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实验探究练习强化
一、有关酸和碱性质的探究实验
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 性,还可能呈 性。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无色酚酞试液变________ 溶液呈碱性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溶液呈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与思考】
(1)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 (填写微粒符号),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向溶液中逐滴加入 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得到氯化钠晶体,该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 ,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所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答案】酸、中;红;酸性或者中性;OH- 氯化铜 CuCl2+2NaOH═Cu(OH)2↓+2NaCl
有气泡产生 Zn+2HCl═ZnCl2+H2↑
小京同学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过滤后得到无色溶液,他说:“我制得了氢氧化钠溶液!”
小欢同学却说:“这种无色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钠。”他提出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试管取无色溶液少许,滴入2滴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无色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小妮认为小欢的实验方案也不严密,不能证实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妮设计了另一个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色溶液中确实含有氢氧化钠
我认为:小欢和小妮的实验是为了证实小京结论的可靠性,小京的结论不可靠,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然小妮的实验可靠性比小欢的实验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
【答案】碳酸钠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或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的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产生白色沉淀,滤液变红;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排除了碳酸钠溶液的干扰
为探究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出了下列4种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任意一种实验装置,简述出现的实验现象,解释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选择的实验装置是 。实验现象为: 。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是: 。
(2)小明同学认为实验(1)不足以说明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同学质疑的依据是: 。
(3)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请小明选用不同类别的试剂设计实验证明CO2和NaOH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实验(1)的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中含有 ,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答案】(1)(1)试管内液面上升【或(2)塑料瓶变瘪或(3)气球胀大或(4)水倒流到锥形瓶或(5)形成红色喷泉】。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使容器内气体减少,从而形成内外压强差
(2)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会使容器内压强减少
(3)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Na2CO3
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将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的气泡放出。这一现象激发起同学们的探究欲望,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从物质组成元素的角度,放出的气体可能是SO2、O2、H2。
【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它能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
【方案设计】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方案:
(1)甲同学认为是O2,则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是SO2,则只需将放出的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称量通气前后洗气瓶的质量。写出S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了如下组合实验方案,排除和验证猜想的气体。
如果放出的是O2和H2,你认为方案中的安全隐患是 。
丙同学认为:为确保安全,实验前应先收集一试管气体,用拇指 ,若不发出
________________,方可采用上面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经丙同学确认安全后,小组同学首先对装置A进行称量,再将收集到的气体从a通入,过
一会儿点燃B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发现表面含CuO的铜网由黑色变为光亮的红色;停止通气,再
次称量装置A,发现质量无增减。
结论: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
【思维拓展】
(1)由上述实验可以推出,硫酸铜溶液中可能含有____________物质。
(2)不通过称量,如何判断S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呢?有一同学设计了图C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就得出S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结论。其他同学认为这一方案不严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看木条是否复燃;
(2)SO2+2NaOH=Na2SO3+H2O;
(3)混合气体在B中易被点燃,发生爆炸; 堵住试管囗,靠近火焰点火;尖锐的爆鸣声;H2,硫酸。
二、中和反应探究
在化学实验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完成分组实验:自己设计方案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下面是来自不同小组的三位同学的实验过程,请你帮助他们分析、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活动与探究】
(1)欢欢同学先按如图所示的方法向试管中加入约2 mL的氢氧化钠溶液,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请你指出欢欢同学操作中的错误: ;
(2)迎迎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 mL的氢氧化钠溶液,又倾倒了一些稀盐酸之后,她想起还没有加入指示剂,于是又补加了几滴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仍呈无色,于是她认为此时恰好完全反应。你认为迎迎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
