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能力提升】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8 14:2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能力提升】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6题;共12分)
1.(2分)下列诗文与所描绘的传统艺术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②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③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 ④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有纵横万里之势
A.①舞蹈②书法③戏剧④绘画 B.①戏剧②绘画③舞蹈④书法
C.①舞蹈②绘画③戏剧④书法 D.①戏剧②书法③舞蹈④绘画
2.(2分)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迷娘》(之一)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 ① 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思乡之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② 在世界优秀的古典诗歌中,如此凄艳感人的作品也是少见的。它的成就虽然不限于情境交辉, ③ 它这方面的成就最值得人们借鉴, ④ 诗歌中情与境分离的现象太普遍了。人们习惯于讲情景交融,却 ⑤ 了景是境的一种形态,离境而写景,是不会有真正的情景交融的。 ⑥ 笔者以“情境交辉”为题写下这篇文章,以示提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淡雅 虽然 但是 / 忽视 因此
B 淡泊 然而 / 因为 忽略 /
C 淡雅 即使 但是 因为 忽略 因此
D 淡青 即使 而 由于 忽视 所以
A.A B.B C.C D.D
3.(2分)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大海》第8至13节中,诗人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抒发自己崇尚自由而壮志难酬,敬慕英雄而前途渺茫的困惑。这部分融理性思考于主观情感之中,体现了普希金作为一个极富政治思想的抒情诗人的犀利和严谨,理性和睿智。
B.《致云雀》意蕴深刻,比喻新奇,赞美云雀,抒发对欢乐、光明、自由和理想的深情向往。诗歌中的云雀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化身。
C.《再别康桥》一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徐志摩静默、悠然的心境。
D.《红烛》在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多次发问,形成层层推进的抒情层次,酣畅淋漓地歌颂了红烛为实现理想而勇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4.(2分)下列各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看出我是和片麻石、煤、藓臺、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
B.鹰雕背负着青天翱翔是徙然的
C.海洋停留在岩洞中,大的怪物揠卧在低处是徒然的
D.麋鹿居住在树林的深处是徒然的
5.(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国民教育普及面的不断扩展,民众的文化素质也明显提高,精英文化变成为了大众文化,同时,大众文化经过去粗取精,也上升为精英文化。
B.这所千年高龄的学府完整地见证了唐宋后中国学术尤其是儒学,由习俗礼仪的儒学到思辨超越的儒学,由理学到心学,再延伸到实践的领域。
C.诗人的本色是真性情,性情因人而异,或男或女,或南或北,或刚或柔,但只要真,则阳刚与阴柔均为美,豪放与婉约都是诗。
D.如果教育的最终使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人的潜能,壮大充实人的生命,而非戕害人的本性,那么,不仅岳麓书院的教育在过去是彪炳千秋的,在未来也有着永恒的价值。
6.(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游客文化体验、特色旅游活动需求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利用科技创新对外宣传、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扩大我市旅游业的吸引力与知名度。
B.全球2000多位科学家经过跨国的联合攻关和数年的不懈努力,人类史上首张清晰的超级黑洞照片终于在今年面世,引起广泛关注。
C.“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旨在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为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
D.琳琅满目的远古海洋生物化石、承载“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宋元福船”复原模型等珍宝,将在坐落于天津的国家海洋博物馆集中展示。
二、问答题(共6题;共18分)
7.(3分)《玩偶之家》中对于娜拉出走的结局,鲁迅在“五四”时期写过的杂文《娜拉走后怎样》中说:“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对于鲁迅这一观点,你是否认同?试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简要说说理由。
8.(3分)《迷娘》(之一)中,“爱人”“恩人”“父亲”是同一个人还是三个人?请阐述你的观点。
9.(3分)阅读《致大海》诗歌节选,完成下列问题。
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
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
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
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
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
于是我在岸边留下来……
《致大海》诗人为何厌烦“凝固的石岸”?“石岸”又有何象征意义?
10.(3分)《自己之歌》在意象的选取上有什么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3分)有人认为《树和天空》中融会了宇宙间互相谐和与默契的情怀。请谈谈你的看法。
12.(3分)娜拉为了自己的幸福奋力挣脱束缚,毅然出走,有人评价这是带着诗性正义的理想结局。那么,娜拉出走后的心理,如果要用《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来表达,你会选择哪一首诗?并说说你的理由。
三、语言表达(共2题;共12分)
13.(6分)《 树和天空》的四首外国诗歌,运用各种典型的意象,运用象征或想象的手法,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思。请你从下面几个意象中任选一个,运用象征或想象的手法,写一段250字左右的抒情片段。
杨柳 梅花 大海 夕阳
14.(6分)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的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意思。请阅读下面《玩偶之家》的片段,说明画线部分文字的潜台词。每句潜台词不超过15个字。
海尔茂
那还用我说?①你最神圣的责任是你对丈夫和儿女的责任。

拉 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
海尔茂
②没有的事!你说的是什么责任?

