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能力提升】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8 14:3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能力提升】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6题;共12分)
1.(2分)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B.“风”“雅”“颂”是《诗经》的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它们合称为“诗经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是指我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也用“风骚”泛指文学。
D.《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2.(2分)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修姱(kuā) 朝谇(zuì) 谣诼(zhuó) 揽茝(chǎi)
B.溘死(kè) 侘傺(chà chì) 鸷鸟(zhì) 方枘(ruì)
C.芰荷(zhī) 偭规矩(miǎn) 羁(jī) 攘诟(rǎnɡ)
D.方圜(huán) 杂糅(róu) 岌岌(jí) 兰皋(ɡāo)
3.(2分)下列加点词从词义上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便可白公姥②贵贱情何薄 ③昼夜勤作息 ④蹑履相逢迎
⑤仍更被驱遣⑥我有亲父兄⑦何不作衣裳⑧逼迫兼弟兄
⑨勿复怨鬼神⑩否泰如天地
A.①⑥⑧⑨/②③④⑤⑦⑩ B.①②④⑥⑧⑨/③⑤⑦⑩
C.①⑥⑧/②③④⑤⑦⑨⑩ D.①③⑥⑧/②④⑤⑦⑨⑩
4.(2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问君西游何时还 ②青泥何盘盘 ③但见悲鸟号古木 ④但悲不见九州同
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相同。
B.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
C.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
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不同。
5.(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锦官(jǐn) 开济(jì) 大散关(sǎn) 猝不及防(zú)
B.衰鬓(bìn) 千载(zǎi) 空好音(hào) 塞上长城(sài)
C.祠堂(cí) 禅让(chán) 柏森森(bǎi) 暴殄天物(tiǎn)
D.祓除(fú) 频率(pín) 伯仲间(zhòng) 泪满衣襟(jīn)
6.(2分)下面对词句品评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是柳永《望海潮》中的词句,它落笔开阔,写景壮美,声调激越,与“杨柳岸,晓风残月”风格迥异,显现出豪放之风。
B.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是柳永《雨霖铃》中的词句,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是深秋时节;“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这些景物描写烘托出一种凄冷沉郁的气氛。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作者在这里使用了以动写静和以静写动的手法来描绘赤壁风景的壮美,其中“乱石穿空”是以动写静,“卷起千堆雪”是以静写动。
D.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词句。其中“人比黄花瘦”是词人的独创,词人为情所伤,日渐憔悴,故以黄花来喻人。此处的“黄花”与《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含义及作用相同。
二、问答题(共3题;共24分)
7.(4分)“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头句有什么作用?
8.(5分)阅读下文,《蜀相》的颔联自古为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9.(15分)文化常识:判断下列文化常识的的正误。
(1)(3分)《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3分)“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楚辞》是由西汉刘向创作而成的。
(3)(3分)“回朕车以复路兮”中的“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4)(3分)考,称已故的父亲。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自己已故的母亲为“妣”“先妣”,而已故的父母就合称为“考妣”。
(5)(3分)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开创了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
三、语言表达(共2题;共12分)
10.(6分)依据《望海潮》描写的景象,展开丰富的联想,为当时的杭州写一段导游词。
11.(6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时代。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写一个主题论证段,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200字。
四、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10分)
12.(10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题
(二)
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李金发基本是小众化诗人,田间基本是大众化诗人。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殷夫、穆木天、艾青、何其芳等都是由小众化转向大众化的诗人。
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妓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改编自吕进《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1)(5分)全文来看,作者有关“诗歌的大众与小众”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2)(5分)文章观点,李白的《静夜思》和《蜀道难》,哪一首属于大众化诗歌,哪一首属于小众化诗歌?请简要说明理由。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题;共8分)
13.(8分)下面这段话有几处常识性错误,请指出3处并修改。
2018年12月13日,即戊亥年冬月初七,是我国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清晨7:00(鸡鸣)整,为遇难同胞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下半旗仪式。上午10:01——10:02(隅中)南京城市上空拉响防空警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与活动的人们为受祭同胞集体默哀一分钟。
冬月,即我们常说的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有祭祖的习俗,古人祭祖,我们公祭。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国家的纪念。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同为初七,虽然距离每月二十九日的“下九”还有几十天,若他们身处现世,必然不会在这样的日子嬉戏。国行公祭,祀我国殇。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六、综合题(共2题;共24分)
14.(1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4分)屈原在《离骚》一文中表示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两句话是“    ,   ?”
