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能力提升】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6题;共6分)
1.(1分)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争宠而心害其能(害:伤害)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炫耀)
B.举类迩而见义远(类:事物) 不获世之滋垢(获:获得)
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 顷襄王怒而迁之(迁:放逐)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浑浊的样子)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继承)
2.(1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B.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②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①子为父死,亡所恨 ②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D.①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②欲因此时降武
3.(1分)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揭示了屈原个人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屈原列传》在叙事中融入大段的议论,论中有情。
B.《苏武传》中的“李陵劝降”,与“卫律劝降”风格截然不同,这与作者对此二人的态度和评价不同相关。对李陵,作者借苏武的言辞,行文多用贬抑之语;而对卫律,相对委婉柔和。
C.贾谊的《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多用夸张、对比、通篇一气贯注。以对比引发质问“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从而水到渠成地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
D.《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纵说盛衰之理,却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切入,写这篇文章是要为北宋王朝的统治提供借鉴。
4.(1分)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约从离衡合从缔交
B.制其弊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C.陈利兵而谁何 倔起阡陌之中
D.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
5.(1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
D.举天下之豪杰 举:全,整个
6.(1分)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 ③梁,吾仇也 ④请其矢,盛以锦囊
⑤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⑦智勇多困于所溺
A.①④⑤/②③/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④/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二、问答题(共4题;共33分)
7.(3分)有人认为苏武对汉帝的忠诚是愚忠,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8.(3分)《苏武传》中,作者是如何塑造苏武的形象的?
9.(12分)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3分)左徒是战国时期楚国特有的官职,主要职责是参议国事、应对外交、制定法令。
(2)(3分)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由高到低设卿、士、大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有官位者的通称。宋朝医官另设官阶,有大夫、郎中、医效等,后因称医生为“大夫”(今读dài fu)。
(3)(3分)“齐与楚从亲”中,“从”指“合纵”,“合纵”起源于战国时代,本指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联盟战略;后也用以泛指联合,或特指军事上的联盟战略。
(4)(3分)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最高官衔,是掌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长官,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10.(15分)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3分)大力选用怀瑾握瑜、正道直行的干部,建立一支德行端正、作风正派、使人信服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2)(3分)她博闻强识,既是让学生们爱上语文的“活字典”,也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活宝典”。
(3)(3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仅包括坚持自己的兴趣、志向,也包括认清自己的真实能力,还包括不在变化的就业市场中随波逐流。
(4)(3分)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
(5)(3分)花开花落,与世推移,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重任将落在我们年轻一代的身上。让我们为之奋斗吧!
三、语言表达(共2题;共11分)
11.(6分)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分别改写成一个单句。可酌情增减词语,但要保留原有信息。
①《离骚》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极致诗歌”之一。
②屈原是《离骚》的作者。
③中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在《离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3分)以“《离骚》”为主语开头:
(2)(3分)以“屈原”为主语开头:
12.(5分)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李白《苏武》)
