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能力提升】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6题;共6分)
1.(1分)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在马克思“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观点的基础上,更具体地论述了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纠正了当时青年对马克思观点的误解。
B.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都写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两文始终的基本观点。作为会议报告,后者的语言运用更通俗生动,表现力强。
C.《修辞立其诚》揭示了“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进而呼吁人们纠正在学风上“曲学阿世”,在为人上虚假伪饰的错误做法。
D.《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中,卢梭认为人的怜悯心是最普遍、有用的美德。他的观点与孟子对“恻隐之心”的阐发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怜悯心的普遍性、原发性及其意义。
2.(1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肤浅 模索 零碎 发号施令
B.逻揖 兴趣 墙壁 等闲视之
C.详细 实验 规律 脆而不艰
D.辩证 现象 究竟 粗枝大叶
3.(1分)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呢?
4.(1分)下列各句中,所引诗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凭着高尚的师德和深厚的学识,春雨润物般地教育感染着他的学生,让无数学子受益,他也因此被人们广为称道。
B.“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变革是发展的永恒推动力,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都要努力冲破思想的藩篱,勇于创新。
C.“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党员干部来说,走好为官从政的第一步很重要,但守住初心,自始至终坚守住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底线,则更为重要。
D.“风物长宜放眼量”,自然美景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闲暇之余,我们要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亲近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
5.(1分)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②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
③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④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
⑥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A.②①⑥④⑤③ B.④①③⑥⑤②
C.④⑤②①③⑥ D.②⑥①⑤③④
6.(1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视察一所学校时,他满脸凝重地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勉励人们战胜眼前的困难。
②这家公司本肩负着为国储粮、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却将粮食就地“空转”,套取巨额财政补贴,变管理为监守自盗。
③一些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针对社会发展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大肆批判,看似针砭时弊,实则拒绝承认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努力。
④大国间发生贸易摩擦,通信业殃及池鱼,几家科技公司也被推至风口浪尖。
⑤他培育的这一水稻新品种,提高了产量,已经在广大农村泛滥成灾了。
⑥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向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二、问答题(共6题;共12分)
7.(2分)苏格拉底在这场提问中先后提出了哪些观点?(《人应当坚持正义》)
8.(2分)本文中,卢梭讴歌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所具有的“怜悯心”,但是他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在他生活的年代找到这样没有失去本性、忠于本心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那么,他是如何正面论述“怜悯是人的天性”的呢?
9.(2分)《修辞立其诚》一文多次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引用内容 引用作用
10.(2分)为什么作者要重提“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1.(2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文章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关系怎样?
12.(2分)《改造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篇文章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阐述了学习论(党的学风)和认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大问题,都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其鲜明性是如何体现的。
三、语言表达(共2题;共17分)
13.(5分)《改造我们的学习》语言具有准确、鲜明和生动的特点,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说明。
14.(12分)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文中,恩格斯运用了大量的例子进行事实论证,从而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下面是某同学的一篇习作《保持你的本真》的节选部分(注意:题目即论点),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内容,使文段更加完整。每段话不少于100字。
保持你的本真
山鸡披上孔雀的羽毛,也永远成不了百鸟之王;鸭子学百灵的嗓音,也永远成不了歌王……忸怩作态,魅力尽失;装模作样,丑态毕现,究其一点,失去了自己的本真!
