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讲 城镇化(课件)(共117张PPT)-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讲 城镇化(课件)(共117张PPT)-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03 23:1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7张PPT)
第23讲 城镇化
第九章 乡村和城镇
目录contents
考情透视
知识建构
考点突破
01
02
03
01 城镇化进程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城镇化的概念 知识点2 城镇化的意义
知识点3 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
知识点4 我国的城镇化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核心提炼+真题典例+题型归纳)
考点1 城镇化一般进程
考点2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02 城镇化影响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2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知识点3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核心提炼+真题典例+题型归纳)
考点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思路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02 城市收缩与精明增长
03 就地城镇化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考情分析
考点分布 考题统计+考点提取
城镇化 2024江苏卷,20-22题,6分,城镇化进入郊区化阶段时郊区的人口、通过再城市化可判断出、城镇化带来了,城镇化阶段特点及城镇化的影响
2024山东卷,13-15题,9分,主要是因为新城、该新城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该新城的社区居民日常,城镇化问题的形成、表现、应对措施
2024广东卷,17(3)题,6分,为解决职工的职住分离问题,该园区拟在S村的甲、乙两地建设职工生活区,分析这两地居住环境的优劣,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2023天津卷,10题,3分,为缩短Ⅲ区用时,应采用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城镇化问题的解决
2023广东卷,15-16题,6分,由阶段I发展到阶段II,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与阶段I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城镇化的动力、城镇化问题
2023湖北卷,7-9题,9分,以重庆市智慧交通发展为情境,考查城镇化问题及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中应用
2022海南卷,1-2题,6分,下列关于该国1965—2005年间城镇化发展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该国该时期,世界城镇化进程
2022湖北卷,1-3题,9分,“垂直森林”在居住空间设计上变化最大的地方是、“垂直森林”的灌溉系统适宜采用、相较于一般城市绿地“垂直森林”,城镇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命题趋势:本部分知识考查频率较高。对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的考查,主要是对城镇化的新发展模式及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考查。城市群的问题和发展措施是国家目前重大课题,以此作为命题素材的题目将会增多,对城市群、城市带的考查仍将是考查热点。与其他知识点的结合考查成为重要特点
网络构建
城镇化进程
问题1:什么是城镇化?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城镇化表现 具体表现
人口的集中过程 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密度加大;每个城镇的规模扩大
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区;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伴随经济结构变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城镇化的概念
人口、空间地域和经济结构三个方面的转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其中,第二、第三产业在特定地域的空间集聚是前提,人口的集中、空间地域的转化则是第二、第三产业空间集聚的结果。因此,城市地理学家认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引发了城镇化。
城镇化本质:第二、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Urbanization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城镇化的概念
问题2:有哪几个标志?
城镇化的主要标志:
①城镇人口增加。
②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升。
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④城镇数量增加,等级提升
⑤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指标,在认识一个国家城镇化的水平时,还应结合城乡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同性等各项指标,以此衡量、综合分析城镇化的水平和合理程度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城镇是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改善。
区域经济的提高,又可为城镇的发展增添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城镇化
区域发展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城镇化的概念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城 镇 化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剩余劳动力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城镇化的概念
人口增长快,土地压力大,经济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影响大
动力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推力因素: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拉力因素: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推拉理论
城镇化驱动力
具体要素 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
社会经济发展 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
第一产业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粮食生产剩余是城镇形成与存在的第一必要前提。农村剩余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是城镇形成与存在的第二必要前提。
第二产业 工业化的推进,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空间,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城镇化的概念
【特别提醒】三次产业对城镇化的作用
①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
②工业化是城镇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
③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城镇化的概念
【特别提醒】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之一。但是发达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产生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则主要是因农村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产生的。因此,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不是城市中二、三产业迅猛发展的真实反映。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城镇化的概念
(1)城镇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数量多
城镇人口比重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城镇人口比重是一个相对数值,城镇人口数量多的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一定大。例如,与日本相比,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多,而日本城镇人口比重大。
(2)城镇化水平≠城镇化速度
前者主要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反映,比例越大,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但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城镇化的概念
易错提醒
意义 表现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城镇化伴随着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同时也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城镇里就业机会多,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受教育水平的差别不断缩小,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2 城镇化的意义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3 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
思考题:读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图,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
①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速度缓慢。
②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目前发展迅速。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
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
欧美发达国家 现在城镇人口比重已很高;目前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逆城镇化”
日本 20世纪50—60年代,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目前城镇化率已超过90%,空间上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