(3)妮妮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 mL的氢氧化钠溶液,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但在滴人稀盐酸的过程中,妮妮观察到曾有少量气泡出现。请你帮助她分析产生气泡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
【反思与评价】
(1)请你帮迎迎想一想,要想证明她得出的“恰好完全反应"的结论是否正确,应选择的试剂是: 。
(2)根据以上三位同学的实验过程,请你思考一下,为了保证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
【拓展与应用】请举一例说明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
【答案】
【活动与探究】 (1)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中滴加(2)不正确(3)氢气化纳溶液部分变质,溶波中有少量的碳酸钠。
【反思与评价】(1)紫色石蕊试液(2)规范基本操作;滴加药品的先后顺序;控制滴加药品的速度,不可直接倾倒药品(答案顺序可颠倒)
【拓展与应用】用熟石灰改良土壤
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却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强调“测得的pH小于7”的理由: 。
方案二: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②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1)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目的是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2)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由此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结论1:说明Na2CO3溶液呈 性;
结论2: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很大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度过大:①实验方法__________,②观察到的现象 。
方案三: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该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 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
编号 盐酸 NaOH溶液 Δt/℃
1 3.65% 2.00% 3.5
2 3.65% 4.00% x
3 7.30% 8.00% 14
(1)表中x = 。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右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答案】方案一:(1)将pH试纸放在洁净的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少许待测液涂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2)排除是因为加入盐酸使溶液变稀而导致pH减小的因素;
方案二:(1)防止溶液中溶入氧气或除去溶液中的氧气。(2)碱;无关;(3)取稀的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滴入酚酞,观察到红色不再消失;
方案三:(1)7;(2)U形管左侧液面降低;
三、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端午阳节后,小丽带着快乐的心情返回学校。当她来到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由此,激发了她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提出猜想】小丽的猜想:NaOH溶液部分变质,溶液中的溶质是 。
你的新猜想: 。
【实验探究】小丽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小丽实验时的现象
实验步骤 现象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
取少量NaOH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然后再滴加酚酞试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 NaOH溶液部分变质
假设你的猜想正确,并按小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则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1)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 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代小丽实验中CaCl2溶液的是 (填序号),原因是: 。
(2)小丽第二次滴加的试剂除用指示剂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替代,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
【拓展应用】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 。
【答案】2NaOH+CO2═Na2CO3+H2O。
【提出猜想】 NaOH、Na2CO3 NaOH溶液全部变质。
【实验探究】产生白色沉淀,酚酞试液变红色,CaCl2+Na2CO3═CaCO3↓+2NaCl 产生白色沉淀,酚酞试液不变色
【实验反思】(1)③④。氢氧化钙、氢氧化钡都呈碱性且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对实验有干扰(2)硫酸铜溶液;2NaOH+CuSO4═Na2SO4+Cu(OH)↓;蓝色絮状沉淀。
【拓展应用】密封保存。
同学们知道氢氧化钠容易变质,现对一瓶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已经变质
【试验设计】四位同学分别取等量的溶液于试管中。
甲同学:向其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乙同学:向其中滴加几滴稀盐酸,没有明显现象,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
丙同学: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
丁同学:向其中滴加几滴氯化钙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
丁同学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实验结论】通过四名同学的实验可以说明此氢氧化钠溶液 变质。
【交流与评价】
(1)甲同学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依据此现象能否得到正确结论,请进行评价 。
(2)对乙、丙两名同学选用同种试剂进行的实验,却得到相反的结论,进行评价,并谈谈你的理由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试验设计】CaCl2+Na2CO3═CaCO3↓+2NaCl
【实验结论】部分
【交流与评价】(1)溶液变为红色 不能,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均为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变红
(2)乙不正确,丙正确;加入盐酸溶液较少时,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不会与碳酸钠反应有气体产生,无法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四、氧化钙、氢氧化钙变质探究
为了提高实验探究能力,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一包白色粉末,它可能是碳酸钙、氢氧化钙或两种物质的混合物。
(1)为确定白色粉末的成分,实验时需要用到两种物质性质的不同点,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
方案Ⅰ:取样品加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白色粉末是碳酸钙。