纵然世界如此灿烂,我只守候一方土地。芸芸众生,又有几人能做到?有些人做到了!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30多年。这份维护祖国海防事业的赤子本真,深深地感动着我们的心。诚然,美酒胜过瓶子,真情优于谎言,真实强过面具,灵魂重于皮囊。保持你的本真,此乃第一要务。
(本段用事例论证保持自我、维持本真才能有所成就。)
①
比赛的输赢,事业的成败,名利的得失,时常会困扰着我们。但若一个人的信念足够坚定,内在力量足够强大,本真便不会消失,灵魂便依然存在。莲“出淤泥而不染”,即此矣。
(本段用事例论证要做自己,不受外界的干扰,追求自己的事业。)
②
四、现代文阅读(共4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实践论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城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节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5.(3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解决了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问题。
B.解决现象问题离不开实践,解决本质问题同样也离不开实践。
C.任何天才,离开了社会实践也无法取得成功。
D.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根源上说,它们都是不能离开实践而获得的。
16.(3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列宁所说的“科学的抽象”指的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所获得的知识。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无法实现的一句空话。
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的意思是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7.(3分)作者认为“知识里手”是“世上最可笑的”。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知识里手”的可笑之处。
18.(3分)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文章中的什么观点相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3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 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①____,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②____,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 )。“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19.(6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里所想的是一套,口说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不诚是最明显的
B.如果心里所想的是一套,口说的却是另一套,是最明显的不诚,是谓说假话
C.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不诚是最明显的,是谓说假话
D.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
20.(6分)下列短语,最适合作为文段标题的一项是( )
A.“修辞立其诚”刍议 B.“修辞立其诚”释义
C.“修辞立其诚”新解 D.修辞与立诚
21.(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六、综合题(共5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对语言的积极影响,①____:一是语言创新空前活跃。在前互联网时代,语言创新活动主要以图书、报纸等为平台,这显然属于少数“社会精英”的专利,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很难( )其中。互联网给普通民众提供了②____。人们只要有网络信号,只要有信息的发送或接收终端,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语言智慧。互联网让社会进入了“全民造句”时代,许多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的新词、新语、新用法,都源自普通网民的创新活动。二是③____。在前互联网时代,新词、新语、新用法等出现后,主要通过图书、报纸等递相传播,时空上的阻隔无法( )。互联网实现了即时传播、即时交流,时空阻隔被彻底打破,新词、新语、新用法等出现后可立马在全社会传播开来,且立马被全社会接受。这个改变,也是( )的。正是基于这两个方面的改变,现今的语言生活空前( ),新词、新语、新用法等不断涌现。
22.(5分)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参与 避免 前所未有 繁荣
B.加入 避免 千载难逢 繁华
C.加入 回避 前所未有 繁华
D.参与 回避 千载难逢 繁荣
23.(5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只要有网络信号,只要有信息的发送或接收终端,都可以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语言智慧。
B.人们只要有网络信号,只要有信息的发送及接收终端,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语言智慧。
C.只要有网络信号,只要有信息的发送和接收终端,人们都可以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语言智慧。
D.只要有信息的发送或接收终端,只要有网络信号,人们都可以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语言智慧。
24.(5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风转没转,转得好不好,关键看是否“言之有物”。这个广义的“物”,具体而言就是要体现十“有”,而其中的三“有”,在我看来最为重要。一是言之有情,即带着感情去“言”。写文章、讲话,只有带着感情去写、去讲,先感动自己,①____;自己都感动不了,如何感动读者和听众?二是言之有理,即有哲理。“理”就是高度,就是画龙之点“睛”。有“理”很重要的是要学好哲学。哲学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但学好哲学可以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哲学是地基,专业是楼房。我们不能只打地基不盖楼房,更不能②____,这样的楼房迟早要倒塌。三是言之有典,③____。这可以增加讲话写文章的“分量”,增加可信度,增加厚重感。说到引经据典,不能不说毛泽东。比如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形容“主观主义的态度”,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们读过几十年了,至今记忆犹新。
25.(5分)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得不说你确实是我遇到过的最聪明的专车司机。
B.我终于知道你就是先帝最欣赏的乐师李龟年先生了。
C.这家饭店的饭菜色香味俱全,叫你不知不觉就吃多了。
D.请你转告班里同学,学校下周一要进行班级拔河比赛。
26.(5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七、写作(共1题;共60分)