读完以上两则材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说说“苏武精神”,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角度清晰,见解独到。
四、文言文阅读(共6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 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 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 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 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 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节选自《答苏武书》,有删改)
13.(12分)温故知新
一以当千——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卒复勾践之仇——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相去万里——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
人绝路殊——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三峡》)
勉事圣君——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14.(2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且汉厚诛陵A以不死B薄赏子C以守节D欲使E远听之F臣望风G驰命H此实难矣
15.(2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区区,拳拳之意,在文中李陵以此形容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相同。
B.茅土,指王侯的封地。皇帝的社稷坛备有五色土,分封诸侯时,按封国所在方位,用茅草包取相应颜色的泥土,供受封者在封国内建立社庙之用。
C.廊庙,古代指殿下屋和太庙,后用来指代朝廷,文中“廊庙宰”即指朝廷中掌权的官员。
D.稽颡,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跪拜礼时,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后世称为“五体投地”。
16.(2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陵率领伤病疲惫的士卒,与单于亲率的十多万匈奴精兵奋力作战,虽竭尽全力,终因寡不敌众,打了败仗,做了俘虏。
B.李陵认为自己并非贪生怕死之人,他列举范蠡、曹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他投降匈奴并非真心实意,实为迫不得已。
C.李陵高度赞赏苏武在壮年时出使到匈奴,虽至绝境却始终忠诚于汉朝而宁死不屈的气节,认为这样的行为世间少见。
D.苏武在匈奴历尽磨难而守节不移,回去后仅得到汉朝很少的赏赐,但妨害忠贤和贪婪奸邪之人却能享受高官厚禄。
17.(2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
②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
18.(2分)在信中李陵对汉朝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请简要概括。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3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见卓识往往“自绝”于当代。卓则必绝,远则自离。贾谊因他的 ,自然而然地与他同时代的人离绝了。他藐视他们,他们也排挤他。他们根深而叶茂,藤粗而蒂固;他则一无所恃——他只能恃文帝的保护。但文帝也一样脆弱。平心而论,文帝刘恒还是很愿意重用也很信任贾谊的,但他未必就不是一个昏君。但他不能失去朝廷权力的平衡,他也不能为了一个贾谊而触犯众怒。一边是功高盖主的老臣,一边是 的后生,两边既已势不两立, ,文帝只能倾向前者:没有前者的拥立,就没有他的今天;没有前者的支持,也没有了他的明天。
贾谊的失败是时势所必然,同时也与个性有关:贾谊的性格太躁急,太傲慢。躁急则不能待人,不能捺住性子等待时机。傲慢则不能兼人,他总是嫌那一批老臣太愚拙无识,不屑于与他们为伍。更不能把他们拉入同一战壕,与他们一同作战,而是欲凭一己的力量,挟文帝之权威而获成功。不能待人兼人容人,事业还未开始,自身就已 。偏他又那么脆弱,一贬长沙,就哭泣不止。逾数年,在寄托了他最后希望的梁怀王骑马摔死后,脆弱的贾谊在多日的哭泣之后,赍志而殁。
19.(3分)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画波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
A.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D.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20.(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群而不党 初出茅庐 千钧一发 身单力薄
B.卓尔不群 乳臭未干 剑拔弩张 身单力薄
C.群而不党 乳臭未干 千钧一发 形单影只
D.卓尔不群 初出茅庐 剑拔弩张 形单影只
21.(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六、综合题(共3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是的,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胡适语),我们后人( )给他的东西太多,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没有一个人像屈原那样,被后人随己意或随时代需要而加进去那么多东西。我们固然可以因此说,屈原是一部大书,每个读者都可以从这部大书中读出自己的东西。但屈原也因此( ),或千人千面,如同一千个读者的一千个哈姆莱特。屈原的生平留给我们太多的盲点与疑点,为他作传的司马迁情绪激动,心潮起伏,不能( )地记录他的身世行踪,大段的主观抒情议论占据了不少的篇幅。司马迁可能意识到,对于屈原来说,他的精神远比他的生平事功更重要。这样做事实上也并无不妥。历史的本体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不可复现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何况疑窦丛生的屈原?韩非曾( )地说,孔墨死后,其不同的后学都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谁能定孔墨之是非?我们也可以说,屈原不可复生,我们谁又能定屈原之是非?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屈原,屈原的内涵也因为有了这些附着,而越来越丰富,其影响也越来越深巨。所以,我们也可以说,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分)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附会 面目全非 心安理得 困惑
