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人类的进化之路
时间轴
约170万年
约1万年
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青铜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夏 商 西周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的发展
——青铜时代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云南元谋人
北京人
1、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3)生产生活方式
生产:采集、渔猎
生活:采取群居,已经学会用火
打制石器
(1)标志: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2)文化遗存
①170万年 元谋人
②70万-20万年 北京人
思考点: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
1.数量多:分布广泛。
2.大河文明:沿河附近。
2、新石器时代: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3)文化遗存
①早期 7000-5000年
a.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栽培粟
b.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c.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2)生产生活方式
生产: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生活:生活趋于稳定(定居)
(1)标志:以磨制石器的方法制作石器
②5000年前-新时代晚期
a.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
b.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精美玉器、
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c.良渚文化(长江下游):精美玉器、
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
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概念解释】:多元一体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不断从中原向四周扩散,影响各个地区的文明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创造了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文明模式。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多种文明互补、逐渐相融并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1)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特征: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群婚制,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3.原始社会组织
中国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民族社会三个阶段。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晚期)
特征: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开始出现,私有制产生,形成较大的部落、部落联盟。
一夫一妻制,随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男子在社会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2、五帝:
(1)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2)炎黄部落联盟:炎帝与黄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炎黄子孙、华夏认同)
(3)权力继承制度:禅让制:标准:选贤与能
性质:公天下/天下为公
二、从部落到国家——传说时代
1、三皇
燧人氏——钻木取火 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伏羲氏——带领人们用兽皮制衣、结网打鱼、发明八卦,创造文字结束“结绳记事”的历史。
3、“万邦”时代: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
时代,邦国林立,出现了宫殿、天文建筑、礼器、阶层,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早期国家起源的标志: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是早期国家起源的突出标志。
夏本纪
(1)基本概况
存在时间: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重要君王:建立-禹;巩固-启;灭亡-桀
历史地位: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2)政治制度
最高统治者:夏王,实行王位世袭制
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机构:直接统治夏部族,间接统治其他部族
(3)经济文化
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辅以畜牧业和手工业
文化成就:夏朝历法《夏小正》
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夏朝
三、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今山西、河南一带
二里头文化遗址
【学思之窗】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说法
《史记 · 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 · 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答案: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叙述和解释。
材料一认为是益主动将王位禅让给启(和平过渡),材料二则认为启是通过政治斗争,打败益而夺得天下(政治斗争)。
反映了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此种史学现象通常与时代背景、政治因素、史料掌握、研究方法、个人身份和立场、阶级属性等因素有关。
(2)政治制度
最高统治者:商王,实行王位世袭制
中央机构: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地方制度:内外服制
商朝
(1)基本概况
存在时间:公元前1600年-BC1046
重要君王:建立-汤;灭亡-纣王
都城:亳 殷(盘庚迁殷)
疆域;东到大海,西及陇西,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
(2)文化
文化成就: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文化遗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外服指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中较大者被称为“方”,今天亦称方国。这些部族、方国首领要为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被赐予侯、伯等称号。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内服”是由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
王畿“内服”
方国和部族 “外服”
地方政治制度:内外服制
“外服”则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材料一: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关系:①外服地区对商保持既臣服又独立的关系。
②商王只是方国联盟的共主,臣服于商朝的方国自主权很大,是一种松散的联盟。
两者是附属国与盟国的关系,商王实质上是盟主身份。
材料二:方国的首领,他们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王赐予的封号,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但是,各诸侯国、方国的官吏,不是由商王任免的。
——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思考:据材料分析商与外服地区的关系?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原因:一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二是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血缘关系尚未打破,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三是商王无力实现对外服的直接控制。
反映出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集中,这是早期国家政治特点之一。
商朝统治特点:1、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集中
占卜卜骨
甲骨文、占卜——“事鬼敬神”
商朝统治特点:2、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材料反映出早期国家政治的什么特点?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是早期国家政治特点之二。
2
商的灭亡:
晚商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商纣王残暴无道,激起民怨。前1046年,在商王朝西部边陲的周部落首领姬发率众伐商,战于牧野,商军败退,商朝灭亡。
商纣王暴政
牧野之战
纣王自焚
西周
(1)基本概况
存在时间:公元前1046年-BC771
重要君王:建立-周武王姬发;灭亡-周幽王
都城:镐京
(2)政治制度
最高统治者:周天子,实行王位世袭制
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3)经济文化
经济发展:井田制,青铜铸造业,工商食官制度
文化成就:青铜文化
1.地方政治制度——分封制
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西周的统治)
对象 王族成员、功臣、先代贵族
内容 土地、人口
特点
权利
义务
《荀子》: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统治集团内部进行层层分封,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独立性较强
朝觐述职、提供军赋、力役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材料二:(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sh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材料四: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纳不纳贡。”——范文谰《中国通史》第一卷
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
材料五:周王室要兴建宫室或其他重大工程,各诸侯国要提供力役。
依据材料,分析分封制的目的,对象,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目的: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分封对象:先代贵族、功臣、姬姓贵族
权利:世袭统治权 义务:朝贡述职
义务:提供军赋
义务:提供力役
都城
内服—王畿
外服:方国和部族
从商朝内外服到西周分封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纵向上:分封制明确周王权力与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上: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政治特点:
松散的国家管理结构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影响:
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局限性:诸侯独立性强,为春秋战国割据分裂埋下隐患
含义
目的
原则
特点
评价
2、宗法制
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血缘和政治相结合,家国同构。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稳定了统治。
保障分封制的推行
分封制
宗法制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血缘纽带
权利的分配
分配的原则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两者构成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家国同构,是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三。
九鼎八簋
七鼎六簋
五鼎四簋
三鼎二簋
八佾舞
六佾舞
四佾舞
二佾舞
注意:青铜器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作用: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3、社会秩序——礼乐制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礼:明尊卑,分上下,区分阶级;
乐:不同阶级有不同待遇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关系: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2)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3)礼乐制是维系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实行的工具。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稳定。通过血缘关系的由近及远,从个人到民族,建立起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家族秩序,以贵族政治为中心的社会秩序,以夷夏有别为核心的天下秩序。
4、商周时期的经济
1、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1)工具:石、木、骨、青铜农具极少。
(2)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3)经营方式:井田制
2、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分,养蚕缫丝
3、商业:“工商食官”
商周时期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当时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含义
所有制
经营方式
特点
发展历程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田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
经济制度:井田制
土地规整,沟洫灌溉,疆界分明,形似“井”字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名义上是周天子所有,不能随意买卖。
耕种私田,同养公田
①土地不得转让买卖;
②土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③领主强迫庶民耕种,并交纳贡赋;
商朝兴起,西周盛行,春秋瓦解,战国废除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西北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东周。
5、西周的衰亡
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①王权与神权结合(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权力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
政治
①土地国有(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③工商食官
经济
①成熟文字(甲骨文);形成礼乐文化
②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华夏子孙)
文化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
部落联盟、“万邦”时代
夏朝:世袭制
商朝:内外服制
西周:
商周时期的经济
中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晚期: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井田制、青铜铸造
石器时代
早期国家
课堂小结
商周时期的文化
青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