(2)(4分)屈原在《离骚》中用“   ,   ”两句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德行、至死不悔的心志。
(3)(4分)屈原在《离骚》中讽刺那些违背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将苟同别人作为法度的两句是“    ,    ”。
(4)(4分)前总理温家宝在一次答记者问时说:“在我担任总理期间,确实谣诼不断,我虽然不为所动,但是心里也不免感到有些痛苦。”“谣诼”一词来自于《离骚》中的“   ,   。”
15.(8分)阅读《蜀道难》选段,完成小题。
噫吁曦,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2分)诗的开篇连用感叹,有何作用?
(2)(2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何作用?
(3)(2分)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高峻。
(4)(2分)请结合本选段,说一说《蜀道难》的语言特点。
七、写作(共1题;共60分)
16.(60分)微写作。
一些成语常被很多人误解。如,“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原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很多人理解为“天气炎热”;“空穴来风”出自宋玉《风赋》,原指有空穴才有风来,比喻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常被人们理解为“毫无根据”。一些辞书便增加了这些解释。
请给这些辞书的编委会写一条150字左右的留言,表明你的观点。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
D项,“叙事诗”错误,应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
2.【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朝谇”的“谇”应读suì。
C.“芰荷”的“芰”应读jì。
D.“方圜”的“圜”应读yuán。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3.【答案】D
【解析】①公姥:本义公公和婆婆。在此词义偏在“姥”上。句意: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
②贵贱:地位高低。句意:贵贱不同你将他遗弃怎能算情薄。
③作息:本义劳作和休息。在此词义偏在“劳”上。句意:白天黑夜勤恳地操作。
④逢迎:迎向前去。句意:拖着鞋赶快去迎接他。
⑤驱遣:驱赶遣回。句意:仍然还是要被驱赶。
⑥父兄:本义父亲兄长。在此词义偏在“兄”上。句意:我有一个亲哥哥。
⑦衣裳:上衣和下裙。句意:你为什么还不做好衣裳。
⑧弟兄:本义弟弟哥哥。在此词义偏在“兄”上。句意:逼迫我的还有我的亲兄长。
⑨鬼神:鬼和神的合称。句意:请不要怨恨鬼神施责罚。
⑩否泰:运气的好坏。句意:运气的好坏相差像天上地下一样。
综上可知,①③⑥⑧为偏义复词,②④⑤⑦⑨⑩不是偏义复词。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区分偏义复词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多加积累,答题时根据语境进行判断。
4.【答案】C
【解析】第一个“何”是“什么”,第二个“何”是“多么”;两个“但”都是“只”的意思。
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虚词含义的能力。理解实虚词的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境原则。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就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词语所在句子的所有相关文句。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整体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结合语境来辨析词语的解释是否恰当时,绝不能只是将解释带入句中,看其在本句中是否恰当,也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必须找到所有相关语句,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对该词语的解释是否恰当。
5.【答案】D
【解析】A.“猝不及防”的“猝”应读cù;
B.“空好音”的“好”应读hǎo;
C.“禅让”的“禅”应读shàn。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6.【答案】D
【解析】D项“此处的‘黄花’与《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含义及作用相同”品评错误;两个“黄花”虽然都是菊花,而前者取其外形的雅淡,清秀来比喻人的消瘦的体态,后者取其衰败之象来暗喻岁月的流逝,人的衰老、憔悴。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分析表达技巧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
7.【答案】开篇极言蜀道之高,以感情强烈的叹咏点出主题,令人惊叹、震撼。这为全诗奠定了奔放的基调,点出了蜀道的特点一一高而危。连用三个惊叹词,未语先嗟,直抒情怀。
【解析】“噫呼嚱 ”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嚱 !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職!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等张本。全诗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全诗感情跌宕作用各有细微差別。第一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在全诗开篇,既是借神话传说对秦蜀两地难以往来的感叹,也是为全诗定下了雄放基调,使人一读诗作就被诗人的感叹霞撼。第二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在借用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写蜀道高危后的情感抒发,我们在诗人感叹的同时也禁不住发出自己由衷的感叹,让诗歌的感情往前推了一大步。第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在写蜀道险要后的长叹,这是诗作收尾之叹,也是诗人发自心灵最深处的一声慨叹,与开篇之叹相呼应,让人回味不已这三次感叹就像歌曲中的重章复唱,使全诗情感跌宕不止,节奏起伏变化不断,十分耐人寻味。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用词、手法、句式等方面进行作答。
