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八年级上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
2.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培养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在近代却被西方列强欺压蹂躏。伴随着列强入侵的一步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发展。全聚德烤鸭、同仁堂药业等企业建立起来。与此同时,曾被认为是“奇技淫巧”的各项发明,如火车、电话、电报等,也纷纷涌入中国。这些我们熟知的“老字号”品牌,在近代中国曾经历了怎样的风雨?火车、电话、电报等交通通信工具,又是如何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回望历史,亲自去找寻答案。
探究新知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教师活动】讲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了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学生活动】知道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二)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教师活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清政府不得不放开民间办企业。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起来,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由此产生。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学生活动】知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教师活动】出示教材第120页《相关史事》,讲述张謇的生平事迹。提问:张謇为什么要弃官设厂?张謇为什么能在此时建厂?张謇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
(三)“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一、材料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讲述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并阅读教材,知道: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帝国主义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四)再度受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教师活动】提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的时间及原因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教师活动】讲解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产生的,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学生活动】知道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五)近代著名的民族企业家
【教师活动】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出示图片《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及教材第121页《相关史事》,提问:你能以荣氏企业为例,说说近代民族工业兴衰的社会原因吗?
【学生活动】阅读关于荣氏兄弟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工业有所恢复,但国民党发动内战,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使中国民族工业又走向了衰落。
(六)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
【教师活动】外部的冲击、时局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出示图片《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讲述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提问:这些新式交通工具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教师活动】出示教材第122页《相关史事》,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桥梁建造技术。
【学生活动】了解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提问: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及材料,提问:旗袍在全国的迅速流行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人们的服饰日益开放。
(三)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材料说明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社会生活的变化不平衡。
【教师活动】提问:社会生活的变化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教师活动】总结:社会生活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点。
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后,海禁大开,各种外来事物纷纷进入中国。近代中国被迫成长、探索,被强制拉入西方工业文明的辐射范围之内,由此引发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张謇、荣氏兄弟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创办了近代企业。这些近代民族工业虽然饱受国内外多种势力的挤压,有些也难逃破产的命运,但总的来看始终是以顽强的姿态在曲折中向前发展。新型交通通信工具的引进,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剪辫易服、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不仅改变了旧有习俗,而且对国民平等、民主等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板书设计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二)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三)“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四)再度受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五)近代著名的民族企业家
(六)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特征: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