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同步练】2024版七上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同步练】2024版七上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1 08:09:57

文档简介

夯实基础,跟踪考点,核心素养,学以致用
创新同步练习复习导学案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目录:四步学习复习法
1.【基础知识掌握——熟悉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所以第一栏内容,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的挖空练习,引导学生在练习和复习时,重读教材,明确重点(即挖空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2.【重点难点理解——培养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标,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是需要学生理解掌握的重要知识,所以第二栏内容,是依据新课标核心素养拟定的需要学生重点理解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本节课内容,在理解重点难度的同时,融会贯通本节课所学,在思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3.【真题精选精练——中考考点跟踪】中考是历史学科学习的目的之一,典型的中考真题能够体现考查方向,进而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所以第三栏内容,是精选的中考真题,并结合新课标核心素养,对其进行考点跟踪的分析,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中考考什么,进而明白历史学习应该学什么。
4.【知识点同步练——检测学以致用】同步学习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应该掌握,而且要能够学以致用,可以结合所学完成相应练习,融会贯通,所以第四栏内容,是依据每课的知识点,选取的对应题目,让学生在知识点的同步练习中,学以致用,检测学习效果。
希望通过这样的四步学习法,在当作课下作业时,可以借此巩固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若当作月考或者期中期末乃至中考一轮复习时,可以带领学生,以教材为基础,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以知识点的学以致用为落脚点,进行高效复习。
【基础知识掌握——熟悉教材内容】
1.( )成果不仅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了解我国史前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通过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教材2页)
2.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3万年前,山顶洞人靠采集狩猎为生,在长期是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约( )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这是原始农业兴起的雏形;,距今约( )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 )的农作物,这是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标志。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 )、( )和黍均发现于我国,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这些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教材9页)
3.原始农业的影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 )生活,人们( )制石器,制作( )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 )水平得到提高:由此可知,原始农业为古代( )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教材9页)
4.考古证明,我国是( )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目前已知最早的陶器是出土于( )遗址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 )年前。陶器发明后,人们不仅可以用它( )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 ),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 )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由重要意义,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另一项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教材10页)
5.( )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其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位于( )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 )年。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 )式建筑,具有防潮作用;从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水稻遗存,这表明河姆渡人主要种植( ),还发现了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表明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挖掘水井的技术;其他考古发现还可以证明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掌握了雕刻技术等。(教材11页)
6.( )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 )年,是一处重要的( )文化遗址。他们主要居住在( )式的房屋里,主要种植( )和黍,能够制作精美的( )制石器,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表明他们已经会( )、制衣等。考古学家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等,这表明仰韶先民已经能够( ),制作丝织品。丝织品的发明,野生文明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教材12页)
7.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 )中游地区,距今约( )年,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现而被命名。他们主要从事( )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在陶器表面绘制出鱼、鸟、华等图案的( )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考古发现证明,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广泛,主要在黄河中游地区,但影响范围可达黄河上游、下游,以及( )流域和西辽河流域:这表明当时这些地域之间存在文化的交流,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前文化( )的一个重要表现,野生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教材12页和14页)
8.仰韶文化时期是( )社会的兴盛时期,这是原始社会以( )关系结合的社会群体,其成员一般有共同的( )。(教材13页)
9.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 )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 )年。大汶口文化晚期,( )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距今约( )年,它发展了制陶技术,能够制作出更为精美的陶器,其典型代表是一种器壁最薄处不足( )的“蛋壳陶”。(教材13页)
10.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不同时期的墓葬显示,仰韶文化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 ),没有明显的( )分化;但是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大汶口文化晚期,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有已经出现了( )分化,这是私有制产生的基础,也是阶级分化的前兆,是生产力发展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步入文明社会的前奏。(教材13页)
【重点难点理解——培养核心素养】
1.结合第2课所学内容,理解“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史前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
2.结合考古发现,论证“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并说说原始农业的重要影响?
