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2 00:3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材版本】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课标要求】列举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理解敌后战场对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主要介绍的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本节课所讲述的敌后战场的抗战与正面战场的抗战紧密相连,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正面战场相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共同构成了一条重要的历史主线。本节课开门见山,将敌后战场作为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
【学情分析】经过平时影片、电视剧、爱国主义教育等,学生对中国抗日战争有较多的了解;基于初二学生在智力方面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可以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如展示大量历史图片、文字资料,视频等,来进行新课的学习;另外学生的认识分析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分析问题时会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平型关大捷及影响;知道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知道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影响;正确分敌后战场的抗战,能够对历史史实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判断。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归纳,学会正确分析、提炼历史资料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识读相关地图,提高通过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敌后战场的抗战,使学生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教学方法】
1、教法:以情境创设为依托,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以交互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以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史料结合法、读图法等。
2、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全体学生充分融入课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导入新课:伴随着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场血与火交融的战争,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日的爱国主义旗帜,促成了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其中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挫败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那么,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另辟蹊径,抗击日本侵略者,并逐步发展成为抗日的中坚力量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军民,是如何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
<名词析义> 敌后战场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后,通过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从而形成的抗日战场。
<整体感知>
伏击平型关——首次胜利破神话
创建根据地——持久抗战聚民心
破袭囚笼策——重拳出击立威望
<互动课堂>
第一篇章: 伏击平型关——首次胜利破神话
1、平型关大捷
出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教师讲述平型关大捷发生的背景。
出示《平型关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平型关在地势上有何特点,引出伏击战——平型关大捷的打响。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从时间、地点、作战部队、战术、战果、影响等方面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归纳平型关大捷的主要知识要点。
出示材料及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史料解读】请你阅读下列材料,说一说平型关大捷在当时有何影响?
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东渡黄河后与日军的第一次交锋,也是我军的“头响炮”。它是抗战爆发以来,乃至1894年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首个胜利……这一仗打击了日军的狂妄气焰,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打出了中国军人的精神,打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誓将日寇逐出中国的决心与信念。
——《平型关大捷:我军打击日寇的“头响炮”》
强调: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粹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指出: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115师取得的重大胜利,但这场战役是配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胜利。
同位互说平型关大捷的知识要点,记忆反馈。
引导学生比较P100“相关史事”中夜袭阳明堡与平型关大捷的相同点,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和一二九师先头部队先后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和夜袭阳明堡战斗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
过渡:八路军在平型关首战告捷,既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又使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名扬天下,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非常直接的支持作用。
第二篇章: 创建根据地——持久抗战聚民心
1、《论持久战》的发表
引导学生从发表目的、时间、人物、观点及其意义等方面自主学习,归纳《论持久战》发表的知识要点。
师生互动反馈自主先学的成果,引导学生在课本上标注《论持久战》发表的目的、时间、人物、观点及其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的依据是什么?”
点拨:从实力对比、战争性质、两国国情分析。
出示《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引导学生识图了解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及其发展,逐渐形成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将敌人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
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学生自主阅读P101-102内容,引导学生从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巩固和发展的主要措施。
措施 军事:以广大群众 为基础,展 开人民游击 战争
政治: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民主选举,精兵简政
经济: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开展大生产运动
纠错:“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订正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设问: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战法?
强调:人民游击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力量,组织了各方的力量,根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创新了战法,主要有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等。
学生列举家乡的抗日游击战争。
身边的历史:
1、以走访调查的方式寻找身边的抗日英雄;
2、以实地考察的方式寻找先烈留下的足迹等。
强调: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抗战和生产的积极性,团结了地主与富农联合抗战。
强调: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面抗战路线。
强调: 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出示《狼牙山五壮士》和《戎冠秀》,同位讨论:你还知道哪些英雄和模范人物?从这些英雄和模范人物的身上,你有何启示?
点拨:不怕牺牲、宁死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军民合心等。
出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近平” ,引导学生学习英雄,学习先锋,并勇当英雄和先锋,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我们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出示《白求恩》和《柯棣华》,引导学生快速阅读P102“相关史事”,了解白求恩和柯棣华的主要事迹,认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是得道多助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也得到了国际友人的援助。
出示材料:小组合作探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如果没有最广大的和最坚持的游击战争,而使敌人安稳坐占,毫无后顾之忧,则我正面主力损伤必大,敌之进攻必更猖狂,相持局面难以出现,继续抗战可能动摇。 ——《毛泽东军事文集》
点拨: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并结合本课所学举例说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强调: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出示材料:日军对敌后解放区作战使用的兵力
年代 人数 总兵力占比
1939年 54万 62%
1940年 47万 58%
1941-1942年 40余万 70%左右
1943年 35万 58
学生依据结合材料中数据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强调: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检测反馈:
1.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发动人民群众,坚持实行的抗战路线是(  )
A.全面抗战路线 B.片面抗战路线
C.敌后抗战路线 D.正面抗战路线
2.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的重要城市是( )
A.太原 B.延安 C.长沙 D.台儿庄
3.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土地政策是( )
A.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B.开展大生产运动
C.采取地雷战、地道战
D.发动农民起义
过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在敌后战场的日益壮大及其英勇作战,给日本侵略者以越来越沉重的打击,日军则调整策略,对紧对各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和蚕食,形势严峻,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出击。为此,指挥部决定组织一场大规模的破袭战,力图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
第三篇章:破袭囚笼策,重拳出击立威望
播放“百团大战”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提炼百团大战发生的背景、目的、目标、时间、指挥者、规模、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和P102-103内容,列表归纳“百团大战的知识要点”。
时 间地点 1940年 华北地区
目 的 为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
指挥者 彭德怀
目 标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意义 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0秒记忆百团大战的历史意义,师生互动反馈问答。
出示两则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炼史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学会论从史出,培养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材料一 战役开始后,日军毫无准备,其《华北方面军作战记录》供认:“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
材料二 此战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也给投降派一次打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彭德怀自述》
出示材料“百团大战确实“过早地暴露了我军的实力,引起敌人的警觉。” ——金春明《还百团大战以本来面目》 ”,指出百团大战后日军的报复性扫荡,八路军又转入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
读图识战役,分别出示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识读历史地图中的主要信息,辩析战役名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小结反馈>
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后期的主战场。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结束语:
硝烟虽已散尽,历史仍将铭记。
从70多年前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到今天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强核心,
中国共产党始终勇挑历史使命,始终勇担历史责任,
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
人民的选择、民族的希望、胜利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