拉 我说的是我对自己的责任。
海尔茂
别的不用说,首先你是一个老婆,一个母亲。

拉 这些话现在我都不信了。现在我只信,③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四、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30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惠特曼访问记①
埃德蒙·戈斯
①在早年和中年的岁月里,惠特曼默默无闻,门前冷落。年老以后,倒是有些朝拜者相当频繁地带着香袋和手杖,设法前来表示崇拜。有关他在这些场合的仪表谈吐的几种报道已经发表过了,如果我再来添上一篇,我的理由想必是,下面记叙的这次访问不是抱着礼俗性的态度进行的。据我所知,其他一切采访惠特曼的报道都出自追随者的手笔,他们纷纷怀着敬仰和倾倒的态度来到圣地,而我的这篇献辞——只能是献辞——是格外真诚的。
②1884年的冬天,我在波士顿,意外接到惠特曼寄来的一封便笺,要我在离开美国之前去见他一面。我最初的反应是谢绝他的邀请,但出于好奇心和礼貌,就回信说我会去。我提到以上这些,只是想突出这位老人特有的魔力,那不是对于一个追随者,而是对于一个倔强固执的无信仰者的魔力。
③1885年1月3日清晨我渡过了宽阔的特拉华河,在一个简陋而看上去无人落户的村庄,我被送上了岸,那种阴森可怕是只有隆冬季节的美国小镇才会显现出来的典型丑陋。无人可以问路,正打算回去时,我发现自己就在米克尔大街328号的门口,一块小铜牌上刻着“沃·惠特曼”,我敲着这个冷清的二层楼经济公寓的大门,一个神色忧愁的女人开了门;还没等我开口,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来,随之传来欢快的声音:“是我的朋友吗?”一下子,我也不知是由于什么磁性般的魅力,所有拘泥小节的文人矜持都荡然消失了,只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④在楼梯上寒暄了一番后,主人拄着拐杖带着我走进一楼的起居室。那是一个大房间,擦得干干净净的地板上没有铺地毯,一张小床架,屋子中间有个带通烟管的圆形小火炉,一把椅子——这就是全部的家具。四面墙壁和火炉上方糊着的墙纸,已经有色斑和一块块污渍了,就像在工人棚户里看到的那样。房里没有挂画,只有满是杂物的木栓和架子。到处放着大大小小的箱子,一堆堆东西,山一般高的报纸东一堆,西一垛;整个房间,还有老人本人,都是再干净不过的了,干净得仿佛尘垢永远都不会再落上去。特别是惠特曼,穿的是一身粗灰呢的套服,衬衣领口拉开着,灰发和白花花的胡须飘飘荡荡的,仿佛是为了清洁当真漂白过的;全身上下沙白得一尘不染,有如一张松木台子因反复擦洗而变旧了。
⑤惠特曼在一张椅子里坐了下来,安详地微笑着。我理清了一个箱子上的报纸,坐在他的对面。他的谈话像他的作品一样,散发着原始的力量,毫无交谈中常见的修饰或刺激。他提到他的贫困,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半身不遂,它们成了压垮他的两大重负;他似乎对于两者都习以为常了,几乎不在意。我记得当时我想挪动一下箱子,因为阳光已从不挂窗帘的大窗户倾泻进来;惠特曼便说到有人曾答应送他窗帘,但他对此并不热心,他觉得窗帘会“挡住阳光”。而阳光和空气正是他所要的一切;一个冬季他都是耐心地坐在那儿,等待夏日的空气和阳光,原来一到夏季,他又可以一瘸一拐地走出去,全身沉浸在他熟悉的“坎登市僻静处”的一条浅溪里晒晒太阳。
⑥惠特曼宽敞的双人房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两件物品透出些许艺术气氛。一件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花布制品,它激发了他的灵感。另一件是幅画像;一叶扁舟上有位相貌堂堂的青年,荡着双桨。我问他这幅画像的由来,他谈了几件值得一提的事情。他首先说明这是他的一位至友,来自加拿大的职业桨手,著名的运动员。接着他又说,这些人是他最喜欢的人,在露天活动的运动员;他们是最朴素、最亲切的人,生活在阳光和空气中,非得学会保持身体干净、精神抖擞;还说他的心灵偏向这些人,而他们也莫名其妙地为他所吸引,因此就在他人生最低潮时,在世人狠狠谩骂耻笑他的时候,正是这些春风得意的体操运动员或赛跑运动员,这些幸运的人看中了他,待他很友好,“眼下呢,”他接着说,“我只等待春天到来,拄着我的家伙瘸瘸拐拐走进树林,那时我可以成天坐在一班干活的伐木工人边上,我就十分开心,因为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砍下来的木材香味混合起来了,它进入我的血液,我再也不觉得又老又病了。”我记得这些都是他的原话,在我和他度过的悠长且又愉快的那一天中,这些话比他所谈到的其他一切更加打动我。
⑦谈话结束,他用那沉静的音调说了声:“再会,我的朋友!”我走出公寓,再一次站在沉闷荒凉的米克尔大街上,这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的仰慕之情。
⑧一个无信仰者就这样前去会见了沃尔特·惠特曼,深深地被他吸引,却没有变成追随者。
(有删改)
【注释】①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教师,代表作为《草叶集》。
15.(5分)第③段中,作者感到“心满意足”的原因是   。
16.(5分)第④段中对惠特曼起居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7.(5分)第⑤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
18.(5分)第⑤段所写的“阳光”对刻画惠特曼的形象有什么用?
