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 走月亮》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生能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月光下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文中浓浓的亲情,增进学生与家人之间的感情。 1 理解课文内容方面 以课文中描写的“我和阿妈走月亮”经过的地方为例,如“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这里描绘了一幅充满乡村生活气息的画面,学生要能够理解这些画面所构成的走月亮的情景。 2 体会作者情感方面 在文中,作者多次提到“我和阿妈走月亮”,这种简单的表述中蕴含着深厚的亲情。例如“我和阿妈走月亮……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种反复的语句,体现出作者在走月亮过程中与阿妈在一起的幸福与满足。学生要能够体会到这种情感,并理解亲情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3 描写景物方法方面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多种方法。如动静结合,“秋虫唱着(动),夜鸟拍打着翅膀(动),鱼儿跃出水面(动),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静)”;虚实结合,“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作者闻到果香联想到各种水果,这是虚写。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描写方法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1 理解富有诗意语句含义 像“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这样的语句,它不仅仅是在描写月光照亮了各种事物,更是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学生较难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 2 内化情感方面 让四年级的学生将作者对大自然和家人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有一定难度。例如,文中作者对走月亮过程中的一草一木、与阿妈的相处都充满热爱和珍惜,学生可能只是表面理解,难以真正将这种情感融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1. 朗读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下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情境教学法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如播放月光下的乡村美景视频、展示相关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问题引导法 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读写结合法 在学习了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字母卡片。 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月日 执教: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生能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月光下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文中浓浓的亲情,增进学生与家人之间的感情。 1. 导入 1.1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月亮吗?你们在月光下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走月亮。(板书课题:走月亮) 1.2 解释课题 “走月亮”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就是在月光下散步的意思。你们想知道作者在走月亮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吗?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2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词:鹅卵、俗、跃、穗、镀、埂、烁。 (2)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3)理解词语的意思,可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等方法。 2.3 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学生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感。 3. 精读课文,感受美景与亲情 3.1 学习第1 - 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1 - 3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走月亮之前看到了什么样的月亮? (2)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句子的特点,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明亮和柔和,照亮了很多地方,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感受月光的美。 (5)接着,教师提问:“我”为什么要和阿妈走月亮呢?学生从文中找出答案:“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表达了“我”对走月亮这件事的期待和向往,也体现了“我”和阿妈之间的亲密关系。 3.2 学习第4 - 5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4 - 5自然段,思考:“我”和阿妈在走月亮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2)学生读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3)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看到的景物:村道、秋虫、夜鸟、鱼儿、果园等。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这些景物的方法。 ①以描写秋虫为例,“秋虫唱着”,这是把秋虫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虫的欢快。 ②描写鱼儿时,“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这里有动态描写,写出了鱼儿的活泼。 ③描写果园时,“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这是通过嗅觉来写果园里的果实,同时还有联想,闻到果香联想到各种水果,是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 (5)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描写句子,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笔下月光下的美景。 3.3 学习第6 - 9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6 - 9自然段,思考:在走月亮的过程中,“我”和阿妈之间有哪些互动?这些互动体现了什么? (2)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如“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这些语句体现了“我”和阿妈之间温馨的互动,体现了浓浓的亲情。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所蕴含的情感,表达了“我”对阿妈深深的爱和依赖,以及和阿妈在一起的幸福与满足。 (4)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再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4. 体会情感,拓展延伸 4.1 体会情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思考:作者在走月亮的过程中,除了看到美丽的景色,还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作者不仅感受到了月光下大自然的美,还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这种亲情就像月光一样,柔和、温暖,照亮了作者的心灵。 (3)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与家人之间的温馨时刻,进一步体会亲情的美好。 4.2 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如李白的《古朗月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不同诗人笔下月亮的不同韵味。 (2)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在月光下的所见所感,或者写一写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温馨故事。 5. 课堂小结 (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文的主要情节、描写景物的方法、表达的情感等。 (2)教师强调亲情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同时也要热爱大自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6. 课堂练习 6.1 看拼音,写词语。 é luǎn( )石 风sú( ) yuè( )出 稻suì( ) 答案:鹅卵、俗、跃、穗。 6.2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柔和( ) 风俗( ) 满意( ) 答案:温和、习俗、满足。 6.3 按要求写句子。 (1)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用加点词仿写句子) 答案:天空是那样湛蓝,云朵是那样洁白。 (2)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仿写拟人句) 答案:蝴蝶跳着舞,蜜蜂哼着歌。 7. 作业布置 1.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把自己写的小练笔修改完善,读给家人听。 3. 搜集一些描写亲情的文章,下节课分享。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下的美景和文中的亲情。但在引导学生理解富有诗意的语句含义和内化情感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拓展阅读和情境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同时,在课堂练习环节,可以增加一些难度稍高的题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