方案Ⅱ:取样品加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白色粉末是氢氧化钙。
方案Ⅲ:取样品加入试管中,加水振荡,静置,下层有不溶物,上层清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则白色粉末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
以上三种方案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_______(填方案序号),分析该方案表述的实验现象,其不合理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请再设计一种方案,证明该粉末是两种物质的混合物,简要写出实验的操作及现象。
【答案】(1)Ca(OH)2溶液显性CaCO3难溶于水;
(2)1、Ⅲ,方案1:若样品为混合物,滴加稀盐酸也会产生气泡,因此无法确定该粉未就是CaCO3;方案Ⅲ:Ca(OH)2微溶于水,加水振荡也会看到不溶物,滴入酚酞也能变红,因此也无法确定该粉末就是混合物;(3)取样品少许,充分溶解于水中,过滤,往津波中入酚酞试液,酚酞试波变红色,证明有氢氧化钙,再往过津后国体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证明有碳酸钙。
据报道:三岁的女孩晶晶吃完米糕,玩耍食品包装袋内的生石灰干燥剂袋,不慎将其撕破后,生石灰粉末飞入眼中导致双眼受伤。
(1)请根据生石灰的性质分析造成此事故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凡留意到家里的一袋生石灰干燥剂的包装袋破损已久,于是猜想这袋干燥剂可能变质了。请你与小凡一起对这袋干燥剂的成分进行探究。
①猜想:这袋干燥剂可能含有:CaO、Ca(OH)2、___________(写化学式)。
②设计实验并验证,请将以下内容补充完整:
实验仪器:胶头滴管、_____________。
实验药品:蒸馏水、酚酞试液、稀盐酸。
实验内容(所需实验用品从上述仪器、药品中选择):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品放入_________中,加适量的________,振荡、静置,向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溶液浑浊,静置后容器底部有沉淀;溶液颜色变________。 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
将Ⅰ中上层液体倾出,向剩余固体中滴加_________。 有气泡产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结论:这袋干燥剂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石灰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得到的氢氧化钙有腐蚀性;
(2)①CaCO3 ②试管 蒸馏水 红色 稀盐酸 固体中有碳酸钙 CaCO3+2HCl=CaCl2+H2O+CO2↑
③CaCO3
期末化学实验老师整理药品时,拿出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钙粉末[Ca(OH)2],他让小刘和小赵对这瓶氢氧化钙粉末的组成进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钙是否已经生成碳酸钙(CaCO3)而变质?
(2)进行猜想:
A:氢氧化钙全部变为碳酸钙;B:氢氧化钙部分变为碳酸钙;C:氢氧化钙没有变质。
(3)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下表是对猜想A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示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适量水,搅拌,过滤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②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盐酸 ①滤液不变色②有气泡产生 氢氧化钙全部变为碳酸钙
请你另选择一种猜想参与探究,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适量水,搅拌,过滤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②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盐酸 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4)原理与用途:
①氢氧化钙俗称 ,农业上一般采用氢氧化钙改良 性土壤(选填“酸”或“碱”)。
②氢氧化钙变质是由于与空气中的 发生反应的缘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因此氢氧化钙应 保存。
【答案】(3)①液变为红色、②无气泡产生(或无现象);氢氧化钙没有变质
(4)①熟石灰(或消石灰) 酸 ②二氧化碳 CO2+Ca(OH)2═CaCO3↓+H2O 密封
五、多个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和固体NaOH的混合物,极易与空气中水蒸汽和CO2反应而变质。某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作了如下探究:
(1)【猜想】
猜想Ⅰ:没有变质,“碱石灰”只含有CaO、固体NaOH;
猜想Ⅱ:已完全变质,“碱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和Na2CO3。
则CaO与水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 。
(2)【实验】如下图所示:
(3)【判断】
a.若Ca(OH)2、CaCO3和Na2CO3投入到水中不会放热,则由操作②现象判断:猜想Ⅱ (填:成立、不成立)
b.操作④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由操作⑤⑥的现象判断:滤液中含有 (写化学式);由此判断猜想Ⅰ (填:成立、不成立)。
c.综合a和b的结论,判断该样品变质情况为 。
(4)【拓展】由上述实验说明,实验室中“碱石灰”应 保存;操作③中玻棒的作用是 。
【答案】(1)CaO+H2O═Ca(OH)2
(3)a.不成立。b.CaCO3+2HCl═CaCl2+CO2↑+H2O;Na2CO3,不成立c.部分变质
(4)密封,引流(或导流),防止溶液外溅。
某活动小组的同学查阅,传统腌制松花蛋的主要配料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小组同学将这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2C03、Ca(OH)2
乙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Na2C03
丙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Ca(OH)2
丁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
【交流与评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______同学的猜想不合理。理由一是_________________;理由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与探究】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倾倒一定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得出该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NaOH、Na2C03的结论,证实了自己的猜想。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Na2C03溶液无现象,据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又重新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得出了和乙同学相同的结论。丁同学为了验证上述结论也取原滤液向其中滴加了少量稀盐酸,却发现无气泡产生。
【解释与结论】大家经过分析找出了丁同学所用试剂与乙同学相同,却没有看到气泡的原因。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上述四位同学的共同努力,大家终于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得出了正确结论。
【答案】(1)甲;滤液中一定存在氢氧化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在溶液中不共存;
(2)有白色沉淀生成;