8.【答案】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派盎然春景;而作者用“自”“空”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解析】赏析诗句一般要从表现手法、表达效果、作者的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属于景物描写,“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派盎然春景,而由“自”“空”两字可体会出凄清的环境氛围,由此可得出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因此采用的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景情之间的关系要注意景物特点或画面特点与作者情感是否一致。景情关系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哀情;景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然后选择恰当的术语: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
9.【答案】(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正确
(5)正确
【解析】(1)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离骚》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品。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说法正确。
(2)“《楚辞》是由西汉刘向创作而成的”说法错误。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因此,《楚辞》是由刘向整理、编辑而成,并非由刘向“创作而成”。
(3)在先秦时期,“朕”只是“我”的一种说法而已。不仅尊贵的人能用,贩夫走卒也可以自称为“朕”。如屈原就曾在《楚辞·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里,屈原就用朕来表示自己。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说法正确。
(4)“考妣”在古代称已死的父母。父死后称“考”,母死后称“妣”。语出《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古代墓碑上常刻有“显考”“显妣”“先考”“先妣”。说法正确。
(5)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之前的诗歌,是《诗经》这样集体创作的作品;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正确
(5)正确
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0.【答案】(示例)各位游客大家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杭州自古繁华。这里有烟柳画桥、高树江涛,人烟阜盛,珠玑罗绮,灿烂辉煌。这里更有清幽秀美的西湖,像一位柔情似水的美人,水平如镜的湖面是她滑嫩如洗的肌肤;那荡漾的微波,是她回眸一笑的千姿百媚;清澈见底的湖水如她的碧眸;微风拂过,她的罗裙在飘舞旋举;夹岸柳树,枝摇叶动,似是妙龄少女扭动着纤细的腰肢舞动一支《霓裳羽衣曲》,热情欢迎您的到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导游词要注意其结构:前言,概述《望海潮》中描写的景象。语言要亲切。介绍时重点抓住杭州的历史、地理位置和繁华的场景。
既要联系《望海潮》中的景象,又要注意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做到吸引游客的目的。柳永的《望海潮》中对杭州景象的描述,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将原词中对钱塘江的描写展现出来,表现出钱塘江繁华、美丽的特点。
故答案为: (示例)各位游客大家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杭州自古繁华。这里有烟柳画桥、高树江涛,人烟阜盛,珠玑罗绮,灿烂辉煌。这里更有清幽秀美的西湖,像一位柔情似水的美人,水平如镜的湖面是她滑嫩如洗的肌肤;那荡漾的微波,是她回眸一笑的千姿百媚;清澈见底的湖水如她的碧眸;微风拂过,她的罗裙在飘舞旋举;夹岸柳树,枝摇叶动,似是妙龄少女扭动着纤细的腰肢舞动一支《霓裳羽衣曲》,热情欢迎您的到来!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11.【答案】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些身着戎装的当代英雄,传承的是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火种,是中共一大、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无论是攻关核心技术还是脱贫攻坚,无论是推动转型升级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仍需要征服“雪山”“草地”、跨越“娄山关”“腊子口”,需要用爱国情怀和英雄精神汇聚起磅礴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片段写作的能力。
材料涉及当今“英雄”的有无、“英雄”与“偶像”的比较、古今英雄的异同等方面。古典诗词中的“英雄”都聪明杰出,无私奉献,英勇无畏;当今时代的英雄主要在于有着“利他”思想,在平凡中凸显伟大。写作上,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第一,从是什么的角度思考:什么人算英雄?英雄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为弱者发声;艰苦奋斗攻克科技难题;精益求精铸造大国重器;坚守平凡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冲锋在前杀敌报国马革裹尸;坚守正道宁死不屈;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扶贫济困声援弱者……这些都是英雄。英雄精神是“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精神信仰;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奉献精神;是“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无畏精神;是舍我其谁义不容辞的担当精神;是赤诚专一不忘初心的实干精神……第二,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英雄?(英雄精神的价值与意义)比如:榜样的力量;模范的引领;个人成长的需要;家国发展的需要……特别要写作现实的针对性。针对现实中的“丧文化”“佛系青年”“宅”“娘”“历史虚无主义”“娱乐化”“精致的利己主义”“功利浮躁”等。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的精神世界会出现迷茫,一些道德滑坡、价值失范现象可能凸显,一些青少年对审美、对精神气质的追求可能偏离正轨。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我们营造好、弘扬好英雄精神。对个人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思想净化、精神补钙的过程。对一个社会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激浊扬清、净化风尚的需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战胜险阻、实现梦想的动力。第三,从怎么办的角度思考:如何看待英雄,如何评价英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新的时代,我们要崇尚英雄,传承英雄精神;致敬英雄,为英雄正名;追随英雄,让英雄情怀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尊重英雄,铭记英雄,不能让英雄流血有流泪。文体要求写作“主题论证段”,作为论证性语段,一定要观点鲜明,材料详实典型,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切不可空发议论,牢骚满腹。