非洲 长期处于较低的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很低;部分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镇人口膨胀,导致贫困人口在贫民窟集聚
亚洲东南部 人口急剧膨胀,但在经济、社会和制度等方面还有乡村的特点
中国 正处于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3 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
我国的城镇化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
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6.16%。
城镇化水平及特点
我国城镇人口有9亿多,但城镇的数量和规模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城镇化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4 我国的城镇化
新中国70年来的城市化进程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new China in the past 70 years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4 我国的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的特点:起步晚、发展快、规模大、不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4 我国的城镇化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快,呈加快趋势
城镇化动力 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人口流动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城镇建设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首要问题。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4 我国的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作用:
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4 我国的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速度太快。我国“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农民的土地北城镇化了,而农民及其家属却未被城镇化。一些城镇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产生新的“城镇区域”。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水平及就业岗位不能适应如此急速的城镇化。
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冒进的城镇化制约农业的发展。农村弃荒问题严重,近郊耕地被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形成了大量失地农民与城市边缘人群,使粮食生产与消费量差距逐渐加大。
我国的城镇化问题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4 我国的城镇化
我国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同时伴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这一结构性变动。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4 我国的城镇化
我国新型城镇化
(1)核心:人的城镇化
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②深化户籍制度及配套改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的均等化。
(2)产业:因地制宜
①乡村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等;②集镇和中小城市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制造业等;③中心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第三产业等。
(3)社会:文明
①科学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②合理规划聚落内部空间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生产、生活便利度。
(4)人地:协调
①提倡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恢复自然生态,提高环境自净能力,缓解城市热岛、环境污染等问题;②完善城镇土地流转利用,提高土地的征收补偿标准,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流转的增值收益;③整合腾退乡村空置宅基地和撂荒地,合村并居、易地安置等,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4 我国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特点和要求
特点 要求
规划起点高 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途径多元化 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
聚集效益佳 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
辐射能力强 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
个性特征明 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
人本气氛浓 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的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
城镇联动紧 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解决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轻畸重的问题
城乡互补好 城镇要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4 我国的城镇化
我国新型城镇化
特点
举措
社会:以人为核心,追求“人”的城镇化
生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道路
区域发展角度:大中小城市与乡镇协同发展
增强城市创新力,提升城市品质,加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立体农业等特色农村产业,实现城乡联动。
改革户籍制度
加强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保障
合理规划城市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空间结构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
拓展生态空间,优化城市环境
开发新能源技术,打造资源节约型城市
实现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4 我国的城镇化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变化
城镇起源于早期的农业文明地区。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缓慢。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到2050年,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 2/3。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点1 城镇化一般进程
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不到
2%
工业革命
自18世纪中叶开始,欧美各国相继经历了工业革命,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在19世纪的100年里,世界人口增加了70%,城镇人口增加了340%,1900年世界城镇人口比例提高到
13.3%
迅速上升
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1800年
1850年
1900年
2000年
2016年
世界城镇人口比例
54.3%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变化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点1 城镇化一般进程
城镇人口比例/100%
时间
0
20
40
60
80
100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各功能区布局混乱,分异不明显
人口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在有些地区,城镇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村镇,使中心城区衰落,市中心空洞化
综合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各国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 形曲线,这条曲线符合一般般城镇化发展的实际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变化
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成熟阶段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势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点1 城镇化一般进程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变化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800
1850
1900
1950
2000
初期阶段
加速阶段
后期阶段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早,水平
高,速度减缓
起步晚,水平
低,速度加快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点1 城镇化一般进程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二战后)
原因 工业化早 民族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速度加快
原因 城镇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阶段 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镇化人口比重 高低 高(>75%) 低(40%左右),差异较大
原因 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
动力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 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现象及原因 现象 逆城镇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及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点1 城镇化一般进程
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镇化差异
