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散步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散步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1 21:08:5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 步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边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分歧(qí) 委屈(qū) 鱼塘(táng) 熬(áo)过苦日子
B.拆散(chāi)   散步(sǎn) 温馨(xīn) 嫩(nèn)
C.粼粼(lín) 蹲下来(dūn) 毕竟(j ìng) 水波(bō)
D.稳当(wěn) 责任(zé) 习惯(guàn) 铺着(pū )
2.下列各句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B.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C.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折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D.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密的隧道底下。
B.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
C. 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
D.找到就爬上去,用前足的爪紧紧地把握住,摇摇欲坠。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实施精细化管理,为承办军运会营造良好环境。
B.举办世界智能大会,旨在搭建一个为世界智能科技领域共赢共享、交流合作的平台。
C.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开辟了一条新路。
D.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长期以来,我们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
B.只要掌握解题技巧,你就会懂得如何解答同类问题了?
C.为了筹建南极长城站,他呕心沥血;长城站落成时这位钢铁汉子也流泪了。
D.为什么我会进步如此神速呢?因为我得到了名师的指点。
6.下列句子中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
②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
③当然,想象不要太离谱,要尽可能遵循原作的思路
④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也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尝试来获得
⑤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①②⑤④③ B.②①⑤④③ C.⑤②④③① D.②⑤④①③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汉语中的词是有属性的,如:“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句中的“母亲”是名词。
B.词语的关键字很重要。如:“人声鼎沸”的“沸”是“水开”的意思;“美不胜收”的“胜”是“胜利”的意思。
C.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如:①“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②“父亲一直到老都守着他的田地。”句①中“田地”是“地步,境地”的意思;句②中“田地”是“土地”的意思。
D.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基本相同,常常可以换用,我们称之为同义词。如“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中的“造访”与“拜访”就是同义词。
8.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
(2)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
(3)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的儿子。( )
9.文有文气,就有灵魂;人有文气,就有气质。《文苑》文学社决定开展“文气从哪里来”的探究活动,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春节期间,湖南岳阳楼景区推出优惠活动,游客背诵出《岳阳楼记》,可以免费领取价值80元的景区门票。“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一时间书声与掌声此起彼伏,文学名篇与亭台楼宇交相辉映。在现场,大家边排队边捧着书本和手机突击背诵。截至大年初六,共6 000人通过背诵登上了岳阳楼,许多家长特意带着孩子从外地赶来参加活动。通过背诵获得门票最年长者84岁,最年幼者才4岁。
【材料二】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被视为天上文曲星下凡,到他山东高密老家参观的已有上万人。莫言老家屋边的草、地里的菜,都给人揪去了,抠墙皮、挖砖块的也不少,据说是想沾沾莫言的“文气”。
(1)《文苑》主编打算采用材料一发一则新闻,请你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2)莫言的父亲打电话说:真的受不了了,家里墙皮都快被抠没了。请你替他们家拟写一条标语,有效引导游客的行为。
(3)文气究竟从何而来呢?《文苑》主编希望你结合以上材料写一则短评。(60字左右)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散步》,回答问题。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0.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主旨。

11.阅读第③段,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⑴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⑵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12.指出第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3.阅读第⑥段,说说当“我”面对分歧时,为什么“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14.阅读第⑧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给母亲梳头发
林文月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浸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少让头发掉落。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
②小时候,最喜欢每天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着梳理。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左手分段抓着才能梳通。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头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个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钢针,戴上有翠饰的簪子。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③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上。
④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课业外的琐事。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放入写钝的,取走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了,然而我们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此与母亲斗过气。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在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那发髻已明显变小。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
⑥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施行外科手术。她十分害怕,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渡过难关。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擦洗身体。起初,我们两个人都有些忸怩。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给我洗澡呢!”我用不太熟练的手法,小心地为她擦拭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遂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我相信,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也一定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的。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宠的婴儿。
⑦洗完澡,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背对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困了吧?我想她大概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有删改)
15.此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
16.第②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7.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18.此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 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E.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20、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21、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是一家人
秦文君
  ①我进中学那年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②当时,我在学校的交际圈不小,有位姓毛的圈内女生是个孤女,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每月拿一笔救济金自己安排。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静坐示威,饿了一顿。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当晚,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有了这个朴素的分配,我想就不会沦为挨饿者。
  ③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④我还和姓毛的孤女一起去小吃店,对面而坐。虽吃些简单的面食,但周围都是大人,所以感觉到能和成年人平起平坐,心里还是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
  ⑤这样当了半个来月单身贵族后,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我仿佛只是个寄宿者。有时,我踏进家门,发现家人在饭桌上面面相觑,心里就会愣一愣,仿佛被抛弃了。
  ⑥天气忽然冷下来,毛姓孤女患了重感冒,我也传染上了,头昏脑涨,牙还疼个没完没了,出了校门就奔回家。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下来,深深地感觉到与亲人有隔阂、怄气是何等的凄楚。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⑦可惜,事违人愿,因为一项特殊的事,离一个月还剩三天,身无分文了。我想向那孤女朋友借,但她因为饥一顿,饱一顿,胃出了毛病,都没来学校。我只能向母亲开口借三天伙食费。可她对这一切保持沉默,只顾冷冷地看我。
  ⑧被母亲拒绝是个周末。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中午时,感觉双膝发软。那时的周末,中午就放假了,我没有理由不回家,因为在街上闻到食物的香味,更觉得饥肠辘辘。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地递给我一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⑨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常说“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⑩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我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22.“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感情,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请你在文中找出三个“我有叛逆倾向”的例子,简要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
23.揣摩细节描写。请从“分伙”过程中找出两处家人一直在关注我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24.第④段中“我”感受到的“快乐”与第⑩段中一家人共进晚餐时的快乐有什么不同?