B.附加 似是而非 心平气和 困惑
C.附会 面目全非 心平气和 疑惑
D.附加 似是而非 心安理得 疑惑
23.(3分)文中句子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列举出此类句子,并指出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出四个即可。
24.(3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写作(共1题;共60分)
25.(60分)屈原至死不离开楚国,司马迁对此是同情和肯定的,但“评议”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矛盾的说法?请写一段简短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解释有误。害,应理解为“嫉妒”。
B项,解释有误。获,应理解为“辱、被辱”。
C无误。
D项,解释有误。察察,应理解为“洁净的样子”。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2.【答案】C
【解析】A项, 介词,因为/介词,把。B项,两个“虽”都是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即使”。C项,介词,凭借/介词,通过。D项,副词,才/连词,于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句中虚词的用法。虚词在文言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很多没有实质意义,但是掌握着句中关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应随时积累虚词在句中的用法,然后根据句意判断虚词的用法。
3.【答案】B
【解析】B.张冠李戴,正确的说法是:对卫律,作者借苏武的言辞,行文多用贬抑之语;而对李陵,相对委婉柔和。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词到句到全文,这三个题层次很鲜明,当落实好一个个文言词语,就能逐步攻下每一句子,再就是通过一个个句子读懂文章主旨,也能根据词句把握住文章的细节。
4.【答案】B
【解析】A项“衡”通“横”,“从”通“纵”; B项“弊”通“敝” ; C项“何”通“呵”,“倔”通“崛”;D项“景”通“影”,“有”通“又”。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现象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每一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该字通哪一个字,意思是什么,是哪一类的通假;如果经常能注意去梳理和总结,做这类题,就简单多了。
5.【答案】B
【解析】B项,爱:吝惜。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6.【答案】A
【解析】①状语后置句,“以组”作“系燕父子”的状语,后置了。句意: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父子。
②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这三个人,是我到死也感到遗憾的。
③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梁王,是我的仇人。
④状语后置句,“以锦囊”作“盛”的状语,后置了。句意: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装着。
⑤状语后置句,“以成功”作“告”的状语,后置了。句意:把箭交还到先王的灵位前,把成功的事情告诉他。
⑥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落得个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⑦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智勇的人往往被自己溺爱的人或物困住。
故①④⑤状语后置句,②③判断句,⑥⑦被动句。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看句子结构成分及其位置,同时注意特殊文言标志词,如“……者……也”,“为所……”“之”等等。
7.【答案】【示例】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
【解析】如认为“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如果他变节投降,那么他个人虽安享富贵,但国家与人民无疑会蒙受屈辱。如认为其忠诚有愚忠的成分,可从其忠诚的对象为天子入手,他始终强调天子对他的提拔之恩,却忘记兄弟之死与皇帝有关,他忠诚的是天子而非国家和人民。
故答案为:【示例】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读写能力。本题“你是如何看待苏武的忠诚的”,需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苏武的行动、心理等方面分析,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综合读写题的答题技巧:
1.建立话题意识
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强调重视语言信息,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
2.建立语境意识
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
3.建立互渗意识
这里的“互渗意识”是指:生活和表达互渗,以生活中的人事作为表达的材料;读写互渗,以阅读的积累作为语用的材料;思想认识与表达互渗,以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作为表达的灵魂。
8.【答案】【示例】①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如:“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细节描写,如: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再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②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
人 物 性格特点 苏武形象