虚假(超前/过度)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表现 城镇化水平超过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城镇化水平落后于本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分布 拉丁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点1 城镇化一般进程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点1 城镇化一般进程
特别提醒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镇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得多。二战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很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合理,城镇化伴随工业化进行,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相对合理;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不合理,城镇化先于或滞后工业化
如何描述某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提示:①所处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或后期阶段;②城市化水平高低;③城市化速度快慢;④城市化起步的早晚;⑤出现的城市化问题。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分析思路
①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
②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
③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④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⑤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点1 城镇化一般进程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市中心
郊区
郊区
农村
农村
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
部分人口转向近郊区
人口迁往远郊或农村
人口重新实现内迁
世界城镇化的四个阶段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点1 城镇化一般进程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市中心
郊区
郊区
农村
农村
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部分人口转向近郊区
人口迁往远郊或农村
人口重新实现内迁
发展
中国家
发达
国家
发达国家
个别城市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点1 城镇化一般进程
世界城镇化的四个阶段
城镇化过程中的一般阶段(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阶段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时间 19世纪—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镇,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镇总人口增加 人口由市区、郊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堵 城镇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点1 城镇化一般进程
世界城镇化的四个阶段
郊区城镇化与逆城镇化的辨析
①从城镇化进程来看,郊区城镇化发生在城镇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镇化则出现在城镇发展的后期阶段。
②从距离上看,郊区城镇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镇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③从城镇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镇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镇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中心
城区
近 郊
农 村
中心
城区
近 郊
农 村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点1 城镇化一般进程
世界城镇化的四个阶段
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会出现郊区城镇化,在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会出现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
②现在发展中国家郊区城镇化比较明显,发达国家则主要表现为逆城镇化与再城镇化。
③逆城镇化并不是城镇化的倒退。虽然逆城镇化阶段人口向城镇以外迁移,但其性质还是城市人口,这些人口并不从事农业活动,因此逆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并不是城镇化的倒退。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点1 城镇化一般进程
易错提醒
真题引领·激活思维
(2024·江苏卷)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乡间的迁移,一般分为集中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个阶段。下图为“城镇化阶段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城镇化进入郊区化阶段时,郊区的人口( )
A.增长数量高于城市核心区
B.迁出规模大于城市核心区
C.主要来自于乡村人口迁入
D.大量向周边乡村地区迁移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和图文材料可知,图示城镇化进入郊区化阶段,大量乡村人口和城市核心区人口迁入郊区,虽然大量乡村人口也迁入城市核心区,但是数量没有郊区数量大,因此郊区增长的人口数量高于城市核心区,故A 正确;郊区化阶段郊区内迁出人口数量较少,故B错误;图中显示郊区人口主要来自城市核心区,故C错误;郊区人口少量迁入城市核心区,但没有向周边乡村迁移,故D错误。答案选择A。
A
真题引领·激活思维
(2024·江苏卷)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乡间的迁移,一般分为集中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个阶段。下图为“城镇化阶段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通过再城市化,可判断出( )
A.城市与乡村的人口数量基本相等
B.乡村人口的数量再次大规模减少
C.城市核心区的人口数量恢复增加
D.城市的郊区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再城市化后,城市核心区得到充分改造,将吸引大量人口回迁进入核心区,因此城市核心区人口数量回复增加,城市和乡村人口数量再次拉开差距,故A错误,C正确;经历再城市化后,乡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经济条件也较好,因此不会出现大规模减少,故B错误;再城市化现象主要影响的是核心区和乡村,郊区的人口规模变化不大,故D错误。答案选择C。
C
真题引领·激活思维
(2024·江苏卷)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乡间的迁移,一般分为集中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个阶段。下图为“城镇化阶段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经历4个阶段后,城镇化带来了( )
A.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加
B.乡村生产生活单一化
C.地域景观多样性增加
D.区域文化逐渐差异化
【解析】3.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历四个阶段以后,区域内城市布局更加合理,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导致人口的流动性增加,乡村生产生活逐渐复杂化,故A正确,B错误;城镇化阶段内区域内景观差异和文化差异都不会太大,故CD错误。答案选择A。
A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可以展示城市发展过程,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进程图有以下几种类型:
1.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判读步骤
第一步,读数值,可推断城市化水平高低。例如上图,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在70%以上。
第二步,读曲线斜率,可推断速度快慢。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中期阶段后期斜率变小,城市化速度逐渐减慢。
第三步,从上图中发现,有两个转折点,可将城市化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第四步,观察整条曲线,可分析趋势。城市化水平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城市化水平有逐步提高的趋势,但后期将在高位趋于平缓。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点2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2.城市城区面积变化图判读步骤
第一步,读数量变化。比较乙图和
丙图,可发现丙发展阶段城市数量
较多,增加了两个新的城镇。
第二步,读形态变化。对比丙图和
丁图,可发现从丙阶段到丁阶段,
城市占地面积扩大,逐渐发展成团状。
第三步,读图例及其他信息,推测城市人口的变化。对比甲、乙、丙、丁四个阶段,可推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发展形成城市群;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点2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3.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判读步骤
第一步,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
例如上图,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纵
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曲线反映与市中
心的距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第二步,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
城市化发展阶段。例如,b图和a图相比,
b图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距离市中心8 km
处人口密度增加,反映b时期,该城市进入
郊区城市化阶段。
第三步,比较市中心数值变化,可推断城市化
水平高低。例如,比较a图和c图,前者市中心