25.作者通过本文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的身边或许就有与“我”一样有“叛逆倾向”的青少年,请你以朋友的身份给他(或她)写几句赠言,帮助他(或她)走出误区。

答案
B 2.C 3.D 4.B 5.B 6.B 7.B
8.(1)景物描写 (2)语言描写 (3)动作描写
9、(1)示例一:背《岳阳楼记》领免费门票 示例二:用书声赢掌声凭文采领门票(语言简洁,能够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即可)
(2)示例一:墙皮有文气瓦匠早得奖 示例二:抠墙皮有何用学莫言养文气
(3)示例:我认为文气主要是靠自我修炼得来的。文气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别人给的,而是靠自己慢慢培养的。因此,我们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多读书,文气自然随之而来。
10.本文通过描写祖孙三代人一起在田野里散步的生活场景(平凡小事),生动地展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11.⑴“总算”既写出了“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又写出了“我”对经历了漫长严冬的年迈母亲的担心(流露出了“我”的欣慰,即庆幸自己的母亲又走到了春天)。
⑵“熬”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又流露出“我”的欣慰(庆幸自己的母亲“挺住”了严冬)。
12.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为散步设置了背景(写出了一家人散步的目的),同时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悦心情。
13.因为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一切都取决于“我”,如果“我”处理不好,会破坏家庭的和谐。体现了“我”(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
14.作者通过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照应前文);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点明主旨);又揭示了寓意: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即对上赡养,对下培养)的重任(对家庭的使命感)。
15.母亲年轻时梳头发,姿态优美;母亲操持家务;母亲为子女准备削尖的铅笔;母亲头发逐渐变得花白稀疏。
16、作者写晨曦中母亲梳理乌黑的秀发,是要通过对比写出母亲头发今昔的变化,写出岁月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迹,如今再给母亲梳头,已经稀疏斑白,从而写出了母亲为这个家的付出与爱,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17.作者给病中的母亲梳头,连用两个“不要”,深情地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呵护,写出了此时的母亲需要子女的照顾,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从前照顾自己的感恩。
18.作者因替母亲梳头忆起童年看母亲梳头的往事,感叹岁月流逝;作者又忆起儿时母亲对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想起从前不懂得体谅母亲的心。作者为母亲梳洗,以无限的怜爱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体现了家庭浓浓的亲情。
19、BD。
20、①从内容上,体现了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笑”;但这一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愧疚之情。②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以幸福的情节开头,忏悔的情绪结尾,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21、①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②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③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④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我能赶上堂兄而早早让我读书、发蒙。
22、 (1)我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 (2)我向往毛姓女生的单身生活
(或向往自己做主的豪气)。(3)我受母亲责怪后,静坐示威,饿了一顿。
23、细节一:“家人在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表明家人对我的关心。
细节二:“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表明家人仍然在看我,不放心我。
细节三:“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子上放一副筷子”,“以往坐的”表明女儿在母亲的心中的位置。
24、“分伙”之初的快乐是初次品尝自由(自主、独立)带来的快乐;(2分)“分伙”结束时的快乐是重新感受家庭温暖(亲情、关心)带来的快乐(或是与家人消除隔膜、同心同德之后带来的快乐。)
25、 道理: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赠言:
例一:朋友,你不应该把家看成束缚你自由的枷锁,恰恰相反,家才是你最温馨的港湾,家才是你走向真正独立的坚强后盾。
例二:朋友,你这种离家出走的举动,不是真正的独立,只不过是一时的冲动而已,你这种行为会伤害家人的心,快回家吧!(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