(3)加入少量的盐酸,会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因此未观察到有气泡生成;
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若甲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则说明 ;
(2)乙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方程式为 ;
(3)丙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有白色沉淀产生。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①一定含有的物质:碳酸钙、指示剂、水和 (写物质名称)。
②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同学们有如下猜想。
小雪认为:只有碳酸钠 小博认为:只有氢氧化钙 小濛认为: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 。(写一种猜想)
【实验设计】小博和小濛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静置 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小博认为自己的猜想正确。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 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小濛认为自己的猜想正确。
【交流评价】请你评价小博和小濛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
。
【答案】(1)溶液中已没有氢氧根离子
(2)气球变大; 2NaOH+CO2═Na2CO3+H2O
【交流讨论】氯化钠;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交流评价】小濛正确 小博错误,有可能是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也是同样的现象
六、根据未知物质的信息进行探究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化学实验室发现一瓶没有标签的淡黄色粉末,同学们对探究该粉末产生浓厚兴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这种淡黄色粉末是什么?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查阅资料】①硫是淡黄色粉末,不溶于水;②过氧化钠(Na2O2)是淡黄色粉末,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一种气体;在呼吸面具中和潜水艇里常用作供氧剂。
【猜想与探究】猜想:淡黄色粉末可能是:a.硫;b.过氧化钠;c.硫和过氧化钠的混合物。
探究: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的成分。
【实验与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 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上述淡黄色粉末,再加入足量的蒸馏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a、c不成立,猜想b成立。
探究 ①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试管中 木条复燃 生成物有________
②往①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物有氢氧化钠
【继续探究】小组的同学对过氧化钠能作为供氧剂也很感兴趣,大家讨论认为可能是CO2在常温下能与过氧化钠反应有关,于是设计右图所示的装置继续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CO2从a口处通入装置内,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装置b口处 木条复燃 CO2在常温下能与过氧化钠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取出充分反应后的固体生成物于试管中,往试管内滴加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有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
【交流与比较】与我们学过的制氧气方法相比,常选用过氧化钠作为呼吸面具和潜水艇的供氧剂的主要理由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气泡产生 氧气 无色酚酞试液(合理即可) 酚酞试液变红(与操作对应)
【继续探究】2CO2+2Na2O2=2Na2CO3+O2↑;
【交流与比较】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反应消耗了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小云同学对烧煮食物的某种固体酒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她的探究过程吧!
【提出问题】固体酒精是固态的酒精吗?
【查阅资料一】酒精,学名乙醇,化学式为C2H6O,熔点为-114.1℃,沸点为78.5℃,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得出结论】小云认为固体酒精不是固态的酒精,她作出该判断的理由是: 。
【实验探究Ⅰ】
取少量固体酒精置于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固体酒精完全燃烧后,蒸发皿中残余了少量白色固体。
【提出新问题】白色固体究竟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二】由硬脂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硬脂酸钠作为凝固剂,酒精填充在硬脂酸钠骨架间隙中即可得到固体酒精。固体酒精在较高的温度下燃烧时,硬脂酸钠可完全转化为硬脂酸和氢氧化钠,硬脂酸和酒精均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探究Ⅱ】请你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用铂丝蘸取该固体在酒精灯上灼烧。 火焰呈黄色 固体中含有Na+。
② 将该固体置于足量蒸馏水中。 固体全部溶解。 固体可溶于水。
③ 取少量①所得溶液,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并振荡。 溶液变蓝。 溶液为碱性。
④ (此格不必填写)
实验结论:小云认为该白色固体为 。
【联想与解释】小云联想到老师用玻璃导管将纯净的氢气导出并点燃时,燃烧火焰为黄色,其原因可能是: 。
【答案】【得出结论】酒精的熔点为-114.1℃,即在常温下,酒精不可能为固态;
【实验探究Ⅱ】取少量①所得溶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待充分反应后,滴加数滴无色酚酞试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红;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联想与解释】玻璃导管的成分中可能含有钠离子
a
b
CO2
过氧化钠
第1页酸碱盐实验探究练习强化
一、有关酸和碱性质的探究实验
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 性,还可能呈 性。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无色酚酞试液变________ 溶液呈碱性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溶液呈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与思考】
(1)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 (填写微粒符号),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向溶液中逐滴加入 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得到氯化钠晶体,该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 ,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所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小京同学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过滤后得到无色溶液,他说:“我制得了氢氧化钠溶液!”