张胜 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卫律 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李陵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羞愧 忠贞不渝,坚忍不拔,无怨无悔。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③典型环境描写的衬托:运用典型环境,烘托人物。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解析】第一,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
如:“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意思是“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意思是“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据以上分析可看出,凶匈奴想迫使苏武投降,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喝退卫律,体现出苏武坚守节操的爱国形象。
细节描写,如: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意思是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可看出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
再如:“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煜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意思是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据此看出,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第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
原文写张胜“律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意思是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可看出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对比衬托出苏武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原文写卫律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日:‘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日:‘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意思是,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 ”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如果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可看出卫律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从而对比衬托出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原文写李陵“*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日: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意思是,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 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域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可看出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意志不坚,懦弱、矛盾、痛苦、羞愧的心理状态,从而对比衬托出苏武的忠贞不渝、坚忍不拔和无怨无悔。
据此分析出,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
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第三,典型环境描写的衬托
运用典型环境,烘托人物。
原文“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日:‘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据此看出,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故答案为:【示例】①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如:“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细节描写,如: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再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②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
人 物 性格特点 苏武形象
张胜 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卫律 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李陵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羞愧 忠贞不渝,坚忍不拔,无怨无悔。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③典型环境描写的衬托:运用典型环境,烘托人物。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找到有关人物的言行事迹,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正面、侧面等角度去分析和把握。
9.【答案】(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正确
【解析】第(2)项“由高到低设卿、士、大夫三级”解说错误,应是由高到低设卿、大夫、士。其余均正确。
故答案为:⑴正确⑵错误⑶正确⑷正确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10.【答案】(1)错误
(2)正确
(3)正确
(4)正确
(5)错误
【解析】(1)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不能作定语,故本句使用错误。
(2)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此处使用正确。
(3)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此处使用正确。
(4)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此处使用正确。
