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沉沦?觉醒?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Contents
目录
三、国将不国,路在何方?
一、侵略日盛,危机深重
二、不同的选择,相同的命运
壹
侵略日盛,危机深重
据当事人回忆——
甲午震撼主要有三点: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
一、侵略日盛,危机深重
19世纪末的中国遭遇了什么?
民族危机严重
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并发俄人蚕食东方之阴谋,称道日本变法致强之故事,请厘格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甲午战争后)自德人占据胶澳,教焰益张,宵小恃为护符,借端扰害乡里民间不堪其苦,以致衅端屡起。下流社会尤为急烈,以恨德人者推展而及所有之欧洲人,而以仇视欧人,乃并与欧人接近者亦仇视之。
——故宫博物院《义和团档案史料》
1898年1月,慈禧太后下懿旨命李鸿章等五大臣在总理衙门接见康有为,详细询问“补救之方,变法条理”。
——吴仁明等《论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的合离》
面对《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有何应对之策?
一、侵略日盛,危机深重
变
贰
不同的选择,相同的命运
(一)民族资产阶级的选择:维新之变
材料1 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资本总额高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中日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
材料2 甲午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直接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处理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3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二书,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 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维新之变的条件?
经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外在条件: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传播;
理论条件:康有为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二、不同的选择,相同的命运
材料一: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 ——摘自《康南海自编年谱》
材料二: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并推动开设强学会于北京、上海等地。……1897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动成立保国会。在这前后,各地学会、报馆等纷纷成立。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内,全国共设立学会87所、学堂131所、报馆91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结合材料,列举维新派的具体活动?
(一)民族资产阶级的选择:维新之变
二、不同的选择,相同的命运
布新 除旧 作用
政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 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 澄清吏治
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 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 寄生特权
文教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 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 绿营旧军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
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幕
维新之变的措施有何作用?
二、不同的选择,相同的命运
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布新
除旧
依据教材找出义和团运动的原因、口号及清政府的政策
(1)《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根本原因)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一系列冲突;
(3)洋教势力猖獗
1.原因:
2.口号:
3.清政府政策:
“扶清灭洋”
(二)农民阶级的选择:扶清灭洋
地方巡抚:先抚后剿
慈禧太后:招抚 铲除
二、不同的选择,相同的命运
义和团揭帖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
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1.反抗列强侵略——具有革命性、爱国性
2.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盲目排外——具有落后性
如何认识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二)农民阶级的选择:扶清灭洋
二、不同的选择,相同的命运
▲ 义和团揭帖
“庚子三春,日照重阴;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外国侵略者。
材料一: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如此评价义和团: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材料二:周恩来在1954年更明确指出:“义和团运动正是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
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
(扶植傀儡政权,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具有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义和团运动的积极意义
二、不同的选择,相同的命运
(三)相同的命运:失败,无法挽救深重的民族危机
1、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之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史称“戊戌政变”。政变发生后,新法大部被废止,变法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二、不同的选择,相同的命运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探究维新变法最终走向失败是什么原因?
材料一:伯兄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戊戌六君子遗集》
变法急于求成,缺乏强权的支持
材料二: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守旧势力强大,缺乏社会基础
(三)相同的命运:失败,无法挽救深重的民族危机
1、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之变
二、不同的选择,相同的命运
2、农民阶级的扶清灭洋
那时有一对叫A.F.Chamot 的夫妇,两人都是打活靶的老手。因此夫妻两人在被围的55天之内,共射杀义和拳民约700人。Chamot先生有一日射杀54人的最高纪录!Chamot太太亦有日杀17人的最高纪录!
——《纽约太阳报》1901年1月2日
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 ——9月7日《清帝上谕》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义和团揭贴 》
失败原因: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义和团运动最终走向失败是什么原因?
二、不同的选择,相同的命运
(三)相同的命运:失败,无法挽救深重的民族危机
二、不同的选择,相同的命运
(三)相同的命运:失败,无法挽救深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但资金较少、规模较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是新旧生产力交融的产物。
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农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封建农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农民阶级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
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不能挽救民族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军事力量
群众基础
领导阶级
叁
国将不国,路在何方?
三、国将不国,路在何方?
1、八国联军侵华
2、东南互保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随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都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定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三、国将不国,路在何方?
客观上保护了南方免受列强蹂躏
破坏了中央集权,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如何评价东南互保?
3.结果: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九七国耻
内容 影响
①赔4.5亿
②划使馆界
③拆炮驻兵
④严禁反帝
⑤设外务部
政治赔款利于列强资本输出;人民更加贫困
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便于列强完全控制清府
使清政府成列强侵华工具
便于清政府能按侵略者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完全半殖民地化标志)
京津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国将不国,路在何方?
路在何方?
{}
改革道路行不通,只有暴力革命推翻专制统治,才能挽救民族存亡。这个重任会落在谁的肩上?中国又会迎来怎样的巨变呢?
《辛丑条约》
残局而卒
李鸿章对送行的朋友说:“我已垂老,尚能活几年。总之,当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钟不鸣了,和尚死了。”说罢涕泪长流。
——1900年底离开广州赴京进行《辛丑条约》谈判
在李鸿章生命的最后日子里(1901年11月),俄国代表还逼迫他将东三省路矿及其利益全部让给俄国华俄道胜银行,引发他激动、争辩、呕血,并导致死亡。
——历史学者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