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测六 第二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2.5-2.6)
、选择题
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多年前我国已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现代人们已能生产新型陶瓷材料,如用氧化铝等为原料生产的陶瓷已制造发动机零件。下列有关氧化铝陶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B.该陶瓷中的原料氧化铝属于非金属氧化物
C.该陶瓷耐高温、强度高
D.该陶瓷耐酸、碱等化学物质的腐蚀
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步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S SO2 H2SO4
B.CuO CuSO4 CuCl2
C.Fe Fe2O3 Fe(OH)3
D.CO2 Na2CO3 NaOH
现代科技的发展,促使新型材料研究日益向微观层次深人,产生了纳米材料。纳米材料与普通材料相比,在机械强度磁、光、声、热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下列关于纳米材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纳米材料是指其基本颗粒在0.01~1纳米范围内的材料
B.纳米陶瓷比普通陶瓷具有更好的韧性
C.用纳米油墨书写的字迹色泽更好
D.添加了纳米铅粉末的固体燃料会使火箭推进器的速度加快
如图,给出了三种物质可能存在的转化关系,根据所学的物质性质及化学变化规律,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不能一步实现转化的有①②
B.实现③转化,可通至氢氧化钠溶液
C.实现④转化,可加入稀硫酸
D.实现⑥转化,可加入氢氧化钾溶液
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试剂正确的是( )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试剂
A 稀盐酸和稀硫酸 硝酸银溶液
B 氢氧化钡固体和氯化钡固体 水
C 氧气、二氧化碳气体 澄清的石灰水
D 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酚酞试液
A.A B.B C.C D.D
金属钛(Ti)抗腐蚀性能好,露置于空气中数年,仍光亮如初.以金红石(主要成分是TiO2)为原料生产金属钛的步骤主要有:①在高温下,向金红石与焦炭的混合物中通入氯气(Cl2),得到TiCl4和一种可燃性气体;②在稀有气体环境和加热条件下,用Mg和TiCl4反应得到Ti和MgCl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属钛在常温下不与O2反应
B.②中的稀有气体的作用是隔绝空气
C.①中的反应TiO2+C+2Cl2=TiCl4+CO2
D.②中发生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实验室发现一瓶标签脱落的固体试剂,小王分别取少量的该固体进行了下列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该固体最可能是( )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检测水中加入固体前后液体的pH 固体不溶解,液体的pH几乎没变化
检测盐酸中加入固体前后溶液的pH 固体溶解,无气体放出,溶液pH增大
A.金属单质 B.非金属单质 C.碳酸盐 D.金属氧化物
一定质量的Zn加入到含有Fe(NO3)2和AgNO3两种物质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液仍为浅绿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滤液中一定有Zn2+、Fe2+ ②滤液中可能有Ag+ ③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Fe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小红同学向盐酸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记录滴入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x)与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图中,当碳酸钠溶液加至a点时,溶液中Na2CO3正与BaCl2发生反应
B.②图中,当碳酸钠溶液加至b点时,所得溶液的pH=7
C.③图中,当碳酸钠溶液加至c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钡
D.④图中,当碳酸钠溶液加至d点时,溶液中BaCl2与Na2CO3恰好反应完全
、填空题
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把该气体依次通过下图所示装置后,测得装有浓硫酸的装置质量增加,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质量不变。
(1)该气体中一定不存在 。
(2)若实验中还观察到 现象,就可以证明原气体中存在氢气。
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氢氧化钠、硝酸钠、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小金同学为探究其成分完成了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等分为两份;
②往一份无色溶液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沉淀质量与所加稀硫酸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③往另一份无色溶液中通入适量的CO2,产生白色沉淀。
请回答:
(1)仅根据②推测原样品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 ;
(2)原样品的所有可能组成是 。
学习了物质分类与性质后,某同学绘制了部分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图。图中“__ ”表示相邻两类物质的反应。
(1)其中③能否用于制取FeCl2? (填“能”或“不能")。