(5)与世推移:指能够随着时间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此处用来形容时光流逝之快,使用不当。
故答案为:⑴错误⑵正确⑶正确⑷正确⑸错误
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成语的正确使用。成语的正确使用,首先需要把握词语本身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其使用是否正确,包括词义是否符合语境,主体对象使用是否恰当,感彩是否符合等。
11.【答案】(1)《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首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并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极致诗歌”之一的诗歌(抒情诗)。
(2)屈原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并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极致诗歌”之一的《离骚》的作者。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句式变换。
第一空是以“《离骚》”为主语开头,可以这样改写:《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首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并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极致诗歌”之一的诗歌(抒情诗)。
第二空是以“屈原”为主语开头,可这样改写:屈原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并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极致诗歌”之一的《离骚》的作者。
故答案为:⑴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首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并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极致诗歌”之一的诗歌(抒情诗)。
⑵ 屈原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并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极致诗歌”之一的《离骚》的作者。
本题主要考查句式变换。短句变长句,首先要分析短句之间的联系,看每个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相同;看各个句子有无共有元素;看代词指代的内容是什么。句子之间有包容关系的,可先确定主干句,然后用附加或替换的方法加以整合;互不包容的可以拼接;下定义的题则按定义的形式处理,下定义的一般格式:小概念+“是”+修饰语+大概念。或者: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变换时这些方法要灵活运用。
12.【答案】【参考例文】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其精神是一种可贵的爱国精神。因为爱国,他牢记国家荣辱,慷慨奉献,不为刀逼所动,不为富贵所诱。他目睹雁飞对汉朝充满思念却是归期无望,忍饥挨饿,志节不改,在苦难中做了最执着的坚守。与李陵相见,爱国之心如铁石坚。爱国主义是国家民族的支撑和灵魂,苏武的精神在当今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解析】这是一道给材料作文。根据以上两则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说说“苏武精神”,“苏武精神”是要论证的话题,论证的角度在所给材料中,需要对材料进行理解分析。班固认为苏武有孔子所谈的特点,是志士仁人之一。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苏武“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便体现了这一点,立意可从苏武出使不辱君命能成全仁这方面来讲,歌咏苏武为国家利益甘于奉献自己的精神。李白作诗谈苏武,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押十载。“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是言苏武目睹雁飞对汉朝充满思念、归期无望以及在匈奴忍饥挨饿所受的生活之苦,更多了坚守民族气节的可贵。“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写李陵送别苏武的情景,故国情怀和离别之情融为一体。李白的诗重在表现苏武的坚守和爱国的情怀,这也可作为立意的角度,让我们更多了对爱国与奉献、苦难、坚守、信念的认识。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说“苏武精神”即可,字数在150左右。
故答案为:“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其精神是一种可贵的爱国精神。因为爱国,他牢记国家荣辱,慷慨奉献,不为刀逼所动,不为富贵所诱。他目睹雁飞对汉朝充满思念却是归期无望,忍饥挨饿,志节不改,在苦难中做了最执着的坚守。与李陵相见,爱国之心如铁石坚。爱国主义是国家民族的支撑和灵魂,苏武的精神在当今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写好微写作,要明确写作目的。微写作是用简约精炼的语言对某一社会事件、文艺作品等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的写作。评论类微写作一般先引用材料或叙述现象,接着明确论点,然后分析材料,综合运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进一步论述自己的观点。对于写作对象要表述清晰。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答案】13.对等,比得上;终究;.……的原因;距离;阻断,隔绝;侍奉
14.BDH
15.A
16.B
17.①难道有背离君主父母、舍弃妻子儿女,却反而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人吗 我不死,是想有所作为。
②蛮荒之地落后的异族人尚且赞赏您的气节,何况是天下的人主(皇帝)呢
18.①身陷重围仍为汉朝死战;②忍辱负重投降匈奴,等待时机报效汉朝;③骨肉受刑,苏武被不公对待,使其对汉朝不再抱有希望。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3)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4)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6)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附参考译文】
