4) 只与氧气反应 不产生气体
(1)利用某种化学物质将氧气反应掉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属于思维模型中的反应转化,故填:反应转化;
(2)按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温度没有冷却至室温,压强变化小,造成测量结果偏小,为防止产生实验误差,需要冷却至室温,再打开止水夹,故止水夹最佳打开时间是冷却到室温时,故填:冷却到室温;
(3)因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而试管的容积是30mL,当其内氧气被耗尽时气体减少的体积为,则实验结束后注射器活塞停留在刻度,故填:4;
(4)图丙的实验中铜粉可代替红磷的主要原因是铜加热时只能与装置中的氧气反应,且生成氧化铜固体,不产生气体,故填:只与氧气反应;不产生气体。
17.(1)外焰
(2) 变浑浊 水蒸气 小亮 小光
(3)小明
(4)刚熄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二氧化碳,导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而二氧化碳是气体,不应该猜测白烟是二氧化碳
(6)蜡烛燃烧时火焰上方为什么会产生黑烟
(1)蜡烛燃烧的火焰可以分为三层,由里向外依次是焰心、内焰、外焰,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
(2)①根据结论白烟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吹灭蜡烛,立即将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而是出现了一些白色固体物质,由此得出结论:白烟不是水蒸气;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水蒸气均不具有可燃性,据此可以排除小亮、小光的猜测;
(3)由以上探究可知:小明的猜测是正确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固体颗粒;
(4)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可能是:刚熄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二氧化碳,导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小亮同学的反思可能是: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而二氧化碳是气体,不应该猜测白烟是二氧化碳;
(6)蜡烛燃烧时火焰上方会产生黑烟,则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蜡烛燃烧时火焰上方为什么会产生黑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