3.说说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
4.结合下表,列举河姆渡人、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等我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起源于何时、何地,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而总结这一时期历史遗存的特点。
河姆渡人 半坡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距今 时间
发现 地点
考古发掘 成果 水稻遗存、骨耜、象牙雕刻器、木结构水井等 纺轮、骨针、陶器等 彩陶、墓葬 墓葬、陶器
生产生活 推测 主要种植( ) 住( )房屋 制作了先进农具骨耜 主要种植( ) 住( )房屋 会纺织、制衣 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定居生活,文化大繁荣,出现贫富分化迹象 制陶技术较大发展 出现( )现象
新石器时代我国历史遗存的特点:
【真题精选精练——中考考点跟踪】
【典型例题】(2024·山东潍坊·1)如图是在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这一发现再次印证了(  )
A.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
B.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
C.南稻北粟局面已基本形成
D.使用耒耜提高了水稻产量
【考点跟踪】全网搜索下,2024年中考真题中,考查第2课相关内容的能找到18道题,16道选择题和2道材料题,其中的2道材料题分别是山东滨州的27题和贵州黔西南的16题;2023年的中考真题中,能找到的有29道,其中选择题24道,填空题1道,综合材料题4道或者说3道,贵州贵阳和黔南州本质上是一道题,比较典型;2022年能找到的有37道,其中36道为选择题。2022年之前的是依据2011年课程标准出题的,如今的参考价值没有2022年之后的大。
第2课的考查与第1课形式比较相似,主要还是以考古发现为载体,体现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析,紧扣课标要求中的考古发掘成果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还有一些则以识记的方式考查时空观念和基本信息等。
本题选取的考古发现是“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考查的依然是如何借助考古发掘成果,推论历史研究成果,重点考查的还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其中也蕴含着“家国情怀”和“时空观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发现有用信息,进而与选项中的内容建立起对应关系,如从“距今一万年”,结合所学联想到农业起源,“碳化稻米”可以直接与“稻米”“水稻栽培”建立对应关系,“浙江”则是属于南方,提取这个关键信息,暗含着跨学科的地理相关知识。结合这些关键信息,与选项一一对应,即可准确作答。当然也可以结合题意,运用排除法,排除材料没有直接提及,但选项列出的信息,进而排除错误选项。
【举一反三】1.(2024·重庆中考(A卷)·1)如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浙江浦江桥头遗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壳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
2.(2024·辽宁中考·1)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如图文物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
A.烧制陶器 B.种植水稻 C.建造房屋 D.制作乐器
3.(2024·内蒙古包头·1)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
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为生
4.(2024·北京中考·1)以下北京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考古发现 结论
① 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会使用磨制石器
② 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 会建干栏式房屋
③ 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遗存 原始农业形成
④ 平谷上宅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的陶器 贫富分化出现
A.① B.② C.③ D.④
5.(2024·山东聊城·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最可靠的史料应是(  )
A.神话传说 B.甲骨卜辞 C.遗迹遗存 D.史书记载
(2023·贵州贵阳·14)节选——第(2)小题
活动二 【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北京门头沟区东湖林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的粟和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图一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图二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图三
(2)将活动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
考古发现 推论
图一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
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图二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图三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考点跟踪】本题为2023年贵州贵阳和黔南州中考的14题第(2)小问。在这道综合性的材料题中,材料展示的是考古发掘成果,问题是把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考查的正是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即如何建立考古发现与推论之间的对应联系。如果在平时学习和复习时,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结合考古发现与历史推论之间的对应关系,则这样的题目并不难,但如果还是只注重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不注意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这样的题目,对第一次见到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无从下手。
【知识点同步练——检测学以致用】
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原始社会和原始人类分别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冶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的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2.《万古江河》一书的作者许倬云认为: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据此,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学会保留火种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打制石器的使用
3.当人类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可以栽培植物养活自己时,人类就实现了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这场“革命”是指(  )
A.原始农业兴起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人工取火
4.当原始农业种植发明之后,人类即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种植农作物,不断地增殖农产品以获得生活来源,使生活来源有了可靠保证,从而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这表明原始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 B.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C.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并受大自然的制约 D.促进了原始商业的产生