19.(5分)第⑥段中惠特曼说他最喜欢那些运动员,对其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人幸运、春风得意,曾与惠特曼荣辱与共。
B.这些人保持着身体和心灵的干净,充满了活力。
C.这些人曾给惠特曼以激励,帮他走出了最低潮。
D.这些人朴素亲切,心灵上与惠特曼有契合之处。
20.(5分)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3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宿乌镇,秋波入梦,依稀鱼密语,朦胧鸟谈天,“乌镇”多一点就成了“乌镇”,这里是鸟的天堂、鸟的王国。晨鸟穿花语,梢头隔岸歌,乌镇的鸟鸣有一丝淡淡的桂花香。听得有脚步声在石板街的那头响起,咔嗒咔嗒如空谷足音,俄顷消遁在遥远的天街,他们走进了水乡的哪一片曦光?人闲千花落,夜静万巷空,乌镇适合夜泊、流浪。夜来还乡梦,西风客棹寒,移泊烟渚,不会侵扰任何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宜独行,而不是聊天喧哗;① ,而不是步履匆匆。烦躁的心情合不上乌镇的从容,急促的脚步对不上乌镇的节拍。虾戏草,鱼读月,水底青荇是最好的森林。西市河水绿如蓝,寒烟淡淡紫气凝,何须春夏来。有鱼儿在吃露水,吧嗒吧嗒,一有声响便倏地无影无踪;遇有船来,鱼儿们却不慌不忙不躲不闪,想必是老相识了。
嘈杂过后有安宁,人生需要适度的归零。乌镇常给你意想不到的灵感,也是一个② 。石凳呆、木椅呆、廊桥呆,水榭呆,你呆若木鸡,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河岸边、石级旁、拱桥上,到处可以把自己站成或坐成一道风景,暖暖秋阳给你打主光,粼粼波光做底光,拿白墙当来波罗补光,再扯一把天上云做你的顶光板,只等人来帮你摁快门了。
21.(6分)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C.红领巾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
D.梅花俏生生地站在那里,亭亭玉立,含羞带笑,迎着我从远方归来。
22.(6分)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3.(6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烦躁的心情和急促的脚步合不上乌镇的从容,也对不上乌镇的节拍。”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六、写作(共1题;共60分)
24.(60分)普希金的《致大海》,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可见,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大海以人的形象。请你以“致××”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和第二人称,写一段抒情文字,3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以极简炼的笔墨,运实入虚,烘托出舞者的精湛舞技。作者只从绮袖入手,着一“回”字,则双臂的舒展自如,躯体的回旋若飞,已宛然可见。高堂华屋之中本无风,是轻捷蹁跹的舞步,是急速飘舞的裙裾,使平地竟自生风。二句无一字正面描写如何举手投足,只从袖、钿等处着墨,而舞者之神气已毕现。主要讲舞蹈。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观看你书写的人一个个惶惶然如见鬼神。满眼只见龙飞凤舞巨蟒游走。主要讲书法。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一个小小的舞台上,双方主角后面站几个龙套就可以喻示为宋辽的百万大军对峙的场面。而里面的将领在舞台上转一圈子就表示为行军百里追杀敌寇或者兵败溃逃的意思。主要讲戏剧。
“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有纵横万里之势”,画家对创作怀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欲罢不能。提笔作画,倾情而注,一挥而就。主要讲绘画。
故答案为:A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诗文与所描绘的传统艺术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理解诗句意思,然后抓住关键词语分析所描绘的传统艺术活动。
2.【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淡泊”是指对于名利冷淡,不看重;也指家道清贫;恬淡寡欲。“淡雅”指素净雅致、素淡典雅,用来形容“水墨画”很恰当,因而①处应选填“淡雅”;②处应选填“即使”,和后面的“也”照应,表示假设的让步;③处前后的语意构成转折关系,且前面有“虽然”,所以应选填“但是”;④处前后的语意构成因果关系,所以应选填“因为”;“忽视”指不注意、不重视,“忽略”指没有注意到、疏忽,根据语境,⑤处应选填“忽略”;⑥处选填“因此”“所以”都可以。故选C。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情感的分析理解和鉴赏能力。
C.“衬托了诗人徐志摩静默、悠然的心境”错误,诗人故地重游,心境并不是“静默、悠然”的。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见景生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所描写的事物都是美好的,所以作者对自然热爱,有着美好的憧憬,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诗歌重点写的“境”,则是康桥的康河。他敏锐的抓住“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辉”的具体形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美丽景观。诗人短暂的沉浸在改变他人生理想的美好景色中,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为一体,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虽有别愁,但更多的是爱。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
A藓臺—藓苔;
B徙然—徒然;
C揠卧—偃卧。
D无误。
故答案为:D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5.【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精英文化变成为了大众文化”错误,成分赘余,删去“变成为了”中的“为”,A错误;
B项,“由习俗礼仪的儒学到思辨超越的儒学,由理学到心学,再延伸到实践的领域”错误,成分残缺,“领域”后缺少“见证”的宾语,B错误;
C正确
D项,“不仅岳麓书院的教育在过去是彪炳千秋的”错误,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应移至“书院的教育”之后,D错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主要语病是语序不当和句子成分赘余,应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常用方法是压缩主干法+语法分析法+规律标志法+造句类比法。搭配不当主要有主谓、主宾、动宾搭配不当,这里考查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关于主语有中途易辙,暗换主语。这两种病句类型经常考查,而且容易被忽略。
6.【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语病。
A项,搭配不当:“扩大……吸引力与知名度”搭配不当,“吸引力”应搭配“提高”,所以改为“提高……吸引力与知名度”。
B项,结构混乱:“全球2000多位科学家经过……,人类史上首张……”,前一句的主语是“科学家”,后一句却另起话头,以“照片”为主语,中途易辙,可以改为“经过全球2000……努力,人类史上……”。
C项,结构混乱:“旨在……”和“以……为目的”句式杂糅,二者可以留其一。D无误。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7.【答案】观点一:认同。
①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还没有为妇女的独立生存提供充分的空间。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后期,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工业革命还在发展中;挪威的女权运动虽然处于高涨阶段,但妇女的社会地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因此,社会还不能为妇女提供充足的劳动就业机会,娜拉出走之后很可能难以及时得到足以养活自己的正常工作。戏剧中的林丹太太就是一个例子,她为了得到一份工作,不得不求助于并没有什么地位的娜拉,让娜拉央求海尔茂为她找工作。