27.(60分)正确而深刻的理论文章对国家进步社会发展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这样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章的观点又不断得到历史的验证。请联系社会发展实际,或结合其他学科所学,谈谈你对这篇文章核心观点的认识。注意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来论证你的观点。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掌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 .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写于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是会议报告。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掌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2.【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形的能力。
A.模索——摸索;
B.逻揖——逻辑;
C.脆而不艰——脆而不坚。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D项,“是不是”“应该”,语气委婉;
A项,反问句,语气强烈;
B项,“无疑”加强语气;
C项,双重否定句,语气较为强烈。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通常考虑以下角度: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4.【答案】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文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桃树、李树不说话招呼,但由于花朵果实吸引人,人们前来赏花摘果,使得树下自然走出一条小路。比喻为人真诚、忠实,自然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与语境相符。
B.“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意思是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变革、不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与语境相符。
C.“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有开头,却很少有能到终了的。告诫人们要有始有终,善始善终。与语境相符。
D.“风物长宜放眼量”意思是放开眼界,以阔大的胸怀看待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语境是观赏自然风物。诗句与语境不相符。
故答案为:D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文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本题将诗文放在句子中考查诗文合不合语境,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弄清诗文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具体分析所引用诗文合不合语境。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语段总体内容,找出总起句。观察选项可知,整个语段是在讲“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所以②是起始句,②后面应该具体讲途径,即“研读世界文学”,所以②后面是⑥①,然后具体解释怎样研读世界文学,⑤为研读世界文学的具体做法,③中的“以及”为进一步阐述,所以⑤③在①后面,最后④对这一途径进行总结。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6.【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①多难兴邦:国家多患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内部团结,发愤图强,因而兴盛起来。正确。
②监守自盗:盗取自己负责看管的财物。正确。
③针砭时弊:比喻指出时代和社会问题错误,劝人改正。求得改正向善。正确。
④殃及池鱼:比喻无端受祸。句意为“收到牵连”,并无“无端受祸”之意,错误。
⑤泛滥成灾:比喻一件事物,多到了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该成语为贬义词,句中并无贬义,错误。
⑥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此句不具备“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这样的语境,错误。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做题时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7.【答案】⑴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我就听从,否则,难以从命。我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
⑵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若听从众人的建议,不听从内行人的建议会使身体受损,正义和不正义,丑和美,好和坏的事情若不听从内行的建议会使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受损。
⑶听从外行的意见会毁掉我们的身体不能活,而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也不能活,它比身体还要贵重。因此我们只能听从真理本身。众人是有权置我们于死命的。
⑷人最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活得体面、正派。
⑸你向我提出的建议实际是众人的考虑,我们受道理约束,做事要看是否正当。
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做了就是既不好又不美,邪恶、可耻的。我们根本不能做不正当的事,也不能以坏报坏。人应当坚持正义,因此我不能照你的建议去做。
【解析】本题作答注意把握课文《人应当坚持正义》写的是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判处他死刑之后,他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一步步地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文章中记录了苏格拉底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包括“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按要求在文中筛选即可。
故答案为:
⑴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我就听从,否则,难以从命。我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
⑵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若听从众人的建议,不听从内行人的建议会使身体受损,正义和不正义,丑和美,好和坏的事情若不听从内行的建议会使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受损。
⑶听从外行的意见会毁掉我们的身体不能活,而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也不能活,它比身体还要贵重。因此我们只能听从真理本身。众人是有权置我们于死命的。
⑷人最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活得体面、正派。
⑸你向我提出的建议实际是众人的考虑,我们受道理约束,做事要看是否正当。
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做了就是既不好又不美,邪恶、可耻的。我们根本不能做不正当的事,也不能以坏报坏。人应当坚持正义,因此我不能照你的建议去做。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
8.【答案】卢梭用优美而富有激情的文笔描绘自然状态中的人的“怜悯心”,并运用类比联想的方式举出实例,从而正面论述“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
