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宋神宗的话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政权在统治本族原居地的同时,还越来越深入地向中原农耕地区拓展。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民族政权 辽 西夏 金
民族及 活动区域
政权建立
政治制度
契丹族
辽河上游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定都上京
“南北面官”制度
一.辽、西夏、金的统治
阅读教材,梳理各民族政权相关知识清单,完成表格。
p54【学思之窗】第一段材料反映的辽朝职官设置特点是什么?
你能否从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体会到这一特点?
因俗而治
官员服饰的角度
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制度?有什么影响?
各民族间在经济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①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
②有利于契丹族学习先进的农耕文明
③有利于民族交融
民族政权 辽 西夏 金
民族及 活动区域
政权建立
政治制度
契丹族
辽河上游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定都上京
“南北面官”制度
党项族
陕北、宁夏一带
1038年元昊建大夏,定都兴庆(银川)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两套称谓
一.辽、西夏、金的统治
阅读教材,梳理各民族政权相关知识清单,完成表格。
1125年
金灭辽
1127年
靖康耻
金
1125年10月,金兵两路南下,宋徽宗急忙把帝位传给儿子赵桓(钦宗)。
女真族
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1115年完顔阿骨打建金,定都会宁(阿城)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猛安谋克制
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凡女真民户,每300户编为一谋克(意为百、百夫长,为氏族单位),10谋克编为一猛安(意为千、千夫长,是部落单位)。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猛安谋克
性质:
内容:
影响:
每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与汉族同居,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
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②保证较强战斗力;
③加强女真族封建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
①减少财政支出;
民族政权 辽 西夏 金
民族及 活动区域
政权建立
政治制度
契丹族
辽河上游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定都上京
“南北面官”制度
党项族
陕北、宁夏一带
1038年元昊建大夏,定都兴庆(银川)
基本模仿北宋制度
两套称谓
女真族
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1114年完顔阿骨打建金,定都会宁(阿城)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猛安谋克制
一.辽、西夏、金的统治
尧舜是华夏民族明主的代表,把其比作尧舜,说明百姓尤其是中原的百姓把他当做是中国的皇帝,而不是异族的统治者。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金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崛起
2.建立元朝
3.完成统一
4.社会治理
①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传递公文。
②地方管理上:行省制度
1206 蒙古汗国;扩张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
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意义: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直辖,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等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某地方出了事,就由中央宰相府派一两个人去镇压。“行省”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概括为什么说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自然疆界
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4.社会治理:
①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传递公文。
②地方管理上:行省制度
③边疆治理:
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历史纵横】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
元朝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
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不稳定 → 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三.元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交融
2.四等人制
---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要想控制统治范围内的各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区别对待各民族,使其互相牵制,以使统治民族坐收渔利。“四等人”制是统治技巧的表现之一,差异对待,最终省时省力地巩固自身统治。
——鲁玉《试论元代“四等人”制》
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
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第三等 汉人 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小结
【课程标准】如何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辽、金朝起,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以空前的规模向北方传入,汉族向北方迁徙也空前增加,极大地改变了草原树海的面貌。辽、夏、金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一系列变化。游牧部族的制度无法再继续下去,而向着中原农耕民族的组织制度演变。
——武玉环《中国大通史·西夏》
虽然各政权之间战争不断,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频繁,民族交融是主流,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例如:辽有自我独特的医学针灸、防腐技术和历法,又有契丹汉族结合的建筑风格……
——龚书铎《金戈铁马的交汇》
①促进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贡献
②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受中原(汉)文化影响,不断学习汉文化
忽必烈一路走来,带来了游牧文明的草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中原文化大融会、大交流、大发展的局面。……上都城(会宁府),孔庙倍受尊崇。这里,帝师寺蒙古学得到传扬。这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各倡其门,庙宇、道宫、佛殿庄严肃穆、香火兴隆。这里云集天下客商。这里,旅行家、科学家、政治家、学者往来频繁。这里,物宝天华人文荟萃。
——殷继红《元上都文化》
③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
④中外交流活跃
(2014·上海高考·10)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
A.江浙行省 B.宣政院 C.中书省 D.澎湖巡检司
D
真题演练
(2013·上海高考·11)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契丹、金、北宋、元 B.北宋、契丹、金、元
C.北宋、金、契丹、元 D.契丹、北宋、金、元
D
(2022·海南高考·4)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C
真题演练
【解析】根据材料“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可知两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也认同中原汉族政权的做法,鼓励种植桑树和枣树,体现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
西夏和金朝属于独立王朝,不属于宋朝的疆域,排除A项;
政府鼓励种植桑树和枣树是为了鼓励农业生产,排除B项;
周边少数民族认同的是中原政权的文化而不是政权本身,排除D项。
(2018·天津高考·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A
真题演练
【解析】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在中央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A项正确;
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地方有一定实权,并不是缺乏实权,故B项错误;
题干中“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而不是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
行省制处理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非君主决策问题,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错误。
(2018·浙江高考·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B
真题演练
【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疆域辽阔,为实施有效管理,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非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故A项错误;
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行省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
行省制度不属于中央官制,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D项错误。