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 精卫填海》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溺、堙”等重点字词的含义。 - 能简单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色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精卫坚韧不拔的意志,感受古代神话故事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体会精卫填海的坚定决心,理解故事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根据教材内容,“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部分内容是理解故事的关键。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溺”(溺水,淹没)这个字的理解,体会女娃遭遇的不幸,进而理解她化为精卫后填海的决心。同时,对于“堙”(填塞)字的理解,能让学生明白精卫填海这一行为的具体方式。 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理解古代神话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神话故事往往包含着古人对自然现象、人类起源等的想象和解释。在《精卫填海》中,女娃死后化为精卫鸟,并且能够衔木石填海,这种情节体现了神话的超自然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种超自然情节背后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难度。例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古人通过这样的故事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抗争等复杂情感。 1. 朗读法 - 反复朗读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字音、节奏。例如,“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教师范读时,要突出“之”“曰”“于”等虚词的读音和停顿,让学生在跟读、自由读、齐读等过程中逐渐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情境教学法 - 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比如在讲解精卫填海的过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海波涛汹涌的画面,再展示一只小小的精卫鸟衔着木石飞向大海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精卫填海的艰难,从而体会精卫的决心。 3. 问题引导法 - 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女娃为什么会化为精卫鸟?”“精卫鸟明知大海浩瀚,为什么还要坚持填海?”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深入探究课文内容,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 4. 小组合作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如在分析精卫的品质时,让小组内成员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同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字母卡片。 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月日 执教: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溺、堙”等重点字词的含义。 - 能简单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色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精卫坚韧不拔的意志,感受古代神话故事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1. 导入新课 1.1 教师播放一段有关大海波涛汹涌的视频片段,然后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浩瀚无垠的大海,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大海的强大、深邃等特点。 1.2 接着教师说:“在古代,有一只小小的鸟,它却想要把大海填平,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 2.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同时,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尝试解决读音和词义问题。 2.3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 出示生字“帝、曰、溺、返、衔、堙”,指名学生认读,纠正读音错误。例如,“溺”字容易读错,要强调其正确读音为“nì”。 - 对于重点字词,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 “炎帝之少女”中的“之”是“的”的意思;“少女”在古代指小女儿,与现代意义不同,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区分古今词义的差异,如“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这里的“家君”指自己的父亲,也是古今词义有别的例子。 - “溺而不返”的“溺”,教师可以通过动作演示,表现溺水的状态,让学生理解其含义是溺水、淹没。 - “堙于东海”的“堙”,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图片,如用土填塞小坑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堙”是填塞的意思。 2.4 教师再次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跟读,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 3.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3.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从这句话我们知道了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她和炎帝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明确故事的主角女娃的身份。 -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而死,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女娃溺水时的情景,感受她遭遇的不幸,然后提问:“女娃溺水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女娃化为精卫的原因。 -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精卫为什么要衔木石填海呢?这体现了它怎样的品质?”让学生通过讨论,体会精卫对大海的仇恨以及它坚韧不拔的意志。 3.2 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尝试概括,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例如,有学生可能概括为: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儿,她在东海溺亡后化为精卫鸟,精卫鸟经常衔木石填海。教师对学生的概括进行补充和完善。 3.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精卫的形象和品质。 - 教师提问:“从精卫填海的行为中,你们觉得精卫是一只怎样的鸟?”让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精卫很勇敢,有的会说它很执着。 - 教师进一步引导:“面对浩瀚的大海,精卫鸟如此渺小,它却一直坚持填海,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精卫坚韧不拔、不畏艰难、勇于抗争的品质。 3.4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 - 教师提问:“在这个故事中,哪些情节让你觉得很神奇?”学生可能会回答女娃化为精卫鸟很神奇,或者精卫鸟能衔木石填海很神奇。 - 教师总结:“神话故事往往充满了想象,这些神奇的情节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他们通过这样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现象、对生活的理解和愿望。” 4. 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4.1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在读“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时,语调要低沉,表现出惋惜之情。 - 在读“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时,要读得坚定有力,突出精卫的决心。 4.2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当评委,从读音、节奏、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 4.3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精卫的情感和故事所传达的精神内涵。让学生思考:“当我们读到精卫填海的故事时,我们应该从精卫身上学到什么?”引导学生将精卫的品质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像精卫一样勇敢面对,坚持不懈。 5. 课堂练习 5.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炎帝之少女( ) - 溺而不返( ) - 故为精卫( ) - 以堙于东海( ) 答案:(的)、(溺水,淹没)、(所以)、(用来) 5.2 用自己的话简单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答案: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玩时溺水身亡,她化为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块,想要填平东海。 5.3 你从精卫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 答案:从精卫身上学到了坚韧不拔、不畏艰难、勇于抗争的品质。 6. 课堂小结 6.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课文内容,总结精卫填海的故事以及精卫的品质。 6.2 教师强调神话故事的文化价值,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对于生字词的教学,虽然采用了多种方法,但部分学生可能仍然存在理解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个别辅导。在引导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和文化内涵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比较局限,需要教师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同时,在课堂练习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让学生对精卫填海的行为进行评价,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