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表格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表格式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1 18:5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题西林壁》。 - 理解诗中的字词含义,如“横看”“侧看”“远近高低”“不识”“只缘”等。 -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 借助多媒体资源、图片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诗人苏轼对庐山景色的赞美之情。 - 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观察事物要全面,不能片面下结论。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 感受庐山的雄伟壮丽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哲理。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能将这种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古诗的文字,想象出庐山的多种姿态。 1 诵读法 - 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从初步的读通顺到读出节奏,再到有感情地朗读。例如,在教学开始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把字音读准,像“横(héng)看”“侧(cè)看”等易错字音。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再让学生模仿朗读,通过不断地诵读,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古诗的韵律美,也有助于对诗句的理解。 2 情境教学法 - 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的不同景色图片和视频,如庐山的云雾缭绕、山峰林立等景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庐山的雄伟壮丽,帮助他们理解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时,也可以通过播放轻柔的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诗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 3 问题引导法 -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讲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诗人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的真面目呢?如果你们去庐山游玩,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感觉呢?”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句蕴含的哲理。 4 小组合作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针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比如,让小组讨论“从这首诗中我们能学到什么道理,在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小组成员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分享生活中的实例,如在看一幅复杂的拼图时,如果只看局部就很难知道整个拼图的图案,就像在庐山中看不到庐山的全貌一样。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字母卡片。 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月日 执教: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题西林壁》。 - 理解诗中的字词含义,如“横看”“侧看”“远近高低”“不识”“只缘”等。 -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 借助多媒体资源、图片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诗人苏轼对庐山景色的赞美之情。 - 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观察事物要全面,不能片面下结论。 1 导入新课 - 首先,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些风景图片,有五岳的雄伟,黄山的奇特等,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山美吗?那你们知道还有一座山,它在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样子,你们知道是哪座山吗?”引出庐山。接着,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庐山,庐山是中国名山之一,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很多文人墨客都曾为它写诗作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关于庐山的古诗《题西林壁》。 2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 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和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如“缘(yuán)”字不要读成“yán”。 -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并评价。评价可以从字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正确等方面进行。 - 全班齐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 理解诗句,感悟意境 - 理解“横看”和“侧看”。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示意图,横着看是连绵的山岭,侧面看是高耸的山峰,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然后解释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 让学生结合多媒体上展示的庐山不同角度的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看到的景象,进一步体会这句诗所描绘的意境。 - 讲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先让学生思考“不识”和“只缘”的意思,然后解释诗句: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接着,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这一哲理。比如,当我们在一个迷宫里的时候,因为我们身处其中,很难看清整个迷宫的布局,只有从高处或者外面看,才能看清楚。同样,在生活中,我们看问题如果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很难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 -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全诗,体会诗人对庐山景色的赞美以及蕴含的哲理。 4 诵读古诗,体会情感 -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语调可以轻快一些,表现出庐山景色的多变;在朗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语调可以稍微低沉、缓慢一些,以突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 让学生分组朗读,互相比赛,看哪一组读得最有感情。 - 全班背诵古诗,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如先记住每句诗的第一个字,然后逐步回忆整首诗。 5 拓展延伸 - 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类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经历。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只按照一种方法思考,就很难找到答案,但是当换个角度思考时,就豁然开朗了。 - 教师展示一些其他描写庐山的古诗,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让学生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诗人笔下庐山的不同特点。 6 课堂小结 -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首先回顾了古诗《题西林壁》的诗句内容,强调了重点字词的含义;然后再次体会了诗中描绘的庐山景色的美丽多变;最后着重总结了诗中蕴含的哲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全面地观察事物,避免片面性。 5. 课堂练习 5.1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横(héng hèng)看 答案:héng - 只缘(yuán yán)身在此山中 答案:yuán 5.2 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横:(横着) - 各:(各个、每种)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识:(认识、辨别) - 缘:(因为) 5.3 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苏轼),他是(宋)代的诗人。 - 诗中描写庐山景色的诗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蕴含哲理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4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理解。 - 答案示例:在和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往往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觉得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这就像在庐山中一样,只看到自己看到的那一面,而没有全面地去考虑事情的前因后果、对方的想法等。只有跳出自己的角度,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才能明白矛盾产生的真正原因,更好地解决问题。 1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古诗《题西林壁》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较好。诵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了古诗的韵律美,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庐山的景色和诗句的意境,问题引导法和小组合作法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2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哲理的环节,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些困难,需要更多的生活实例进行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差异。同时,在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让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哲理小诗,进一步加深对哲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