匈奴战败以后,发动全国的军队,再次操练精兵,强大的军队超过了十万人,单于驾临督阵,亲自指挥合围。敌我(双方)的形势,已经悬殊,步兵对阵骑兵的形势,又更加悬殊。疲劳的士兵一再接战,一个抵挡千个,但还是带着伤痛,争先拼命。死伤的士兵堆满旷野,剩余的士兵不满百人,而且都带着伤病,(都已经)拿不动武器了。但是(只要)我振臂一呼,有创伤病痛的士兵全都起来,举起武器指向敌寇,胡人的兵马(四散)奔逃;兵刃羽箭消耗完,士兵手无寸铁,还一再光着头,身无甲胄地奋力呼喊,争当先锋。在这个时候,天地为我而震怒,士兵为我而饮血。单于认为我不可多得,便想撤兵。但匈奴的臣子劝说他,最终使他再战,因此我不免要投降啊。
从前汉高祖凭借三十万人的军队,被困在平城。在那个时候,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然而还是七天没有食物,仅是只身得免于难。更何况当时的我,岂是容易有所作为的呢 主持朝政的人议论纷纷,有的抱怨我不死。而我不死,就是罪过啊。子卿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人吗 难道有背离君主父母、舍弃妻子儿女,却反而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人吗 我不死,是想有所作为。因为我想像之前的书信中所说的,(做些)向皇帝报恩(的事)啊。实在是认为白白死去不如建立节操,毁坏名声不如报答恩德。从前范蠡不为会稽的耻辱而殉国,曹沫不为三次打败仗的耻辱而寻死,最后(范蠡)为勾践复仇,(曹沫)为鲁国雪失地之耻。我怀着一片赤诚之心,私下羡慕他们啊。何曾想图谋的志向还没有实现而怨恨就已经形成,计谋尚未实施而至亲已经受刑 这就是我仰天捶胸而哭出血泪的原因啊。
您从前以孤身出使,到有万辆战车的匈奴,碰上不好的境况,以至于挥剑自杀无所顾忌。颠沛流离历尽辛苦,几乎死在北方的旷野之中。壮年时期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老母(已)亡故,妻子改嫁。这样的事天下所少听到,古今所没有啊。蛮荒之地落后的异族人尚且赞赏您的气节,何况是天下的人主(皇帝)呢 我说您应当享有封侯的待遇,受到千辆马车的赏赐。听说您回国后,被赐予的钱财不过二百万,官位不过典属国。没有一尺土地的封赏奖励您的勤勉。而(那些)妨害功臣和贤能之人的臣子全都成了万户侯,皇帝的亲族、贪婪奸佞的人全都成为朝廷的官员。您(的情况)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指望啊
况且汉朝对我没有死去给予沉重的处罚,对您的守节给予很少的奖赏,想使在远方听到这些消息的臣子赶快奔走效劳,这实在是太难了!所以我每当想到这些便不后悔了。我虽辜负朝廷的恩德,汉王朝做的事也违背道德。从前有人说:“虽然忠心(但表现并)不夸张,而为了忠心看待死亡如同回家一样。”男子汉活着不能成名,死了却葬身蛮夷的土地中,谁还愿意屈身叩头,回去向着宫殿北面的门楼(等候着),任由(那些)主办文书的官吏舞文弄墨呢 希望您不要再指望我(回汉朝)了。
唉,子卿啊!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相距万里,人事隔绝,道路不同,活着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死了是异域的鬼,跟您是生死永别啊!有幸(请代我)告诉故人,(希望你们能)勉力侍奉圣明的君主。您的孩子很好,无须挂念,(希望您)努力自己爱护自己。时常通过北上的风,再给予恩惠,告诉我您的佳讯。李陵叩首。
13.①“ 一以当千 ” 意思是:一个人抵挡一千个人 。当:对等,比得上。
②“卒复勾践之仇 ” 意思是:最终为勾践报了仇 。卒:终究。
③“ 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意思是: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所以:……的原因。
④“ 相去万里 ”意思是:两地距离万里。去:距离。
⑤“ 人绝路殊 ”意思是:人们走的道路不同,往来断绝。绝:阻断,隔绝。
⑥“ 勉事圣君 ”意思是: 努力侍奉圣明的君主 。事:侍奉。
故答案为:
①对等,比得上②终究③.……的原因④距离⑤阻断,隔绝⑥侍奉
14.本题断句可以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进行:首先看“且汉厚诛陵以不死”,“以不死”作“诛”的后置状语,不可断开,故在B处断开;再看“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结构对称,各自成句;“以守节”作“赏”的后置状语,故在其后D处断开;最后“ 此实难矣 ”语意完整,应单独成句,故在其前H处断开。
句意:汉朝对我没有死去给予沉重的处罚,对你的守节给予很少的奖赏,想使在远方听到这些消息的臣子赶快奔走效劳,这实在是太难了!
故答案为:BDH。
15.A处“不同”解说错误,二者均为“拳拳”之意。文中“区区之心”句意:一片忠心。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意: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故答案为:A。
16.B项“他列举范蠡、曹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他投降匈奴并非真心实意,实在迫不得已”概述错误。李陵举范蠡、曹沫的事例,是仰慕他们的志向并打算向他们学习以行动回报汉朝的恩德。
故答案为:B。
17.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
①“宁”,哪里;“君亲”,君主父母;“捐”,抛弃;“宁……乎”,难道……吗?
②“尚”,尚且;“嘉”,称赞;“节”,节操;“况……乎”,何况……呢?
故答案为:
①难道有背离君主父母、舍弃妻子儿女,却反而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人吗 我不死,是想有所作为。
②蛮荒之地落后的异族人尚且赞赏您的气节,何况是天下的人主(皇帝)呢
18.①由“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可概括出:身陷重围仍为汉朝死战;
②由“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陵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可概括出:忍辱负重投降匈奴,等待时机报效汉朝;
③由“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候;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予尚如此,陵复何望哉”可概括出:骨肉受刑,苏武被不公对待,使其对汉朝不再抱有希望。
故答案为:
①身陷重围仍为汉朝死战;②忍辱负重投降匈奴,等待时机报效汉朝;③骨肉受刑,苏武被不公对待,使其对汉朝不再抱有希望。
【答案】19.A
20.D
21.前一句顺序混乱,后一句不合逻辑。可以修改为:平心而论,文帝刘恒还是很信任也很愿意重用贾谊的,他毕竟不是一个昏君(或“他未必是一个昏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3)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根深”对“藤粗”,“叶茂”对“蒂固”。
A. 对偶,“东割”对“北收”,“膏腴之地”对“要害之郡”。