作者在第1段提出一个供读者思考的问题:“是处在既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作恶,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为善的境地更幸福,还是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盘接受那些对他们不负有任何义务的人的指挥更幸福?”这个问题将“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的纯净心理与“文明人”具有理性和依附属性的心理进行对比,让读者从中直观感受到“在自然状态中的人”内心所具有的单纯心理对人获得幸福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在举例论证环节,作者当然不能举出没有失去本性、忠于本心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的例子,但作者举了“母兽对幼兽的温情”“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等例子,以不具有人类理性和智慧的动物为例,类比说明“怜悯心”是源自人类天性的一种“善”和“美德”。尽管作者以动物为倒的论证已经很具有说服力了,但作者并没有放弃以人为例来进行论证,他以《蜜蜂的寓言》中的“一个被囚禁的人”为例,让读者想象和体验其“怜悯心”,接下来更以嗜血威性的苏拉和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为例,进一步阐明“怜悯心”是即使是极其残暴的人也难以彻底泯灭的、源自人类天性的一种“善”的属性。
因此,尽管作者不能找到没有失去本性、忠于本心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作为实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他仍然巧妙地通过提出问题、巧设类比、精心选择人物等方式,对“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做了充分的正面论述。
【解析】
先展示怜悯心的美好,让读者在自然而然中心生向往,属于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式,而不是板起面孔来严肃说教。然后使用联想想象能力举出相关的实例,即使用类比法进行论证,强化怜悯心这种天性的和谐、必要性。可见文中在论证怜悯心是人的天性时并无正反对比,而是选择经典事例从正面直接来论证,进而树立自己的观点认知和立场。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怜悯是人类的天性》中,卢梭充分地使用了这种方法,把对人类具有怜悯心的美好和善良呈现于读者面前,娓娓道来,生动具体准确精当地证明了论点。另外还得利于事例的典型新颖。比如引用《蜜蜂的寓言》 中的“一个被囚禁的人”为例,如果说正直善良者具有怜悯心是必然的,那么连恶人罪人都具有的善良本性就足以说明所有问题了。如果说人具有怜悯心是正常本能天性,那么我们所谓的“野兽”就更为典型了,于是作者巧妙地安排了“母兽对幼兽的温情”“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等鲜活的例子,谁说动物世界是冷漠无情的?谁说野生动物是喂不熟的?原来不具有人类理性和智慧的动物也具有怜爱和同情心。典型事例是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例。具有“以一当十”的作用。写作中恰当地选用典型事例,是揭示事物本质、突出人物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一篇作品如果只罗列一些一般性的材料,缺乏典型事例,就不可能产生深刻动人的力量。典型事例贵精而不贵多。作者应认真筛选大量材料,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选用那些最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卢梭就做到了,多角度多侧面正面取材,充分分证明了人的怜悯心是天性这一观点。
故答案为:卢梭用优美而富有激情的文笔描绘自然状态中的人的“怜悯心”,并运用类比联想的方式举出实例,从而正面论述“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
作者在第1段提出一个供读者思考的问题:“是处在既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作恶,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为善的境地更幸福,还是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盘接受那些对他们不负有任何义务的人的指挥更幸福?”这个问题将“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的纯净心理与“文明人”具有理性和依附属性的心理进行对比,让读者从中直观感受到“在自然状态中的人”内心所具有的单纯心理对人获得幸福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在举例论证环节,作者当然不能举出没有失去本性、忠于本心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的例子,但作者举了“母兽对幼兽的温情”“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等例子,以不具有人类理性和智慧的动物为例,类比说明“怜悯心”是源自人类天性的一种“善”和“美德”。尽管作者以动物为倒的论证已经很具有说服力了,但作者并没有放弃以人为例来进行论证,他以《蜜蜂的寓言》中的“一个被囚禁的人”为例,让读者想象和体验其“怜悯心”,接下来更以嗜血威性的苏拉和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为例,进一步阐明“怜悯心”是即使是极其残暴的人也难以彻底泯灭的、源自人类天性的一种“善”的属性。
因此,尽管作者不能找到没有失去本性、忠于本心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作为实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他仍然巧妙地通过提出问题、巧设类比、精心选择人物等方式,对“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做了充分的正面论述。
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进行理解分析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接着需要就每段话找出分论点或者概括段意,分清层次,把握论据与论据的关系,把握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把握论据的作用。
9.【答案】
引用内容 引用作用
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也。(《管子·心术上》) 分别论证了“追求真理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和“端正学风”的观点。
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汉书·儒林传》)
修辞立其诚(《易传·文言》) 借此提出本文观点,引出下文的论证。
【解析】开头引用《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作者提出修辞立其诚应是发言论著写文章的一个原则,开门见山。接着,在论证“追求真理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时引用《管子·心术上》“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也”,提出了认识外物时要舍弃自己的主观成见而以外物为法则,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在论证“端正学风”时引用《汉书·儒林传》“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提出不要歪曲学术来迎合世俗,坚持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
故答案为:
引用内容 引用作用
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也。(《管子·心术上》) 分别论证了“追求真理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和“端正学风”的观点。
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汉书·儒林传》)
修辞立其诚(《易传·文言》) 借此提出本文观点,引出下文的论证。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在文中找到引用的内容,并结合语境分析引用论证的作用。