②从主观条件来看,娜拉没有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
从剧情来看,娜拉除了长得漂亮、跳舞跳得好之外,并没有什么特长,甚至操持家务的工作也是由佣人来做的。从人物性格来看,娜拉出走时不带走海尔茂的任何东西,即便在“手头不方便的时候”也不愿接受海尔茂的任何帮助,是一位性情刚烈的女性;从她对爱情的态度来看,她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她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样一位年轻女子,很难适应当时男权主义流行的社会。
③从娜拉出走时的状况来看,她没有可以立足于社会的条件。
爱她的阮克大夫即将离世;林丹太太虽然帮助娜拉解除了借款风波带来的危机,但她本身就是向娜拉求助的人;平时没有经济地位的娜拉,花钱都是跟海尔茂要,省下来的钱都用于还债。因此,从人脉关系和经济基础来看,出走后的娜拉甚至难以在社会上暂时立足。
④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娜拉很可能成为女权运动的牺牲品。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写道:“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意思是说中国的每一次变革和进步,都会有人付出血的代价。中国是这样,挪威也如此。我们丝毫不怀疑社会进步的必然性,然而,综合以上几点来看,娜拉为追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男女平等、经济独立的出走,要么以失败告终后重新回到海尔茂的身边,要么沦为社会进步的牺牲品。
观点二:不认同。
①社会为娜拉出走以争取独立和人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的挪威,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因此,既然社会需要更多的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公共的劳动”,就说明社会能够为女性提供正当、适合的工作机会。当时的挪威有一些女权运动活动家,应当也有一些女权运动的组织机构,这些人和机构能够为出走的娜拉提供必要的生存和工作方面的帮助。
②娜拉具备出走后走向自立和成功的主观条件。
从剧情来看,娜拉有着刚烈的性格,有敢于质疑法律、宗教的勇气,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决定了她不会向困难屈服,有勇气战胜出走后的一些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追求;她聪明而有头脑,有办法解决出走后面临的生存、工作等问题。同时,娜拉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她不会再回到海尔茂身边做一个“玩偶”,更不可能堕落而走向肮脏的泥潭。
③娜拉周围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的榜样。
娜拉的同学林丹太太,就是一位典型的独立女性,她不受男性的庇护,愿意承担家庭经济来源:她为了帮助娜拉摆脱借款危机而大胆劝说柯洛克斯泰,并表示柯洛克斯泰失去工作后,她也愿意和他重建家庭。这表明,女性完全可以成为经济独立、有人格尊严的人。
【解析】如果认同此观点,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还没有为妇女的独立生存提供充分的空间;从主观条件来看,娜拉没有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从娜拉出走时的状况来看,她没有可以立足于社会的条件;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娜拉很可能成为女权运动的牺牲品。
如果不认同此观点,首先社会为娜拉出走以争取独立和人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次娜拉具备出走后走向自立和成功的主观条件,最后娜拉周围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的榜样。
故答案为:观点一:认同。
①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还没有为妇女的独立生存提供充分的空间。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后期,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工业革命还在发展中;挪威的女权运动虽然处于高涨阶段,但妇女的社会地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因此,社会还不能为妇女提供充足的劳动就业机会,娜拉出走之后很可能难以及时得到足以养活自己的正常工作。戏剧中的林丹太太就是一个例子,她为了得到一份工作,不得不求助于并没有什么地位的娜拉,让娜拉央求海尔茂为她找工作。
②从主观条件来看,娜拉没有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
从剧情来看,娜拉除了长得漂亮、跳舞跳得好之外,并没有什么特长,甚至操持家务的工作也是由佣人来做的。从人物性格来看,娜拉出走时不带走海尔茂的任何东西,即便在“手头不方便的时候”也不愿接受海尔茂的任何帮助,是一位性情刚烈的女性;从她对爱情的态度来看,她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她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样一位年轻女子,很难适应当时男权主义流行的社会。
③从娜拉出走时的状况来看,她没有可以立足于社会的条件。
爱她的阮克大夫即将离世;林丹太太虽然帮助娜拉解除了借款风波带来的危机,但她本身就是向娜拉求助的人;平时没有经济地位的娜拉,花钱都是跟海尔茂要,省下来的钱都用于还债。因此,从人脉关系和经济基础来看,出走后的娜拉甚至难以在社会上暂时立足。
④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娜拉很可能成为女权运动的牺牲品。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写道:“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意思是说中国的每一次变革和进步,都会有人付出血的代价。中国是这样,挪威也如此。我们丝毫不怀疑社会进步的必然性,然而,综合以上几点来看,娜拉为追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男女平等、经济独立的出走,要么以失败告终后重新回到海尔茂的身边,要么沦为社会进步的牺牲品。
观点二:不认同。
①社会为娜拉出走以争取独立和人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的挪威,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因此,既然社会需要更多的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公共的劳动”,就说明社会能够为女性提供正当、适合的工作机会。当时的挪威有一些女权运动活动家,应当也有一些女权运动的组织机构,这些人和机构能够为出走的娜拉提供必要的生存和工作方面的帮助。
②娜拉具备出走后走向自立和成功的主观条件。
从剧情来看,娜拉有着刚烈的性格,有敢于质疑法律、宗教的勇气,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决定了她不会向困难屈服,有勇气战胜出走后的一些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追求;她聪明而有头脑,有办法解决出走后面临的生存、工作等问题。同时,娜拉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她不会再回到海尔茂身边做一个“玩偶”,更不可能堕落而走向肮脏的泥潭。
③娜拉周围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的榜样。
娜拉的同学林丹太太,就是一位典型的独立女性,她不受男性的庇护,愿意承担家庭经济来源:她为了帮助娜拉摆脱借款危机而大胆劝说柯洛克斯泰,并表示柯洛克斯泰失去工作后,她也愿意和他重建家庭。这表明,女性完全可以成为经济独立、有人格尊严的人。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对文本的理解组织语言作答。