B.比喻,将天下豪杰比作“云”“响声”。
C.反复,“沉默呵,沉默呵”是反复手法。
D.比喻,将“芦柴棒”比作“乌贼”。
故答案为:A。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群而不党,意思是与众合群,不结私党。卓尔不群,意思是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语境前文有“卓则必绝,远则自离”,选择“卓尔不群”。
初出茅庐,形容初次出来做事,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刚到工作岗位上,缺乏经验。乳臭未干,意思是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褪尽。形容人幼稚不懂事理,对年轻人表示轻蔑的说法。语境对象是“后生”,形容他们刚到朝廷任职,选择“初出茅庐”。
千钧一发,原义是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情况极其危急。剑拔弩张,也比喻对方摆开了阵势,形势紧张,一触即发。语境形容当时双方对峙的紧张形势,选择“剑拔弩张”、
身单力薄,身体瘦弱力气小。亦指人少力量不大。形单影只,形容孤独一人,没有同伴。语境形容贾谊没有同伴,选择“形单影只”。
故答案为:D。
21.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文帝刘恒还是很愿意重用也很信任贾谊的”语序不当,应该先“信任”,再“重用”;“但他未必就不是一个昏君”不合逻辑,双重否定等于肯定,应当删掉第二个“是”。可以修改为:平心而论,文帝刘恒还是很信任也很愿意重用贾谊的,他毕竟不是一个昏君(或“他未必是一个昏君”)。
【答案】22.C
23.①是的,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胡适语)。——引用(说明:直接引用)
[或:孔墨死后,其不同的后学都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谁能定孔墨之是非?——引用(说明:间接引用)]
②屈原是一部大书。——比喻(或“暗喻”)
③每个读者都可以从这部大书中读出自己的东西。——借代
④文中的问句都是反问。
24.(示例)①存在的只是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②屈原是一个滚雪球式的人物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3)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读全段,了解文段内容,把握话题中心;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再次结合语段的表达方式,看到底是议论性的文字还是说明性的文字,还是记叙描写类的。
22.“附会”,把没有关系的事物说成有关系,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说成有某种意义;“附加”,附带加上,额外加上或附带的,额外的。根据后文“被后人随己意或随时代需要而加进去那么多东西”,结合语境,选择“附会”。
“面目全非”,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似是而非”,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似是而非"不合语境,应填面目全非”。
“心平气和”,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根据前文“为他作传的司马迁情绪激动,心潮起伏”"结合语境,应填“心平气和”。
“困惑”,感到疑难,不知道该怎么办。“疑惑”,迷惑,疑惑不解或怀疑,不相信。根据后文“谁能定孔墨之是非 ”的反问句,结合语境,选择“疑惑”。
故答案为:C。
23. ①“是的,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胡适语)“使用引用(直接引用)的修辞手法。“孔墨死后,其不同的后学都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谁能定孔墨之是非 ”也是引用“韩非”的话。
②“屈原是一部大书”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屈原是本体,“大书”是喻体。
③“每个读者都可以从这部大书中读出自己的东西”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这部书”借代屈原。④“更何况疑窦丛生的屈原 ”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何况……呢) ”是典型的反问句式。文中的问句都是使用反问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①是的,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胡适语)。——引用(说明:直接引用)
[或:孔墨死后,其不同的后学都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谁能定孔墨之是非?——引用(说明:间接引用)]
②屈原是一部大书。——比喻(或“暗喻”)
③每个读者都可以从这部大书中读出自己的东西。——借代
④文中的问句都是反问。
24.根据上文“历史的本体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不可复现的”,得知这句话讲的是“历史是不存在的”,结合语境分析“存在的只是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此处是对整段文字的总结,根据前文“屈原的内涵也因为有了这些附着,而越来越丰富,其影响也越来越深巨”,可以将屈原比作“一个滚雪球式的人物”。
故答案为:(示例)①存在的只是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②屈原是一个滚雪球式的人物。
25.【答案】【参考例文】
司马迁的这一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史实。而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
【解析】首先,肯定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其次,分析这种说法的原因:一、与司马迁的身份有关,他是一个史官,他评价这段历史和他写这段历史是不同的角度,写史是按照实际情况出发,而评价历史是和司马迁的认识有关,有很大的主观性;二、与司马迁评价的角度不同有关,他是从整个战国的角度出发,认为屈原的才能可以为其他国家服务,从屈原个人的角度出发,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园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本题,只要从写史和评史两个角度来分析,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司马迁的这一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史实。而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