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表格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表格式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1 19:2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 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 认识并理解诗中的生字词,如“巢”“苇”等。 - 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朗读能力。 -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诗人对秋天傍晚江上美景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宁静、和谐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掌握现代诗的朗读技巧,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理解诗中的意象,如“归巢的鸟儿”“斜阳”“芦苇”等,以及它们所营造的氛围。 教材知识点:现代诗常常通过独特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在《秋晚的江上》中,“归巢的鸟儿”“斜阳”“芦苇”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秋天傍晚江上的美丽画面。例如“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这里的“鸟儿”和“斜阳”,让我们仿佛看到一只疲倦的鸟儿,在夕阳的余晖下向家的方向飞去,这种画面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温馨的感觉。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理解现代诗的含蓄性,学会从意象、语言等方面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 例如,诗中“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几句诗的深层含义较难理解。学生需要通过对意象的深入分析,理解到鸟儿翅膀的翻动使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江上,而白色的芦苇在夕阳的映照下瞬间变得像红颜(年轻美丽的容颜)一样,这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奇妙变化,更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美好瞬间的惊喜和对自然神奇力量的赞叹。 1. 朗读法 - 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初步体会诗歌的意境。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朗读,教师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语调、重音等进行指导。例如,在朗读“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时,“倦了”要读得轻柔,体现出鸟儿的疲倦;“驮着斜阳”要稍微重读,突出鸟儿和斜阳这一独特的画面。 2. 想象法 - 在讲解诗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诗中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比如,让学生想象鸟儿驮着斜阳飞行的姿态,斜阳的颜色和光芒,以及芦苇在夕阳下变红的景象等。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3. 小组讨论法 -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诗歌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如“你从诗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诗中的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等。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情境教学法 - 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傍晚江上的图片或视频,为学生创设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中的美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字母卡片。 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月日 执教: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 认识并理解诗中的生字词,如“巢”“苇”等。 - 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朗读能力。 -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诗人对秋天傍晚江上美景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宁静、和谐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入 - 播放一段秋天傍晚江上的视频,视频中有鸟儿归巢、夕阳西下、芦苇摇曳的画面。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从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描述视频中的景象,如鸟儿的飞翔方向、夕阳的颜色、芦苇的姿态等,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如宁静、美丽等。然后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现代诗《秋晚的江上》,也描绘了这样一幅秋天傍晚江上的美景。” 1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 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范读结束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的读音问题。例如,“巢”字的读音为“cháo”,“苇”字的读音为“wěi”。 -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纠正读音错误、调整朗读节奏等。 - 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思考诗歌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读完后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明确诗中主要描写了归巢的鸟儿、斜阳和芦苇这些景物。 2 研读诗歌,理解意象 - 引导学生分析“归巢的鸟儿”这一意象。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归巢的鸟儿’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让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疲惫”,因为诗中提到“尽管是倦了”;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温馨”,因为鸟儿归巢是回家的感觉。教师进行总结:“归巢的鸟儿既表现出了疲倦,又透露出一种归心似箭的温馨,它是这首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生机和情感。” - 接着分析“斜阳”这一意象。教师提问:“斜阳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思考斜阳的颜色、光芒以及它与鸟儿的关系。学生可能会回答斜阳的余晖给画面增添了色彩,也让鸟儿的归巢之旅更具诗意等。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斜阳的出现,让整个画面变得更加温暖、柔和,它与疲倦的鸟儿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 最后分析“芦苇”这一意象。教师提问:“芦苇在诗中的描写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让学生仔细阅读诗中关于芦苇的描写“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学生通过讨论可能会发现,芦苇原本是白色的,在斜阳的映照下变成了红色,这种颜色的变化非常奇妙。教师总结:“芦苇的这一变化,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更体现了自然的神奇力量,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美好瞬间的惊喜之情。” 3 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 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边读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朗读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明确诗人通过描绘秋天傍晚江上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中的每一个意象,每一个画面,都饱含着诗人对自然的深情。例如,诗人对鸟儿归巢的描写,对斜阳和芦苇色彩变化的刻画,都体现了他对自然中这些细微而美好的事物的关注和喜爱。 4 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如语调的抑扬顿挫、重音的把握等。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比赛,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下来。 - 对于能够熟练背诵诗歌的学生,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通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积累诗歌中的优美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5 课堂小结 -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表达的情感以及现代诗的一些特点。强调学生要学会通过分析意象来理解现代诗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现代诗,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6 课堂练习 - 填空题 - 《秋晚的江上》的作者是(刘大白)。 - 诗中描写鸟儿动作的词语有(驮、翻)。 - 简答题 - 诗中的“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芦苇当作人来写,“妆成”一词赋予芦苇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在斜阳映照下瞬间变红的奇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神奇力量的赞叹之情。 - 想象题 - 根据诗歌内容,画一幅《秋晚的江上》的简笔画,并简要描述画面内容。 - 答案:(学生画出的简笔画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大致应包含归巢的鸟儿、斜阳和芦苇等元素。)画面描述:在秋天的傍晚,江上有一只疲倦的鸟儿驮着斜阳向巢的方向飞去,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江边白色的芦苇在夕阳的映照下变成了红色,整个画面充满了宁静和美丽的气息。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较好。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想象法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小组讨论法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理解诗歌意象的深层含义时还存在一定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者采用更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另外,在课堂练习环节,虽然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题目,但在时间把控上还不够精准,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想象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练习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