5.下列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出(  )
A.定居生活的结束 B.从种植到采集的转变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从采集到狩猎的转变
6.下面的图片共同反映了我国远古先民(  )
人面鱼纹彩陶盆 干栏式房屋 碳化稻谷 骨耜
A.手工业制造达到先进水平 B.已经进入原始农耕时代
C.用打制石器并会保存火种 D.能够饲养家畜开垦土地
7.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以种植业为主的原始农业的出现 B.火的使用
C.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
8.下图是原始居民的居住场所复原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姆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B.住干栏式房屋的居民种植粟
C.都体现了原始居民因地制宜的智慧 D.二者都出现在长江下游地区
9.粟最早在中国种植,经碾磨脱皮后成为小米。粟在梵语、波斯语中分别被称为“Cinaka”和“Shu-shu”,与“秦”“粟”谐音。英语中的粟为millet,源自印欧语mele,是压碎、磨粉之意。由此可知(  )
A.中华文明影响世界 B.语言是文明最主要表现形式
C.世界文明因粟而兴 D.原始农业最早是在中国兴起
10.“建造住宅时,他们往往先打下1米长木桩,……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他们可能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1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有可能享受到米饭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12.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见下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
A.制作精美玉器 B.制作青铜农具
C.建造干栏式房屋 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13.考古学家在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片,依据考古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据此,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是(  )
A.河姆渡 B.半坡 C.大汶口 D.良渚
14.如图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据此可知,河姆渡人(  )
A.会制作陶器 B.房屋是干栏式建筑
C.懂得饲养牛 D.掌握水稻种植技术
15.考古工作者在半坡遗址的一个窖穴(H115)内发现仅粮食腐朽后的谷物皮壳就有数斗之多,一个小陶罐内还有保存完好的农作物种子皮壳等。据此推知,半坡居民(  )
A.栽培谷类农业作物 B.掌握彩陶制作技术
C.开展原始商贸活动 D.从事渔猎生产活动
16.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的墓葬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精美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同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亦是如此。这说明当时(  )
A.爱美意识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17.通过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其主要判断依据是(  )
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
B.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
C.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
D.随葬品的多少
18.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
A.一枝独秀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
19.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观察如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表明中华文明具有(  )
A.多元性,以中原为核心 B.统一性,文化特征一致
C.先进性,文明世界领先 D.延续性,文明没有中断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图2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京人和河姆渡人获取食物的方式有何不同?
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农业的发生和初步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资源,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文化的进步……此时的社会,氏族公社制度已经走向繁荣。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原始农业发展的影响。
(3)综上所述,你认为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之间有何关系?夯实基础,跟踪考点,核心素养,学以致用
创新同步练习复习导学案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目录:四步学习复习法
1【基础知识掌握——熟悉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所以第一栏内容,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的挖空练习,引导学生在练习和复习时,重读教材,明确重点(即挖空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2【重点难点理解——培养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标,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是需要学生理解掌握的重要知识,所以第二栏内容,是依据新课标核心素养拟定的需要学生重点理解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本节课内容,在理解重点难度的同时,融会贯通本节课所学,在思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3【真题精选精练——中考考点跟踪】中考是历史学科学习的目的之一,典型的中考真题能够体现考查方向,进而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所以第三栏内容,是精选的中考真题,并结合新课标核心素养,对其进行考点跟踪的分析,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中考考什么,进而明白历史学习应该学什么。
4【知识点同步练——检测学以致用】同步学习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应该掌握,而且要能够学以致用,可以结合所学完成相应练习,融会贯通,所以第四栏内容,是依据每课的知识点,选取的对应题目,让学生在知识点的同步练习中,学以致用,检测学习效果。
希望通过这样的四步学习法,在当作课下作业时,可以借此巩固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若当作月考或者期中期末乃至中考一轮复习时,可以带领学生,以教材为基础,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以知识点的学以致用为落脚点,进行高效复习。
【基础知识掌握——熟悉教材内容】
1(考古发掘成果)成果不仅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了解我国史前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通过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教材2页)
2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3万年前,山顶洞人靠采集狩猎为生,在长期是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约(2万)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这是原始农业兴起的雏形;,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这是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标志。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这些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教材9页)