10.【答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1963年毛泽东最先提出来的,但“四人帮”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将这个问题歪曲破坏,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他们的流毒和恶劣影响,作者又重提了这个问题。
【解析】本题作答首先注意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课文,一开始就提出重提“检验真理的标志”的原因。课文的表述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可见,作者现在重提“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他们的流毒和恶劣影响。
故答案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1963年毛泽东最先提出来的,但“四人帮”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将这个问题歪曲破坏,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他们的流毒和恶劣影响,作者又重提了这个问题。
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文章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②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③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④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11.【答案】作用是: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
文章开头连提三个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甲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是自己头脑甲因有的吗 不是”,从表达效果来看,连续发间,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以三个问题的方式强调了回答的内容,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三个问题的关系,问题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既是议论的中心论题,同时在内容上与后面的两个问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因有的吗”形成解说关系,第一个问题统摄全篇,包含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
故答案为: 用是: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论述类文本中重要句子的作用,可从对论点的作用,对文章内容的作用,对表达效果的作用等方面来分析。
12.【答案】①《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鲜明性:一是体现在爱憎分明的态度上,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在对待主观主义的态度上,作者认为是“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而对犯有主观主义错误的人,则让他们“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二是体现在善于进行正反对比,帮助读者明辨是非,自觉取舍。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作者强调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时,旗帜鲜明,毫不模棱两可,作者使用了一些表达鲜明态度的词语来强调自己的观点,如标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唯一”一词,强调绝无仅有,说明“检验真理的标准”除了“实践”之外,别无他途。又如“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中的“无数”“充分”,“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中的“凡是”“都”等。此外,文中的语言还带有强烈的感彩,或褒或贬,爱憎分明。如在批判“四人帮”的种种歪理邪说时,连用了“炮制”“捏造”“伪造”“胡诌”“虚构”等词语,鲜明地表达出了唾弃、鄙夷之情;“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鲜明地表达了对革命导师的崇敬之情。
【解析】一、《改造我们的学习》:
(1)对比中突出观点:“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2)毫不留情地批评,爱憎分明:“‘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3)遣词造句体现立场鲜明观点突出:“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东西既无知识,于是剩下了希腊和外国故事,也是可怜得很,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地捡来的”“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救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开篇提出问题,毫不含糊,中心明确,观点突出,体现了鲜明性:“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
(2)遣词造句体现了鲜明性,比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标准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就是千百万人民的社会实践”。
故答案为:①《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鲜明性:一是体现在爱憎分明的态度上,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在对待主观主义的态度上,作者认为是“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而对犯有主观主义错误的人,则让他们“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二是体现在善于进行正反对比,帮助读者明辨是非,自觉取舍。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作者强调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时,旗帜鲜明,毫不模棱两可,作者使用了一些表达鲜明态度的词语来强调自己的观点,如标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唯一”一词,强调绝无仅有,说明“检验真理的标准”除了“实践”之外,别无他途。又如“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中的“无数”“充分”,“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中的“凡是”“都”等。此外,文中的语言还带有强烈的感彩,或褒或贬,爱憎分明。如在批判“四人帮”的种种歪理邪说时,连用了“炮制”“捏造”“伪造”“胡诌”“虚构”等词语,鲜明地表达出了唾弃、鄙夷之情;“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鲜明地表达了对革命导师的崇敬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比较不同文章语言共性特色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了语言特色为观点鲜明立场坚定,作答时只要结合具体内容也就是找出例句加以证明即可,答案不唯一。
13.【答案】语言准确:①用词恰当;如第一部分的论点用了“日益结合”的提法,“日益”一词客观地写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逐步结合的过程。②用词的分寸掌握得很好。如第二部分在列举了主观主义学风的表现之后,说“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用词很有分寸。