(2)请写出图中一种制取FeCl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祖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滤渣a的成分是 。
把铁粉和硫粉以适当的质量比均匀混合,堆放在石棉网上,然后用烧红的玻璃棒的一端接触混合物。这时部分混合物迅速变成红热状态,移开玻璃棒后,反应继续剧烈进行,混合物全部呈红热状态,冷却后得到黑色的固体化合物——硫化亚铁。
(1)这一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 。
(2)铁跟硫反应时是吸收热量还是放出热量? 。
(3)用什么实验可以证实反应中铁已从游离态变成化合态 。
(4)从理论上计算,为使铁粉和硫粉都能全部反应,两者最佳质量比应是 。
、实验探究题
科学课上,小金同学总结出“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盐通常是可溶的”。老师告诉小金同学有“通常”就有“例外”,能否找到某些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证据呢?小金同学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①水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一般朝着溶液中离子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减小的方向进行。
②了解到某些难溶性盐的溶解能力和颜色。
【实验取证】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 AgNO3 溶液,再加入过量 NaCl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往该试管中加入少量 KI 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
【分析讨论】
(1)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 NaCl 溶液?请说明理由 。
(2)写出加入少量 KI 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AgI 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AgCl(选填“大于”、“等于”
或“小于”)。
【得出结论】某些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之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uSO4、Ca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所组成。小文为了确定它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操作a的名称是 ,其中必须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
(2)写出蓝色沉淀的化学式: 。
(3)白色固体是 ,它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小文通过实验后认为,这包固体粉末中只有两种物质,他的判断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 。
、解答题
废弃的定影液中含有一定量的AgNO3,某课外活动小组从摄影店收集到一些废弃的定影液,准备将其中的银以单质形式全部回收.他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1)同学甲提出试剂A选用铁粉,此时试剂D应该选用 ;同学乙提出试剂A选用铜粉,此时试剂D应该选用 ;在这两种方法中,你认为同
学 (填甲或乙)的方法较合理,理由是 。
(2)操作a是 ,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
(3)若取用同学甲的方法,写出加入试剂A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硝酸银与生成的银的质量比为 ,如果取废弃的定影液2000g,最终回收得到5.4g的银,则这2000g废弃的定影液中含有的硝酸银的质量为 g。
铁常用的是合金生铁和钢,通常通过金属冶炼制的。
(1)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可用于炼铁。某地出产一种赤铁矿,其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64%,90 吨该赤铁矿经过充分冶炼,最多可生产含铁 96%的生铁多少吨?
(2)实验室常用还原剂还原氧化铁。某学生小组对过量碳粉与氧化铁反应产物中气体的成分进行研究。
①提出假设:该反应的气体产物全部是二氧化碳。
②设计方案:将一定量的氧化铁在隔绝氧气条件下与过量炭粉完全反应(如图),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③查阅资料:氮气不与碳、氧化铁发生反应,可用来隔绝氧气。
④实验操作:
Ⅰ称取 3.2g 氧化铁与 2g 碳粉均匀混合,放入 48.48g 的玻璃管中,按如图装置连接;
Ⅱ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其目的是 ;
Ⅲ夹紧 T 处弹簧夹,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Ⅳ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称得玻璃管和固体的总质量为 52.24g。
⑤数据处理:经计算,参加反应的碳元素质量为 0.48g,氧元素质量为 0.96g。
⑥得到结论: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得出原假设不成立,理由是 。
市面上出售的“水壶一次净”能较好地除去水壶中的水垢,为确定它的成分和使用范围,某同学通过以下实验进行探究:取少量样品滴加硝酸银后,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经实验,该同学得出结论,主要成分是盐酸,你认同吗?请说明理由。若不认同,请改进实验方案。
周周测六 第二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2.5-2.6)答案解析
、选择题
B