8.【答案】观点一:“爱人”“恩人”“父亲”是同一个人,即威廉·迈斯特。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自己的爱情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从“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威廉·迈斯特怀有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
观点二:“爱人”“恩人”“父亲”是三个不同的人。从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感情来看,她对威廉·迈斯特的感情是爱情,不大可能把这种感情升华为对“恩人”“父亲”的感情。从诗歌三节所写的内容来看,第一节选取了“桃金娘”这种象征爱情的意象,“爱人”即指威廉·迈斯特;第二节写迷娘可怜的身世,“恩人”应该指抚养她长大成人的人;第三节写迷娘返回故国途中所见到的景象,迷娘即将回到故国,“父亲”应该是指带她回国的人。
【解析】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 麦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 麦斯特收留。
观点一:“爱人”“恩人”“父亲”是同一个人,即威廉 迈斯特。
迷娘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自从遇到麦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从这个角度看,威廉 迈斯特就是她的“恩人”;在后来的发展中,迷娘强烈地爱上了威廉 迈斯特,是威廉 迈斯特给予她温情的爱护,迷娘虽然知道这种爱情是无法实现的,可她仍然深情地爱着威廉 迈斯特,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威廉 迈斯特就是她的“爱人”;威廉 迈斯特不仅给予迷娘爱护,更像父亲一样百般呵护着她,她在威廉 迈斯特这里感受到父亲般的温暖,可是说威廉 迈斯特就是她的依靠和凭仗,所以说,她在心底里又把威廉 迈斯特当成了自己的父亲。
观点二:“爱人”“恩人”“父亲”是三个不同的人。
从文中表现出来的故国意大利的优美景物来看,这些景物的优美主要是通过柠檬花儿、蓝天、和煦的风、悄然无语的桃金娘、高耸的月桂来体现的。这些具有意大利特征的景物的,融进人物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还有“你可知道那地方”的反复咏唱,把那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而又强烈难抑,所以说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由此可见迷娘对故国的深切思念,而“父亲”可能就是那个带她回国的人;迷娘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所以“恩人”应该指抚养她长大成人的人;诗中选择了桃金娘的形象,其象征着爱情,正如诗中所唱,“恬静的桃金娘啊,高扬的月桂,来自蓝天上的和风轻轻地吹。你可都知道吗?向彼方!向彼方——我愿与你,我的情人啊,一同前往”,由此可见,这个“爱人”又是另外一个人,即威廉 迈斯特。
故答案为:观点一:“爱人”“恩人”“父亲”是同一个人,即威廉·迈斯特。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自己的爱情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从“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威廉·迈斯特怀有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
观点二:“爱人”“恩人”“父亲”是三个不同的人。从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感情来看,她对威廉·迈斯特的感情是爱情,不大可能把这种感情升华为对“恩人”“父亲”的感情。从诗歌三节所写的内容来看,第一节选取了“桃金娘”这种象征爱情的意象,“爱人”即指威廉·迈斯特;第二节写迷娘可怜的身世,“恩人”应该指抚养她长大成人的人;第三节写迷娘返回故国途中所见到的景象,迷娘即将回到故国,“父亲”应该是指带她回国的人。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语言表述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9.【答案】“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人“被缚住”。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无边的囚牢,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法实现。
【解析】从“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可知,因为这些石岸,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儿“被缚住”了,只好“在岸边留下来”,所以诗人厌烦“凝固的石岸”。
从“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随着你的山脊跑开!”“我却被缚住”可知,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的牢笼,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法实现。
故答案为:“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人“被缚住”。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无边的囚牢,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法实现。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10.【答案】意象选取:诗人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写起,选取自然界中的草叶、蚂蚁、鹪鹩的卵、雨蛙、黑莓、母牛、小鼠、鹰雕、蝮蛇、麋鹿、海燕等生物作为诗歌的意象,这些鲜活的生命充满了灵性和神圣的色彩。
情感:诗人对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和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性,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从而赞美万物的神圣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意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中的意象是极为平常且普通的事物,似乎缺乏一般诗歌意象的“美感”和“诗意”。无论是独立或游走于人类生活之外的自然物,如草叶、蚂蚁、沙粒、鹪鹩的卵、雨蛙、黑莓、低头啮草的母牛、小鼠、火成岩、爬虫、蝮蛇等,还是参与到人类生活之中的自然物,如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菜根等,都是一般诗歌中极为少见的意象,看起来似乎与诗歌这种具有高雅之美的文体不太相符。但符合诗人的身份特点,惠特曼出身于农民,是当时美国最广大的社会底层民众中的一员;而诗中这些具有自然属性的、平常的意象,也正是大自然中的普通事物。诗人选择的这些意象与他的生活相吻合。
诗歌抒发的情感,代表的是美国广大社会底层民众的情感,这样的意象使诗歌具有浓厚的自然气息和生活气息,使广大民众对诗中的“我”产生自然的代入感,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并产生共鸣,唤醒他们内心的生命激情,引导他们追求民主、自由,推动时代发展。诗人蚂蚁、沙、鹪鹩、雨蛙、藤蔓、黑莓、母牛、小鼠等传统诗歌中少有的自然事物,表达了自然界中旺盛的生命力,体现了诗人自由的理想和自我张扬的意识。
这首诗内涵深广,气象恢宏。表面上好似诗人仅在凸显自己,实际上诗人在借用‘自己’二字,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放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劳动群众,歌颂的是19世纪美国的民主代表,张扬的是自由、开放的个性。因而诗中的“自己”被赋予了两重性,一是具体的我,二是象征性的群体的“我”,“自己”是一个综合形象。诗人置身于劳动者之中,诗中的“自己”,也是美国式“新人”的形象。