人口密度在120千人/km2以上,而后者在120千人/km2以下,表示从a图发展阶段到c图发展阶段,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人口逐渐向郊区迁移。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点2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2023·广东卷)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由阶段I发展到阶段II,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D
由图可知,相较于阶段Ⅰ,阶段Ⅱ的变化为远郊区产业园、工业区数量变多,规模变大,新建了开发区、高新区
谁创办?
开发区、高新区由政府主导
谁使用?
产业园、工业园以企业为主
真题引领·激活思维
(2023·广东卷)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与阶段I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
B
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的开发区、高新区及新城、新区与产业园、工业区位置一致
产城融合加强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达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匹配,实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互融发展。“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在阶段 I,郊区的发展历史短暂,与中心城区在基础设施、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差距较大,导致企业、居民向郊区迁移的意愿不强,郊区以(工业)生产功能为主。经过几十年的推动发展,居住、就业、消费、公共服务等功能要素在郊区开始大量布局,并围绕新城空间全面展开,远郊新城成为郊区空间开发建设的重要载体。与阶段[工业卫星城、产业园、工业区带动郊区开发模式相比,阶段新城开发模式使得该特大城市的郊区功能空间变得更加复合多元,产城融合发展特征明显,B 项正确。产业分布并不均衡,空间结构更复杂,居住功能增强,其余三项
真题引领·激活思维
(2022·海南卷)下图示意撒哈拉沙漠南缘某国1965—2005年间的城镇化发展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关于该国1965—2005年间城镇化发展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产值高
B.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C.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速快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
D
真题引领·激活思维
【解析】6.由图可知,二三产业产值占比接近80%,但是多年来变化情况基本稳定在80%左右,C错误。由材料无法得出三个产业的具体产值,也无法得出第一产业的产值,A错误。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多年来没有超过40%,所以推测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超过60%,B错误。城镇化率在多年间稳定上升,但没有超过40%,所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D正确。
(2022·海南卷)下图示意撒哈拉沙漠南缘某国1965—2005年间的城镇化发展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国该时期( )A.工业基础雄厚 B.服务业水平高C.就业机会充足 D.农业生产落后
D
真题引领·激活思维
【解析】7.该国该时期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城镇化率不高,说明此时工业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不高,推测仍处于发展的早期,缺乏技术支持,农业生产水平较差,D正确,AB错误。就业机会多是由二三产业提供,如果二三产业比重不高,则说明就业机会不是很充足,C错误。故选D。
题型归纳·新题提素养
题型01 城镇化的表现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蚌埠智能化半导体电子产业园位于蚌埠经济开发区,主要发展微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零部件。园区集科技型、创新型、环保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融入生产制造、研发办公、项目成果转化、产品展示和生产性服务功能以及总部办公于一体。随着该园区的投产,蚌埠经济开发区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城市化水平也快速提升。下图示意蚌埠智能化半导体电子产业园的区位。
简述蚌埠智能化半导体电子产业园带动当地城镇化的表现。
【详解】以从产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景观城镇化等角度分析。增加了城市建设用地,用以发展第二、三产业,促进产业城镇化;增加了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引发人口城镇化;郊区基础设施完善,景观向城市景观转变,形成景观城镇化。
【答案】增加了城市建设用地(第二、三产业用地);增加了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郊区基础设施完善,景观向城市景观转变。
题型归纳·新题提素养
题型02 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左图示意1981年以来我国城区常住人口和建成区面积的增长趋势。右图示意1981年以来我国平均城市人口密度(城区常住人口/建成区面积)的变化趋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我国( )
A.城区常住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均逐年增长
B.2000年至2010年城区常住人口增速最快
C.2010年前建成区面积增速超城区常住人口
D.1990年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超过人口城镇化
【解析】2.读图可知,1981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城区常住人口在波动中增长,建成区面积均逐年增长,A错误。2010年后城区常住人口曲线更陡,城区人口增长速度更快,B错误;2010年前,建成区面积曲线在城区常住人口之下,表示建成区面积增速小于城区常住人口,C错误。由图可知,城区人口密度自1990年开始下降,说明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D正确。故选D。
D
题型归纳·新题提素养
题型02 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左图示意1981年以来我国城区常住人口和建成区面积的增长趋势。右图示意1981年以来我国平均城市人口密度(城区常住人口/建成区面积)的变化趋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成区面积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A.城区迁入人口 B.生态环境质量C.国家政策要求 D.经济发展速度
【解析】3.据图可判断,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而建成区面积速度明显趋缓,应该是国家政策对城市的发展导向和调控造成的,所以这与国家政策的引导密切相关,C正确。城区迁入人口增大,城镇化水平提高,会促进建成区面积增加,A错误。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小,不是主因,B错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建成区面积速度明显趋缓,说明经济发展速度不是主因,D错误。故选C。
C
城镇化
标志
①城镇人口增加
②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最重要指标)
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动力机制—推拉力
推力:①人口增长快;②对土地压力大;③收入低;④社会服务短缺;⑤自然灾害影响大
拉力:①就业机会多;②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交通便捷;
世界城镇化进程
发达国家:早高慢逆
发展中国家:晚低快郊
概念: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一般阶段
城镇化:人口移向城镇;城镇人口增加
逆城镇化:人口移向乡村;城镇人口减少
再城镇化:人口回流市中心;市中心人口再增长
郊区城镇化:人口移向郊区;市中心人口比重下降
知识总结·构建网络
城镇化影响
1.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不利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结果
地形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局部地区的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区大气污染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水文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 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生态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易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有利影响: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可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1.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镇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素 影响
人口转化 城镇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引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结构 城镇化过程能够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镇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的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交流 城镇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镇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1)有利影响
(2)不利影响
城镇化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过快的城镇化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
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②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经济、文化、观念差异,提高生活水平;③集中配置水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土地、水等)资源利用率;④趋利避害,改善居住环境。
(2)不利影响
①资源问题: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等;②污染问题: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③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植被破坏、城市热岛效应等;④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社会管理困难、传统文化遭受冲击等。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城镇化利弊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2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解决措施