【解析】根据陶瓷的性质、氧化物的定义及分类解答。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其耐高温、耐酸、碱等化学物质的腐蚀,强度高。氧化物按照组成分为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题中信息为:氧化铝陶瓷为新型陶瓷材料,该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因氧化铝为无机物),该陶瓷,耐酸、碱等化学物质的腐蚀(陶瓷的性质),但该陶瓷中的原料氧化铝不属于非金属氧化物,而是金属氧化物。
故答案为:B
C
【解析】根据所涉及物质的性质,分析能否只通过一个反应而实现即可。①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铜在氧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①符合题意;
②氯化钠无法与碳酸盐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氯化物的溶液,因为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故②不合题意;
③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③符合题意;
④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故④符合题意。
因此①③④每一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
故选C。
D
【解析】根据所给物质间的转化分析,熟记各物质的性质,由此判断所给物质间是否能发生反应,且是否生成对应的物质。
A.二氧化硫与水化合形成亚硫酸,不符合题意;
B、硫酸铜与稀盐酸不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C、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且氧化铁与水不能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A
【解析】根据纳米材料的定义及性能分析。
A.纳米材料是指颗粒直径在1~100nm范围内的材料,符合题意;
B、纳米陶瓷比普通陶瓷具有更好的韧性 ,不符合题意;
C、纳米材料与普通材料相比,性能更好,用纳米油墨书写的字迹色泽更好 ,不符合题意;
D、纳米材料与普通材料相比机械强度、磁、光、声、热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添加了纳米铅粉末的固体燃料会使火箭推进器的速度加快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D
【解析】根据二氧化碳、氢氧化钠、碳酸钠的化学性质确定各物质间的转化是否可以实现分析。
A.图示中只有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转化不能一步实验,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钠可与硫酸等酸类物质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转化为氢氧化钠要加入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而碳酸钠不能与氢氧化钾反应,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C
【解析】对于物质鉴别题,首先要掌握各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所需物质,再利用反应的不同现象加以区分,鉴别题时各物质的现象必须不能相同,否则无法区分。
A.盐酸和硝酸银反应产生白色氯化银沉淀,硫酸与硝酸银生成硫酸银微溶物质,现象相似,错误;
B、氢氧化钡秘氯化钡都能溶于水,不能鉴别,错误;
C、氧气与石灰水不反应,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能鉴别,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不能鉴别,错误;
故答案为:C。
C
【解析】 根据信息金红石与焦炭的混合物中通入Cl2,得到TiCl4和一种可燃气体知道反应物是二氧化钛和焦炭、氯气,产物是四氯化钛和一氧化碳;镁与TiCl4反应得到钛的反应分析反应类型,结合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不会参与化学反应,常做保护气等进行分析判断.
A.金属钛(Ti)抗腐蚀性能好,露置于空气中数年,仍光亮如初,说明金属钛在常温下不与O2反应,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不会参与化学反应,常做保护气,用来隔绝空气,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金红石与焦炭的混合物中通入Cl2,得到TiCl4和一种可燃气体知道反应物是二氧化钛和焦炭、氯气,产物是四氯化钛和一氧化碳,而不是二氧化碳,C错误,符合题意;
D、Mg和TiCl4反应得到Ti和MgCl2,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是单质和化合物,故属于置换反应,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D
【解析】根据题意,将固体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固体不溶解,说明该固体难溶于水;检测加入固体前后溶液的pH值,液体pH值几乎没变化;将固体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固体溶解,无气体产生,溶液pH增大,说明该固体能与稀盐酸反应,且没有气体生成;固体在灼烧状态下,通入纯净的CO,固体质量减轻,尾气中只检测到CO与CO2,说明该固体能与一氧化碳反应,一氧化碳夺取了固体中的氧,进行分析判断.
将固体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固体不溶解,说明该固体难溶于水;检测加入固体前后溶液的pH值,液体pH值几乎没变化;将固体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固体溶解,无气体产生,溶液pH增大,说明该固体能与稀盐酸反应,且没有气体生成;固体在灼烧状态下,通入纯净的CO,固体质量减轻,尾气中只检测到CO与CO2,说明该固体能与一氧化碳反应,一氧化碳夺取了固体中的氧,应为金属氧化物,因为金属氧化物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能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金属和二氧化碳.
