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9加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89~90页。
[教材分析]
“9加几”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开始,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对以后学习8加几、7加几的进位加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情境图呈现的是学生在阅览室读书的场景:椅子上坐着9个同学,空了一个座位,沙发上有6个同学。这些素材为“9加几”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受“9加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红点问题呈现了计算9+6=15的3种方法,分别为“接着数”“凑十法”“推算法”,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算法的多样性,让学生在合作、质疑、探究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目标]
1.借助学具操作,自主探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在与同伴交流过程中体会“9加几”算法的多样化,学会有个性的学习。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主动参与、质疑、交流和倾听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熟练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会解决“9加几”的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小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瞧,同学们正在阅览室进行读书呢。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椅子上有9个同学,沙发上有6个同学。
(2)上层有9本书,下层有5本书。
学生说信息时,教师一一板书数学信息。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找到的数学信息,你们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1)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读书?
(2)书架上下两层一共有多少本书?
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板书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上课开始时教师用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渗透热爱阅读的思想,激发学习兴趣。此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激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情境图中呈现的信息是学生发现读书的同学空了一个位子,为后续的探究问题埋下伏笔,引发学生思考。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解决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读书?
1.列出算式,体会加法的含义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提出了2个非常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1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读书”。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读书”需要用到哪些信息?你们能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
引导学生找出信息,并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师:怎样列算式?
预设:9+6=15。(师板书:9+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预设:要求一共有多少个人,就是把9和6合起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要求一共有多少,就是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9。
2.自主探究,同桌交流
师:9+6等于多少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利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用1根小棒表示1个同学,那么椅子上的9个同学怎么表示?沙发上的6个同学怎么表示?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呢?先自己摆一摆,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探索方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
(1)接着数。
黑板展示,学生边摆小棒边说:先摆9根小棒,再摆6根小棒,数一数,一共是15根小棒。
师:你是怎么数的?
预设:10、11、12、13、14、15。
追问:为什么要从10开始数?
预设:前面已经有9根了,接着9数就可以了。
教师引领全班一起接着数一数。
师:这种方法就叫“接着数”。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通过交流达成共识:这样数是正确的但太慢了,麻烦。
(2)凑十法。
黑板展示,学生边摆小棒边说:先摆9根小棒,再摆6根小棒,从6根小棒里拿1根放到9根里面,凑成10根,10根加上剩下的5根小棒,就是15根。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从6根小棒里面移1根小棒给9根小棒呢?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凑十。
师:和9凑成10后,再算10加几等于十几就简单了。
师:我们把这种凑成10的方法叫作“凑十法”。那为什么拿出1根小棒,而不拿出2根小棒或者3根小棒呢?
引导学生回答9还差1就是10,所以拿出来1就可以了。
观看动画,结合情境图理解。
师:我们来看情境图,椅子上的9个同学,还差1个就是10了,从6个同学中过来1个同学就变成了10个同学,沙发上还剩5个同学,10+5=15。
师:同学们,你们能像刚才这样重新摆一摆小棒,边摆边说想法吗?
学生活动。
师:让我们再来回顾小棒凑十的过程,要想凑成10,先要怎么算呢?
生:把6分成1和5,9+1=10,10+5=15。
引导学生把摆小棒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预设:6可以分成1和5,9+1=10,10+5=15。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同桌相互说一说。
(3)推算法。
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6=16,16-1=15。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把9看成10,10+6=16,多算了1个,所以16-1=15。
师小结:这种方法就叫“推算法”。(板书:推算)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学说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上述理念,本环节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交流、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探究9+6的计算方法中,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再和同桌交流,最后让学生到黑板来展示。教师分别呈现了3名同学的不同方法,每个学生在交流后老师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此环节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同时培养勇于探究、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理性精神。
4.再次感知算法多样性,提升技能
师:刚才的3种算法,你们喜欢哪种?为什么?
追问:刚才我们算了9+6=15,那么6+9等于多少?你们是怎么想的?
预设:因为9+6=15,所以6+9=15,调换了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板书:6+9=15。
小结:在加法里,调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二)解决问题:书架上、下两层一共有多少本书?
1.师:刚才我们解决了第1个问题,那么你们能自己解决“一共有多少本书”这个问题吗?用你们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展示学生列式及算法。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预设:(1)7可以分成1和6,9加1等于10,10加6等于16。
(2)10+7=17,17-1=16。
3.总结提升,揭示课题。
师:仔细观察,咱们今天学习的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通过交流引出课题:9加几。板书:9加几。
【设计意图】通过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需起到点拨的作用即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此环节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大限度地拓宽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圈一圈,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全班交流。
2.算一算。
3.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设计了3个层次的练习,即基础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通过这样有梯度、有层次的练习,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
师:老师也想谈一谈感受,今天老师也很开心,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探究,合作交流解决了9加几的问题。那你们还想学习什么样的加法计算呢?
预设:8加几怎么计算?
师:关于8加几的计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它的计算方法与我们本节课的知识又有哪些联系呢?请大家课下思考。
【设计意图】在回顾整理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充分谈论本节课的收获,帮助学生进行本节课的知识梳理,在回顾反思中提升。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总结反思能力。问题“你还想研究什么样的加法计算”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后面的计算与本节课的方法有没有相通之处,学会用迁移的方法解决问题,构建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