3原始农业的影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人们(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由此可知,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教材9页)
4考古证明,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目前已知最早的陶器是出土于(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2万)年前。陶器发明后,人们不仅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由重要意义,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另一项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教材10页)
5(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其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具有防潮作用;从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水稻遗存,这表明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还发现了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骨耜);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表明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挖掘水井的技术;其他考古发现还可以证明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掌握了雕刻技术等。(教材11页)
6(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他们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主要种植(粟)和黍,能够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表明他们已经会(纺织)、制衣等。考古学家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等,这表明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蚕缫丝),制作丝织品。丝织品的发明,野生文明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教材12页)
7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现而被命名。他们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在陶器表面绘制出鱼、鸟、华等图案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考古发现证明,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广泛,主要在黄河中游地区,但影响范围可达黄河上游、下游,以及(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这表明当时这些地域之间存在文化的交流,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前文化(大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野生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教材12页和14页)
8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这是原始社会以(血缘)关系结合的社会群体,其成员一般有共同的(祖先)。(教材13页)
9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5900—44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距今约(4400—3800)年,它发展了制陶技术,能够制作出更为精美的陶器,其典型代表是一种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的“蛋壳陶”。(教材13页)
10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不同时期的墓葬显示,仰韶文化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但是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大汶口文化晚期,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有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这是私有制产生的基础,也是阶级分化的前兆,是生产力发展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步入文明社会的前奏。(教材13页)
【重点难点理解——培养核心素养】
1结合第2课所学内容,理解“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史前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
参考答案:考古发掘成果不仅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史前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如我们根据多处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水稻遗存和粟遗存,推测出我国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兴起,根据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其他考古发现,推测出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根据仰韶文化的彩陶分布,推测出史前文化的大繁荣和当时存在的文明交流交往,根据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墓葬规模与随葬品数量,推测出贫富分化的逐渐出现与加剧:这些都表明,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史前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
2结合考古发现,论证“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并说说原始农业的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1)起源论证:依据现有考古发掘成果可知,至少1万年前,我国原始先民就懂得人工栽培水稻、粟和黍了,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影响:原始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可以通过农业种植,稳定地获取食物,不用再东奔西走地采集、狩猎,这提高生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3说说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蚕缫丝,制作丝织品,丝织品的发明,是我们的最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4结合下表,列举河姆渡人、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等我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起源于何时、何地,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而总结这一时期历史遗存的特点。
河姆渡人 半坡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距今 时间 约7000年 约6000年 约7000—5000年 约5900—4400年
发现 地点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和淮河中下游
考古发掘 成果 水稻遗存、骨耜、象牙雕刻器、木结构水井等 纺轮、骨针、陶器等 彩陶、墓葬 墓葬、陶器
生产生活 推测 主要种植(水稻) 住(干栏式)房屋 制作了先进农具骨耜 主要种植(粟) 住(半地穴式)房屋 会纺织、制衣 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定居生活,文化大繁荣,出现贫富分化迹象 制陶技术较大发展 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新石器时代我国历史遗存的特点:
星罗棋布,遍布全国,各具特色,主要分布于大河流域,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等。