小欢同学却说:“这种无色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钠。”他提出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试管取无色溶液少许,滴入2滴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无色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小妮认为小欢的实验方案也不严密,不能证实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妮设计了另一个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色溶液中确实含有氢氧化钠
我认为:小欢和小妮的实验是为了证实小京结论的可靠性,小京的结论不可靠,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然小妮的实验可靠性比小欢的实验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
为探究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出了下列4种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任意一种实验装置,简述出现的实验现象,解释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选择的实验装置是 。实验现象为: 。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是: 。
(2)小明同学认为实验(1)不足以说明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同学质疑的依据是: 。
(3)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请小明选用不同类别的试剂设计实验证明CO2和NaOH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实验(1)的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中含有 ,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将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的气泡放出。这一现象激发起同学们的探究欲望,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从物质组成元素的角度,放出的气体可能是SO2、O2、H2。
【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它能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
【方案设计】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方案:
(1)甲同学认为是O2,则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是SO2,则只需将放出的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称量通气前后洗气瓶的质量。写出S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了如下组合实验方案,排除和验证猜想的气体。
如果放出的是O2和H2,你认为方案中的安全隐患是 。
丙同学认为:为确保安全,实验前应先收集一试管气体,用拇指 ,若不发出
________________,方可采用上面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经丙同学确认安全后,小组同学首先对装置A进行称量,再将收集到的气体从a通入,过
一会儿点燃B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发现表面含CuO的铜网由黑色变为光亮的红色;停止通气,再
次称量装置A,发现质量无增减。
结论: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
【思维拓展】
(1)由上述实验可以推出,硫酸铜溶液中可能含有____________物质。
(2)不通过称量,如何判断S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呢?有一同学设计了图C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就得出S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结论。其他同学认为这一方案不严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中和反应探究
在化学实验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完成分组实验:自己设计方案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下面是来自不同小组的三位同学的实验过程,请你帮助他们分析、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活动与探究】
(1)欢欢同学先按如图所示的方法向试管中加入约2 mL的氢氧化钠溶液,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请你指出欢欢同学操作中的错误: ;
(2)迎迎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 mL的氢氧化钠溶液,又倾倒了一些稀盐酸之后,她想起还没有加入指示剂,于是又补加了几滴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仍呈无色,于是她认为此时恰好完全反应。你认为迎迎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
(3)妮妮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 mL的氢氧化钠溶液,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但在滴人稀盐酸的过程中,妮妮观察到曾有少量气泡出现。请你帮助她分析产生气泡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
【反思与评价】
(1)请你帮迎迎想一想,要想证明她得出的“恰好完全反应"的结论是否正确,应选择的试剂是: 。
(2)根据以上三位同学的实验过程,请你思考一下,为了保证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
【拓展与应用】请举一例说明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
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却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强调“测得的pH小于7”的理由: 。
方案二: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②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1)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目的是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2)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由此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结论1:说明Na2CO3溶液呈 性;
结论2: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很大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度过大:①实验方法__________,②观察到的现象 。
方案三: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该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 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
编号 盐酸 NaOH溶液 Δt/℃
1 3.65% 2.00% 3.5
2 3.65% 4.00% x
3 7.30% 8.00% 14
