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潮 表格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观潮 表格式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1 18:47:0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观潮》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潮、称、盐”等13个生字,正确认读“笼罩、薄雾、人声鼎沸”等词语。 -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 - 4自然段。 -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想象钱塘江大潮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想象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 例如在描写大潮来时的情景中,作者写道“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里通过对大潮的形状(像白线、拉长变粗、形成水墙、犹如战马)和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理解大潮的特点,同时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和描写的生动。 体会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抓住特点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 例如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浪潮的汹涌澎湃;同时“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又使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浪潮声音之大。学生在理解和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 1. 朗读法 -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精读课文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大潮的气势;在背诵课文时,通过朗读加深记忆。 - 例如在学习课文第3 - 4自然段描写大潮来时的部分,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大潮雄伟壮观的句子,然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展示,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如对“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朗读重音和语调的指导。 2. 情境教学法 -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等,创设钱塘江大潮的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潮的景象,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 如在导入新课环节,可以先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场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讲解课文描写大潮的部分时,也可以适时地播放相应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将文字描写与实际景象相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讨论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 比如在学习作者描写大潮的顺序时,可以提出问题“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再进行总结和补充。 4. 想象法 -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构建钱塘江大潮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 如在学习描写大潮形状的句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根据作者的描写想象大潮从远处逐渐靠近的样子,然后让学生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再与课文中的描写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字母卡片。 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月日 执教: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潮、称、盐”等13个生字,正确认读“笼罩、薄雾、人声鼎沸”等词语。 -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 - 4自然段。 -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想象钱塘江大潮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导入新课 - 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观看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 教师简单介绍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它以雄伟壮观的景象闻名于世。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风采。”从而引出课题《观潮》。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 重点指导易错字,如“鼎”字,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字形结构(上面是“目”,下面是“鼎”字的象形部分),并让学生书空练习。 - 对于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如“人声鼎沸”“横贯”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解释,或者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理解。 -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潮来前 - 潮来时 - 潮头过后”的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 精读课文,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 学习潮来前的景象 - 学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潮来前江面的景象是怎样的。 -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潮来前江面平静的句子,如“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让学生体会“横卧”一词的妙处,这个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宽阔和静态美。 - 同时,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人们心情的句子“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引导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期待,从而为下文大潮的到来做铺垫。 - 学习潮来时的景象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3 - 4自然段,找出描写大潮声音和形状变化的句子,并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 - 关于大潮声音的描写,如“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教师让学生体会这个比喻句的作用,把大潮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声音的低沉和雄浑。 - 对于大潮形状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大潮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分析。 - 远处:“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里“水天相接”“一条白线”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样子,让学生想象远处的江面上出现这样一条白线的景象。 - 再近些:“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教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大潮逐渐靠近时形状的变化,重点理解“横贯”“水墙”等词语的含义,体会大潮的汹涌。 - 更近一些:“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是对大潮最精彩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体会。 - 从修辞角度,让学生找出比喻句和夸张句,理解作者把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突出了浪潮的气势磅礴,“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张地写出了浪潮声音之大。 - 通过朗读,让学生读出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师可以进行范读指导,如对“千万匹”“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语加重语气朗读。 -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描述大潮到来时的壮观场面,进一步感受大潮的魅力。 - 学习潮头过后的景象 - 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潮头过后江面的景象是怎样的。 -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余波的句子“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让学生体会余波的力量仍然很大。 - 再让学生找出描写江面恢复平静的句子“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让学生理解虽然大潮已经过去,但它对江面的影响还在,同时也能从“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感受到大潮的巨大威力。 3 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 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顺序(潮来前 - 潮来时 - 潮头过后)和描写方法(抓住声音和形状的变化,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 教师强调这种按照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值得大家学习,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4 拓展延伸 - 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自然奇观,如黄山云海、吉林雾凇等,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奇观的特点。 - 教师展示一些其他自然奇观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 课堂练习 -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薄雾(bó báo) (答案:bó) - 横贯(guàn guan) (答案:guàn) - 鼎沸(fèi fú) (答案:fèi)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 课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 仿照课文中描写大潮的句子,写一个描写暴风雨的句子。 - 示例:暴风雨越来越近,犹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那声音如同战鼓擂动,好像天空都要被撕裂开来。 6 布置作业 - 背诵课文第3 - 4自然段。 -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小短文,如《观日出》《赏雪景》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有了较为深刻的感受,也基本掌握了课文的重点知识。但是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想象大潮的画面时,部分学生的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引导的环节,如提供更多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有更多的素材去构建画面。同时,在课堂练习环节,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还需要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关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