语言鲜明:①善于进行正反对比。如第二部分把两条相反的“原则”对举,鲜明有力。②爱憎分明的态度。文中一连串的排比,是非爱憎分明。
语言生动:①善于使用谚语、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如用谚语“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形容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②灵活使用一些文言词语、古为今用。如“言必称希腊”等。③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如用“饮差大臣”“瞎子摸鱼”等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既贴切生动又通俗易懂。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语言特点的能力。
本文语言准确。
一是表现在用词恰当上。如第一部分的论点用了“日益结合”的提法,“日益”一词客观地写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逐步结合的过程。再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一句,“常常”一词用得很恰当,如不用就会把这一特称判断变成全称判断,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二是表现在用词的分寸掌握得很好。如第二部分在列举了主观主义学风的表现之后,说“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先强调是“极坏的典型”,不是“普遍”的,然后又用两个“相当地”,这样既表明了不是一片漆黑,同时又使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用词很有分寸。
本文语言鲜明。
一是表现在作者善于进行正反对比。如第二部分在谈到学习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时,作者写道:“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把两条相反的“原则”对举,鲜明有力。二是表现在爱憎分明的态度上。作者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如当谈到主观主义的实质时,作者大声疾呼:“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一连串的排比,是非爱憎分明。
本文语言生动。
一是表现在作者善于使用谚语、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上。如用谚语“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形容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用口语“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说明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使文章显得活泼风趣;用成语“粗枝大叶”“夸其谈”“一知半解”“生吞活剥”等来形容主观主义者的不细心调查研究,空谈理论,无知、救条,都很形象、深刻,同时也很简练。二是表现在灵活使用一些文言词语、古为今用上。如“言必称希腊”“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宽之心”“为之一新”“等闲视之”“若明若暗”“诸如此类”“懂得甚少”等,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三是表现在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上。如用“饮差大臣”“瞎子摸鱼”等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既贴切生动又通俗易懂。文中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救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语意跌宕,层层深入。文中对偶的句子除了引用解缙的对联外,还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华而不实,腕而不坚”“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等,都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故答案为:语言准确:①用词恰当;如第一部分的论点用了“日益结合”的提法,“日益”一词客观地写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逐步结合的过程。②用词的分寸掌握得很好。如第二部分在列举了主观主义学风的表现之后,说“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用词很有分寸。语言鲜明:①善于进行正反对比。如第二部分把两条相反的“原则”对举,鲜明有力。②爱憎分明的态度。文中一连串的排比,是非爱憎分明。
语言生动:①善于使用谚语、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如用谚语“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形容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②灵活使用一些文言词语、古为今用。如“言必称希腊”等。③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如用“饮差大臣”“瞎子摸鱼”等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既贴切生动又通俗易懂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语言特点的能力。回答时,一般要回答出三点,第一,句子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上、表现手法上、或者某些特殊的词语、或者句式上考虑;第二,句子表达的内容;第三,句子表达的效果。
14.【答案】①国学大师陈寅恪,潜心治学,成果丰盈,学贯中西,甚为学生所称颂。可有一点不及他人,无正式学位。先生明示:“若是我去谋得一个学位,必定要花费数载去做课题,倒不如去做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诚然,保持自我,才能摆脱名利学位的束缚;维持本真,方可成为真正的有学问的大家。;②与诸多知名导演相比,宫崎骏显得与众不同。商业利益永远无法干扰他对于艺术的追求。除了毫不动摇的手绘画风,他的每部作品都得经历漫长的筹备期。1988年《龙猫》上映后,观众对其续集极为期待,而这种潜在的商机,丝毫激发不了他的创作欲望,他倾听的始终是源自内心的声音。听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以澄澈的目光,从孩童的角度,用纯朴简洁的方式,幻勒出一幅又一幅震撼心灵的感人画面。人们赞叹他的作品“无与伦比的美丽”,这是观众对他的肯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续写语句的能力。
这段文字的论证中心是“保持你的本真”。
第一处横线前面,已经用“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的事例说明保持这份本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这个事例的议论部分,用了一个表示让步假设“诚然”来进行论证,所以仿写、续写的部分要先举列子,然后凸显这个人物身上保持本真的鲜明特色;还要用“诚然”来进行假设论证。故第一处可选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例子,他在“史语所”的研究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抛却了名利、学位,一心只做学问,最终取得了不凡成就,这就是保持本真。
第二处横线前面有段落提示:本段用事例论证要做自己,不受外界的干扰,追求自己的事业。横线处的语句还是要用举例子的方式展开,重点是“做自己,不受外界干扰”。我们可以选心无旁骛,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宫崎骏为例来证明。他抛却潜在的商机、诱人的利润,而以澄澈的目光,从孩童的角度,用纯朴简洁的方式,勾勒出一幅又一幅震撼心灵的感人画面,这正是坚持自我,不受外界干扰的表现。