【真题精选精练——中考考点跟踪】
【典型例题】(2024·山东潍坊·1)如图是在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这一发现再次印证了(  )
A.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
B.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
C.南稻北粟局面已基本形成
D.使用耒耜提高了水稻产量
【考点跟踪】全网搜索下,2024年中考真题中,考查第2课相关内容的能找到18道题,16道选择题和2道材料题,其中的2道材料题分别是山东滨州的27题和贵州黔西南的16题;2023年的中考真题中,能找到的有29道,其中选择题24道,填空题1道,综合材料题4道或者说3道,贵州贵阳和黔南州本质上是一道题,比较典型;2022年能找到的有37道,其中36道为选择题。2022年之前的是依据2011年课程标准出题的,如今的参考价值没有2022年之后的大。
第2课的考查与第1课形式比较相似,主要还是以考古发现为载体,体现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析,紧扣课标要求中的考古发掘成果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还有一些则以识记的方式考查时空观念和基本信息等。
本题选取的考古发现是“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考查的依然是如何借助考古发掘成果,推论历史研究成果,重点考查的还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其中也蕴含着“家国情怀”和“时空观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发现有用信息,进而与选项中的内容建立起对应关系,如从“距今一万年”,结合所学联想到农业起源,“碳化稻米”可以直接与“稻米”“水稻栽培”建立对应关系,“浙江”则是属于南方,提取这个关键信息,暗含着跨学科的地理相关知识。结合这些关键信息,与选项一一对应,即可准确作答。当然也可以结合题意,运用排除法,排除材料没有直接提及,但选项列出的信息,进而排除错误选项。
【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根据材料“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体现了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故选B项;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无法从一粒炭化稻米中得出这一结论,原始农耕时期粟也是主要实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粟,无法从浙江发现的碳化稻谷得出南稻北栗局面已基本形成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水稻栽培使用的工具,无法体现使用耒耜提高了水稻产量,排除D项。
(2023·贵州贵阳·14)节选——第(2)小题
活动二 【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北京门头沟区东湖林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的粟和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图一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图二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图三
(2)将活动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
考古发现 推论
图一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
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图二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图三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考点跟踪】本题为2023年贵州贵阳和黔南州中考的14题第(2)小问。在这道综合性的材料题中,材料展示的是考古发掘成果,问题是把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考查的正是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即如何建立考古发现与推论之间的对应联系。如果在平时学习和复习时,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结合考古发现与历史推论之间的对应关系,则这样的题目并不难,但如果还是只注重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不注意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这样的题目,对第一次见到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无从下手。
【答案】(2)图一对应推论3;图2对应推论2;图三对应推论1。
【解析】(2)据图一“炭化的粟和黍”可知,粟和黍属于粮食作物,即农业生产出来的,可以对应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据图二“半坡人的房屋”“河姆渡人的房屋”可知,原始先民已经不再主要依靠游猎生活,因为出现了定居房屋,且因为半坡人所在北方气候较为寒冷,有了半地穴式房屋,而河姆渡人所在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有了干栏式建筑,即图2可以对应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据图三“人面鱼纹彩陶盆”“猪纹陶钵”可知,原始先民已经可以使用陶器,这得益于原始制陶业的发展,而“纹彩”“猪纹”说明原始先民已出现审美观念,即图3可以对应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举一反三】1(2024·重庆中考(A卷)·1)如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浙江浦江桥头遗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壳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据材料“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炭化的稻米、稻壳”等可知,人工栽培粟和黍等体现了我国出现了人工栽培作物,而东胡林遗址等出现人工栽培农作物,这体现了我国原始农业起源,故选B项;早期人类起源与元谋人、北京人等相关,材料主要强调人工栽培作物的出现,排除A项;材料中的时间处于新石器时代,石器是主要生产工具,冶炼技术水平不高,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原始部落联盟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24·辽宁中考·1)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如图文物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
A.烧制陶器 B.种植水稻 C.建造房屋 D.制作乐器
【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猪纹陶钵,半坡遗址出土了人面鱼纹彩陶盆,说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会制作陶器,故选A项;河姆渡人能够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排除B项;图片表现的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陶器,都是生活用具,与建造房屋无关,排除C项;题目没有提及原始居民的乐器,排除D项。
3(2024·内蒙古包头·1)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
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为生
【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据材料“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可知,半坡居民已经居住房屋,且种植粟,并且出现了储粮窖,这体现了半坡居民过着农耕定居生活,故选C项;人工取火技术在旧石器时代便已经被掌握,且材料并不涉及火的使用,排除A项;处于打制石器时代是在旧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项;依靠食物采集为生说法错误,“很多粟的遗存”体现了半坡居民已经进入农耕时代,排除D项。
4(2024·北京中考·1)以下北京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考古发现 结论
① 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会使用磨制石器
② 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 会建干栏式房屋
