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能力提升】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8 14:3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能力提升】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6题;共12分)
1.(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报养刘之日短也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但以刘日薄西山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2分)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清化:清明的教化。
B.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陨首:头落地。
C.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宦达:官职显达。
D.臣欲奉诏奔驰 奔驰:快速地跑。
3.(2分)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迨诸父异爨”中的“诸父”是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
B.“先大母”是对死去的祖母的敬称,“先妣”则是对死去的母亲的敬称。
C.“束发”是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而“至于成立”指男子二十岁。
D.“吾妻来归”中“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吾妻归宁,“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4.(2分)对下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客逾庖而宴 逾:越过
B.妪每谓余曰 每:每次 以手阖门 阖:关闭。
C.亦遂增胜 胜:美景 其制稍异于前 制:修建。
D.室西连于中闺 闺:内室 余既为此志 志:志向。
5.(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B.亦将有感于斯文(这)
C.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丰富) D.俯仰一世(度过)
6.(2分)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可以错落参差。一般都比较讲究文采,内容以抒情为主。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和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就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来纪年。“乙巳岁十一月”中的“乙巳”采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
C.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用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即指农历八月。
D.汉代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此外,代表隐士住处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二、填空题(共6题;共40分)
7.(4分)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①   ②   
8.(4分)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①   ②   
9.(12分)比较下面两篇文章的异同,按要求填表:
课本项目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
内容        
结构        
写法        
10.(8分)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①   ②   ③   ④   
11.(10分)但以刘日薄西山,   ,   ,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   。
12.(2分)古来有“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之说,但是文中李密用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解决了难题,这个绝妙的办法就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题;共6分)
13.(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石钟山记》是苏轼的一篇很有特色的游记,   ,浓厚的考辨色彩深寓着对实践和为学的深刻的哲思。   ,带儿子苏迈夜游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就是对这一点的有力证明。   ,认为读书“唯勤”,且“多为之,自工”;练书法则要“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
四、语言表达(共3题;共6分)
14.(2分)结合整段文字,以“曲率驱动”为开头,给“曲率驱动”下个定义,须包含概念产生和“曲率驱动”的原理、优点,不超过80个字。
曲率驱动是一个由于科幻电影《星际迷航》而变得流行一时的概念。一艘太空飞船,如果能够利用某种方式把它后面一部分空间烫平,以减小其曲率,那么飞船就会被前方曲率更大的空间拉过去。这样的飞船,其动力可以看成是由曲率提供的,这种驱动方式可以使飞船实现10倍光速飞行。
为什么飞船会被曲率更大的空间拉过去?这就像一条小船,在平坦的(即曲率为零)河流上航行,不会自动加速。但如果前方有一道瀑布(即曲率无穷大),则小船会很快加速。
1994年墨西哥物理学家明戈·阿尔库贝利提出了曲率驱动的概念。他设计了一个环状结构,可以让飞船四周的时空发生弯曲,前方空间曲率加大,后方空间变为平坦。然而计算显示这种装置需要无法达到的极高能量才能实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人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中记载: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由上文可知,李渤的考察有两点是苏轼所不及的,其一是“跻崖穿洞”,特别是“穿洞”,苏轼没有进行该项考察。李渤所“遇”的“双石”,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苏轼也已无缘得见了。所以苏轼对山体的石质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更不用说深刻印象了。其二是李渤“不耻下问”地“询诸水滨”,苏轼却没有找“渔工水师”进行调查,大概认为他们“虽知而不能言”。李渤从“土著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还“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李渤的观点不能说失之臆断和草率,李渤的表现岂可讥之为“陋”乎?!