(1)表中x = 。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右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三、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端午阳节后,小丽带着快乐的心情返回学校。当她来到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由此,激发了她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提出猜想】小丽的猜想:NaOH溶液部分变质,溶液中的溶质是 。
你的新猜想: 。
【实验探究】小丽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小丽实验时的现象
实验步骤 现象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
取少量NaOH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然后再滴加酚酞试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 NaOH溶液部分变质
假设你的猜想正确,并按小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则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1)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 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代小丽实验中CaCl2溶液的是 (填序号),原因是: 。
(2)小丽第二次滴加的试剂除用指示剂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替代,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
【拓展应用】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 。
同学们知道氢氧化钠容易变质,现对一瓶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已经变质
【试验设计】四位同学分别取等量的溶液于试管中。
甲同学:向其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乙同学:向其中滴加几滴稀盐酸,没有明显现象,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
丙同学: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
丁同学:向其中滴加几滴氯化钙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
丁同学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实验结论】通过四名同学的实验可以说明此氢氧化钠溶液 变质。
【交流与评价】
(1)甲同学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依据此现象能否得到正确结论,请进行评价 。
(2)对乙、丙两名同学选用同种试剂进行的实验,却得到相反的结论,进行评价,并谈谈你的理由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氧化钙、氢氧化钙变质探究
为了提高实验探究能力,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一包白色粉末,它可能是碳酸钙、氢氧化钙或两种物质的混合物。
(1)为确定白色粉末的成分,实验时需要用到两种物质性质的不同点,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
方案Ⅰ:取样品加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白色粉末是碳酸钙。
方案Ⅱ:取样品加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白色粉末是氢氧化钙。
方案Ⅲ:取样品加入试管中,加水振荡,静置,下层有不溶物,上层清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则白色粉末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
以上三种方案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_______(填方案序号),分析该方案表述的实验现象,其不合理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请再设计一种方案,证明该粉末是两种物质的混合物,简要写出实验的操作及现象。
据报道:三岁的女孩晶晶吃完米糕,玩耍食品包装袋内的生石灰干燥剂袋,不慎将其撕破后,生石灰粉末飞入眼中导致双眼受伤。
(1)请根据生石灰的性质分析造成此事故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凡留意到家里的一袋生石灰干燥剂的包装袋破损已久,于是猜想这袋干燥剂可能变质了。请你与小凡一起对这袋干燥剂的成分进行探究。
①猜想:这袋干燥剂可能含有:CaO、Ca(OH)2、___________(写化学式)。
②设计实验并验证,请将以下内容补充完整:
实验仪器:胶头滴管、_____________。
实验药品:蒸馏水、酚酞试液、稀盐酸。
实验内容(所需实验用品从上述仪器、药品中选择):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品放入_________中,加适量的________,振荡、静置,向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溶液浑浊,静置后容器底部有沉淀;溶液颜色变________。 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
将Ⅰ中上层液体倾出,向剩余固体中滴加_________。 有气泡产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结论:这袋干燥剂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
期末化学实验老师整理药品时,拿出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钙粉末[Ca(OH)2],他让小刘和小赵对这瓶氢氧化钙粉末的组成进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钙是否已经生成碳酸钙(CaCO3)而变质?
(2)进行猜想:
A:氢氧化钙全部变为碳酸钙;B:氢氧化钙部分变为碳酸钙;C:氢氧化钙没有变质。
(3)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下表是对猜想A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示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适量水,搅拌,过滤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②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盐酸 ①滤液不变色②有气泡产生 氢氧化钙全部变为碳酸钙
请你另选择一种猜想参与探究,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适量水,搅拌,过滤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②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盐酸 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4)原理与用途:
①氢氧化钙俗称 ,农业上一般采用氢氧化钙改良 性土壤(选填“酸”或“碱”)。
②氢氧化钙变质是由于与空气中的 发生反应的缘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因此氢氧化钙应 保存。
五、多个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和固体NaOH的混合物,极易与空气中水蒸汽和CO2反应而变质。某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作了如下探究:
(1)【猜想】
猜想Ⅰ:没有变质,“碱石灰”只含有CaO、固体NaOH;
猜想Ⅱ:已完全变质,“碱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和Na2CO3。
则CaO与水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 。
(2)【实验】如下图所示:
(3)【判断】
a.若Ca(OH)2、CaCO3和Na2CO3投入到水中不会放热,则由操作②现象判断:猜想Ⅱ (填:成立、不成立)