A.金属单质不与一氧化碳反应,故选项错误.
B.非金属单质一般不与一氧化碳反应,故选项错误.
C.盐不与一氧化碳反应,故选项错误.
D.由上述分析,该固体最可能是金属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D
【解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知识分析解答。
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单质,再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铁单质。反应结束后,溶液依然为浅绿色,说明仍然存在二价铁离子,那么铁没有被完全置换出来。那么:
①锌和硝酸银没有完全反应,此时滤液中离子有剩余的银离子、锌离子和铁离子,滤渣中只有银单质;
②锌已经和硝酸银完全反应,但是还没有和硝酸亚铁反应,此时滤液中一定有锌离子和铁离子,没有银离子,滤渣中肯定有银单质;
③锌和部分硝酸亚铁反应,那么滤液中一定有锌离子和剩余的铁离子,肯定没有阴离子;而滤渣中肯定有银单质和铁单质。
则①②③都正确。
故选D。
B
【解析】向盐酸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时,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后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据此分析判断。
A.pH=7时,溶液中Na2CO3正与BaCl2发生反应,pH大于7时,说明氯化钡已经完全反应,故A错误;
B.当碳酸钠溶液加至b点时,即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过程中,所得溶液显中性,溶液pH=7,故B正确;
C.当氯化钠质量不变时,说明碳酸钠和稀盐酸、氯化钡已经完全反应,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故C错误;
D.当碳酸钠溶液加至d点时,溶液中HCl与Na2CO3恰好反应完全,继续加入碳酸钠溶液时氯化钡才开始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填空题
(1)CO/一氧化碳
(2)试管中黑色粉末变红色
【解析】根据浓硫酸的装置质量增加,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质量不变,判断出通过氧化铜装置后只有水没有二氧化碳来解答。
1.实验中装有浓硫酸的装置质量增加,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质量不变,说明气体通过氧化铜装置后只有水,那么该气体可能是氢气,也可能是原有的水蒸气,但一定没有一氧化碳;2.对于水蒸气和氢气中氢气具有还原性,能够还原氧化铜变成红色固体,因此若实验中观察到玻璃管内有红色物质生成,就可证明原气体中存在氢气.故答案为:1.CO/一氧化碳,2.试管中黑色粉末变红色。
(1)Na2CO3和Na2SO4
(2)BaCl2、NaOH BaCl2、NaOH、NaNO3
【解析】根据氯化钡与碳酸钠和硫酸钠都反应产生沉淀及氯化钡和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结合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进行分析。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样品中碳酸钠、硫酸钠与氯化钡不能同时存在;②往一份无色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立即产生沉淀,说明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钡,因碳酸钠和硫酸钠会与氯化钡反应产生沉淀,所以固体样品中一定不含硫酸钠和碳酸钠;③往另一份无色溶液中通入适量的CO2,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固体中还一定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淀;
(1) 仅根据②推测原样品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 Na2CO3和Na2SO4 ;
(2) 原样品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钡,一定不含碳酸钠和硫酸钠,可能含硝酸钠,所有可能组成是 BaCl2、NaOH或BaCl2、NaOH、NaNO3 ;
故答案为:(1) Na2CO3和Na2SO4 ;(2) BaCl2、NaOH;BaCl2、NaOH、NaNO3 。
(1)不能
(2)Fe+2HCl══FeCl2+H2↑;Fe+CuSO4══FeCl2+Cu;Fe(OH)2+2HCl══FeCl2+2H2O;FeCO3+2HCl══FeCl2+H2O+CO2↑;(其他合理也对)
【解析】(1)根据复分解反应定义分析;
(2)根据铁发生置换反应产生亚铁盐,酸和碱反应可生成盐等分析。
(1) ③ 是碱和盐的反应,若制取氯化亚铁,则需氢氧化亚铁与盐酸盐反应,而氢氧化亚铁为沉淀,不能与盐酸盐发生反应,所以不能制取氯化亚铁;