故答案为:意象选取:诗人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写起,选取自然界中的草叶、蚂蚁、鹪鹩的卵、雨蛙、黑莓、母牛、小鼠、鹰雕、蝮蛇、麋鹿、海燕等生物作为诗歌的意象,这些鲜活的生命充满了灵性和神圣的色彩。
情感:诗人对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和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性,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从而赞美万物的神圣性。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11.【答案】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树的意象不只是匆忙的人生和对美的期待,还传达了诗人的感悟:宇宙间事物是互相谐和与默契的。树在“灰色”的雨中也依然可以“汲取生命”,黑鹂也在园子里乐观、欢愉地生活。在这里,雨天与晴天,春夏与秋冬,事物间没有冲突的理由。阳光或者雨露,阴晴还是雨雪,物类间并没有相互冲突的必然理由,因为默认了这是一种宇宙规律。甚至,对此还应持有迎取的态度,迎取象征严冬的雨雪、迎取顽强精神、迎取纯美。这正是宇宙间的谐和与默契。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内容、鉴赏现代诗歌情感意蕴的能力。
“融会了宇宙间互相谐和与默契的情怀”有一定的道理。树的意象不只是匆忙的人生和对美的期待,还传达了诗人的感悟:宇宙间事物是互相谐和与默契的。诗歌中,阳光或者雨露,阴晴或者雨雪,物类间并没有相互冲突的必然理由。因为即便在“灰色”中也依然可以“汲取生命”,而那“园里黑色的山雀”,更是一个关于生命的积极乐观又欢愉的精灵。真正健全的生命懂得享受自然的每一种赐予,于是在“晴朗的夜晚”才有了它们更为“挺拔”的身姿。而支撑这一切的,除了对宇宙规律的默认,更多的应该还是对那个雪花绽开的瞬间最为坚执的等待。“雪花”作为冬天的象征,它不可避免地预示着寒冷,然而它又恰恰提供了强力意志最充分的突显。承续前文,它又是万物对宇宙规律一次充满自信的认可与迎取。而从审美的维度,“雪花”更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化境。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一切存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泯灭而消失殆尽。因此,诗歌可以说是融会了宇宙间互相谐和与默契的情怀。
故答案为: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树的意象不只是匆忙的人生和对美的期待,还传达了诗人的感悟:宇宙间事物是互相谐和与默契的。树在“灰色”的雨中也依然可以“汲取生命”,黑鹂也在园子里乐观、欢愉地生活。在这里,雨天与晴天,春夏与秋冬,事物间没有冲突的理由。阳光或者雨露,阴晴还是雨雪,物类间并没有相互冲突的必然理由,因为默认了这是一种宇宙规律。甚至,对此还应持有迎取的态度,迎取象征严冬的雨雪、迎取顽强精神、迎取纯美。这正是宇宙间的谐和与默契。
本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内容、鉴赏现代诗歌情感意蕴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从上到下逐句理解,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综合分析。鉴赏评价诗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答题要领: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12.【答案】【示例1】我会选择《致大海》。娜拉与丈夫海尔茂结婚八年,一直相信丈夫深爱着自己。但在字据事件后,娜拉看穿了海尔茂的本质,领悟到自己在婚姻中只是丈夫的玩偶,最终毅然离家出走,摆脱束缚,投奔自由,而这与《致大海》所表现的摆脱黑暗、投奔自由的主题相似。
【示例2】我会选择《自己之歌(节选)》。因为这首诗歌表现了对宏大自我和旺盛之力的发掘,而娜拉也是个人意识觉醒,发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
【示例3】我会选择《树和天空》。在这首诗中“自然”和“我们”一样具有生命力,是平等的存在,这与娜拉最终要求摆脱自身的依附属性,捍卫爱情和婚姻中的“平等”地位的思想相契合。
【解析】关键在于归纳出这三首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然后去比较确认娜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与这些主题思想的契合点,最后加以总结概括即可。娜拉的出走,标志着她与传统社会道德、宗教、法律的决裂,这种决裂有着深刻的思想基础。首先,是她识破了丈夫那丑陋、虚伪的灵魂,那自私、卑劣的市侩嘴脸,从而不甘于“家庭玩偶”的附从地位,喊出了“我要做一个人”的呼声。其次,是她进一步发现了社会现实的丑恶,对虚伪的宗教、法律进行了清醒的批判。因此,她的出走,是对资本主义时代妇女解放的赞颂,是妇女奋起向资本主义男权中心家庭结构不合理性的冲击,她启迪人们为追求新生活而斗争。《致大海》表达了诗人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思想感情。《自己之歌》(节选)抒发了对个体价值的赞美,凸显出宏大的自我,体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个体价值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由、开放、独立的个性的追求。《树和天空》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界平等存在的思想。
故答案为:【示例1】我会选择《致大海》。娜拉与丈夫海尔茂结婚八年,一直相信丈夫深爱着自己。但在字据事件后,娜拉看穿了海尔茂的本质,领悟到自己在婚姻中只是丈夫的玩偶,最终毅然离家出走,摆脱束缚,投奔自由,而这与《致大海》所表现的摆脱黑暗、投奔自由的主题相似。
【示例2】我会选择《自己之歌(节选)》。因为这首诗歌表现了对宏大自我和旺盛之力的发掘,而娜拉也是个人意识觉醒,发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
【示例3】我会选择《树和天空》。在这首诗中“自然”和“我们”一样具有生命力,是平等的存在,这与娜拉最终要求摆脱自身的依附属性,捍卫爱情和婚姻中的“平等”地位的思想相契合。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型题目,首先明确题目中的要求,从什么方面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根据名著内容总结概括出答案,注意语言简洁,概括全面。
13.【答案】小小的花瓣,细而有劲的枝,淡淡的粉白,绕在周身的芳香。那是一种在冬天才傲然开放的花,她凌雪斗霜,坚强不屈,不沾染一丝污迹。是的,那就是梅花,在冬雪中傲然挺立的花。在漫山遍野的雪中,在万物的哀叹声中,梅花盛开了,在这雪地中傲然挺立着。她那细细的枝干,丝毫不受风雪的影响,她在风雪中怒放,充满了豪情,挺立着,挺立着,任凭风雪吹打……这就是我喜爱梅花的原因:坚强不屈。人们赞美牡丹,是因为她象征富贵;赞美荷花,是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而赞美梅花,是因为她那种坚强不屈、凌雪斗霜的精神,同时她也象征了那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越挫越勇的人!
【解析】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比如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大海象征胸怀。夕阳象征着生命的结束等。具体描写时要注意描写生动,有感染力;可恰当引用名言警句,语言得体,有说服力;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故答案为:小小的花瓣,细而有劲的枝,淡淡的粉白,绕在周身的芳香。那是一种在冬天才傲然开放的花,她凌雪斗霜,坚强不屈,不沾染一丝污迹。是的,那就是梅花,在冬雪中傲然挺立的花。在漫山遍野的雪中,在万物的哀叹声中,梅花盛开了,在这雪地中傲然挺立着。她那细细的枝干,丝毫不受风雪的影响,她在风雪中怒放,充满了豪情,挺立着,挺立着,任凭风雪吹打……这就是我喜爱梅花的原因:坚强不屈。人们赞美牡丹,是因为她象征富贵;赞美荷花,是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而赞美梅花,是因为她那种坚强不屈、凌雪斗霜的精神,同时她也象征了那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越挫越勇的人!