b.操作④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由操作⑤⑥的现象判断:滤液中含有 (写化学式);由此判断猜想Ⅰ (填:成立、不成立)。
c.综合a和b的结论,判断该样品变质情况为 。
(4)【拓展】由上述实验说明,实验室中“碱石灰”应 保存;操作③中玻棒的作用是 。
某活动小组的同学查阅,传统腌制松花蛋的主要配料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小组同学将这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2C03、Ca(OH)2
乙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Na2C03
丙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Ca(OH)2
丁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
【交流与评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______同学的猜想不合理。理由一是_________________;理由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与探究】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倾倒一定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得出该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NaOH、Na2C03的结论,证实了自己的猜想。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Na2C03溶液无现象,据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又重新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得出了和乙同学相同的结论。丁同学为了验证上述结论也取原滤液向其中滴加了少量稀盐酸,却发现无气泡产生。
【解释与结论】大家经过分析找出了丁同学所用试剂与乙同学相同,却没有看到气泡的原因。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上述四位同学的共同努力,大家终于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得出了正确结论。
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若甲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则说明 ;
(2)乙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方程式为 ;
(3)丙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有白色沉淀产生。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①一定含有的物质:碳酸钙、指示剂、水和 (写物质名称)。
②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同学们有如下猜想。
小雪认为:只有碳酸钠 小博认为:只有氢氧化钙 小濛认为: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 。(写一种猜想)
【实验设计】小博和小濛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静置 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小博认为自己的猜想正确。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 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小濛认为自己的猜想正确。
【交流评价】请你评价小博和小濛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
。
六、根据未知物质的信息进行探究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化学实验室发现一瓶没有标签的淡黄色粉末,同学们对探究该粉末产生浓厚兴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这种淡黄色粉末是什么?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查阅资料】①硫是淡黄色粉末,不溶于水;②过氧化钠(Na2O2)是淡黄色粉末,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一种气体;在呼吸面具中和潜水艇里常用作供氧剂。
【猜想与探究】猜想:淡黄色粉末可能是:a.硫;b.过氧化钠;c.硫和过氧化钠的混合物。
探究: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的成分。
【实验与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 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上述淡黄色粉末,再加入足量的蒸馏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a、c不成立,猜想b成立。
探究 ①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试管中 木条复燃 生成物有________
②往①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物有氢氧化钠
【继续探究】小组的同学对过氧化钠能作为供氧剂也很感兴趣,大家讨论认为可能是CO2在常温下能与过氧化钠反应有关,于是设计右图所示的装置继续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CO2从a口处通入装置内,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装置b口处 木条复燃 CO2在常温下能与过氧化钠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取出充分反应后的固体生成物于试管中,往试管内滴加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有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
【交流与比较】与我们学过的制氧气方法相比,常选用过氧化钠作为呼吸面具和潜水艇的供氧剂的主要理由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云同学对烧煮食物的某种固体酒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她的探究过程吧!
【提出问题】固体酒精是固态的酒精吗?
【查阅资料一】酒精,学名乙醇,化学式为C2H6O,熔点为-114.1℃,沸点为78.5℃,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得出结论】小云认为固体酒精不是固态的酒精,她作出该判断的理由是: 。
【实验探究Ⅰ】取少量固体酒精置于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固体酒精完全燃烧后,蒸发皿中残余了少量白色固体。
【提出新问题】白色固体究竟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二】由硬脂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硬脂酸钠作为凝固剂,酒精填充在硬脂酸钠骨架间隙中即可得到固体酒精。固体酒精在较高的温度下燃烧时,硬脂酸钠可完全转化为硬脂酸和氢氧化钠,硬脂酸和酒精均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探究Ⅱ】请你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用铂丝蘸取该固体在酒精灯上灼烧。 火焰呈黄色 固体中含有Na+。
② 将该固体置于足量蒸馏水中。 固体全部溶解。 固体可溶于水。
③ 取少量①所得溶液,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并振荡。 溶液变蓝。 溶液为碱性。
④ (此格不必填写)
实验结论:小云认为该白色固体为 。
【联想与解释】小云联想到老师用玻璃导管将纯净的氢气导出并点燃时,燃烧火焰为黄色,其原因可能是: 。
a
b
CO2
过氧化钠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