(2)铁与盐酸或氯化铜等发生置换反应或氢氧化亚铁与盐酸反应等都能生成氯化亚铁,由此写出方程式即可。
故答案为:(1)不能;(2) Fe+2HCl══FeCl2+H2↑;Fe+CuSO4══FeCl2+Cu;Fe(OH)2+2HCl══FeCl2+2H2O;FeCO3+2HCl══FeCl2+H2O+CO2↑;(其他合理也对) 。
(1)引流
(2)CaCO3和Mg(OH)2
【解析】(1)根据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为引流分析;
(2)根据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盐酸,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溶于盐酸,再由产生二氧化碳质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钙质量,从而确定滤渣成分分析。
(1)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样品加水得滤渣a,加足量稀盐酸,滤渣全部溶解,说明滤渣中一定不含硫酸钡,可能含氢氧化镁和碳酸钙,产生二氧化碳0.44克,设产生0.44克二氧化碳反应的碳酸钙质量为x
CaCO3 ---CO2
100 44
x 0.44g
100:44=x:0.44g
x=1g,而滤渣a质量为1.5g,则可证明滤渣a的成分是 CaCO3和Mg(OH)2 。
(1)Fe+S FeS
(2)放出热量
(3)用磁铁吸引,若没有物质被吸引则铁已从游离态变成化合态
(4)7∶4
【解析】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分析,确定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从而写也反应方程式,利用方程式确定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1)由题中所给信息可知,该反应为铁与硫加热条件下生成硫化亚铁的反应;(2)由题意可知,铁与硫用烧红的玻璃棒接触后反应部分混合物迅速变成红热状态,移开玻璃棒后,反应继续剧烈进行,混合物全部呈红热状态,由此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3)铁有铁磁性,能被磁铁吸引,所以可用磁铁吸引,若不能被吸引则说明铁从游离态变成了化合态;(4)由方程式可知铁与硫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56:32=7:4.
、实验探究题
(1)使银离子全部沉淀
(2)KI+AgCl=AgI+KCl
(3)小于
【解析】(1)实验要找到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证据,所以溶液中不能存在两种可溶性盐反应产生沉淀的可能;(2)根据复分解反应离子相互交换的规律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根据查阅的资料“水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一般朝着溶液中离子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减小的方向进行”可解释不溶物AgCl与溶液KI为什么能发生反应的原因。
(1)实验过程中是先加入AgNO3,再加入过量NaCl溶液,再往试管中加入少量KI溶液,由实验目的可知,先让AgNO3与NaCl溶液反应产生AgCl沉淀,再让生成的AgCl沉淀与KI混合看能否发生反应,所以滴入KI时溶液中不能有AgNO3,所以要加入过量的NaCl溶液将AgNO3都消耗掉,归纳理由是:若AgNO3过量.AgI沉淀可能是过量AgNO3与KI反应生成的,无法说明该反应一定;(2)根据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可写出AgCl和K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gCl+KI=AgI+KCl;(3)从查阅到的资料“水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一般朝着溶液中离子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减小的方向进行”,可得出原因是AgI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小于AgCl。
故答案为:(1)使银离子全部沉淀;(2)AgCl+KI=AgI+KCl;(3)小于
(1)过滤;漏斗
(2)Cu(OH)2
(3)碳酸钙;CaCO3+2HCl=CaCl2+H2O+CO2↑
(4)错误;无法判断是否存在Na2SO4
【解析】(1)过滤操作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两种状态的物质,据此分析需要的仪器;
(2)氢氧化铜是一种蓝色沉淀;
(3)碳酸钙是一种白色沉淀;