本题考查意象的作用。首先明确意象在诗中的地位,其次总结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并分析感情。
14.【答案】①你是家庭的附庸(你存在的意义是为家庭奉献全部)。②除了为家庭奉献,其余的休想。③我和你是平等的。
【解析】从“你最神圣的责任是你对丈夫和子女的责任”可知,这隐藏在背后的深意为,海茂尔认为娜拉是家庭的附庸,其存在的价值就是为整个家庭进行奉献;“没有的事”突出海茂尔的强硬态度,所有的事情就是为家庭奉献;“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体现出这是不平等的状态,写出了娜拉追求自己的平等价值地位。
故答案为:①你是家庭的附庸(你存在的意义是为家庭奉献全部)。②除了为家庭奉献,其余的休想。③我和你是平等的。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或者说,潜台词就是“话中话所含有的意思”。在戏剧的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思考都能领悟得出来的言语。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或戏剧术语。指台词的内在实质。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亦借指某种暗含的意思。解答本题,需结合语境认真分析。
【答案】15.惠特曼急切的迎接、亲切的称呼,那份热情真诚让“我”感到放松和愉悦。
16.刻画了起居室的简陋干净,反映出惠特曼生活的贫困,也暗示了他精神世界的纯净自然。
17.他的谈话和作品一样没有华美的语言、夸张的表达或新奇的内容,自然、质朴,充满力量。
18.温暖的阳光象征着生机和热情,文章通过描写惠特曼对阳光的需要和渴求,既写出了惠特曼年老体衰的身体状况,也表现了他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积极乐观的态度。
19.A
20.末段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再次表明“我”是“一个无信仰者”而又“深深地被他吸引”,进一步突出对惠特曼的崇敬。强调采访后“我”仍然“没有变成追随者”,说明自己对惠特曼真诚平等的态度,更以此突出惠特曼的真诚坦率,这与本文不刻意渲染惠特曼的文学成就而重点突出其人格魅力的写作意图是一致的。
【解析】(1)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深化作品主题;象征暗示。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指出手法,分析句子;④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4)本题考查物象的作用。解答这种题一般从四个角度思考:①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②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④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并筛选信息。这类题,一定注意结合题干,对文本进行概括分类梳理,准确选择判断作答。
(6)本题考查分析文本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文中某语段的作用,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语段,然后可以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该段的表达作用。
15.“心满意足”出现的语境是“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来,随之传来欢快的声音:‘是我的朋友吗?’一下子,我也不知是由于什么磁性般的魅力,所有拘泥小节的文人矜持都荡然消失了,只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第二段提到我是一个“一个倔强固执的无信仰者”,我一开始是想“谢绝他的邀请”,而现在感到心满意足,是因为我站在惠特曼的门前: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来,随之传来欢快的声音:“是我的朋友吗?”,可知惠特曼摇摇晃晃的急切地出来迎接我以及他欢快的亲切的称呼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热情真诚,也让“我”感到放松和愉悦。故答案为: 惠特曼急切的迎接、亲切的称呼,那份热情真诚让“我”感到放松和愉悦。
16.本题作答首先要回答写出了起居室的什么特点,接下来深入挖掘这一特点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答题要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的顺序来组织答案。由“干干净净的地板”“整个房间,还有老人本人,都是再干净不过的了,干净得仿佛尘垢永远都不会再落上去”,可知突出了起居室的干净。由“没有铺地毯,一张小床架,屋子中间有个带通烟管的圆形小火炉,一把椅子——这就是全部的家具。四面墙壁和火炉上方糊着的墙纸,已经有色斑和一块块污渍了”“房里没有挂画,只有满是杂物的木栓和架子”,可知突出了起居室的简陋,反映出惠特曼生活的贫困。由“还有老人本人,都是再干净不过的了,干净得仿佛尘垢永远都不会再落上去”,可知突出惠特曼精神世界的纯净自然。故答案为:刻画了起居室的简陋干净,反映出惠特曼生活的贫困,也暗示了他精神世界的纯净自然。
17.本题作答注意结合句子中关键词语:“原始的力量”就是指充满自然的,本真的,质朴的力量。“毫无交谈中常见的修饰和刺激”就是不夸张,不以新奇的内容取胜。“他的谈话和他的作品一样”就是说他的作品和他本人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据此进行整合作答即可。故答案为: 他的谈话和作品一样没有华美的语言、夸张的表达或新奇的内容,自然、质朴,充满力量。
18.本题作答注意“阳光”的象征含义要答出来,还要结合惠特曼此时的身体实际情况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这一深层含义。“他觉得窗帘会‘挡住阳光’。而阳光和空气正是他所要的一切;一个冬季他都是耐心地坐在那儿,等待夏日的空气和阳光,原来一到夏季,他又可以一瘸一拐地走出去,全身沉浸在他熟悉的‘坎登市僻静处’的一条浅溪里晒晒太阳”,这里写“阳光”,其实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温暖的阳光象征着生机和热情。惠特曼不想窗帘挡住阳光,他需要阳光,渴望到夏日的阳光中晒太阳,一方面是因为惠特曼年老体衰的身体状况,同时也表现了他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积极乐观的态度。故答案为:
温暖的阳光象征着生机和热情,文章通过描写惠特曼对阳光的需要和渴求,既写出了惠特曼年老体衰的身体状况,也表现了他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积极乐观的态度。
19.A项“这些人幸运、春风得意”分析不当,根据原文“他们是最朴素、最亲切的人……因此就在他人生最低潮时,在世人狠狠谩骂耻笑他的时候,正是这些春风得意的体操运动员或赛跑运动员,这些幸运的人看中了他,待他很友好”,可知惠特曼说他最喜欢那些运动员不是因为这些人“幸运、春风得意”,而是因为他们是最朴素、最亲切的人,待他很友好。故答案为:A。