15.(2分)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三秦大地广为流传一句话:“听了秦腔,肉酒不香。”
B.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悔不当初,这时候总是需要运用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
C.《蜀道难》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惝恍、奇丽峭拔的诗歌境界。
D.《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16.(2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李渤从‘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五、现代文阅读(共5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科学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摘自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有删改)
材料二: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功利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
(选自朱良志《真水无香·生命的态度》)
17.(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同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分别采用的是实用、科学和审美的态度,三种态度其实都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
B.实用的态度往往和生活经验有关;科学的态度更看重对事物的抽象思考,但很少融入科学家的情感和意志。
C.审美态度对对象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不关注对象的实用性。
D.“真、善、美”分别是科学、实用、审美三种态度的最高目的,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
18.(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一棵松树的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但二者论述的目的不同。
B.“生命的态度”截然不同于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
C.在“生命态度”观照下,古松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和“我”构成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D.在实用、科学、审美的态度中,人对对象都是有一定态度,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
19.(3分)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B.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C.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D.辛弃疾《贺新郎》:“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20.(3分)《人民日报》撰文,提倡“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审美教育。
21.(2分)王维的一些小诗,如《竹里馆》《鸟鸣涧》极其简单却千古传诵。请用材料二的观点分析它们广为流传的原因。
六、文言文阅读(共4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2.(3分)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微风鼓浪 鼓:振动 B.扣而聆之 扣:敲,敲打
C.汝识之乎 识:认识 D.殆与余同 殆:大概
23.(3分)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B.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C.有穴窈然 D.杂然相许
24.(3分)下面各项对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
B.第二段写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但寺僧的做法不能使作者满意,就有了月夜考察的行动。
C.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
D.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他虽然“笑李渤之陋”,但并没有否定李渤的观点,只是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25.(3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七、写作(共1题;共60分)
26.(60分)仿照课文《兰亭集序》二、三段的写法写一段文字,先写景,然后由此生发某种感慨,300字即可。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B项,介词,对,向/介词,从;
C项,均是连词,因为;
D项,连词,可是,但是/连词,就。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2.【答案】D
【解析】D项,“奔驰”,译为奔走。句意: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
故答案为:D
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词句都出自课本,学生平时要注意识记。
3.【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C“‘束发’是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错,“束发”意思是将头发束起来。古代男子到十五岁就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童;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自立。
故答案为:C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
4.【答案】A
【解析】B.句意:老婆婆常常对我说。“每”的意思是“常常”。
C.句意:南阁子的规模比以前有一点儿不同。“制”的意思是“规制,格局”。
D.句意: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志”,此处指《项脊轩志》一文。
故答案为:A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5.【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翻译,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况。
故答案为:C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6.【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本题中,A项,“以五言、七言为主”错,应是“以四言、六言为主”。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7.【答案】决意归去;心情迫切;人情淳美;出游愉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
第1段,写辞官归田时从出仕与归隐的困惑中解脱。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但真要辞官归田之时却“惆怅而独悲”,于是作者转入反思,在反省中觉悟“今是而昨非”,在悔悟与庆幸中获得解脱,最后想象将轻快地奔上归途。第3段,写作者从“景翳翳以将入”而生出的忧虑中解脱后,想象农事生活之乐。诗人断然与污浊的官场断绝来往,再次唱出“归去来兮”的心曲,诗人的心灵也获得了自由与解放,他想象中的田园生活是诗化了的田园生活,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境界。但是作者在享受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搜奇览胜的幽雅闲适、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之时,面对欣欣草木、涓涓山泉,感慨油然而生,感情愉悦欢快。