③ 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遗存 原始农业形成
④ 平谷上宅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的陶器 贫富分化出现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栗和黍,证明原始农业形成,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③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故选C项;北京人采用打制石器的方法,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处于旧石器时代,“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反映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留很火种,①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A项;“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表明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光技术,干栏式房屋属于河姆渡人的建筑,②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贫富分化,但是此时并未出现贫富分化,④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D项。
5(2024·山东聊城·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最可靠的史料应是(  )
A.神话传说 B.甲骨卜辞 C.遗迹遗存 D.史书记载
【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据材料“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可知,新石器时期中国居民便已经进入农耕时代,而当时尚未出现文字,因此当时人留下的遗迹遗存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价值最高,故选C项;神话传说具有很大演绎成分,不可以作为一手史料使用,价值低于遗迹遗存,排除A项;现在发现的甲骨卜辞最早出现于商朝,属于后人记录,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B项;史书记载出现于文字出现之后,中国现在已知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不能直接记录农业出现当时的信息,不属于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低于遗迹遗存,排除D项。
【知识点同步练——检测学以致用】
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原始社会和原始人类分别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冶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的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参考答案】D
【详细解析】根据材料“原始社会和原始人类分别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采集到种植……”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工具由打制石器演变为磨制石器,这一变化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人们有可能从单纯的采集和狩猎转向种植和饲养家畜。因此,这种生产工具的改进是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故选D项;原始社会出现了石器、骨器等工具,并未掌握冶金技术,排除A项;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发生的,而饲养家畜的能力也是基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得以提升,这两者都是原始社会演进的表现或结果,不是推动其演进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
2《万古江河》一书的作者许倬云认为: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据此,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学会保留火种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打制石器的使用
【参考答案】B
【详细解析】据材料“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可知,许倬云认为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划分界限是人类生产食物,如旧石器时代以采集为主,新石器时代以生产为主,体现了农业的兴起是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故选B项;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北京人学会保存火种,但其并未作为分界线,排除A项;旧石器时代就是群居生活,其并非分界线,排除C项;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其使用时并未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采用磨制石器,排除D项。
3当人类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可以栽培植物养活自己时,人类就实现了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这场“革命”是指(  )
A.原始农业兴起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人工取火
【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根据题目“栽培植物养活自己”可知,农作物种植,极大改善了原始人类的生存状况,标志着原始农业兴起,是一场伟大的变革,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故选A项;材料没有提到人类聚居,聚族而居没有引发经济革命,排除B项;采集狩猎与题目中的“栽培植物”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人工取火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4当原始农业种植发明之后,人类即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种植农作物,不断地增殖农产品以获得生活来源,使生活来源有了可靠保证,从而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这表明原始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 B.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C.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并受大自然的制约 D.促进了原始商业的产生
【参考答案】B
【详细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的发展,使人类解决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从而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故选B项;题干并没有涉及原始手工业和家畜饲养,排除A项;人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植农作物,说明对大自然是利用并不是完全仰赖,排除C项;题干说明农业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涉及原始商业的产生,排除D项。
5下列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出(  )
A.定居生活的结束 B.从种植到采集的转变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从采集到狩猎的转变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打制石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骨耜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且从打制石器到铁农具,体现了生产工具的进步,这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农具的使用有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进而促进定居生活,且定居生活并未结束,该说法错误,排除A项;骨耜和铁农具属于农业工具,反映的是农业发展,与采集无关,排除B项;狩猎一般不需要农具,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
