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2.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3.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毛泽东〈七律·长征〉手迹》,介绍图片展示的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提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他们在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
探究新知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一)战略转移
【教师活动】出示《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讲述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提问:国民党对红军采取了什么行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围剿”红军。
【教师活动】结合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学生活动】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使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教师活动】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讲述1934年10月红军从瑞金出发,突围西进,攻克贵州遵义的过程。
(二)遵义会议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遵义会议会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知道: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后,中央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周恩来、毛泽东等负责军事。随后成立了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遵义会议的意义,提问: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学生活动】理解: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二、过雪山草地
【教师活动】讲述红军从遵义会议后到进入甘肃这一过程的长征经历,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红军战士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动力。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归纳长征精神。
【学生活动】了解长征的经过。体会长征精神: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展现的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一种跨越时代的传承,它引领着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教师活动】讲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出示教材第84页《材料研读》,引导学生结合材料,谈谈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得出: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课堂小结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次伟大的壮举。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所以说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重要地位。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展现了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乐观主义精神。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正是拥有了这样的精神,才会成就事业,创造辉煌。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完成了长征壮举。而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
板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一)战略转移
(二)遵义会议
时间 内容 意义
二、过雪山草地
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突破腊子口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吴起镇会师 会宁会师
长征胜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