故答案为:①决意归去;心情迫切;②人情淳美;出游愉悦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文章,圈画出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答案】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官吏烦令扰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种树郭橐驼传》课文的第三段中对两种养树的人的不同的做法进行了对比论述郭橐驼养树的 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他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第四段对“养树”和“养民”进行了类比,理想的状态像养树一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现实情况却是“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再结合图中相对应的句子概括为“ 官吏烦令扰民 ”。
故答案为:①顺木之天以致其性;②官吏烦令扰民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
9.【答案】记游。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解疑,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先记游,后议论。;议论——记游——议论;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解析】 内容∶记游。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解疑,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议论——记游———议论。
写法∶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故答案为:第1空、记游。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
第2空、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解疑,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第3空、先记游,后议论。
第4空、议论——记游——议论
第5空、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
第6空、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应先阅读并认真赏析文本,再掌握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手法。最后区分二者的不同,组织语言作答。
10.【答案】忠心;身世孤苦,祖孙情深;孝治天下;尽忠日长;先尽孝,后尽忠
【解析】本题考查对《陈情表》内容理解,文中作者反复申述自己的不幸遭遇、祖母的养育之恩以及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实情,陈述自己对朝廷感恩戴德的心情,说明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
故答案为:①忠心;②身世孤苦,祖孙情深;③孝治天下;尽忠日长;④先尽孝,后尽忠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对于筛选文中信息类题型,首先要回顾文本,将试题提供的例句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同时注意题干中要求的关键词语,最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11.【答案】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解析】在做文言句子填空题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字要写规范、清晰,以免开始失分。答案是“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的准确默写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学习时,不仅要会默写,还要在能正确口译的基础上,理解所填句子的意思,最后做到准确填写。
12.【答案】先尽孝,后尽忠
【解析】作为一个西晋的前朝臣子,李密是不愿意到朝廷为官的。但是,迫于西晋黄帝的压力,再加上自己的祖母无人养老,在向西晋皇帝阐述自己的苦衷之后,提出了一个“先尽孝、后尽忠”的办法,让西晋黄帝既能体谅李密的苦衷,又不得不答应李密的请求。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难度为普通等级。
13.【答案】①文章叙议结合;②他注重实践;③他强调为学要勤(刻苦/躬亲而行)
【解析】第一空,承接“有特色的游记”,此处应填文章特点,结合文章特点,可填“文章叙议结合”;
第二空,为总起句,后面具体内容为实地考查石钟山,故应填“他注重实践”;
第三空,为总起句,后面具体内容为读书练字都要勤奋刻苦,故应填“他强调为学要勤(刻苦/躬亲而行)”之类内容。
故答案为:①文章叙议结合;②他注重实践;③他强调为学要勤(刻苦/躬亲而行)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浏览整个语段,把握中心话题,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把握句意和句式,根据这些进行拟写。
14.【答案】(曲率驱动是)由墨西哥物理学家明戈·阿尔库贝利1994年提出的,通过改变飞船前后空间的曲率,从而使飞船获得强大动力,以实现10倍光速飞行的一种太空飞船的驱动方式。
【解析】此题在内容上,可从三段文字中,按照概念的产生、原理、优点三方面根据关键词进行概括,如第三段材料,可根据第一句来概括出概念的产生;“原理”可根据关键词“前后空间的曲率变化”“其动力可以看成是由曲率提供的”可概括出“前后空间曲率”能提供强大动力;“优点”可由“可以使飞船实现10倍光速飞行”得出。在句式结构上,可采用“曲率驱动是…的驱动方式”。
【答案】15.C
16.原句表达效果更好。①“土著居民”指的是在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的人,“居民”虽在此居住但不一定在这里住了很久,事实上在这里住得越久就越有可能准确掌握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扣而聆之’”中的“还”字强调了李渤在向当地久居的居民进行询问后又亲自进行了检验这一行为。②“土著”“还”这两个词准确地写出了李渤严谨的做事风格,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改后的句子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如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的作用表示强调。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强调。
D.表示特定称谓。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改句将“土著居民”改成了“居民”,“还‘扣而聆之’”改成了“扣而聆之”。那么,我们只要重点分析“土著”“还”在文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即可。“土著”说明住得久,因为“在这里住得久”所以才“更有可能准确掌握”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突出强调李渤不仅问了,还亲自进行了检验,因为做事严谨,“土著”“还”这两个词准确地写出了李渤在选取询问对象和实地检验中做事严谨的风格,同时也更能体现其结论的正确性。据此即可得出原句表达效果更好的答案。
故答案为:原句表达效果更好。①“土著居民”指的是在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的人,“居民”虽在此居住但不一定在这里住了很久,事实上在这里住得越久就越有可能准确掌握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扣而聆之’”中的“还”字强调了李渤在向当地久居的居民进行询问后又亲自进行了检验这一行为。②“土著”“还”这两个词准确地写出了李渤严谨的做事风格,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改后的句子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答案】17.C
18.B
19.D
20.①专注事物美的形象,注重事物的审美价值,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教育;②培养审美直觉,提高审美情趣;③避免实用主义过于功利的短视,纠正科学过于抽象的思考。
21.①诗人笔下的景物不是诗人的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诗人生命相关的宇宙。诗人的“发现”使景物和诗人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②诗人与景物是平等的,还其对象的本然意义,物我一体产生隽永的意味;③诗人没有对景物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反而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解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⑷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⑸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17.C.“审美态度对对象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可知,“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是对古松的审美,而不是审美的普遍规律。