6下面的图片共同反映了我国远古先民(  )
人面鱼纹彩陶盆 干栏式房屋 碳化稻谷 骨耜
A.手工业制造达到先进水平 B.已经进入原始农耕时代
C.用打制石器并会保存火种 D.能够饲养家畜开垦土地
【参考答案】B
【详细解析】材料“人面鱼纹彩陶盆”的描述说明原始手工业的发展;材料“干栏式房屋”说明原始聚落开始发展;材料“碳化稻谷”说明农作物的种植已经出现;材料“骨耜”的描述说明原始先民已经开始制作农具用于农业生产,这说明原始农业开始兴起和发展,反映了我国远古先民已经进入原始农耕时代,故选B项;材料“人面鱼纹彩陶盆”的描述说明原始手工业的发展,但是并不能体现先进,排除A项;材料中的“骨耜”不是打制石器,排除C项; 材料中并未描述家畜饲养,排除D项。
7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以种植业为主的原始农业的出现 B.火的使用
C.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
【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而种植农业的出现推动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故选A项;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使用火,但他们并未出现定居生活,排除B项;河姆渡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他们会建造房屋,但其并非根本原因,其也受到了原始农业出现的影响,排除C项;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但陶器并非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8下图是原始居民的居住场所复原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姆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B.住干栏式房屋的居民种植粟
C.都体现了原始居民因地制宜的智慧 D.二者都出现在长江下游地区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长江中下游湿润多雨,可通风防潮,南方木材丰富,河姆渡人就地取材建造房屋;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北方气候干燥寒冷,有利于保暖。综合可知,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都体现了原始居民因地制宜的智慧,故选C项;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排除A项;住干栏式房屋的居民是河姆渡居民,他们种植水稻,排除B项;半坡居民出现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
9粟最早在中国种植,经碾磨脱皮后成为小米。粟在梵语、波斯语中分别被称为“Cinaka”和“Shu-shu”,与“秦”“粟”谐音。英语中的粟为millet,源自印欧语mele,是压碎、磨粉之意。由此可知(  )
A.中华文明影响世界 B.语言是文明最主要表现形式
C.世界文明因粟而兴 D.原始农业最早是在中国兴起
【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据所学可知,粟最早由中国种植并处理成小米,印欧地区直接或间接地翻译了粟的用词,受中华文明的影响,故选A项;文明是指人类创造的财富的总和,也特指精神财富,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语言只是其中一部分,排除B项;世界文明的兴起具有多样性和相对独立性,并不全因粟而兴,排除C项;中国是原始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仅据材料粟最早在中国种植无法得出原始农业最早在中国兴起的结论,排除D项。
10“建造住宅时,他们往往先打下1米长木桩,……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他们可能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据材料“他们往往先打下1米长木桩……地板上为起居住室”可知,这是干栏式房屋的特征,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故选C项;元谋人没有过定居生活,并未居住干栏式房屋,排除A项;山顶洞人住在洞穴,并未居住干栏式房屋,排除B项;半坡居民主要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排除D项。
1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有可能享受到米饭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参考答案】D
【详细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因此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有可能享受到米饭,故选D项;生活在距今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并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A项;山顶洞人生活于距今约3万年左右,并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B项;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并非水稻,排除C项。
12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见下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
A.制作精美玉器 B.制作青铜农具
C.建造干栏式房屋 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据材料可知,榫卯主要用于木制建筑等,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C项;榫卯是木构件工艺,不是玉器的,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但都属于简单加工,排除A项;榫卯属于木构件工艺,制作青铜农具并不需要用到这一技术,排除B项;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与河姆渡人无关,排除D项。
13考古学家在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片,依据考古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据此,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是(  )
A.河姆渡 B.半坡 C.大汶口 D.良渚
【参考答案】B
【详细解析】根据材料“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及所学可知,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半坡文明手工业发达,制造了大量彩陶,并绘制了美丽的花纹。半坡文明建筑具有典型的北方特色,采用半地穴式建筑,故选B项;河姆渡位于长江下游一带,排除A项;大汶口遗址位于黄河下游,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良渚在长江流域,不是黄河中游,排除D项。
14如图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据此可知,河姆渡人(  )
A.会制作陶器 B.房屋是干栏式建筑
C.懂得饲养牛 D.掌握水稻种植技术
【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由题干可知,如图所示猪纹陶钵出土于河姆渡遗址,据此可知,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故选A项;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但图所示的猪纹陶钵是陶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从陶钵材质、图案不能得出河姆渡人懂得饲养牛,河姆渡人的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排除C项;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5考古工作者在半坡遗址的一个窖穴(H115)内发现仅粮食腐朽后的谷物皮壳就有数斗之多,一个小陶罐内还有保存完好的农作物种子皮壳等。据此推知,半坡居民(  )
A.栽培谷类农业作物 B.掌握彩陶制作技术
C.开展原始商贸活动 D.从事渔猎生产活动
【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据材料“半坡遗址……粮食腐朽后的谷物皮壳……农作物种子皮壳等”可知,半坡遗址出现了农作物种子,这体现了半坡人已经会栽培农业作物,结合所学可知,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故选A项;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但材料仅体现半坡居民使用陶器,并未说明其为彩陶,排除B项;农业种植与商贸活动没有必然联系,材料并未出现商品交易行为,无从体现“开展原始商贸活动”,排除C项;“农作物种子皮壳”等体现了半坡居民过定居生活,并未体现其“从事渔猎生产活动”,排除D项。
