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的段落。 -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分析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爬行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观察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从文中学习如何按一定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准确地描写事物。 例如,在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形状时,作者写道“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这里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数量(六七根)、形状(枝状、像蜗牛的触角)。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细致观察和准确用词的重要性。 体会作者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爬行过程写清楚的。 理解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动态过程,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准确描述。 例如,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里的“触”“巴”“拉”“紧贴”等动词生动地描绘出爬山虎脚的攀爬动作,这些动词的准确运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1. 直观教学法 - 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展示爬山虎的植株、叶子和脚的形态,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便于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讲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时,先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后再对照课文描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2. 朗读法 -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朗读、指名朗读、齐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理解课文的情感。例如,在讲解描写爬山虎叶子的段落时,让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重点评价朗读是否能够体现出叶子的动态美。 3. 问题引导法 - 设计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逐步深入理解课文。例如,在讲解爬山虎的脚的攀爬过程时,提出问题“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从直的变成弯曲的?”“细丝头上的小圆片有什么作用?”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4. 小组合作学习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交流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分析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一个特点,然后派代表进行汇报。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字母卡片。 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月日 执教: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的段落。 -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分析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爬行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观察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1. 导入新课 1.1 展示图片 -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一张爬山虎爬满墙壁的图片,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植物吗?”引导学生说出爬山虎的名字。 - 接着问:“你们在哪里见过爬山虎?它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见闻。 1.2 引出课题 - 教师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爬山虎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看看作者叶圣陶爷爷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板书课题。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1 自由朗读 -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纠正读音错误。 2.2 检查生字词 - 课件出示生字词:“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 - 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 开火车读生字词,加强记忆。 -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如“均”可以用“匀”加单人旁来记忆,“隙”可以通过拆字法记忆,“小”和“日”中间夹着“阝”。 2.3 概括主要内容 - 读完课文后,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3.1 学习爬山虎的叶子 3.1.1 朗读描写叶子的段落 - 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叶子的段落(第2自然段),然后自由朗读。 -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3.1.2 分析叶子的特点 - 学生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叶子的颜色、排列等方面分析特点。 - 颜色方面: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 排列方面: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叶子的这些特点。 - 提问:“一顺儿朝下”“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让学生体会到爬山虎叶子排列的整齐和紧密。 3.1.3 体会动态美 - 文中说“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感受叶子随风飘动的动态美。 - 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叶子的美。 3.2 学习爬山虎的脚 3.2.1 找出描写脚的段落 - 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段落(第3 - 5自然段)。 3.2.2 分析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 位置:让学生读第3自然段,找出描写脚的生长位置的句子“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教师在黑板上简单画出爬山虎的茎、叶柄和脚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 形状:引导学生分析“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这句话,让学生明白作者把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形象地写出了脚的形状。 - 颜色:从“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句话中了解脚的颜色。 - 教师总结:作者从位置、形状、颜色三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让我们对它的脚有了清晰的认识。 3.2.3 学习脚的攀爬过程 - 让学生仔细阅读第4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攀爬过程的动词,如“触、巴、拉、紧贴”等。 - 教师通过动画演示爬山虎的脚攀爬的过程,边演示边讲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个过程,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 提问:“一脚一脚往上爬”中的“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一脚一脚”更能体现出爬山虎的脚是交替着往上爬的,用词的准确性。 4. 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4.1 总结课文内容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先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然后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重点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它的攀爬过程。 4.2 学习写法 - 让学生思考: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作方法? - 教师总结:作者观察细致,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从整体到部分、从远到近等),用词准确生动。例如,在描写叶子和脚的时候,都按照先写样子,再写特点的顺序;在描写脚的攀爬过程时,准确地运用动词。 - 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习这种观察和写作的方法。 5. 课堂练习 5.1 看拼音写词语 -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拼音:jūn yún、chóng dié、xì xì、yè bǐng。 - 让学生写出对应的词语:均匀、重叠、细丝、叶柄。 - 同桌之间互相批改,教师进行点评。 5.2 填空 - 爬山虎的脚长在( )的地方,形状像( ),颜色是( )。 - 答案:茎上长叶柄的反面;蜗牛的触角;嫩红。 5.3 仿照课文描写一种植物 - 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仿照课文的写法,从植物的生长位置、样子、颜色等方面进行描写。 - 教师巡视,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如有的学生写“向日葵的花盘向着太阳生长,它的茎又粗又直,像一根柱子。花盘很大,像一个大圆盘,里面长满了密密麻麻的瓜子。花盘的边缘是金黄色的花瓣,像太阳的光芒。”教师可以从观察是否细致、描写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评价。 6. 布置作业 6.1 背诵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攀爬过程的段落。 6.2 观察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写一篇观察日记,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并且用词准确。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教学法让学生对爬山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用词的准确。小组合作学习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例如在理解爬山虎的脚的攀爬过程时,部分学生对动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用肢体动作模拟爬山虎的脚的攀爬,加深理解。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在仿照课文描写植物时,有些学生观察不够细致,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