故答案为:①国学大师陈寅恪,潜心治学,成果丰盈,学贯中西,甚为学生所称颂。可有一点不及他人,无正式学位。先生明示:“若是我去谋得一个学位,必定要花费数载去做课题,倒不如去做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诚然,保持自我,才能摆脱名利学位的束缚;维持本真,方可成为真正的有学问的大家。
②与诸多知名导演相比,宫崎骏显得与众不同。商业利益永远无法干扰他对于艺术的追求。除了毫不动摇的手绘画风,他的每部作品都得经历漫长的筹备期。1988年《龙猫》上映后,观众对其续集极为期待,而这种潜在的商机,丝毫激发不了他的创作欲望,他倾听的始终是源自内心的声音。听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以澄澈的目光,从孩童的角度,用纯朴简洁的方式,幻勒出一幅又一幅震撼心灵的感人画面。人们赞叹他的作品“无与伦比的美丽”,这是观众对他的肯定。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续写语句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整体把握语段的话题中心,梳理内在逻辑。这段文字的论证中心是“保持你的本真”。
【答案】15.A
16.B
17.示例一:①就知识的总体来说,任何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②“知识里手”否认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不是唯物论者。
示例二:①认识问题的途径可笑,只有参加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真理,而“知识里手”只是道听途说,有了一知半解,便以为掌握了真理;②认识态度的可笑,面对科学问题,态度虚伪和骄傲,缺少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18.①凭借文字和技术的传达,可以学习别人在实践中取得的“知”(或者“从书本上可以得到他人实践中获得的知识”)。②要更直接、更深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还应该亲身参加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抓住问题的指向,搜寻相关答题区域,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可以从正确的做法里归纳,也可以从错误的做法里反思,还可以借助有关专家学者的建议进行归纳。
1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以偏概全。原文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选项缺少了“正确”的限定成分。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是无法实现的一句空话”错误,对应原文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可见“在技术发达的现代可以实现这句话”。故答案为:B。
17.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文章中的语言提示是“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可笑之处自然在其后,“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找到这些句子,然后分点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①就知识的总体来说,任何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②“知识里手”否认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不是唯物论者。示例二:①认识问题的途径可笑,只有参加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真理,而“知识里手”只是道听途说,有了一知半解,便以为掌握了真理;②认识态度的可笑,面对科学问题,态度虚伪和骄傲,缺少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18.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诗句的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强调亲自体会,亲身实践。文中说“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陆游的话与其意思是相近的。故答案为:①凭借文字和技术的传达,可以学习别人在实践中取得的“知”(或者“从书本上可以得到他人实践中获得的知识”)。②要更直接、更深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还应该亲身参加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
【答案】19.D
20.B
21.①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二者都是理论命题);
②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然而也必须与客观实际一致);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段内容、为文段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抓住关键句、特征句。关键句、特征句指新闻中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句子,一般分布在导语中,有时出现在中间小节的开头或结尾部分。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前文“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根据统一对应原则“口里说的”要放在“心中所想”的前面,据此排除AB;
“最明显的不诚”是对“说假话”进一步阐释,要放在“说假话”之后,排除C。
故答案为:D。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段内容、为文段拟写标题的能力。
文段首先指出“修辞立其诚”是《易传 文言》的一句话,然后指出今天“修辞立其诚”仍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然后具体从“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三个方面解释什么是“立其诚”。综上,文段内容是解释什么是“修辞立其诚”。
A.“刍议”,谦词,指自己的不成熟的言谈议论,亦指浅陋的议论,而文段只是客观解释什么是“修辞立其诚”;
C.“‘修辞立其诚’新解”,文段的内容并不“新”;
D.“修辞与立诚”是讲修辞和立诚的关系,文段并非论述二者关系。
故答案为:B。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横线前讲“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横线后说“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横线填写内容具体阐释“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与“理论命题”的关系。根据“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而“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故此处应填“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理论命题”;
第二处,前文说“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后面说“才能够感动人心”,横线填写内容应该为“文学如何才能够感动人心”,文学要感动人心,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结合结合前文“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故此处应填“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或“然而也必须与客观实际一致”。
故答案为: ①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二者都是理论命题);
②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然而也必须与客观实际一致);
【答案】22.A
23.C