16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的墓葬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精美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同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亦是如此。这说明当时(  )
A.爱美意识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参考答案】B
【详细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大汶口遗址和良渚遗址的墓葬都存在着巨大悬殊,精美的陪葬品是墓主身份显贵的象征,一无所有的墓葬说明墓主地位不高,反映出贫富差距,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社会分化,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墓葬反映出的贫富差距,而不是爱美意识,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禅让制流行,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实行的,排除C项;材料中的大汶口和良渚遗址都属于原始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7通过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其主要判断依据是(  )
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 B.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
C.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 D.随葬品的多少
【参考答案】D
【详细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考古发掘资料”,结合所学可知,在考古发掘中,通过不同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可以推测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故选D项;原始社会末期玉器是比较贵重的祭祀物品,陶器和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则比较普通,墓葬中是否有玉器、陶器和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的确一定程度反映了贫富分化,但不如随葬品的多寡反映的具体全面,所以A、B、C三项不如D项准确,排除A、B、C三项。
18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
A.一枝独秀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
【参考答案】B
【详细解析】根据材料“辽河流域……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可以看出,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是由辽河流域、黄河流城和长江中游等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形成的,中华文明起源多源、多样,但是有强大的向心力,反映的是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B项;材料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而非一枝独秀,排除A项;材料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不能说明中华文明具有一脉相承的特征,排除C项;材料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没有说明中华文明的内容丰富多彩,排除D项。
19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观察如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表明中华文明具有(  )
A.多元性,以中原为核心 B.统一性,文化特征一致
C.先进性,文明世界领先 D.延续性,文明没有中断
【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根据题意,在中国疆域范围内,广泛分布着人类文化遗址,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遗址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说明以中原为核心,故选A项;题意未体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且文化特征有相似性,不完全一致,排除B项;题干并未对比,无法说明中华文明的先进性,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无法说明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性,排除D项。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图2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京人和河姆渡人获取食物的方式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方式:北京人:主要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为主,辅之以狩猎;
【详细解析】方式:据材料一“图1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图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和河姆渡人获取食物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北京人主要以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为主,辅之以狩猎;而河姆渡人具有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即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
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农业的发生和初步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资源,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文化的进步……此时的社会,氏族公社制度已经走向繁荣。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原始农业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影响: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资源,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文化的进步;人们过上定居生活,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氏族公社制度已经走向繁荣。
【详细解析】影响:据材料二“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资源,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文化的进步”“……此时的社会,氏族公社制度已经走向繁荣。”并结合所学可知,原始农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资源,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文化的进步;人们过上定居生活,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氏族公社制度已经走向繁荣。
(3)综上所述,你认为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之间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关系:农业生产促进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带动农业生产。
【详细解析】关系: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互为影响,农业生产促进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带动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