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2 00:1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历史 八年级上册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认识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简述中国守军抗日的史实,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及历史思维能力。认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结合教材中的《材料研读》与《相关史事》,分析历史材料和历史史实,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形成历史认知,提高解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以七七事变和淞沪会战为例,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对外的优秀品质。学习中国军队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的精神。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要随时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要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
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泸会战;南京大屠杀。
第二次国共合作。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出示《卢沟桥歌》的歌词片段,引起学生的疑问:卢沟桥发生了什么事件?为什么说“最后关头已临到”“国家存亡在此桥”?
探究新知
一、七七事变
【教师活动】讲解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以及日军分布情况:卢沟桥,位于广安门外西南约10千米处,横跨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扼守平汉线交通要道,邻近北宁铁路和宛平县城,是保卫北平军事安全的重要屏障。事变爆发前,北平受到日军及伪政权的三面包围,只有西南方向还掌握在国民党第二十九军手中,卢沟桥成为北平通往外地的必经之地。
【学生活动】了解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以及日军分布情况。
【教师活动】讲述1936年9月以后,日本华北驻屯军不断增兵丰台,时常在附近举行军事演习,演习还由白天改为夜间、由虚弹改为实弹。出示材料和图片《宛平城》,讲解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是蓄谋已久的。提问:这次日本又找了什么样的借口来挑起事端呢?出示七七事变相关知识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了解七七事变的基本史实,知道七七事变是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教师活动】出示赵登禹和佟麟阁的名言,讲述他们英勇抗敌的故事。
【学生活动】感受中国军人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和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提问: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的态度如何?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得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都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
【教师活动】讲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推进情况,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让步与合作诚意。1937年7月9日,毛泽东、朱德等又致电蒋介石,称红军将士愿意接受国民党及蒋介石的领导,开赴抗日杀敌的前线。7月15日,周恩来在庐山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蒋介石,正式向全国作出四项保证。引导学生研读《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节选内容。
【学生活动】了解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推进过程,知道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教师活动】讲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及其意义。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讲话。《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和蒋介石的讲话,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学生活动】了解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理解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意义: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
【学生活动】回顾所学知识,知道: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后,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三、淞沪会战
【教师活动】出示淞沪会战相关知识表格,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填写表格。讲述淞沪会战的过程,突出姚子青和谢晋元等爱国将领的英勇行为,让学生感受战役的激烈和爱国官兵的英雄气概。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掌握淞沪会战的相关史实。
【教师活动】出示两段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认识到:中国当时的制空权、制海权都掌握在敌人手中,武器装备也远远不如日本,在这种劣势中我国军人展现出了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淞沪会战双方伤亡惨重,打乱了日本的侵略计划,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还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并分析材料,知道淞沪会战的影响和意义。
四、南京大屠杀
【教师活动】上海陷落后,日本的下一个进攻目标就是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学生活动】了解南京陷落,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选段。设问:真实的情况是材料中说的这样吗?出示图片《战火中的南京》《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日军把南京青年当作刀靶练习刺杀》,并讲述日本屠杀、活埋南京无辜百姓等暴行。引导学生阅读《东京日日新闻》“杀人比赛”的新闻报道、《拉贝日记》选段和《魏特琳日记》选段,并强调这些材料的史料价值。
【学生活动】知道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教师活动】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学生活动】知道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选段,引导学生思考中日双方应如何对待这段历史。
【学生活动】日本政府应正视历史,反思历史,真诚向中国人民道歉!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要奋发图强,以史为鉴,振兴中华。
课堂小结
1937年夏,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中国由局部抗战转变为全民族抗战。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人民最终团结起来,进行了一场抗击日寇侵略的全民族抗战。面对日军的挑衅和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表现出了顽强不屈的精神。淞沪会战作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战役,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板书设计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七七事变
时间:1937年7月7日
地点:北平卢沟桥
标志: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时间:1937年9月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三、淞沪会战
时间:1937年8—11月
影响: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全国人民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遇难同胞超过30万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