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74~76页信息窗1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3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1~10各数的认识,包括数的读、写、组成、大小比较,以及1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等内容。学生在第二单元认识10时已经知道了10个一是1个十,认识了数位个位、十位,并且知道个位满10向十位进1,初步了解了十进制。本单元重点是认读11~20各数,直观认识11~20的含义,会计算11~20内的整十加几,十几减十或十几减几不退位的计算。本节重点:体验数位的作用,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本单元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数感、几何直观空间想象和推理意识。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实物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地读写各数,能正确排序。
知道20以内各数的组成。
借用计数器初步体验数位的作用。
能够正确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理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数、读、写11~20各数,掌握这些数的组成、顺序及比较大小。掌握数位个位和十位。
借助计数器体验数位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验数位的作用。
[教具]
树叶图片、小棒和计数器等。
[学具]
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1.课件播放秋天的落叶以及粘贴画。
师:这是我们校园的一角,落叶铺满了地面,有的同学利用落叶设计了一些树叶粘贴画,我们一起来看看。
2.学生提出问题:粘贴画一共用了几片叶子?
师:关于这幅粘贴画,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这里用了绿叶子和红叶子
教师评价引导:用分类的眼光看问题,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师: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1:这幅粘贴画用了几片绿叶子?
预设2:这幅粘贴画中,绿叶子和红叶子一共用了几片?
师:我们就一起来解决“一共用了几片叶子”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借季节特点和学生熟悉的真实的校园场景,快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本节课相关的学习内容上来。
二、探究新知,认数。
1.学生借助实物探究新知,认识11。
(1)利用树叶图片直观认识11。
摆一摆,利用直观树叶图片一个一个地数,认识11。(和学生在黑板上一片一片摆出来)
这里和学生摆的过程也是学生一片一片数的过程,借助实物感受单位的累计可以得出总数。
(2)体会一一对应关系,渗透应用一一对应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11片里面我们摆了多少个1片?
预设:11个1片。
师:看来通过摆一摆,我们知道了11片里面有11个一片。我们还可以用小棒代替叶子摆一摆,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学生用小棒摆)
预设1:学生摆11根。但不是和叶子一一对应摆的。
预设2:一一对应地摆了11根。
师:一根小棒对应着一片树叶来摆,这种摆法是“一一对应”。数学上我们经常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帮我们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明确11里面有11个一。
2.利用小棒直观认识11的组成。
摆一摆,利用1捆小棒和1根小棒摆出11,体会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
先让学生明确10的认识中已经了解过10根小棒可以看做1个十。
师:我们也可说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3.利用计数器,体验位置值的作用。
(1)拨一拨,找对应关系。
师:怎么才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1,请你们拨一拨。
预设:学生在十位和个位上各拨一个珠子。
师:明明说的是拨出11,你们怎么就拨了2个珠子呢?
预设: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个一。
通过让学生说,了解学生能不能自己通过对应关系,感受到这里十位上的一个珠子相当于1捆小棒中的1个十。
师:原来十位上1个珠子相当于1捆小棒,个位上的1个珠子相当于1根小棒,这也是一种对应关系。
(2)辨一辨,体会数位的作用。
通过读写11,教师带领学生用拟人化的方式知道11中十位上的“1”和个位上的“1”表示的意思不一样。
师:看来十位和个位上的数会说话。(指着十位上的“1”)它说我表示……(1个十);(指着个位上的“1”)它说我表示……(1个一)。
师小结:它们告诉我们“同样的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思不一样”。
4.借助计数器认识20。
师:看来十位和个位上的数会说话,我们认识了它就能读懂它。你c们能读懂下面数的含义吗?(在计数器个位上添一个珠子)
师:(指着计数器)1个十,2个一合起来读作“十二”。继续拨下去,拨到19,19再添1是多少呢?
预设1:20。
预设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预设3:2个十是20。
师:个位上的0能不写吗?
预设:如果不写这个0就成2啦。
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说的过程也是影响其他人思考的过程,然后在学生表达的基础上明确这里的0是起到占位的作用,一定要写。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小棒、计数器等3个不同层次的摆一摆和拨一拨,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分3个层次认识11。11里面有11个1;11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11中,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1”表示1个一。这为今后学生学习数的计算,体会数是单位的累计和有余数除法中高位余数和低位上的数合起来埋下认知的种子。
三、联系生活,找数。
师:刚才我们借助计数器认识了11~20各数。想一想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些数。
预设1:公交车上。
预设2:居民楼上。
师:看来只要大家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数学知识。看,桌面上有一些号码牌,我找同学上来摸一张,并大声读出上面的数,谁愿意上来?
预设:学生一个一个上来摸。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活动操作,比数。
1.摸一摸,贴一贴,掌握11~20的数序。
师:如果把刚才摸到的号码牌贴在这个数轴上,你们觉得哪个位置合适?请你们贴上去。
课件出示数轴:
师:你们发现它们是怎么排列的了吗?共同点是什么?
师:看,这些数就是按你们贴的顺序长在数轴上的,你们能在数轴上找到15的邻居吗?
预设:14、16。
3.利用学习经验,比较数的大小。
先让学生从找到相邻数开始
师:15的相邻数有两个,14和16。比一比,14和16谁大?
预设1:数一数,先数14,后数16。所以16大。
预设2: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16里有1个十和6个一。所以14小。
预设3:15的前面是14,后面是16,所以14小于16。
预设4:摆一摆,拨一拨。16大于14。
师:比较两个数大小,有不同的方法,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14<16。
这节课大家对11~20各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通过练习题来检测一些自己。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游戏的环节给11~20各数排序,能在学生学习即将疲劳的时间节点上激发学生玩一玩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主动掌握11~20的数序,主动结合生活经验比较数的大小,在多种方法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四、自我检测,巩固新知。
1.看谁做得最仔细。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本节课所学2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含义,计数器的练习题可以考查学生对本节重难点的掌握。
2.比较大小,以“开火车”的形式汇报。
【设计意图】“开火车”的形式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进来,便于全面了解学生对本节重点的掌握情况。
想一想:用到数学上的什么方法才能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利用数学上一一对应的思想能解决本问题。本题既考查学生思维又结合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还要学习相关的加法或减法计算,下节课我们接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