20.本题作答注意结合具体文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赏析:①从结构上:文章第二段提到“我是一个‘一个倔强固执的无信仰者’”,结尾重申“一个无信仰者”,所以就可以概括出首尾照应或呼应开头。这样文章的结构就更严谨了。②从内容上,无信仰者的我尚且“深深地被他吸引”,以此来衬托惠特曼的魅力及我对他的崇敬。我“没有变成追随者”,可以参照第一段,追随者们是“纷纷怀着敬仰和倾倒的态度来到圣地,而我的这篇献辞——只能是献辞——是格外真诚的”,由此推知,我对惠特曼的态度是真诚而平等的,以此突出惠特曼的真诚坦率。由“一个无信仰者就这样前去会见了沃尔特·惠特曼,深深地被他吸引,却没有变成追随者”可知,通过结尾段,突出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惠特曼的肯定赞扬,原本无信仰者被他深深吸引,突出了惠特曼真诚直率不做作、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也照应了上文“我走出公寓,再一次站在沉闷荒凉的米克尔大街上,这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的仰慕之情”。故答案为:
末段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再次表明“我”是“一个无信仰者”而又“深深地被他吸引”,进一步突出对惠特曼的崇敬。强调采访后“我”仍然“没有变成追随者”,说明自己对惠特曼真诚平等的态度,更以此突出惠特曼的真诚坦率,这与本文不刻意渲染惠特曼的文学成就而重点突出其人格魅力的写作意图是一致的。
【答案】21.B
22.宜缓行;可以让你发呆的地方
23.因为原文两句句式相同,结构一致,读来有节奏感,与上下文的语言节奏一致,且突出表现了乌镇黎明静寂的特点。(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先分析划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再逐个判断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浏览整个语段,把握中心话题,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把握句意和句式,根据这些进行拟写。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先对比阅读两个句子,找出不同点,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修辞手法,二是强调重点,三是句式结构,四是要结合上下文的语体风格,五是分析句子有没有表达某种情感。
21.文中画横线句“乌镇的鸟鸣有一丝淡淡的桂花香”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乌镇的鸟鸣”本是听觉,用嗅觉“桂花香”来描绘它,突出表现了鸟鸣声幽微的特点。A.“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答案在这个问句中,即无疑而问,意思是说李大钊同志不会惧怕反动军阀。B.“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花香本是嗅觉,用听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描绘它,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花香的淡、隐隐约约、似有还无的特点。C.“红领巾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运用借代的修辞,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D.“梅花俏生生地站在那里,亭亭玉立,含羞带笑,迎着我从远方归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俏生生”“亭亭玉立,含羞带笑”“迎”等词把梅花人格化,写出了梅花的优雅、美丽的特点。文中画横线句和B项都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故答案为:B。
22.第①处,前面说“宜独行,而不是聊天喧哗”,后面说“而不是步履匆匆”,横线前使用分号,表示前后内容为并列相对的关系,“而不是聊天喧哗”与“而不是步履匆匆”相对,自然空处内容与“宜独行”呈对照关系,据此可填“宜缓行”。第②处,后面是“石凳呆、木椅呆、廊桥呆、水榭呆,你呆若木鸡”,属于列举的内容,上文应该是总结或者引领内容,再结合关键词语“呆”,确定此处可填“可以让你发呆的地方”。
故答案为:宜缓行;可以让你发呆的地方。
23.(1)从句式上看,原句是整句,改句是散句。原句“烦躁的心情合不上乌镇的从容,急促的脚步对不上乌镇的节拍”,为整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对语意的表达起到强调作用;而改句“烦躁的心情和急促的脚步合不上乌镇的从容,也对不上乌镇的节拍”为散句,句式不整齐,缺乏节奏感,语意上起不到强调突出作用。(2)从结构上看,原句的上文“宜独行,而不是聊天喧哗;宜缓行,而不是步履匆匆”和下文“虾戏草,鱼读月”均为整句,这样原句采用的整句形式,就与上下文语言节奏一致,结合上下文,原句突出表现了乌镇黎明静寂的特点。
故答案为:因为原文两句句式相同,结构一致,读来有节奏感,与上下文的语言节奏一致,且突出表现了乌镇黎明静寂的特点。(意思相近即可)
24.【答案】示例:
致黄河
我曾记得,当初,你只是涓涓细流。但你站在最高的起点,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我曾记得,过去,你曾那样碧流清澈。刚刚起步,就担起伟大民族的历史重托。
一路走来,你接纳无数江河,更加豪迈更加宽阔,但也泥沙俱下,出现浑浊。
你曾断流,使大地干涸。
你曾改道,因为面对嵯峨。
你曾泛滥,因为一度迷茫,但你没有改变奔腾的执着。
断崖脚下,你纵身一跃,慷慨赴死。
血溅千丈,成就壶口气魄。
壁立千仞,你一声咆哮,气冲云霄。
花开百尺,龙门因此增色。
九曲弯流,你自己舵正自己的航向。
不改前行,你自己拉直自己的曲折。
永远无法改变的,是我们同一个肤色。
你是伟大的母亲,乳汁哺育了古老的文明;你是伟大的父亲,驼背拱起桥梁让民族的灵魂通过。
你躺着,蜿蜒的身躯,早已化作民族的图腾。
你站起,挺立的脊梁,永远镌刻着金色碑额……
【解析】解答本题考生一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材料要求“以‘致××’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和第二人称,写一段抒情文字”;写作时要注意题材特征,抒情要浓厚,要表达出对所写事物的喜爱和赞美,构思要结构完整。同时要注意运用拟人手法,人称要使用第二人称,要注意字数限制。由于是微写作,所以考生需注意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
故答案为:
致黄河
我曾记得,当初,你只是涓涓细流。但你站在最高的起点,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我曾记得,过去,你曾那样碧流清澈。刚刚起步,就担起伟大民族的历史重托。
一路走来,你接纳无数江河,更加豪迈更加宽阔,但也泥沙俱下,出现浑浊。
你曾断流,使大地干涸。
你曾改道,因为面对嵯峨。
你曾泛滥,因为一度迷茫,但你没有改变奔腾的执着。
断崖脚下,你纵身一跃,慷慨赴死。
血溅千丈,成就壶口气魄。
壁立千仞,你一声咆哮,气冲云霄。
花开百尺,龙门因此增色。
九曲弯流,你自己舵正自己的航向。
不改前行,你自己拉直自己的曲折。
永远无法改变的,是我们同一个肤色。
你是伟大的母亲,乳汁哺育了古老的文明;你是伟大的父亲,驼背拱起桥梁让民族的灵魂通过。
你躺着,蜿蜒的身躯,早已化作民族的图腾。
你站起,挺立的脊梁,永远镌刻着金色碑额……
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苏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