故答案为: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些身着戎装的当代英雄,传承的是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火种,是中共一大、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无论是攻关核心技术还是脱贫攻坚,无论是推动转型升级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仍需要征服“雪山”“草地”、跨越“娄山关”“腊子口”,需要用爱国情怀和英雄精神汇聚起磅礴力量。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片段写作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进行立意分析,列立意,确立好题目,结合材料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
12.【答案】(1)①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常常是“并存”的,②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与诗人的主要审美倾向有关,③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④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
(2)《静夜思》属于大众化诗歌,因为它写出了普天下人共同的情感,传播的空间广、时间长,产生了大众化效应;《蜀道难》属于小众化诗歌,因为它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体现的更多是一种生命的关怀而非生存关怀。
【解析】解答本题,要扣住题目中“作者有关‘诗歌的大众与小众’的主要观点”这一要求,在文本中筛选有关信息。比如,文本第二自然段开头就有“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一语,第3自然段又有“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一语,等等。(2)题,首先要了解《静夜思》和《蜀道难》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然后再根据文本观点进行分析。答题时,观点要鲜明,顶好第一句就指出哪首诗属于哪种类型,然后在具体分析,说明道理。
13.【答案】①戊亥(戊戌)②鸡鸣(食时)③冬月,十一月④初七,古时指七月初七⑤下九,每月十九
【解析】此题考核文化常识的能力。
“戊亥”是“猪年”,2018年是狗年,应该是“戊戌”年;清晨7:00应该是“辰时”;冬月应该是十一月;“初七及下九”解释错误,“初七,古时指七月初七;下九,每月十九”。
故答案为: ①戊亥(戊戌)②鸡鸣(食时)③冬月,十一月④初七,古时指七月初七⑤下九,每月十九
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14.【答案】(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4)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常积累,边读边写,记熟练后自我默写检测,争取句句过关。
15.【答案】(1)这两句诗统摄全诗,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2)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为蜀道开辟之难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和夸张。③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衬托蜀道高山险峻。
(4)作者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解析】(1)“噫吁曦”是惊异之词。“危”“高”,极言蜀道高峻。感情豪放,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2)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是为了叙述蜀道的来历。(3)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4)可以主要从句式特点分析。
16.【答案】范文:
辞书编委会您好,我是一名高一学生。我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小学时老师告诉我的易错成语到了高中就“合法化”了。私以为文辞应坚守风雅,不应向“文盲”低头。成语是中华文化千年积淀而来的,约定俗成,应该具有表意的稳定性,若是迎合世俗谬误,文辞意思朝三暮四,小到让学童学习迷惑,大到让文辞表意无定法。总而言之,成语词语的意思可以随时而变,但不可想变就变。
【解析】本题要求写一则语言现象的短评,写作这类短评要注意:①旗帜鲜明,表明观点态度。②说理分析,客观辨证,有的放矢,须有自我见解。③提出解决方法,通情达理。前提是熟悉所给材料的有关背景知识。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相较于硬性的制度而言,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更多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成语的解释中,需要兼顾历史和现实,寻求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与尊重人民群众用语习惯的最大公约数,要谨防用正确与错误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将语言变化的联系割裂。与其失之于严,无宁失之于宽,只要社会大众认可的,就应该被收录。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只要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写作能力。首先注意审题,做到内容上符合要求;辨题,即分辨题目考查的是哪种微写作形式,做到形式上符合要求。其次取材要小,找穴要准,要善于借助“抓典型”和“给象征”的手法,借助生活经验,以眼前小事物、小细节、小话题反映重大内容、人生道理、社会主题,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最后注意,内容上要有独特的视角,要根据所描写事物的特点,巧妙适当适度进行;形式上要条分缕析,抓住细节层层展开,准确形象地表达体验和感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