环境污染 大气 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
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影响人体健康和
动植物的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垃圾 占据活动空间,影
响环境卫生,危害
人体健康 及时清理,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噪声 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主要环境问题
影响 成因 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 短缺 产业和人口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2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2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解决措施
社会问题 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浪费,交通事故频发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造成贫困、内城衰落、影响社会治安等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主要社会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解决措施
问题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
城市内涝 自然:降水强度大 人为: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大,不利于地表水下渗;排水系统不完善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海绵城市”(雨水花园、透水砖、下凹式绿地、旱溪),增加地表径流下渗量;恢复城市湿地
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人口过度密集,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大量废弃物、尾气、废水等 建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废弃物做到达标排放;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节约用水,绿色出行;等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2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解决措施
问题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硬化路面多,下垫面比热容小;生产生活、交通工具排放废热多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
交通 拥堵 城市人口过度密集,交通流量大;城市道路规划不合理;私家车增多;职住失衡(功能区布局不合理)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轻轨、地铁等);限制私家车出行;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建设开放式街区
住房、就业 紧张 人口过度密集 加强政府保障性住房供应;建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人口;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2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1)除了控制城镇规模、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加强城镇管理、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等途径外,各国在解决城镇化出现的弊病方面,还要有自己的特色。
(2)我国需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关键是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坚持生态文明、优化城乡布局、传承了历史文化等。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2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②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③生态城市建设: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2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在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
在城市管理中,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输入某一中心点,可以快捷搜寻该点附近的餐馆、酒店、医院、景点等各类信息。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3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供优化方案。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系统示意(出行方式:步行)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3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 主要功能 举例说明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显示有关道路的路况、车流量、沿线环境等空间和属性信息,可以提供多种类型的查询服务 查询空间信息,如某个加油站、立交桥的坐标位置;查询时间信息,如某辆车某一时刻处于什么位置,及某时某地的车流量;查询路面质量、沿路环境、居民分布情况等;发布交通信息,及时把交通拥堵情况、车流量、交通事故、交通环境情况提供给驾驶员,帮助驾驶员找出最佳行车路线
城市抗灾救灾 实时跟踪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对灾害进行快速分析、评估和模拟,并辅助开展灾后的应急和恢复工作 为提高防火救火工作的针对性,可以建立各防火区的火灾信息系统,并建立相应的救护路线模型和灾后损失评估模型
城市环境管理 环境规划与决策,对城市环境进行监测、评价、预测与模拟 对城市多种信息如大气、水、土地等进行管理和处理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3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城镇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造成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
(1)景观变化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镇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
(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点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思路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点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思路
(3)土地利用方式带来的影响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将增加城镇用地和农业用
地之间的矛盾,并带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变。
城镇化问题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社会问题等方面,不同城镇化问题的应对措施不同。
(1)城市内涝:整治河道,完善排水系统;扩大绿地 和 湿 地 面 积;建 设 海 绵 城 市、雨 水 花园等。
(2)环境恶化:建设城市绿心,绿色屋顶、植物墙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扩大城市湿地面积;使用清洁能源;垃圾分类处理;建立污水处理厂等。
(3)交通拥堵: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完善城市交通网、发展立体交通、发展城市公交等。从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角度,考查城市功能区。
真题引领·激活思维
(2023·天津卷)某城市通过一系列优化措施,压缩高铁乘客下车后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下图是高铁乘客下车后至目的地通行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优化前I区、II区用时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距离换乘站点较远 ②换乘旅客人数较多
③交通工具速度较慢 ④交通工具类型和数量较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1.对照两幅图,可知优化前距离换乘站点较远,导致步行时间长,①正确;没有信息显示优化前后,换乘旅客人数发生变化、交通工具速度发生变化,②③错误;由图可知优化前,交通工具类型和数量较少,导致等车时间较长,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B
真题引领·激活思维
(2023·天津卷)某城市通过一系列优化措施,压缩高铁乘客下车后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下图是高铁乘客下车后至目的地通行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为缩短Ⅲ区用时,应采用的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B.优化城市功能分区
C.完善城市交通网络 D.改变城市空间形态
C
【解析】2.由图可知,影响Ⅲ区用时是指行驶时间,要缩短行驶时间,最有效的的措施就是完善城市交通网络,C正确;控制城市用地规模、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城市功能分区,不能从根本上缩短Ⅲ区用时,不是最有效的措施,ABD错误。故选C。
题型归纳·新题提素养
题型 城镇化的影响及措施
徽州是徽商文化和徽派建筑的发祥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徽州城镇化进程在给城市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徽州地域文化和古建筑带来一定的冲击。下图为1950~2020年徽州区城镇化率和古建筑数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徽州区城镇化率快速上升产生的负面效应是( )
A.城区内交通线路缩短
B.城区第三产业增速减慢
C.城区古建筑景观减少
D.城区人口年龄趋于老龄化
【解析】1.随着徽州区城镇化率快速上升,城区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城区内交通线路会延长,A错误;随着城镇化率快速上升,城区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需求增多,城区第三产业增速加快,B错误;读图,随着徽州区城镇化率快速上升,城区古建筑数量在减少,城市用地增多,会拆迁、破快一部分古建筑,C正确;徽州区城镇化率快速上升,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数量会大大增多,城区人口年龄趋于年轻化,D错误。故选C。