24.①有以下两个方面;②一个语言创新平台;③语言传播空前迅疾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理解最合乎语境的词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具体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参与”,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加入”,参加进去。此处语境说的是参加“语言创新”活动,故应选用“参与”。第二空,“避免”,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防止。“回避”,让开;躲开。“时空上的阻隔”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阻止的,故应选用“避免”。第三空,“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千载难逢”,一千年也难得遇到,形容机会难得。语境强调的是“这个改变”以前没有过,所以此处应选用“前所未有”。第四空,“繁荣”,(经济或事业)蓬勃发展;兴旺。“繁华”,(城镇、街市)繁荣热闹。形容“语言生活”,应选用“繁荣"。故答案为:A。
2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只要有信息的发送或接收终端”不合逻辑,想要展示自己的语言智慧,一定要能发送信息,“或”应改为“和”;二是“人们”与“每个人”重复赘余。分析四个选项可知,A项,存在第一个问题;B项,存在第二个问题;D项,存在第一个问题,同时“只要有信息的发送或接收终端,只要有网络信号”语序不当,应先有“网络信号”,才能有“信息的发送以及接收”。故答案为:C。
2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具体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第①处,根据横线后的冒号可知,此处补写的是总括句,联系后文的“一是”“二是”可知,此处应补写“有以下两个方面”之类的句子。第②处,前面说的是前互联网时代,语言创新活动是“社会精英”通过图书、报纸等平台进行的;后文说互联网出现后,普通民众可以在网上进行语言创新活动。因此,此处应表达互联网给普通民众提供了语言创新平台的意思。第③处,很明显此处需要补写网络对语言的积极影响的第二个方面,联系后文“互联网实现了即时传播……被全社会接受”等内容可知,此处应补写“语言传播空前迅疾”之类的句子。故答案为:①有以下两个方面;②一个语言创新平台;③语言传播空前迅疾
【答案】25.C
26.①后(或:才能)感动读者和听众;②不打地基只盖楼房;③即适当引经据典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理解最合乎语境的词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画横线句子中的“你”泛指阅读本文的读者。A.“你”是特指听话人“我”。B.“你”是特指这本畅销书的作者。C.“你”是泛指来看电影的观众。D.“你”是特指听话人“我”。故答案为:C。
2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结合前文“先感动自己”,再结合后文“自己都感动不了,如何感动读者和听众”可知,所填句子应为“后(或:才能)感动读者和听众”。②处,“不能……更不能……”为递进关系,结合前文“只打地基不盖楼房”和后文“这样的楼房迟早要倒塌”可知,此处应填“不打地基只盖楼房”。③处,结合前文“一是言之有情,即带着感情去‘言’”“二是言之有理,即有哲理”可知,所填句子应是对“言之有典”的解释,再根据后面的“说到引经据典……”可知,此处应填“即适当引经据典”。故答案为:①后(或:才能)感动读者和听众;②不打地基只盖楼房;③即适当引经据典
27.【答案】示例:
四十多年前,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给我们带来了思想解放,带来了改革开放,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持续四十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时代需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老百姓有了巨大的获得感,因而说改革开放是正确的,继而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40多年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
2018年,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报告显示,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高。对外经济发展成绩斐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供给能力实现从短缺匮乏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这一切都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注意题目的两个要求:一是谈“对这篇文章核心观点的认识”,一是“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来论证”。因此,要先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围绕这个观点,谈自己的认识,要引用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
立意:(1)实践检验真理,促进改革发展。
(2)实践检验真理,带动经济腾飞。
(3)实践检验真理,改革开放是活力之源。
素材:
(1)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2)我国经济不仅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实现了平稳增长。这里所说的经济平稳增长,主要就是指经济周期实现了由建国以来多次发生的超强波周期(波谷年与波峰年经济增速落差在20个百分点以上)、强波周期(落差在10个百分点以上)、中波周期(落差在5个百分点以上)到轻波周期(落差在5个百分点以下)的转变。
(3)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面貌带来的历史性变化,还不仅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单调、统一的带有个人崇拜和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
(4)能源技术进步不断加快,在石油勘探开发、水电建设、综合机械化采煤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节能环保取得进展,2007年国家核准关停小火电1438万千瓦,实际关停2336万千瓦;与2006年相比,6000千瓦及以上燃煤电厂供电标准煤耗降低11克/千瓦时,电网输电线路损失率减少0.07个百分点。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979年至2007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累计完成投资74246亿元,年均增长19.9%,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至2007年的7.8万公里,增加了2.6万公里。这些新增里程大部分是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电气化铁路营业里程。
(6)30年的基本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结构层次:
文章开篇指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历史意义和巨大作用,然后引用事实,以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中的内容作论据,论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结尾总结观点,照应开头。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写好微写作,要明确写作目的。微写作是用简约精炼的语言对某一社会事件、文艺作品等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的写作。评论类微写作一般先引用材料或叙述现象,接着明确论点,然后分析材料,综合运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进一步论述自己的观点。对于写作对象要表述清晰。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