故答案为:C。
18.B.“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原文“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可知,作者并没有对这三种态度进行否定,而是认为这三种态度之外还有第四种态度。
故答案为:B。
19.材料二阐述的是第四种态度“生命的态度”,即忽略审美主体和客体,是一种平等统一的关系,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
A.诗句意思体现的是把植物作为衣物的实用态度。
B.语句体现的是对自然现象的科学思考,体现的是科学的态度。
C.“我言秋日胜春朝”体现的是审美的态度。
D.反映出人与对象的平等统一。
故答案为:D。
20.根据原文“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可知,重视审美教育,可以让我们专注事物美的形象,注重事物的审美价值,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教育。
根据原文“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可知,重视审美教育,可以让我们培养审美直觉,提高审美情趣。
根据原文“‘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等可知,实用态度或科学态度存在过于功利或抽象的问题,而“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因此可知,重视审美教育,可以让我们避免实用主义过于功利的短视,纠正科学过于抽象的思考。
故答案为:①专注事物美的形象,注重事物的审美价值,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教育;②培养审美直觉,提高审美情趣;③避免实用主义过于功利的短视,纠正科学过于抽象的思考。
21.在王维的作品里,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的“明月”和“山鸟”,都不仅仅是诗人的客观审美对象,而是具有思想意志,能与“我”产生互动(如“明月来相照”)的生命主体。再结合原文“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因此,诗人笔下的景物不是诗人的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诗人生命相关的宇宙。诗人的“发现”使景物和诗人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王维诗中的竹林中的“明月”,春涧中的“山鸟”都不仅仅是“我”眼中的对象,而是具有主观的情感活动,具备生命本然意义。而整个月下竹林、月下春涧即使没有“我”的存在,也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而结合原文“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可知,在王维的诗里,诗人与景物是平等的,还其对象的本然意义,物我一体产生隽永的意味。
在王维的这两首诗里,所描述的仅仅是明月照“我”、山鸟鸣叫的客观现实,而没有明确表现出对景物的情感态度,因此可以说“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因此,诗人没有对景物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反而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故答案为:①诗人笔下的景物不是诗人的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诗人生命相关的宇宙。诗人的“发现”使景物和诗人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②诗人与景物是平等的,还其对象的本然意义,物我一体产生隽永的意味;③诗人没有对景物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反而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答案】22.C
23.A
24.D
25.①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②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③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类人,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一提的(不屑与之同列),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竟然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
④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2)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参考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22.C项“汝识之乎”的意思是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通“志”,记,记住。
故答案为:C。
23.A项为转折连词,但是。
B项为拟声词词尾,……的样子。
C项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D项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故答案为:A。
24.D项“但并没有否定李渤的观点,只是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理解错误。对本文正确理解是:“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富有教育意义。
故答案为:D。
25.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是”:代词,“这样”;“何哉”:“为什么呢”;“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②“而”:并列连词,“和”;“寄托”:“藏身”;“用”:“因为”。
③“之”:代词,“这类”;“不齿”:“不屑一提”;“乃”:连词,“竟然”;“其”:相当于“难道”,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适”:“享用”;“子”:“您”。
故答案为:
①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②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③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类人,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一提的(不屑与之同列),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竟然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
④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
26.【答案】秋天 秋意渐浓,街道上偶尔才能见到要风度不要温度的摩登女郎穿着薄薄的、肆意的夏装,匆匆的行人都是低头无语的,各人的面色就如同天星的水,毫无热情。难得几个爱玩的小学生追逐再路上,零星地传来几声欢笑,笑声过后,又恢复了孤寂。没有增添一点气氛,反而加深了秋的寂寞与清冷。
秋天里暗黄的,零星飘落的叶子,没有严冬星冷风一扫而过,然后漫天飞舞的悲壮之星,只有一种慢慢失去的感觉。她来得缓,入得却深,总有挥之不去的情怀。
秋天是愁的季节,恰如你把秋放在心上,你就会愁,秋自古以来就结着那么一段不解的愁怨。
春天是充满希望的等待,夏天是欢乐的收获的时刻,冬天是为来年积聚的季节;唯有秋天,是孤寂的,愁怨的。
秋天我钟情于独自漫步街边的感觉,细心的品味秋天的寂寞,那种感觉很沉,但却很惬意。尤其是在有晚霞的黄昏,时时刻刻欣赏到凄艳的红霞,如同一抹红霞的血。那种感觉只能用心来享受。这的确是秋天的一种赏赐。
然而,秋天多是微雨霏霏的时候,静立于轻丝的雨中。任由那柔和的雨水像母亲般抚摩着着我的每一寸肌肤,不用一刻钟,不但我的身上披了一层朦胧的雨纱,就连眼里,心里也装满了这秋日里的雨水。
【解析】此题考查小作文的写作。二、三段的文字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这是我们在进行景物描写时首先要注意的。还要注意处理好景物和感慨之间的关系,感慨由景而生,景物是感慨的依托。
本题考查微作文写作能力。仿写语段要注意:1、要审题,明确题干仿写要求;2、仿写不是重复范文的思想和内容,而是模仿其写作方法;3、仿写的目的在于创新,仿写时应根据实际的写作材料,既模仿范文又根据实际需要有所变化发展,由形似而神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