C
题型归纳·新题提素养
题型 城镇化的影响及措施
徽州是徽商文化和徽派建筑的发祥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徽州城镇化进程在给城市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徽州地域文化和古建筑带来一定的冲击。下图为1950~2020年徽州区城镇化率和古建筑数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010年后徽州区古建筑数量减少趋势明显减慢,得益于( )
A.农村务工人员租赁古建筑居住
B.城镇化中拆迁古建筑成本较高
C.居民和政府复建许多仿古建筑
D.政府加强对古建筑的有效保护
【解析】2.现今社会,人们对古建筑修复以及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2010年后徽州区古建筑数量减少趋势明显减慢,得益于政府加强对古建筑的有效保护,D正确;古建筑历史悠久,有历史文化价值,农村务工人员租赁古建筑居住一方面会破坏古建筑,另一方面有些古建筑年久失修不适宜居住,A错误;古建筑的拆迁成本不会随着时间变化增高,B错误;居民和政府复建的仿古建筑并不是古建筑,不会使古建筑数量减少趋势明显减慢,C错误。故选D。
D
城市病及表现
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住宅问题
城市社会问题
表现: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固体垃圾污染;⑤光污染;⑥辐射污染
措施:建设城市绿心,绿色屋顶、植物墙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扩大城市湿地面积;使用清洁能源;垃圾分类处理;建立污水处理厂等。
表现:①交通阻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②交通事故频繁;③公共交通发展缓慢;④停车场紧张
措施: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完善城市交通网、发展立体交通、发展城市公交等。
①居住环境差;②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③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④出现贫民窟、棚户区
措施:加强政府保障性住房供应;建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人口
①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②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③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④内城经济衰退
措施:加强城市管理
知识总结·构建网络
措施
城镇化
问题
问题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分散大城市职能
开发新区,建设卫星城,推进郊区城市化
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
加强城市管理
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增强市民绿化意识
就业困难
交通拥堵
环境恶化
住房拥挤
社会不安定
减轻大城市发展压力
缓解城市中心区压力,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城市职能
处理好功能分区的关系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知识总结·构建网络
热点应用
(2021·江苏卷)近年我国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珠三角城市群(广东省9个城市)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9+2)。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图”。据此完成下面下题。
1.相比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更易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的有利条件是( )A.行政管辖关系 B.经济发展水平C.风俗习惯差异 D.人口规模结构
A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解析】1.相比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更易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的有利条件是:行政管辖关系,因为珠三角城市群均属于广东省管辖;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均为多个省份的合作,A正确;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比珠三角城市群更高,B错误;风俗习惯差异对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影响没有行政管辖关系影响大,C错误;三个城市群均是人口稠密区,人口规模结构差异不大,D错误,本题选A。
(2021·江苏卷)近年我国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珠三角城市群(广东省9个城市)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9+2)。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图”。据此完成下面下题。
2.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更接近( )A.单核多中心结构 B.双核多中心结构C.多中心网络结构 D.核心边缘结构
C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解析】2.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更接近多中心网络结构,结合所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城市群中,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可以叫做中心城市,它们要发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引擎作用;故C项正确,ABD错误。
(2021·江苏卷)近年我国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珠三角城市群(广东省9个城市)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9+2)。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图”。据此完成下面下题。
3.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香港发挥的最大优势体现在( )A.旅游观光 B.生产加工
C.消费市场 D.对外联系
D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解析】3.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香港发挥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对外联系,因为香港背靠祖国大陆,面向国际市场,利于对外联系,D正确;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中,澳门主要是建设国际旅游休闲中心,A错误;生产加工主要是惠州、东莞等城市的定位,B错误;消费市场主要是广州的定位(国际贸易中心),C错误,本题选D。
知识点拨
城市群体系中,时常还考查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间的产业协作、意义等。应对城市群考查的基本做法:结合典型例题如2018年江苏高考第29题(考查城市圈的区位、问题和发展措施),从中归纳出城市群的组成、存在问题、主要措施、意义等方面的答题思路,之后在各地有关城市群模拟题中提取新的考向加以补充整理,最后再运用到新的试题中。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 1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为核心 ,由至少 3 个 以上都市圈 (区 )或大城市为基本构成单元 ,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 ,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 终实现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
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
特大
城市
大城市
大城市
大城市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城市群的基本特征:
①一定数量、高度密集、不同类型和等级
②以一个或若干特大城市为核心
③城市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城市群形成的条件: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地形越平坦,越有利于城市群的形成
②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
③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
区域交通越完善,基础设施越完善,越有利于城市群的形成。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答题框架】城市群发展的自然条件
(1)气候→以 xx 气候为主,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
(2)地形→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城市建设成本低;
(3)水源→河湖较多,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
(4)位置→地处 xx,便于对外联系,地理位置优越。
【答题框架】城市群建设的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城市→人口众多,城镇密集;
(2)交通信息→完善发达的交通和信息网络;(可延伸出“经济腹地”:一般交通越发达,经济腹地越广)
(3)科学技术→ 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发展中国家,科技进步(快)
(4)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发展中国家城市群还要考虑:世界性的产业转移带来的促 进作用
(5)政策扶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资金、技术、人才、土地、开放程度)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发展城市群的目的:
促进资源的快捷获取与高效配置
劳动力分工和市场竞争更加充分
促进基础设施对接、公共服务均衡等
促进产业关联配套
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城市群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
各个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
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相互竞争
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滞后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加重
合肥市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如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