(4)根据推断的物质一定含有碳酸钙、硫酸铜,可能含有硫酸钠分析。(1)经过操作a得到难溶性固体和蓝色溶液,可知a是过滤,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玻璃棒和漏斗,其中缺少的玻璃仪器是漏斗;
(2)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可知含有硫酸铜,所以蓝色沉淀的名称氢氧化铜,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
(3)碳酸钙难溶于水,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4)经过推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碳酸钙、硫酸铜,根据现有现象无法知道是否含有硫酸钠,因此认为这包固体粉末中只有两种物质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无法判断是否存在Na2SO4。
、解答题
(1)稀硫酸(或稀盐酸);硝酸银溶液;甲;用铁比用铜更经济,而且用稀硫酸(或稀盐酸)除去过量的铁粉也比较简便和经济
(2)过滤;漏斗
(3)2AgNO3+Fe═Fe(NO3)2+2Ag;85:54;8.5
【解析】(1)要将废弃的定影液中的银以单质的形式回收,可采用活动性比银强的金属置换银,铁可与酸反应,而铜银都不与酸反应。
(2)不溶固体与液体分离采用过滤的方法,过滤时用到滤纸、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1)从甲和乙的实验方案可以看出虽然两种方案均可得到银,但乙方案中得到的混合物中的铜不易除去,而甲方案中得到的混合物中的铁能与盐酸或硫酸反应而被除去;铁可以和酸反应而银不能用,所以乙方案中可用稀硫酸(或稀盐酸)除去过量的铁粉的方法来分离铁粉和银粉,而铜粉和银粉都不和酸反应,故选硝酸银溶液把多余的铜置换出来,在这两种方案中,用铁比用铜更经济,而且用稀硫酸(或稀盐酸)除去过量的铁粉也比较简便和经济。
(2)不溶固体与液体分离采用过滤的方法,过滤时用到滤纸、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
(3)甲提出试剂A选用铁粉,铁粉会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根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方程式为:2AgNO3+Fe═Fe(NO3)2+2Ag;
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之和之比,此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硝酸银与生成的银的质量比=2×170:2×108=85: 54;
设这2000g废弃的定影液中含有的硝酸银的质量为x,
2AgNO3+Fe=Fe (NO3) 2+2Ag
340 216
x 5.4g
x=8.5
所以这2000g废弃的定影液中含有的硝酸银的质量为8.5g。
故答案为:(1)稀硫酸(或稀盐酸);硝酸银溶液;甲;用铁比用铜更经济,而且用稀硫酸(或稀盐酸)除去过量的铁粉也比较简便和经济
(2)过滤;漏斗
(3)2AgNO3+Fe═Fe(NO3)2+2Ag;85:54;8.5
(1)解:设生产含铁 96%的生铁的质量为 x。
Fe2O3+3CO 2Fe + 3CO2
160 112
90t×64% x×96%
x=42t
答:生产含铁 96%的生铁的质量为 42t。
(2)排出装置内的氧气(或空气),防止对实验产生干扰;据⑤计算,反应后气体中 C.O 原子的个数之比为 2:3,与二氧化碳实际构成不符合
【解析】根据碳与氧化铁反应的过程及数据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分析,利用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先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根据方程式量的关系找出相关物质的相对质量比,再从题中找出已知物质的质量,利用相对质量比与实际质量比相等利出比例式求解。
(2)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干扰实验的结果,所以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以排出装置内的空气;根据⑤计算,反应后气体中 C.O 原子的个数之比为,与二氧化碳实际构成不符合,所以原假设不成立。
不合理,在增加一个实验,取少量样品,加入金属锌,看到冒气泡
【解析】(1)与硝酸银中的银离子反应产生沉淀的离子很多,可以是Cl-,也可以是CO32-等离子,滴入稀硝酸不消失的只有Cl-;(2)含Cl-的物质不一定就是盐酸也可以是某种氯盐。
该同学以实验中看到“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说明水壶一次净中含有Cl-,但不能确定就是盐酸也可以是一些氯盐,在证实是盐酸还要检验H+,可以增加一个实验:取少量样品,加入金属锌,看到冒气泡。
故答案为:不合理,在增加一个实验,取少量样品,加入金属锌,看到冒气泡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