(1)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明确各城市职能和等级,准确定位,避免同质竞争;
(2)挥大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
(3)加强区域城市体制融合与交流,减少行政壁垒 ;
(4)加强区域创新合作,提高区域城市品质和城市化水平;
(5)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城市群城市内部协调发展措施:
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与规划,提升核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培育周边中小城市,优化城市等级体系;
增强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各等级城镇分工协作,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优势互补),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增进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等(不同等级城镇间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加强人员、物质、信息等方面的沟通交流);
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与规划,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做好合理规划,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随着中国经济攀升至世界第二,长三角城市群无论是人口、经济,都已跻身世界级城市群行列,而早在世纪初学术界已认可其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作为中国城市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已经完成对英伦城市群和欧洲西北城市群的超越,但人均GDP等指标还是落后太多。
世界六大城市群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十三五”规划中城市群共19个:
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
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兰西城市群、
天山北坡城市群、滇中城市群、
黔中城市群。
中国五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
以国家三大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为出发点,这五大城市群是三大战略叠加最明显的地区,也是未来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优化提升(5个)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
发展壮大(5个) 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
培育发展(9个) 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合肥市
长三角城市群: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综合实力最强,足有八城跻身中国GDP
“万亿俱乐部”,“一超二特三大”的城市格局最为合理。 城市层级方面,是中国城市层级结构最为合理的城市群,体现了“龙头城市-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层次合理、结构清晰的城市体系。
一超:上海
二特:南京、杭州
三大:合肥、苏州和宁波
长三角城市群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一核”即珠三角地区,是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区和主引擎,强调产业发展的“高端化”;“一带”即沿海经济带,是新时代全省发展的主战场,重点打造粤东粤西沿海产业;
“一区”即北部生态发展区,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重点关注产业绿色化。
“一核一带一区”战略
人才
产业
创新
城市群内差异化优势
珠三角城市群:创新创业高地,携手港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受惠于改革开放巨大红利,毗邻港澳“拼船出海”,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1)是企业活力水平最高的区域
2)是创新发展相关指数最高的城市群
3)是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近年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功能区),把握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核心发展战略,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一核:北京
双城:北京、天津
三轴:京津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京唐秦发展轴
四区: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
南部功能拓展区、西北部生态涵养区
两翼: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
京津冀城市群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依托黄金水道,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带。长中城市群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主要力量。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三核”,武汉都市圈、环长株潭都市圈、环鄱阳湖都市圈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
1)是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2)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
3)是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空间枢纽和人流物流的战略枢纽
长江中游城市群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唱好成渝合作“双城记”,消费带动供给升级,逐渐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第四增长极”。
1)是内陆城市发展重要的核心和引擎
2)是带动西南城市发展的重要通道
3)是长江经济带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支点
双核:成都、重庆
成渝城市群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1. 长三角城市群:
过度竞争
产业同构
2. 珠三角城市群:
竞争优势减弱
新旧动能转换
优质公共资源短缺
3. 京津冀城市群:
地区间发展差异较大
区域空间结构有待优化
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协同有待加强
创新驱动辐射带动不足
五大城市群具体问题
新动能:新技术、新产业、
新业态、新模式等
公共资源:教育(大学)、
医疗、科研机构等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双核独大”
5. 成渝城市群:
4.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中心城市辐射能力较弱
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三产业比重低
内部缺少重要节点城市
成渝两地产业分工协作不够充分
创新能力不足
“双核独大”但“中部塌陷”
五大城市群具体问题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城市群发展中问题的应对措施
①城市病:通过拓展新空间,解决中心城市“城市病”;
②创新:通过在更大范围集聚和辐射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资源,有助于营造更加优化的产业创新生态,提高创业创新的成功率;
③基础设施: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创新。
④同质化: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生产力,构建分工,差异化发展;
⑤行政壁垒:通过整合多个城市的发展规划,放松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使要素流动和配置更加合理;
⑥政策:要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城市群
概念: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由于具有不同的空间范围和城市数量,因而形成不同规模大小的城市群。
作用
①经济意义:一个大的区域增长极(或增长区),经济增长速度快,具有辐射带动效应
②经济意义:并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③经济意义:一个“创新极”,创新能力很强,有利于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④社会意义:不同的区域,根据区域特色发展不同的优势产业,可以加强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有利于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和优化
形成区位分析:从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水文与植被等自然条件分析,优越地理条件是城市群形成的基础;交通与通讯是城市群形成重要条件,城市群内资金、信息、物流紧密联系,需要有更紧密交通、网络与通讯服务;科技创新驱动工业化与城镇化及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城市群发展的动力。
热点应用
01 城市群
城市收缩是指城市受内部产业转型、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导致生产要素缩减,增长乏力的现象,常用人口持续流失程度等指标来表征。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部分城市,也开始出现明显的城市收缩现象。下图示意某研究团队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收缩状况的空间分布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长江中游城市收缩的空间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城市收缩呈现出显著散点状
B.距大城市距离与收缩成正相关
C.仅三大省会城市没出现收缩
D.大城市之间存在明显收缩陷阱
D
热点应用
02 城市收缩与精明增长
【解析】4.据图可知,城市收缩呈现出一定集聚特征,A项错误。正相关,即距离大城市越远,城市收缩越强,与图不符,B项错误。除三大省会城市外,还有个别城市未出现收缩,C项错误。大城市之间,由于存在受大城市集聚和虹吸效应影响,容易出现收缩,符合图意,D项正确。故选D。
城市收缩是指城市受内部产业转型、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导致生产要素缩减,增长乏力的现象,常用人口持续流失程度等指标来表征。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部分城市,也开始出现明显的城市收缩现象。下图示意某研究团队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收缩状况的空间分布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区域指标变化,可用来判断存在城市收缩的是( )
①住房空置率上升 ②城市用地规模减小
③夜间灯光强度降低 ④区域空气质量下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热点应用
02 城市收缩与精明增长
【解析】5.城市收缩,本质是经济活力不够,出现人口流失,住房空置率和夜间灯光可以反映。此研究团队正是同时应用了人口和夜间灯光数据,用以识别城市收缩,B项正确。城市用地规模与空气质量无法识别城市收缩。城市经济发展,用地规模扩大,城市经济增长乏力,用地规模不一定会缩小,可能用地规模增长速度会放缓。②④说法错误。城市经济发展,经济活动繁忙,可能空气质量还会下降。ACD错误。故选B。
城市收缩是指城市受内部产业转型、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导致生产要素缩减,增长乏力的现象,常用人口持续流失程度等指标来表征。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部分城市,也开始出现明显的城市收缩现象。下图示意某研究团队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收缩状况的空间分布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当前,国内城市收缩研究区域以东北地区为主,主要是由于该区域( )
A.缺少区域中心城市 B.国家政策支持少C.为相对独立经济区 D.统计数据较齐全
C
热点应用
02 城市收缩与精明增长
【解析】6.当前,国内城市收缩以研究东北地区为主,可能原因包括东北地区由于经济不景气,城市收缩现象显著。此外,东北地区相对独立,受其它城市群影响小,城市收缩的自身因素更为突出,易于研究,故C项正确。其它选项不符,故选C。
城市收缩即城市规模的缩小,反映城市相关要素(人口、经济、社会、投资等)的缩减情况,表现出用地低效、住房空置、公共基础性设施欠缺、经济下滑、财政税收减少、社会公共服务能力降低等发展问题。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收缩最为典型和显著的区域。
尽管目前国际上对收缩城市的定义还尚未达成一致,但是普遍认为人口减少是城市收缩的主要标志。城市收缩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阶段和形态,它是与城市增长、平稳发展和复兴相连的一个发展阶段。
热点应用
02 城市收缩与精明增长
中国收缩城市的类型与特征
第一类是资源枯竭性城市:因资源而生,同样因资源枯竭而衰退,甘肃玉门、山西吕梁、黑龙江双鸭山是典型代表。其中,玉门的知名度最高。
第二类是产业变迁导致的收缩:比如东北的一些重工业城市,无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不得不面临产业衰退和人口外流的双重危机。
第三类是偏远城市的收缩:这些城市,既不靠近港口,又不靠近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群,本身又缺乏资源支撑,在城镇化的时代浪潮中,人口最容易流出。比如甘肃定西、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齐齐哈尔、广西河池等城市。
第四类是大城市周边的收缩:由于大城市虹吸效应的存在,周边城市人口不断向核心城市涌入,比如北京周边的三河、高碑店,成都周边的都江堰等。
热点应用
02 城市收缩与精明增长
城市收缩的原因
①经济结构的调整
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原有的贸易路线开始改变,工业、资本、劳动力也随之迁移。老工业基地集中反映了聚集经济的缺点,比如土地和劳动力的高成本和新增业务空间的缺乏。同时,技术创新也使得企业越来越自由,交通和资源对区位的影响力下降,越来越多的企业搬出了老工业基地。
②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
社会结构的改变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即是人口的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伴随人口老化带来的的生产能力和需求下降,城市也会因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乏力而出现收缩,这一点在德国等欧洲国家十分普遍。而日本也是因为全国性的人口老龄化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再加上不少年轻人在就业的吸引下移入工作机会更多、生活水平更高的大城市,从而使得不少城镇面临着收缩的局面。
热点应用
02 城市收缩与精明增长
城市收缩的原因
③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
城市空间结构改变和城市人口下降是互相影响的。在美国,“白人群飞 (white flight)”和“汽车文化 (car culture) ”导致美国大城市郊区化的两个重要原因。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中心城区的衰退和城市的无序蔓延,使得城市的居住环境大打折扣,人们也随之迁移。还有学者认为城市扩张和人口减少可以并存,如英国利物浦和德国莱比锡。
④资源的枯竭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萎缩和衰落是常见的现象,也是当资源耗尽后可以预见的结果。矿业城市一般都会依赖一个城市中具有统治地位的矿产公司来带动发展,而国际矿产市场的起落决定了公司命运甚至城市盛衰。气候条件、知识教育、卫生服务以及交通运输是影响矿业城市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对矿业城市人口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当国际能源资源市场出现大的变动,或者城市本身的资源即将耗尽,那么只有成功地抓住机会进行转型才能使城市高质量的收缩甚至增长。
热点应用
02 城市收缩与精明增长
城市收缩的原因
⑤政治因素
政治的动荡和行政区划的调整是城市收缩的重要原因,德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城市收缩现象集中在原民主德国所辖区内,1989年两德合并后,原东德人口开始大量迁入西德各州。在1990年代中期国际分工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下,德国许多制造企业都开始向原材料和人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进一步导致了新联邦州地区的工业城市产业功能全面萎缩和人口迅速下降。
热点应用
02 城市收缩与精明增长
城市蔓延是指城市空间以低密度、不连续的形式扩张,土地非农化利用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城市蔓延是指城市边缘与城镇中的低密度发展,其特征是缺乏规划、土地消耗大、汽车依赖严重、设计与环境脱节.城市蔓延的后果是城市空间无限无序、低密度增长,伴随着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效率下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汽车为主导的单一交通方式及不断增加的通勤交通造成了资源浪费及空气污染;土地的单一功能使用强化了城市交通对汽车的依赖,伴随着内城衰退和社区生活质量的下降。
城市精明增长是一项与城市蔓延针锋相对的城市增长政策。精明增长的理念是通过规划紧凑型社区,充分发挥已有基础设施的效力,提供更多样化的交通和住房选择来努力控制城市蔓延。精明增长强调必须在城市增长和保持生活质量之间建立联系,在新的发展和既有社区改善之间取得平衡,集中时间、精力和资源用于恢复城市中心和既有社区的活力。
热点应用
02 城市收缩与精明增长
城市精明增长
1997年,马里兰州开启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精明增长”命名的管理法规。2000年,美国规划协会联合60家公共团体组成了“美国精明增长联盟”(Smart Growth America)。随后美国提出了城市发展的精明增长方针:倡导紧凑式的城市空间,促进城市、郊区和城镇的繁荣;居住的舒适性、可承受和安全更好的可达性,土地混合使用,在社区内创造就业混合居住、利益共享较低的开发成本和环境成本保持开敞空间的开放性和自然特征
具体实施:强调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增长管理与城市增长界线;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加强对城市内部废弃土地的再利用来减少城市用地的外延扩张,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中心的复兴(绅士化运动);激励机制。
热点应用
02 城市收缩与精明增长
城市精明增长
“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有的居住地,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就地”即原有的居住地,泡括原自然村、行政村和合村并点而组成的新社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就地城镇化表现为( )①外出务工人员减少 ②农业产值下降 ③非农火口数量增加 ④公共服务设施完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热点应用
03 就地城镇化
【解析】7.材料信息表明,“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居住地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因此就地城镇化会使外出务工人员减少,①正确;材料信息表明,“就地城镇化”改变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拥有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因此当地人应积极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事非农业的人口比重上升,②④正确;随着农村非农业产业的发展,会占用一部分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有可能会减少,而且农业用地增加不是城镇化的表现,③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有的居住地,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就地”即原有的居住地,泡括原自然村、行政村和合村并点而组成的新社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就地城镇化会使( )A.城乡差别扩大 B.农村经济结构优化C.居住环境质量下降 D.大城市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C
热点应用
03 就地城镇化
【解析】8.“就地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有的居住地,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说明城乡差别减小了,A错误;就地城镇化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住环境质量提高,C错误;就地城镇化使得进入大城市的人口减少,大城市城市热岛效应减弱,D错误;就地城镇化,使得农村形成以农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经济结构得到优化,B正确,所以选B。
指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有的居住地, 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 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就地”即原有的居住地,包括原自然村、行政村和合村并点而 组成的新社区。
乡村就地城镇化强调农村的就地改造,农民在世代居住的乡村完成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权利权益等的城镇化、现代化的转型。
乡村就地城镇化也有三种模式:一、大城市近郊乡村的城镇化;二、地方精英带动的村庄城镇化;三、外部资源注入的乡村城镇化。第一种最简单,比如北京市吞并近郊的乡村是最常见的,这也需要依靠制度创新,采取一种新的城乡统筹的体制;第二种地方精英带动,比如华西村、刘庄、北京韩村河、蔡家洼等;第三种是外部资金注入式的。
热点应用
03 就地城镇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